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演員的庫藏記憶
讒言讒語
有一天,我在教室裡無心上課,因為隔著窗戶看到他,光著上身,胸上、背上似乎都長滿了痘痘。他一個人,坐在操場上,手撐著後面,仰望著天空,在取太陽、曬太陽,渴望陽光能再進到他的身體,曬進他的心,曬回他的健康,他已經無人可靠,無家可歸,無心可依了
-
講古—舞思舞想
怪咖舞者又一章
以我教舞廿多載的經驗,會當舞者的人不見得是條件最好的,或是身為學生時跳得最好的,甚至不是當年最有潛力的人。能夠在可以自由選擇時仍然決定當舞者的人沒有一個是沒有選擇不得已的,只有聽說過迫於沒有選擇不得已只好放棄當舞者的。當舞者必須要有決心,不論能不能養活自己,不論是不是很累,也不管能跳多久,反正就是非跳不可。
-
藝饗天開
媽媽的生日禮物
我媽媽說,收到一項親手製作的禮物,那種感覺勝過於收到十克拉的鑽石。那,我第二年怎麼辦?我只好繼續創作下去,十一年下來,製作媽媽的生日歌,已經變成我一年一度的盛事。
-
一字一劇場
戲
遊戲的重點反而是規則的建立,就像語言,像是甲骨文中的場地限制,或是金文裡的那張板凳,有了規則後才可享受遊戲的自由;遊戲也是一種張力的前提,像大輸和大贏、人性和獸性、已知和未知、生和死、說出的與沉默的。
-
巴黎
「她們獨自…演出」戲劇節 展現女性創作力
「巴黎之西劇院」推出了第一屆女性戲劇節「她們獨自演出」,推出七個由女性創作及單人演出的作品,展現女性劇場創作者的才華與演出魅力。第一齣戲《烈焰求生》取材自俄國女詩人Marina Tsvetaeva一輩子不斷在寫的隨身手稿,女演員Natacha Rgnier的演出精采,導演也十分用心,整個演出不斷地呼應著寫實、非寫實之間的零距離。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來自英國的芭蕾故事
芭蕾,這個發源於義大利民間的舞蹈,自十五世紀進入義大利宮廷,十七世紀隨著義大利公主凱薩琳嫁給法國國王亨利二世時,傳入法國,進而風靡全歐洲。在西方的世界裡,芭蕾可以說是傳統舞蹈的代表,而芭蕾的舞步與手勢,也是在舞者訓練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技巧。可是在西方各國不同的風俗民情與競爭合流之下,芭蕾也逐漸發展出俄式、法式、英式、美式⋯⋯等各種不同的風貌。往年在國內,芭蕾的演出較少,而大家較熟悉的,也都是來自於俄國的芭蕾舞團。但在本月底,譽滿國際的「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將首度來台,為台灣的觀眾帶來古典與現代兼具的兩齣舞碼,準備讓大家一親全新的芭蕾舞的詮釋與技巧。 但是您知道什麼是英式芭蕾嗎?芭蕾是怎麼傳到英國去的?和其他國家的芭蕾又有什麼不同呢?於是本刊特別趁著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首度訪台之前,為讀者預先整理七個關鍵詞,讓大家一覽該團的歷史輪廓外,更央請本刊英國特派記者,親訪位居倫敦柯芬園旁的皇家歌劇院,與以「渴望之橋」相互連結的皇家芭蕾舞學校,帶領讀者一探這被大家喻為英式芭蕾搖籃的所在,看看那裡到底蘊藏著什麼神奇的魔力。此外,再透過該團藝術總監與首席舞星的獨家專訪,讓大家了解舞團的營運方針與舞者的挑選、訓練、養成及工作現況。當然在最後,我們也把焦點轉向國內,探索芭蕾這個來自西方的舞蹈,在台灣落腳發展的現況。 六月,是一個充滿熱力與活力的季節,但卻也是驪歌初唱,各方莘莘學子即將離開校園的時刻。但是面臨「畢業即失業」的表演藝術科班生的未來該何去何從?又如何能「學以致用」?我想是許多新生代的創作者都十分關心的議題,於是本刊在本月份也製作了「表演藝術新鮮人.踏上職涯第一步」焦點專題,盼能藉著實用的教戰守則,及目前正在協助或是曾受過協助的藝文團體工作者與創作者現身說法,盼能藉由他們的經驗,能進一步地幫助年輕的創作者,指引出一條登上舞台的康莊大道。
