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小島上的世界大舞台
莎翁的最後劇作《暴風雨》,就像把世界這個大舞台放在一座孤島上,搬演其中的愛恨情仇,一六一一年成書至今,此劇成為最常被搬演的莎劇之一。但近代導演如何透過劇場重新解讀這個莎翁經典中的經典?本文列出五個精采版本,讓讀者窺見其中奧妙。
-
演出評論 Review
如果,對戰爭更深沉的詰問——
我們當然都知道軍隊的存在是荒謬的,戰爭是無人性的,對歷史失憶更是不可寬宥的,國家、忠誠、犧牲、正義這些觀念的本質與謬誤,更有被深刻檢驗之必要,只是,在這樣一個我們(包括創作者)無法接受,卻只能與之妥協共存的明亮世界裡,這些可貴的洞見,是否能幫助我們對當代戰爭與軍事體制的本質,有更尖銳直指核心的詰問?
-
演出評論 Review
狂放一場 卻終究「悲喜分明」
張愛玲寫的就是通俗劇,卻從來不是黑白分明,在她的時代裡,那些世間男女種種細瑣的人情世故,看在聰慧如她的眼中,雖然可笑卻也可憐劇場裡的《紅玫瑰與白玫瑰》,雖然也是通俗劇,卻沒有小說原作中的曖昧,太多黑白分明的對比,太多理所當然的教訓,寫白了或許應該隱晦的,說出了或許應該沉默以對的,閱讀、觀賞、思考的趣味,也被有點多餘的道德感給稀釋了。
-
演出評論 Review
如魔似獸的鑄身術
這隻獸慢慢張開牠的身體,配合著聲音恍若獸叫,再慢慢低頭垂地,如獸似蛇蜿蜓爬行,舞者已脫離人身的性別軀殼,蛻變而成非男非女、非獸非人的形體。舞者飽滿的筋肉是一種內在能量的呈現,這種動物內在的力量主導著各種支點而撐起不同的身體造型,使表演的過程充滿張力。
-
演出評論 Review 舞蹈
高度風格化的跨界表演
《介.入》是一齣高度風格化的跨界表演,從主題鋪陳、服裝、舞台、燈光、音樂、肢體動作到造型等所有設計,皆一體成型!每個元素、細節都被慎思考量,特別是動作編排,更切入意圖與內容去發展,而非套用現代舞領域的學院派技巧
-
回想與回響 Echo
奢華體驗真實時間 無可定義的劇場表演》
劇場出身的電影導演蔡明亮,重返闊別了廿七年的小劇場,再次出手不只強烈個人風格依舊,而且各長達兩個小時的獨角戲三部曲(共六個小時),連演起來更是一次華麗的劇場詩篇。檢視此次《只有你》中一氣呵成的三個作品(〈楊貴媚的蜘蛛精我的阿飄〉、〈陸弈靜的點滴我的死海〉、〈李康生的魚我的沙漠〉),無論格局、視野或手法,均展現一個成熟藝術家,其創作隨心所欲、無所不能言其志的高妙境界,更為觀眾創造了一次極難得的特殊劇場體驗。
-
回想與回響 Echo 當「百鳥朝鳳」成了「美食百匯」
好吃就是懂得吃嗎?
