Search 進階搜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請給我們一個「合格」的劇場吧!
台中PUB的一夜惡火,燒出了政府對公共安全的重視,卻也延燒出台灣的小劇場空間與替代性展演空間的使用安全性與合法性問題,這才發現多個民間長期經營的演出空間都是妾身未明的狀態,但如想取得合格身分,卻完全找不到合用的法條,而其他的臨時性展演空間就更不可能了。從小劇場的發展來看,獨特的空間的確幫助了獨特的劇場形式表現,這讓劇場人更渴望地呼喊:請給我們一個「合格」的劇場吧!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讓音樂「合理」說話的魔幻力量
應台灣「瘋戲樂工作室」之邀,美國音樂家、曾任《獅子王》等多齣知名音樂劇音樂總監的約瑟夫.邱吉(Joseph Church),首度訪台舉辦大師班,分為「詞曲創作」與「演員訓練」兩組,指導台灣學員創作與表演音樂劇的訣竅。藉由大師的提點,學員們學到了「在音樂劇中,不只要讓音樂說話,還要讓音樂『合理地』說話」的種種秘訣。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劇場「演」電影 鋪陳「超大中年危機」
來自比利時的劇場導演伊佛.凡荷夫,自二○○一年起就擔任荷蘭劇場第一把交椅阿姆斯特丹劇團的藝術總監,執導過多齣舞台劇,也導過數齣音樂劇與歌劇,甚至拍攝電影。擅長在劇場中運用多媒體科技的他,曾提過,他對於科技在劇場裡不排斥也不濫用,要用就要用對地方:「我從不只是為了美學上的需求使用這些技術,而是為了使戲更臻完整的必要需求。」在《安東尼奧尼計畫》一劇中也如實驗證了他的話。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透視液態社會的愛無能
凡荷夫認為,劇中角色的人際網絡,沒有父母、兄弟姊妹,也沒有家族血緣,就如同生活在液態社會的現代人,看似交流密切實則關係疏離,兩人關係的崩解,漸次開展至家庭、城市、社群,再到國家,直至全球化下的世界。因此,凡荷夫把全劇搬到當下時空,阿爾塞斯特與塞莉曼娜之間對愛的辯證貫穿全場,液態社會中愛的不可能,也成了導演詮釋該劇的嶄新觀點。
-
藝視窗 News
第十五屆國家文藝獎名單揭曉 李小平、曾道雄獲獎
【台灣】 第十五屆國家文藝獎名單揭曉 李小平、曾道雄獲獎 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所主辦的「國家文藝獎」,於6月27日,由國藝會施振榮董事長正式公佈第十五屆得獎者,分別為:戲曲導演李小平、電影導演張作驥、小說家陳若曦、攝影家莊靈與歌劇藝術家曾道雄。 李 小平出身專業戲曲演員,長年關注現代劇場的發展,從傳統戲曲出發,結合現代劇場整體概念,掙脫窠臼,可說開創台灣戲曲的新風貌。張作驥善於運用邊緣演員, 且電影作品對於社會邊緣與弱勢群體,充滿悲憫之情。陳若曦以冷靜、含蓄、深刻的藝術手法,表現社會真實;豐富的寫作經驗,見證歷史,顯露人性關懷。莊靈的 攝影藝術創作面向多元,取材豐富,兼融人文紀實與現代美學創意;引進歐美現代影像及影劇思潮,為國內影像、實驗電影及劇場開啟先河。曾道雄集演出、指揮、 導演、編劇、作曲、製作等歌劇藝術於一身,成績斐然。 國藝會預定將於9月27日下午於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舉辦「第十五屆國家文藝獎贈獎典禮」,分別贈予五位得獎者獎金一百萬元及由楊英風先生所設計的獎座乙座。 文建會基層巡演七月起展開「藝傳千里」 文 建會「表演藝術團隊巡迴基層演出活動」今年委請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辦理,並和各縣市政府共同主辦,共計辦理16場次,其中大型巡演5場,中型巡演11場, 自7月2日起於宜蘭縣舉行首演。本次活動主題為「藝傳千里」,不只希望能將藝術之美傳遞至里鄰鄉鎮、讓優秀的年輕藝文團體也有表現的機會,也希斷能將藝文 欣賞的年紀向下紮根、橫向延伸。參與團隊有蘭陽舞蹈團、拉縴人男聲合唱團、樂興之時管絃樂團、東方之翼創樂坊、原兄樂團等共計廿餘隊。索票請洽各縣市政府 文化局,詳情參網站www.nhclac.gov.tw。 吳建緯肢體工作坊 七月招生 擁 有豐富表演