-
紐約
今年藝界春風 在美仍是冷颼颼
全球的經濟雖然逐步復甦,但美國表演藝術界的寒冬似乎還未過去。開春以來,費城管絃樂團的宣告破產震撼,還有紐約市立歌劇團因財務狀況不明而無法推出新樂季節目讓美國樂壇仍籠罩在財務陰霾之下,但觀眾參與度的下降,更是隱憂重重。
-
波茨坦
「波茨坦舞蹈日」 旅歐台灣舞者綻光彩
波茨坦重要的現代舞蹈中心「波茨坦工廠」每年都舉辦的「波茨坦舞蹈日」,也是德國舞壇的年度盛事,今年活動於五月底到六月初舉行,將由法國編舞家瑪姬.瑪漢的經典作品May B揭開序幕,節目中經典作品與前衛舞作並列。而且今年也邀來台灣舞蹈人參與,旅歐舞者孫尚綺與蘇文琪都應邀發表作品。
-
倫敦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慶五十 上演新作《靜默》
今年是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五十週年的團慶,慶祝活動從去年底就開始,除了演出莎翁經典,也不忘推出實驗新作,五月即與擅長實驗聲音與音樂的Filter劇團合作,演出情節跨越時空的新作品《靜默》,透過極簡舞台與各種聲音裝置,探討「說與不說」的選擇之難。
-
北京
中國國家話劇院入新厝 不再流浪準備大展鴻圖
章子怡、李冰冰、王曉鷹、孟京輝、田沁鑫等明星級的藝人編導的「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直沒有專屬的劇場,終於在歷時四年的興建後,有了位於廣安門外大街二七七號的「家」,並於五月中開幕啟用。這個新家包括一大一小兩個專為「話劇」演出而設計的劇場,「國話」並演出《四世同堂》與中、法合作的《打造藍色》作為開幕慶祝。
-
戲曲
吳興國、張大春、周華健 二度混搭上梁山
繼○七年結合搖滾、嘻哈、流行等時尚視聽元素、敷演《水滸傳》首卅回的《水滸108》,應今年香港藝術節之邀,吳興國、張大春、周華健再度攜手上梁山,打造續集《忠義堂》,以蒙太奇手法拼接第卅一到第七十一回的《水滸傳》,狂飆能量風靡了香港藝術節,也顛覆了京劇的刻板印象。這次回台,將展現比○七年「美學更精練,形式更大膽」的演出。
-
舞蹈 組合語言舞團《微笑飛了!在空中盤旋》
探尋極簡 聽心而行
組合語言舞團的新作《微笑飛了!在空中盤旋》,理性與感性並陳,成熟與青春對望,歲月的流逝帶出簡淨的詩意,編舞家楊桂娟說:「我想用這支舞,找到自己對極簡的定義。」
-
音樂 以整體原住民精神重新剪裁編織
《逐鹿傳說》 傳達原民敬天愛物之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台東大學製作的原住民歌劇《逐鹿傳說》,以「鹿」的傳說來連結原住民、生態、藝術與台東這片好山好水,是一齣融合詩歌、音樂、舞蹈來彰顯原住民對大自然的崇敬與族人純真、善良本質的製作。
-
戲曲 好戲開鑼 百年瘋歌仔
三團競飆創意 仲夏廟口拼台
讓戲迷引頸期盼、國藝會策劃的「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今年的活動又將開鑼!由明珠歌劇團、明華園天字戲劇團和春美歌劇團經過徵選勝出,將在南投,屏東、高雄三地接力匯演,而今年也再度邀來歷年入選團隊進行觀摩演出,為活動更添熱度。
-
戲劇 女性創作力發聲 徐堰鈴「台北小花」創團發表
《Take Care》 以貓狗陪伴隱喻現代人互動
編導演兼擅的「小劇場天后」徐堰鈴,去年成立了「台北小花劇團」,致力於突顯女性創作的力量,兼具包容性與協助性的合作關係。七月將推出創團作《Take Care》,從師生戀、單親家庭、台商、流浪動物等議題,討論生命間「照顧」的方式。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七組關鍵詞,認識英國皇家芭蕾!
