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石油為2012年倫敦奧運贊助廠商,圖為前BP執行長Tony Hayward與奧運籌委會主席Sebastian Coe與擊劍學生在大英博物館的合照。(c BP p.l.c. 提供)
倫敦

英國石油續約贊助四大藝術機構 引發各界論戰

因二○一○年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而被環保人士大力抗議的英國石油公司,日前宣布將續約贊助四個重要的藝術機構,投入一千萬英鎊的資金。但這樣的贊助也引發環保人士的抗議,在媒體上亦引發正反不一的論戰。這次的事件也再度促使媒體及大眾反思藝術與商業贊助、公部門補助間的關係。

因二○一○年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而被環保人士大力抗議的英國石油公司,日前宣布將續約贊助四個重要的藝術機構,投入一千萬英鎊的資金。但這樣的贊助也引發環保人士的抗議,在媒體上亦引發正反不一的論戰。這次的事件也再度促使媒體及大眾反思藝術與商業贊助、公部門補助間的關係。

二○一二年,倫敦將再次站在世界的聚光燈下。讓人引頸期盼的奧運,還有伊麗莎白女王二世登基六十周年紀念,一系列的熱鬧活動,將從年初排到年尾。身為奧運系列活動「文化奧林匹亞」(Cultural Olympiad)主要贊助商之一的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簡稱BP),卻在日前因為與英國國家肖像藝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泰德美術館(Tate)、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及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續約合作,而引發論戰。

拿了贊助,就與污染者同一陣線?

早在二○一○年,英國石油在墨西哥灣發生漏油事件並引發嚴重生態危機,環保人士便以實際行動表達抗議,黝黑如原油的糖蜜被大量傾倒在泰德英國美術館(Tate Britain)。如此的爭議並未被人們所淡忘。因此,即便已有廿年以上的夥伴關係,去年底英國石油與四藝術單位商談續約時,仍引發環保團體強烈不滿,各藝術單位也經過內部的審慎評估,才宣布與該公司繼續合作。

五年內,英國石油總共將投入一千萬英鎊的資金予此四機構(約新台幣四億五千萬元),而四機構在續約之時,也明確宣布英國石油贊助款的流向,其中包括國家肖像藝廊的BP肖像獎、皇家歌劇院的夏季螢幕轉播、大英博物館未來數年間的幾齣特展,以及泰德英國美術館的常態展覽。在皇家歌劇院發布的新聞稿中,提到英國石油的資金挹注,將有助於推廣藝術的工作。以夏季BP大螢幕為例,二○○一計畫初始僅有一處轉播點,而經過十年的推廣,二○一一年在全英國共有廿一個轉播點,從倫敦的金絲雀碼頭區、特拉法加廣場到蘇格蘭的愛丁堡,欣賞的觀眾人次達到四萬人以上,讓民眾有機會親近向來票價高昂的歌劇與芭蕾舞。文化傳播及創意產業部長維希(Ed Vaizey)對於英國石油廿餘年對文化的贊助予以肯定,並樂見贊助案的規模擴大。皇家歌劇院執行長霍爾(Tony Hall)亦表示,在目前整體經濟不穩定狀況下,此贊助案將有助歌劇院做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

即便如此,抨擊此贊助案的聲浪依舊不減。喜劇演員兼社會運動者羅伯特.紐曼(Robert Newman)便投書《衛報》,文中認為英國石油只是藉由贊助藝術粉飾該公司對於環境的傷害,也影響了四大文化機構在民主社會中代表的價值與原則。不過,紐曼的論點也在《衛報》上得到正反不一的評價,贊成者認為這些受款單位應與破壞環境的石油公司劃清界線,甚至比擬這如同倫敦政經學院不該接受格達費之子捐款;反對者則認為企業贊助藝術已有長遠傳統,應給予肯定而非責難。

拿不拿?怎麼拿? 這是個重要課題

對於英國石油贊助藝術的批評及論辯並非首見,相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這次的事件也再度促使媒體及大眾反思藝術與商業贊助、公部門補助間的關係。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的藝術主編戈培茲(Will Gompertz)便指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對於藝術而言亦是如此。不管是政府預算、私人捐獻,還是企業贊助,資助的背後往往有附帶條件,以及其所欲達到的目的。而文化單位在接受企業財源之前,也必須深思熟慮,小心處理與贊助商間的敏感關係。

接受企業補助,是否就代表藝術單位與財團同一陣線?《衛報》評論家瓊斯(Jonathan Jones)則認為,矛頭不應指向文化機構,他們並非資本主義的走狗;若能因此讓英國石油的收益得到妥善利用,也算好事一樁。究竟企業贊助對藝術發展而言,是天降甘霖還是飲鴆止渴?在政府補助刪減、私人捐款縮水的時期,這也將是藝術團體無法置身事外的重要課題。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