-
劇場快門
《再見!母親》幕後
-
幕後群像 舞台燈光設計師
李建常 跟著旋律 讓燈光起舞
大家都知道外表坊時驗團團長李建常會編能導擅演,但如果在哪個節目單上看到「燈光設計:李建常」,也不用意外,因為真的是同一人!從大學時就開始作燈光設計,一直到今年甚至一肩挑起雲門舞集2的「春鬥」四組舞碼,成績斐然。李建常分享他為舞蹈作設計的心得:第一個關鍵在「側燈」,可以強調出舞者的身體線條;其次是跟著旋律走,「如果把燈光cue做出旋律性,自然容易跟舞蹈match在一起。」
-
藝妙人物事
林靖傑 用電影和劇場 抵抗遺忘
以台灣小說家王文興為主角的紀錄片《尋找背海的人》中,導演林靖傑以舞台劇、即興樂團、動畫、針孔攝影等形式來展現王文興深刻的創作世界,也透露了林靖傑與劇場的深厚淵源。從九○年代風起雲湧的二代小劇場走來,林靖傑感慨曾有的美好已被遺忘,「台灣是個遺忘之島,即使年輕人有心,但過去該從何找起?」拍攝紀錄片,或許正是林靖傑攻克遺忘的方式。
-
藝@書
身體教會我們的事
在過度發展的社會中,我們擅長運用腦力智能因應生活,卻忘了身體的力量。透過介紹展能藝術的《歸零與無限──台灣特殊藝術金講義》與介紹雲門律動的《親子玩身體──打造孩子幸福成長的八堂課》,或可讓習於一味追求卓越的我們,學習如何更自在、更健康,如何持續將自己蓄養得更開闊而飽滿。
-
藝@CD
與蕭邦的不解之緣 三十四十各展美感
陳毓襄與胡瀞云這兩位不同世代的台灣女性鋼琴家,事業生涯有著相似的歷程,又分別在去年與今年同樣選擇了蕭邦的作品在台灣發行鋼琴專輯,也展現了各自的特色與美感。陳毓襄以最貼近的方式用心詮釋,讓人感受到一股純粹之感動;胡瀞云精確地捕捉了蕭邦用音符訴說的所有幽微情緒,,並達到了一種精雕細琢出的穠纖合度。
-
藝@電影
藝術人生 藝術電影
藝術家的藝術,與他們戲劇性的人生,常常都是電影搬演的上選題材。這個月的藝術人物電影,有葡萄牙歌后、法國時尚天王、還有歷久不衰的音樂家愛情故事讓人從中窺見藝術之於人的影響力。
-
藝@展覽
黃子欽的療傷實驗室 「塑化」生命記憶
物質作為記憶的觸媒,是藝術家黃子欽創作上最著迷的「刺點」。這次在誠品信義店的展覽「『復刻大王』實驗室」,延續他過往將記憶的物件封存在立體樹脂方塊裡的做法,使之變成現代琥珀,這次被他封存的包括個人與家族的成長記憶,也有卅五年前台灣盜版漫畫《漫畫大王週刊》,還有來自觀眾的個人物件,多是失戀的回憶。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上海京劇院《曹操與楊修》、果陀劇場《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七月的台北很「上海」!月初上越,月底上京,都是名角掛帥,帶來劇名如雷貫耳的傳統劇目,其中最吸引我的,還是問世已近廿三年的「新」編經典《曹操 與楊修》。重看《曹楊》,在為台上的故人(尚長榮的曹操、何澍的楊修)喝采之時,也難免撫今追昔吧。怎麼搞的?有人、有錢、有國勢之後,中國大陸的戲曲新 製,見其大而不見其偉大,偏叫《曹楊》所勾掘執政者與知識分子的那塊心病,古來常新。 從《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首演時,我就「想」看了,想看兩個演員在話劇舞台上「演」一晚上,如何不顯空洞、不勞煽情地面對逐漸凍結的身子,以及死亡,即使原著十分動人,即使金士傑師百煉成精,這難度還是高到令人好奇。幸好有四度加演,我終於不會錯過它。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日本東京佼成管樂團
