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熱中於消逝的藝術」,如何為表演藝術留下記錄,會有多少可能?兩廳院在廿年前創辦了《表演藝術》雜誌,以文字記錄演出,更成立「表演藝術圖書館」留下書籍影音等史料;廿年後跟隨網路科技與雲端數位的概念,由《PAR表演藝術》雜誌推出「表演藝術百年史」維基百科網站,冀透過全民編寫的的機制,留住「當下」、回溯「過去」、延伸「未來」,開啟台灣百年表演藝術史的建構工程。
一場又一場在眼前開展、歷經與結束,幕起與幕落的現場演出,都在證明表演藝術稍縱即逝,它是一門「熱中於消逝的藝術」,一旦開始,就成為過去。除了觀眾的在場,見證了作品發生與存有,還有什麼方式,能夠記錄這門剎那即永恆的瞬間,擺脫與時間競爭的壓力,從而成為一部人人可以言說的作品,有更多復活或被傳述的可能?
建構開放平台 為表演藝術留史
廿年前,現任兩廳院藝術總監、當時擔任兩廳院副主任的黃碧端,有感於表演藝術瞬間即逝的特質,史料記錄保存不易,但藝術記錄的基礎工程,卻是推動表演藝術不可或缺的一環。於是,在她就任的第三個月,便一手創立了《表演藝術》雜誌(現稱《PAR表演藝術》雜誌);同年,「表演藝術圖書館」也正式啟用,兩者都成為表演藝術留住珍貴資料的重要機制。廿年來,《PAR表演藝術》雜誌不僅成為台灣唯一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刊物,為國內精采的表演節目留下記錄,並培養出一群高水準的藝術評論者,肩負教育與推廣的任務。表演藝術圖書館更有系統地蒐藏、保存各類專書、音樂、影像資料,典藏兩廳院演出節目單、月節目冊、海報、錄音錄影等資料,重現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無數重要時刻。
面對網路時代的來臨與數位科技的發展,資訊的分享和傳播愈來愈迅速與簡便,黃碧端也特別重視表演藝術的線上資料建構的機制,有鑒於表演藝術是由演出者與觀眾共創的成就,這個藝術資產也應由全體共同建置、共同保存,今年是兩廳院廿五周年、也是《PAR表演藝術》雜誌創刊廿年的重要時刻,於是特別創設「表演藝術百年史」維基百科網站,盼藉此由自由開放的平台,留住「當下」、回溯「過去」、延伸「未來」,開啟台灣百年表演藝術史的建構工程。
兩廳院資料拋磚引玉 期待海納百川
《PAR表演藝術》總編輯黎家齊表示,網站從建國百年之時開始構思、策畫,歷經內部多次的會議討論,最終決定以「維基百科」(Wikipedia)的網站模式架構建立,而在近一年多的資料整合及網站整備後,終於在今年二月十六日正式開站與網友見面。開站之初,以國家兩廳院累積廿五年之史料典藏、《表演藝術年鑑》、《表演藝術實錄》及兩廳院售票網的資料為基礎,開站後即開放全民共同參與,凡是對台灣表演藝術發展有興趣、有資料的朋友,皆可以參與編寫工作。
黎家齊指出,中華民國百年表演藝術史涵蓋甚廣,若僅以兩廳院或任何單一研究單位進行編纂,難免有閉門造車之虞。但拜網路資訊科技之賜,網站得以「維基百科」模式,運用兩廳院累積廿五年之數萬筆數位典藏資料為基礎,先架構中華民國近四分之一世紀、堪稱表演藝術盛世之發展。
基於維基百科的開放精神,「表演藝術百年史」維基百科網站是一個對所有人開放的線上共有資源,允許任何人創建和修改內容,透過協同合作方式完成頁面編寫。網站將盡可能對站內所編寫之資料善盡查證之責,並刪除可能出現的惡意扭曲或攻擊,為此將籌組成立「審查委員會」,名單人選涵蓋「音樂」、「舞蹈」、「戲劇」、「戲曲」表演藝術各類專家學者,定期檢視、更正網站內容。但由於維基模式具有隨時可在網路上經由參與者的增刪而變動的特質,希望所有使用者本於愛護表演藝術及維護文化史料之善意,共同增益網站內容,並盡可能地維護資料之正確性。
廣邀藝文團隊 建構未來記錄
黎家齊強調,《PAR表演藝術》雜誌亦將廣邀各藝文團隊共襄盛舉,參與意見,逐步充實內容,盼能整合各團隊成立至今之史料與演出相關資料、藝術家生平等資料,共同為這項藝術記錄工程而努力。此外,也歡迎所有表演藝術愛好者參與,以開放全民共同參與編修的方式,為台灣的表演藝術留下精采的記錄,作為日後研究及推廣表演藝術之參考依據。
「表演藝術百年史」維基百科網站綱址為:wiki.npac-ntc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