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蓋希文的乞丐與蕩婦》的男女主角Norm Lewis和Audra McDonald在記者會上表演一段。(簡一夫 攝)
紐約

音樂劇教父批評 新版《乞丐與蕩婦》掀波

一月剛開始演的百老匯音樂劇《蓋希文的乞丐與蕩婦》,因為音樂劇教父松罕的發文批評,造成圈內風暴也引爆話題。對這個經典的舊劇重演,雖有重量級製作團隊,但松罕對經典的被修改與新名稱對原編劇的不尊重頗有意見,也間接讓紐約版的演出重回原版結局。

一月剛開始演的百老匯音樂劇《蓋希文的乞丐與蕩婦》,因為音樂劇教父松罕的發文批評,造成圈內風暴也引爆話題。對這個經典的舊劇重演,雖有重量級製作團隊,但松罕對經典的被修改與新名稱對原編劇的不尊重頗有意見,也間接讓紐約版的演出重回原版結局。

百老匯本季最具話題性的劇碼當然是多災多難的《蜘蛛人》,如果要選第二名,那就是一月剛開始演的《蓋希文的乞丐與蕩婦》The Gershwins’ Porgy and Bess了。

不同於《蜘蛛人》鬧出藝文版面還鬧出美國,《乞丐》只算是「劇場圈裡的風暴」,但是因為「掀風」的人,是美國音樂劇的教父松罕(Stephen Sondheim),所以還差點吹翻了《乞丐與蕩婦》的百老匯之約!

製作團隊陣容強  卻引發音樂劇教父不滿

從字面上看,這個舊劇新演不但應該沒有爭議性,而且具備了成功的各項要件。戲是美國最早擁有國際知名度的作曲家蓋希文(George Gershwin)最著名的劇場作品,劇中名曲〈Summertime〉更是舉世皆知;女主角Audra McDonald不只是百老匯史上最出色的非裔演員,而且是不分族裔最出色的女演員之一,四十歲已經拿了四座東尼獎;導演Diane Paulus也因為把老戲《毛髮》Hair導得符合當代口味而拿下一座;外加曾獲普利茲獎的非裔女劇作家Suzan-Lori Parks新編劇本,陣容之強不輸《蜘蛛人》。

戲去年八月在波士頓試演時,製作團隊對《紐約時報》表示,新編的劇本主要是補強原來的人物性格,讓百老匯觀眾更容易接受這個近八十年前的作品。

「舊戲新演」加入新的想法,是理所當然,尤其是這些音樂劇開創時期的戲,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合時宜之處。稀罕的是報導引起松罕的強烈反應,投書《紐時》直斥製作團隊如果不全然了解這個作品的精髓,就不應該去碰它。

要了解松罕批評的癥結,還得稍稍回顧一下《乞丐》的歷史。劇中人物是一九三○年代南卡羅萊納州的黑人;蓋希文的音樂大量引用藍調爵士,以嚴肅的態度面對黑人文化,在當時是罕見的。蓋希文把這部戲定位成是「美國民間歌劇」(American folk opera),在當時那個年代,歌劇和音樂劇尚未涇渭分明,至於「美國民間歌劇」,更加是沒有前例可循。一九三五年紐約首演時,就在百老匯,雖然當時百老匯也演古典歌劇。

此後四十年,這部戲就在音樂劇場還是歌劇場間遊走,大致來說,歐洲是當歌劇演,美國是當音樂劇演,有音樂伴奏的歌劇宣敘調對白,在美國多半是純用說的。直到一九七九年休士頓歌劇院才正式尊定此戲是歌劇的定位。

八十年前的觀眾或許不在乎音樂劇或歌劇的分別,今天大部分的觀眾,可是一聽到歌劇就要搖頭,所以這次新演強調的是一個音樂劇的版本,而且還找來一個新的編劇。但是對本身是創作者的松罕來說,此劇已經是經典,若要去改它就是對原著不尊重。

忽略原版編劇引爭議  紐約演出改回原結局

讓松罕不滿的另一個原因,是新戲不只叫《乞丐與蕩婦》而是叫《蓋希文的乞丐與蕩婦》,突顯出蓋希文和他哥哥、也是他長期的作詞拍擋Ira的地位,但忽略了另一位作詞者海沃德(DuBose Heyward)的貢獻。海沃德不光寫詞,更是原著小說和改編劇作家。松罕本人是音樂劇史上極少有詞曲兼擅者,最近又剛出了兩本他的歌詞自評自述集,一再強調歌詞的功能(近年來百老匯音樂劇為吸引國際觀光客,歌詞是愈簡單愈好),所以製作團隊不斷說要修改劇本又不提海沃德之名,難怪松罕的解讀就是瞧不起海沃德。

雖然松罕聲明他還沒看過新編版,但他畢竟有點一言九鼎的分量,搞得只是試水溫的波士頓試演,突然變成萬眾囑目,紐約劇評界大張旗鼓去觀賞,寫回來的劇評只算中上,於是「戲來不了紐約」的傳言,就此散布出來。

好在有蓋希文家族的背書,戲還是來了,讓百老匯觀眾可以親眼親耳評斷一下,這個《蓋希文的乞丐與蕩婦》,與流傳多年的蓋希文和海沃德的《乞丐與蕩婦》,有何不同。至於松罕的批評,製作團隊雖然沒有正面回應,但是從他們宣布百老匯不會演新版的結局,而是演回原本的結局來看,松罕發聲還是有點影響力。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夏佑體驗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