東京佼成管樂團(Tokyo Kosei Wind Orchestra)是於一九六○年由日本的宗教法人團體「立正佼成會」,在其東京總部成立附屬吹奏樂團,最初作為儀式慶典之用;爾後在一九七三年正式更 名為「東京佼成管樂團」。這個管樂團發展至今,無論規模和專業水平,都可說是現今亞洲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樂團。特別是自一九八四年起,由已故首席指揮家費德 利克.芬奈爾(Frederick Fennell)接手帶領後,樂團一躍成為世界級的管樂團,不但在日本國內獲得日本管樂協會第一屆比賽金獎,赴歐洲的巡迴演出更受到相當的囑目與好評。現 在在日本,無論是參加任何管樂比賽或準備演出,都必定要先聽聽東京佼成的錄音作為參考範本。 二○一○年該團迎接創團五十週年紀念, 並舉行了包括瑞士、德國、義大利等地十數場的歐洲巡迴演出,評價相當高。該團的演出始終予人朝氣蓬勃、向心力極強的印象,演奏風格則清新而充滿創意,同時 亦能不斷廣泛開發各類型曲目,受到愛樂大眾的支持擁戴。管樂在台灣一直都有長足的發展,一九九九至二○○二年間東京佼成曾三度來台演出,甚受喜愛,今年則 是睽違十年再度訪台,率團指揮是知名的單簧管演奏家保羅.梅耶(Paul Meyer),相信能吸引廣大愛樂者感受管樂團獨特的魅力。
-
企畫特輯 Special
「楊式快手」展技 湖南「打溜子」競藝
山水,是騷人墨客最愛的題材,他們將滿腔的抱負和情懷寄託於畫作上,用幾抹的濃淡渲染,即可展示高山小澗的雋永空靈與大氣磅礡的景象。而在音樂中,也只有中國傳統音樂最能夠描摹出國畫般秀麗的大自然。在以國樂與美景相輝映的前提下,臺灣國家國樂團在「超.樂」系列音樂會中,特別以「山水映畫」為主題,邀請楊惟及黃傳舜兩位名家,共同演繹國樂中多元的山水風貌。 旅居美國的琵琶演奏家楊惟是台灣觀眾熟悉的人物,他不僅是大師劉德海的欽點傳人,其神呼其技的「楊式快手」更是為人津津樂道。他曾任上海民族樂團的琵琶首席,後於二○○○年應大提琴家馬友友「絲路計畫」的邀約加入演奏而紅極一時。此次演奏作曲家金復載世界首演國樂版《山坳裡的變奏》,更將山間平地瞬息萬千的美景,用琵琶的繁複技巧詮釋得淋漓盡致。 「打溜子」,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聚居地的一種打擊曲牌音樂,以溜子鑼、頭鈸、二鈸、馬鑼四件樂器所組成,又稱「打傢伙」、「打路牌子」等等。最早可能源於石器時代,人們為了防衛、慶典或擊退天狗等敲起鍋碗瓢盆等「傢伙」而來;到進入銅器時代,才將這些「傢伙」換成了金屬樂器。也因為打溜子是土家族逢年過節、婚喪喜慶等活動經常演奏活動,所以音樂的本質貼近自然、並且體現人們的生活感受。 打溜子採合奏的形式演出,可以站立、可以走動,也可以採坐姿演出。特別的是它的曲牌從未發展出曲譜,那種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更增添了幾許原始古樸與道地的風味。幾件打擊樂器演奏起來句句相溜,交錯來回的動作手勢更令人嘆為觀止,非常精采。打溜子專家黃傳舜就是一號傳奇人物,他是土生土長的湖南人,不但對溜子有深入的研究,更活躍於舞台及廣播電視等媒體上。帶來的曲目《玩燈》、《老鼠迎親》分別以二胡、吹管與打溜子合作。此外還有地方戲曲的主要拉弦伴奏樂器湘西大筒,將在《溪州令與馬過橋》曲中亮相。幾首您從未見過的民間樂器發揮著特殊的地方風味,勢必將為台灣觀眾勾勒出繽紛燦爛的地方風情畫!
