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年代
專欄 Columns

創業年代

創業之初,一遍又一遍的失敗,有點像演員排戲時,一遍又一遍的摸索,在失敗和摸索的同時,也得到了化經驗為知覺的成長,那個歷程,對個人,對國家社會,都是絕對重要的,而且只有在經歷的時候,我們才能掌握它、感受它,否則,只是「聽說」,或者「自我幻覺」而已。

創業之初,一遍又一遍的失敗,有點像演員排戲時,一遍又一遍的摸索,在失敗和摸索的同時,也得到了化經驗為知覺的成長,那個歷程,對個人,對國家社會,都是絕對重要的,而且只有在經歷的時候,我們才能掌握它、感受它,否則,只是「聽說」,或者「自我幻覺」而已。

這四個月來,從初秋到冬天的中間,我一直在拍一部戲。我飾演的角色由四十出頭到六十歲左右,是一個浙江里安山裡的一個農民,在大陸改革開放初期,就自覺到一家人要走出山村,去到城市,找發財的機會,一個人會舉家從老祖屋遷居,甚至用流浪的、撿廢品的方式,來維持生計,又要尋找任何商機,這個覺悟性、冒險性、毅力都要付出很多很大,否則,不是寸步難行就是打回原地,還消失了理想。當「風乍起」,往往會「吹不皺冰封的池沼」。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當心理沒有準備好,心胸還沒有張開,就算他讀過很多書,也不見得能知道下一步要怎麼走,或者是現在要怎麼辦?如果不能下定決心,充滿鬥志,終究還是會隔靴搔癢,於事無補。

在失敗與摸索同時  化經驗為成長

創業之初,一遍又一遍的失敗,有點像演員排戲時,一遍又一遍的摸索,在失敗和摸索的同時,也得到了化經驗為知覺的成長,那個歷程,對個人,對國家社會,都是絕對重要的,而且只有在經歷的時候,我們才能掌握它、感受它,否則,只是「聽說」,或者「自我幻覺」而已。也就是說,中國的改革開放,並不是一開始就有一份很精密的計畫,一氣呵成。而是下定決心,認清楚世界和他的關係,認準了發展是硬道理的方向,在主觀客觀的時機當中抓住了感悟。正如一切美好的事,一樣需要恰當的時機。所以有建設性的失敗,再多次都是有意義的,有意義的好書自然就不厭百回讀,因為每次都有收獲,好戲不厭百回排,因為都有觀眾喜歡,但是在這些「不厭」的經歷當中,他也在等我們的心靈做好準備,達到成功、成熟的「時機」。

我不好意思說拍這部戲有多歷盡艱辛,但是一百多個工作天,讓我對一個角色和社會互動的關系,卻也是感受良多。像這一類的電視劇並不多,因為它不是愛情片可以參考古今中外的題材,它也不是典型的政策片專打高空、重宣傳,只是默默地在訴說一個家庭,在溫州這個先發城市裡,如何演變從「無」到「有」的過程,一個取材於生活,卻又不掩蓋事實的創業片,以一個小人物的家庭活動為縮影,寫意了中國改革開放在經濟上的成功。

透過演戲  重新體驗「創業年代」

溫州,總人口七百五十萬,卻有兩百萬人在外經商,足跡遍布中國城鄉和世界一百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最早的民營經濟始自溫州,集體經濟(股份制),以輕工業為主的經濟,一種兩頭在外的經濟,走出去的經濟,構成了「溫州模式」。溫州商人,被稱為「東方猶太人」。

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奇績——窮則變,變則通;中國人的創造力,似乎總是在磨難中成長,在不斷地學習前人的成就,在古今集體的切磋與討論之中「精益求精」,在既有的成就中,默默修正,有所發展,從沒有計畫中的體會,變成有計畫的主導權的掌握,這個年代,就是我剛剛演完的,你我的「創業年代」。

我似乎約略的,重新感受了一次,當年台灣從十大建設以後,所開展的「經濟起飛」,全世界到處可見“Made in Taiwan”的東西,「台灣錢淹腳目」的時光……

如今,花開了,可惜在隔壁,台灣!何時妳才能在露出那「昔往的光輝」。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