「百鳥朝鳳」音樂會其實可以是個雅俗共賞的精緻套餐,而非任你吃到食之無味的「美食百匯」。音樂會觀眾不僅是來聽好聽的,最好也能盡量讓他們「知其所以然」,專業樂團對此本當是責無旁貸的。況且,深耕下培養出願意不斷回流的內行觀眾,才應該是票房最核心的基石。
-
新藝見/新銳藝評
一件融合中俄傳統戲劇傳統的《外套》
導演是不說中文的,而主要的演員林文彬是不說英文的,他們如何交流彼此文化中的深度底蘊,使其在劇場產生花火,需要的琢磨挑戰自不在少處。但用中國說書傳統融入俄國文學,的確是相當令人耳目一新的結合,而在這齣《外套》裡,不難看見兼容中俄戲劇傳統的用心。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邱安忱 挖掘表演的新大陸
在台灣,單憑小劇場微薄薪資存活的劇場工作者很少,而四十幾歲仍活躍的男演員更屈指可數,邱安忱就是其中之一。身為同黨劇團團長的他,也是全職小劇場演員,今年他參加了日本戲劇大師鈴木忠志的《茶花女》演出,表現令人驚豔!他說:「去做自己沒做過的事情,一直是我的興趣。」這個月,他將在《我的妻子就是我》中一人挑戰四十幾個角色,想必也讓他演得過癮至極。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戲曲傳承的曙光 因為他們綻放
對照前輩對世代交替的憂心,有一批年輕人義無反顧地栽進傳統戲曲這一行。他們平均年齡三十出頭,或是正規科班,或是家族戲班,或是半路出家,對傳統充滿熱情,對創新也很有想法,既不墨守成規,也不譁眾取寵,穩紮穩打,一步一腳印,走出屬於這一代戲曲演員的傳承之路。有別於前輩藝人的養成環境與時代氛圍,這些年輕演員,要面對的挑戰更大。在不對的時空,選擇做對的事,需要更多的勇氣。一路走來,步履雖然艱辛,但戲曲的未來因為有了他們,而讓人看見曙光。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編劇大哥加持 「一心」雙星開創新局面
孫詩珮、孫詩詠 承先啟後穩紮穩打
因為一份做女兒的孝心,一心戲劇團的雙小生孫詩詠與孫詩珮,先後踏上了歌仔戲的演藝舞台,透過前輩良師的教誨與演出的累積,雖然年輕,卻紮紮實實地繼承了外台歌仔戲的精華。而在大哥孫富叡發揮編劇才華、打造新穎題材的推動下,孫詩詠與孫詩珮穩步前行,實踐自己的歌仔戲之夢。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古今中外取材 臺灣春風歌劇團令人驚豔
當家小生李佩穎 半路出家自許演好戲
沒有劇校坐科或劇團「綁戲」經歷,半路出家的歌仔戲小生演員李佩穎,頂著高學歷卻一頭栽進戲曲的世界,把社團玩成專業劇團,與社友創立了「臺灣春風歌劇團」。一路下來,李佩穎從古路戲演到胡撇仔戲,從義大利即興喜劇到推理劇,跳脫傳統歌仔戲的唱念作打,培養自己「百變」小生的能力。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名伶媽媽也擋不住 「奇巧劇團」實現戲曲夢
劉建華、劉建幗 跨劇種開拓新視野
雖有一個豫劇皇后的媽媽王海玲,劉建華與劉建幗卻是一路披荊斬棘才得以走上戲曲路,但這個戲緣卻是擋也擋不住,兩姊妹終究還是另闢蹊徑回歸最愛的戲曲表演。兩人創立的「奇巧劇團」推出融合現代劇場與傳統戲曲精華的「跨劇種」演出內容,戲劇演出的劇情為主,搭唱著戲曲橋段與身段,劉建幗說:「傳統戲曲的四功五法與審美角度大致相同,應該可以融合、實驗創意。」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創立「栢優座」 自許為創作推廣平台
許栢昂、黃宇琳 不忘初衷打造京劇未來
出身京劇科班的許栢昂、黃宇琳,眼見劇校學弟妹們對未來的徬徨,決意挑起傳承的擔子,創立了「栢優座」劇團,以平台角色自許,從事京劇、曲藝及現代戲劇的創作與推廣。「創新不是革命,是最初信念的傳承與延續。」栢優座創始團長許栢昂說,「台灣京劇界是我的家,我做這些是因為我愛我的家人、愛這門藝術」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亮出國樂「台灣印象」 交流中展現自我特色
