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個國小的數學老師,卻因為校長交付的一箱扯鈴,讓他走上了一條意外的藝術之路——這就是劉樂群,舞鈴劇場創辦人暨藝術總監。一步步走來,無心插柳柳成蔭,自稱沒有藝術專業背景的他,說自己「是從觀眾席留學回來的」,總是土法煉鋼地解決一切難題。帶著舞鈴劇場走遍世界,讓傳統技藝展現新風貌,勇於做夢的劉樂群,現在還想登上更大的舞台,打造更奇妙的舞台幻境……
舞鈴劇場《奇幻旅程》4D定目劇
2/1~5 19:30 2/8~12 19:30
2/15~19 19:30 2/22~3/4 19:30
3/7~11 19:30 3/14~18 19:30
3/21~25 19:30
台北 花博公園舞蝶館
INFO 02-23416066
人物小檔案
- 台北市立師專畢業,中正國小任教期間接觸扯鈴,開始在校內組織「舞鈴少年」扯鈴隊,民國80年代在國慶民間遊藝活動嶄露頭角,經常受邀到國內外節慶活動及藝術節演出。
- 2004年辭去教職,創辦「舞鈴劇場」,擔任藝術總監,專心投入扯鈴藝術創作及演出。累積20多年扯鈴藝術經驗,劉樂群不只創新扯鈴技巧,發展出50公尺超遠距離扯鈴,也研發多款新式扯鈴,應用在舞鈴的表演中。
- 參與編導作品包括:文建會國慶民間遊藝、《魔法舞鈴》、美國紐約林肯中心藝術節《舞.鈴》、日本愛知萬國博覽會愛知巨蛋演出、《海洋之心》、《奇幻旅程》三部曲等。
相傳,扯鈴民俗技藝十八世紀傳到了英國。這有趣的玩意,被英國人形容為「兩根棍子上的精靈」。
精靈,在繩索上翻滾了千百年,翻滾到了小學數學老師劉樂群跟前。像施了魔法,劉樂群追著鈴,走出學校,走到另一條道路上,兩根棍、一根繩、一個鈴,扯出了不一樣的人生風景。
當數學老師收到一箱扯鈴……
廿歲從台北師專畢業,分發到台北中正國小實習,如果不是扯鈴,劉樂群該是為人師表直到退休。一天,體育用品廠商送來一箱扯鈴,校長把鈴交給還是菜鳥老師的劉樂群,請他全權負責。「數學怎麼和扯鈴扯上邊?」劉樂群雖有疑惑,心想反正一年後就要當兵,就勉力為之。
廿五年前沒有網路,市面上也只有少得可憐的扯鈴錄影帶,千篇一律穿著鳳仙裝,雜技團式的表演,對於念書時玩band、參加芭蕾舞社的劉樂群來說,這種表演形式太老套。但簡單的鈴卻像變魔術般遊來盪去,又有種莫名的吸引力,劉樂群想:「如果能搭配舞蹈?」「如果能有更好聽的音樂?」太多的如果,勾起劉樂群的好奇心,決定自己去找答案。
每天中午,他讓學生躺在磨石子地板的教室拉筋,看錄影帶依樣畫葫蘆教扯鈴。一年過去了,還沒扯出名堂,劉樂群就入伍當兵。原以為只是教書生涯的意外插曲,沒想到當完兵再回學校,新校長還是叫劉樂群繼續組織扯鈴隊,抱著不能再「實習」的心情,劉樂群帶著班上學生,從小三到小六按步就班練扯鈴。
上課時間,他是數學老師,課餘又變身為扯鈴教練,看錄影帶不得其解,就去請教專家,學生不會跳舞,找舞蹈老師教舞,中正國小「舞鈴少年」扯鈴隊參加比賽,慢慢扯出了名號,民國八十年代開始受邀到國慶民間遊藝活動演出,跳脫傳統民俗技藝的清新風格,讓各界眼睛一亮,戶外藝術節、運動會、慶典晚會等國內外演出邀約接踵而來。
「我是從觀眾席留學回來的。」
劉樂群說,自己沒有藝術專業背景,只能「土法煉鋼」,做中學,學中做。扯鈴遇到問題,自己要想辦法解決,所以,他還有另一個身分——發明家,研發新式扯鈴,還申請專利。
傳統扯鈴為木頭製,高速運轉拋接時,像刀一樣銳利,一不小心就會頭破血流,把指甲削掉也是常有的事,劉樂群研發出改變材質,摔不壞又安全的魔法鈴。二○○五年舞鈴劇場受邀到日本愛知博覽會演出,為了延長鈴在慢板樂章旋轉時間,劉樂群將固定軸心改良為培鈴軸心的極速鈴;二○○七年《海洋之心》,又研發加裝LED燈的炫光鈴,以及可以控制轉向的單頭鈴。