-
特別企畫 Feature
鞋尖下的秘密――英倫芭蕾點滴
養成一名芭蕾舞者,需要多少時間? 晚春時節,我們以匆匆六小時 巡覽英國皇家芭蕾舞團舞者們的基地 一切有形無形,都從八十年歲月累積化育而成 無數舞者在教室內、舞台上淌下的汗水(有時是血) 一如他們足下硬鞋內層層疊疊的繁複布料 這些血汗成為堅實的支架,穩穩撐起他們的足尖 好做出觀眾眼前的輕盈飛躍 與彷彿地心引力不存在般的旋轉 這一回,讓秘密從帷幕後現身 我們一起走走、看看: 芭蕾舞者們登台前的悠長時光,如何度過? 孕育出他們的搖籃,究竟怎生面貌? 在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首度訪台之前 讓我們藉由七個關鍵詞,略覽該團的歷史輪廓 並透過藝術總監與首席舞星的專訪 一探舞團與舞者的工作現況
-
企畫特輯 Special 專訪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蔡翁美慧
尊重表演,表演就會精采回饋
不只是現代藝術的超級推手,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蔡翁美慧也是表演藝術的大粉絲!對她而言,觀賞表演藝術就好像一次次的進修學習。而出於藝術推廣工作的本能,她在看表演時也很注意台上台下的觸動交流。她認為觀眾應該要能「尊重」表演者,而這份尊重,就可以從進入表演場所的服裝禮儀做起,而且最好「前排座位給懂的人坐,而且不能有空位」,相信如此一來,表演者才能以更出色的表現來回應。
-
音樂新訊
國台交出手 展演五首潘皇龍的管絃壓箱寶
第七屆「國家文藝獎」得主,作品多次在海內外包括極富盛名的「柏林愛樂廳」演出,作曲家潘皇龍是台灣作曲界一位不可多得的重量級人物。一直以來,潘皇龍的作品就常被以「前衛」來看待,然而在致力推廣現代音樂的同時,他卻結合本土與國際、傳統與創新,用自己的創作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儘管以現代的作曲技巧譜曲,卻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哲學思維,因此他的作品聽來不僅具有邏輯性,更在中、西樂器的運用中產生豐富的「音響意境」。 潘皇龍的作品多元,產量也相當多,從管絃樂曲、室內樂、獨奏曲、聲樂曲等,總計約一百五十餘部。在今年慶祝建國百年的節目中,國立台灣交響樂團「聽見台灣的聲音」系列特別從他卅餘年來的管絃作品中,精選五首樂曲演出。其中有早在卅七年前即已譜寫完成的《楓橋夜泊》,也有一九九○年代創作的《大提琴協奏曲》及《禮運大同管絃樂曲III─原典篇》。《五行生剋IIIA》在今年重新修訂,將以新的編制首演,而最特別的是,《輪迴》創作於雖然是卅年前就在德國創作、去年錄製CD,但這次卻是首度搬上舞台。五首作曲家的壓箱寶,將潘皇龍的管絃樂經典,娓娓道來。
-
談畫說樂
二戰之間的復甦
康丁斯基在「包浩斯設計學院」任教時期的畫作,與包浩斯的精神相呼應,強調簡約、單純、明瞭,與戰前表現主義式的「抒情抽象」形成明顯的對比。此時期的畫作經常由種種幾何圖形組構而成,因而被稱為「幾何抽象」(geometrical abstract)時期。此時期又是正好與荀貝格的「十二音」時期(1923-1933)疊合,在此時期荀貝格與魏本的音樂,將音樂抽象式的排列組合發揮得淋漓盡致。
-
戲劇新訊 外省第三代述說自己的故事
獨角戲《耳背上的印記》 尋找回家的路
從家族離散的濃烈鄉愁到島國土地的自我認同,這一代的外省人,如何述說自己的身世?三缺一劇團編導魏雋展為身為外省第三代的演員賀湘儀量身打造獨角 戲《耳背上的印記》,藉由一則《百年孤寂》般的魔幻寫實故事,在爺爺、父親與「我」祖孫三代之間,沿著「我的家在那裡」、「我的家在哪裡」、「我的家在這 裡」的主軸論述,串起了兩岸將近百年的歷史背景。 魏雋展表示,所謂「印記」即是一種民族意識的傳承。「第一代的鄉愁踏實,第二代的 鄉愁飄渺,第三代其實沒有鄉愁。痛苦與鄉愁會傳承,但也會變形。當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了耳背上的印記,世代間產生疏離與差異,也伴隨而來『責怪』。」全劇以 紙為象徵物件,時而是父親的家書,時而是爺爺渡海來台的船,時而是爸爸的考卷,夾雜回憶、想像與真實,透過表演、敘述、書信、錄音,虛實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