臺灣國家國樂團(NCO)今年十月中旬至中國巡演,參與「中國民族音樂巡禮百場系列音樂會」,首度於北京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演出。音樂會以「印象台灣」為主題,在指揮蘇文慶的帶領下,一首首的樂曲以各種不同的姿態打動了觀眾的心。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兩廳院董事長 推動文化、教育獲國內外肯定
雙勳臨門 郭為藩細數文化緣
今年十月底,兩廳院董事長郭為藩先後榮獲兩枚重要的勳章,一枚是法國政府頒授的「法國國家榮譽騎士勳章」,另一枚則是由總統馬英九頒授的國家榮譽二等「景星勳章」。對於自己在兩天之內「雙勳臨門」,謙虛低調的郭董事長倒是以平常心看待,感謝大家肯定他的努力。「我只是剛好在那個時間點,做了該做的事。」郭董事長總是如此說。許多人對他在推動特殊教育及教育改革的貢獻印象深刻,卻不知他在文化領航方面,也是站在浪尖上。
-
藝視窗 News
第六屆「勞力士創藝師徒計畫」邀林懷民擔任舞蹈類大師
【台灣】 第六屆「勞力士創藝師徒計畫」邀林懷民擔任舞蹈類大師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受邀擔任第六屆「勞力士創藝師徒計畫」舞蹈類大師,在2012/2013年度將指導一位本屆遴選出的年輕編舞者,生徒當選人於明年春天公佈。兩年舉辦一次的「勞力士創藝師徒計畫」創設於2002年,每屆皆由勞力士聘請國際藝壇知名人士至日內瓦開會推舉大師,隨後再邀請五大洲各類專業者組提名委員會,找尋有潛力的年輕藝術工作者,再由大師從2至3名候選者中挑選1位徒弟。之後,大師將透過一對一指導把經驗傳承給生徒。 本屆師徒計畫分為六類,其他類的大師還包括:電影類沃爾特.默奇(Walter Murch)、文學類瑪格麗特.愛特伍德(Margaret Atwood)、音樂類吉爾伯托.吉爾(Gilberto Gil)、劇場類巴堤斯.薛侯(Patrice Chereau)及視覺藝術類威廉.肯崔吉(William Kentridge)。 「2012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開始徵件 「2012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提供創作者登上版面的最佳機會,即日起開始徵件至12月15日。為鼓勵初踏入社會及在校的藝術工作者編導創作,國藝會與兩廳院自2008年起合作舉辦「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採公開徵選機制。獲選作品團隊可由國藝會提供製作經費,兩廳院提供場地、舞台及宣傳,預計2012年推出2檔製作,每檔演出3至4場。此次將徵選至多六個未公開發表過的創新劇場作品。詳細相關報名資料及表格,請至國藝會網站「補助廣場」下載,或洽02-27541122分機212。 文建會補助南方演藝團體 歡迎申請 文建會為鼓勵南方表演藝術團體發展及強化其團隊經營與執行能力,提供其演出、製作、宣傳等部分經費補助,凡是經政府立案縣市為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等六個縣市的演藝團體皆符資格。補助項目包含各地巡演、於國際藝術節或專業劇場演出、發表新創或新製作
-
幕後群像
延樂軒北管劇團〈下河東〉劇照拍攝後
地點:關渡,臺北藝術大學 時間:二○一○年六月十四日
-
藝文人生
鴻鴻 零碎中拼出的詩
身兼劇場和電影導演,詩人,老師,同時也是多個影展或活動的策劃人。鴻鴻的一天很難談得上規律。因為牽涉範圍廣,行程也彈性十足。突發性的會議或訪談擠滿密麻行事曆,從臺北市北區到南區,精準嚴厲社會批判到排練自己的導演作品。鴻鴻的一天,有點像小時候聽電台廣播節目,雖然放的歌一首都沒聽過,但點歌的人想講的話大都相同。
-
幕後群像
聲音與舞蹈的魔幻遇合
「聲音設計」時常被認為是設計音效的人,例如關門就該有關門的聲音出現。Yannick認為可以避免「聲音設計」被誤導的方法是,著重在聽覺經驗,而非把聲音當作在舞台上的一個物件、訊號。這樣的聽覺經驗不僅是給予聲音創作者本身,同時給予舞者、觀眾一個空間。Yannick和表演藝術合作最大的享受和樂趣,就是這種因著所有在場者共享著一個空間,而產生的集體聽覺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