英國皇家芭蕾舞團(The Royal Ballet)自舞團前身「維克威爾斯芭蕾舞團」(Vic Wells Ballet)創立算起,今年剛好滿八十歲,在歐陸眾多歷史悠久的芭蕾舞團中算得上年輕,卻也因走出獨特的風格,擁有精良的訓練與技藝精湛的舞者,而成為世界頂尖級的芭蕾天團。六月底該團首度訪台演出,就讓我們以七組關鍵詞,帶讀者迅速切入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的精采故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裡,就是英式芭蕾的搖籃!
相較於歐陸其他成立已有數百年之久的芭蕾舞團,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莫妮卡.梅森女爵(Dame Monica Mason)謙稱該團仍很年輕。事實上,由妮奈特.德.瓦盧娃創立的英國皇家芭蕾舞團,最先為小型舞團維克威爾斯芭蕾舞團,後來於一九三一年,由莉蓮.貝利斯女士提供沙德勒之井劇院(Sadlers Wells Theatre)作為根據地後,更名為Sadlers Wells Ballet。一九四六年,舞團搬進倫敦柯芬園(Covent Garden)旁的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並在十年後舞團成立廿五週年時(1956),由英國王室頒定「皇家」名號。在伯明罕,則有本團的姊妹團伯明罕皇家芭蕾舞團(Birmingham Royal Ballet)。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雖不單只為王室服務,與王室關係仍很密切,查爾斯王子就擔任舞團總裁一職,並於三月中偕同妻子卡蜜拉、當時還未入門的兒媳凱特.密道頓出席舞作《愛麗斯夢遊仙境》首演。 在舞團創立同時,皇家芭蕾舞學校也同時成立,妮奈特.德.瓦盧娃相信有好的學校訓練,便能夠給舞團帶來優秀的舞者。梅森女爵談到舞團的風格時,提及創團編舞家佛德瑞克.阿胥頓奠定了舞團的芭蕾風格,阿胥頓熱愛芭蕾舞劇(story-ballet),編舞也常有抒情風格。之後,才華洋溢的肯尼斯.麥克米倫也賦予舞團獨特的個性。除了古典芭蕾之外,皇家芭蕾舞團也發展相當多現代芭蕾舞作,無故事性、以抽象概念演出的作品,無論哪種類型,都相當受觀眾歡迎。 三月底的倫敦,還有些春寒料峭。本刊走訪皇家歌劇院及皇家芭蕾舞團,探索劇院內部的秘密,一窺以此為家的舞者生活。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英國皇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
莫妮卡.梅森:我選擇合作編舞家時,必須大膽挑戰限制
莫妮卡.梅森女爵(Dame Monica Mason)十六歲就加入皇家芭蕾舞團,是當時舞團最年輕的成員,歷經多年出色的舞者生涯後,於二○○二年起擔任總監一職。○八年,她受勳爵級司令勳章(Dame Commander),表揚她對於舞蹈的貢獻。訪問時,這位日理萬機的總監,總是以不疾不徐的語氣,清楚而篤定地敘述自己的想法。談到首次造訪台灣的心情及首次見面的觀眾,她感到格外興奮且相當期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古典與現代俱現 跨越時代的經典
英國皇家芭蕾舞團訪台的舞碼,包括浪漫芭蕾舞劇《吉賽兒》、「英倫經典」系列的《狂想曲》、頗受好評的現代芭蕾作品《色飽和度》與DGV,跨越古典與現代,也展現了舞團多元精湛的芭蕾魅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延伸觀察in Taiwan
迢迢六十載,芭蕾在地路遙遙?
成立八十年的英國皇家芭蕾,起步雖較他國芭蕾遲,卻能在舞團與舞蹈學校並行、人才培育與創作表演並重的實施方針下,造就今日「英式芭蕾搖籃」的成就。而被視為「西方產物」的芭蕾,多年來也在中、日、韓等亞洲國家有了長足深遠的發展,突破了過往「東方人不適合跳芭蕾」的刻板印象。台灣固然以精湛出色的現代舞聞名於世,而作為舞者技術養成基礎的芭蕾,歷經六十多年的發展,現況又是如何?本刊前往坊間舞蹈班與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參觀,並從教育到市場等面向,觀察台灣芭蕾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