劉樂群常說:「我是從觀眾席留學回來的。」表演、生活的一切,都能激發編導的創意。一次,劉樂群看了一支舞蹈錄影帶,舞者沒有排成整齊的隊形,而是不規則的空間流動,畫面好美!「舞者怎麼不會撞在一起?」劉樂群發揮數學老師研究計算的精神,重看錄影帶,將舞者一一編號,畫出舞蹈動線,「這是我第一次學到舞蹈空間配置不一定要規規矩矩地對稱。」
舞蹈空間藝術總監平珩一天看了舞鈴的彩排,給了評語:短短十幾分鐘表演竟然剪了十段音樂。一句話點醒劉樂群:「數大不一定美,沒有重點,就沒有風格。」
林懷民幫助打通舞台任督二脈
一九九五年,當劉樂群忙著準備在中正國小的發表會,一位學生家長建議,社教館有檔期,何不移到劇場演出?在此之前,舞鈴大都是十分鐘上下的節目,到社教館一看,劉樂群才知道要燈光、要佈景,必須從發表會提升到劇場層級,那一年,舞鈴第一次在社教館發表整場演出《薪傳舞鈴》,獲得好評,之後平均兩年推出一個新節目。二○○二年,接到紐約林肯中心藝術節邀請,過去總是校長兼撞鐘的劉樂群,第一次和劇場界藝術家合作,不再閉門單打獨鬥。
二○○五年舞鈴受邀到日本愛知博覽會演出,名單還包括雲門舞集、優劇場等「天團」,劉樂群受寵若驚,但興奮沒有持續太久,就接到雲門藝術總監林懷民電話,願意提供協助。《嬉遊舞鈴》在愛知博覽會的演出,有了以雲門為班底的堅強製作團隊,但也是痛苦的開端,劉樂群笑說,自己是誤入藝術叢林的小白兔,「磨合過程像被壓到水底,快喘不過氣來。」
事後回想,劉樂群卻滿懷感謝,「任督二脈全被打通了」。林懷民拿了許多國際級表演團隊錄影帶給劉樂群觀摩;和舞鈴工作前,林懷民也做足功課,不會無的放矢;討論音樂時,劉樂群更學到如何在慢的旋律中找節奏,甚至還研發出可以延長旋轉時間的極速鈴。
帶著「一顆憨膽」創團
愛知博覽會的邀約,也讓劉樂群開始思考舞鈴的未來,從小跟團的資深團員,學業完成後面臨就業的抉擇,舞鈴如何提供一個專業、有願景的工作環境,讓年輕孩子繼續織夢?二○○四年,劉樂群做出重大決定,辭去教職,十二月,「舞鈴少年」轉型為「舞鈴劇場」。
「舞鈴出走學校,唯一的創團基金就是一顆憨膽。」決定辭職時,校長提醒他:再做幾年就可以領到退休金,但劉樂群明白:現在不離開,以後大概也不敢走了。
從零開始的舞鈴劇場,辦公室是自己的家,從老婆到四個孩子全都在舞鈴,排練場則是台北新生高架橋下的空地。每天傍晚時分,劉樂群帶著團員在車來車往的高架橋下排練《海洋之心》,一不小心鈴就會滾到車陣中,第一批觀眾就是睡在橋下的遊民。
直到台北市政府舉辦「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舞鈴二○一一年起在舞蝶館參與幾米作品改編的定目劇《秘密花開了》演出,才在建國啤酒廠有了暫時的排練場。七十一天演了二百一十二場,劉樂群強調,212代表的不是累積了多少觀眾,而是舞鈴如何在長時間的演出中,維持對表演的熱情及品質,花博演出也讓劉樂群思考發展定目劇的可行性。
舞台愈大夢愈大
在建啤排練花博節目同時,舞鈴新作《奇幻旅程》首部曲也開始醞釀發展。這部作品靈感來自劉樂群看到女兒在找玩具,他的赤子之心又被翻攪起來,想像房間開了一個「入口」,一趟奇幻的旅程就此展開,神秘的藍貓、絢麗的七彩鳥、孤獨的多眼怪,一群造型怪異卻善良的奇幻生物,帶著觀眾走過白天、走到黑夜,走進一場歡樂的嘉年華會。
二○○九年,《奇幻旅程》在台北社教館首度公演,劉樂群還有好多想像未能實現,二○一○年,又在南港101推出二部曲《飛行樂園》,希望打造出更有環場效果的魔幻遊樂園。舞台變大了,但夢想的代價是,虛擬影像與移動佈景的空間交錯,需要更長時間的排練,戲未開演,劉樂群就得準備好幾百萬元,他說,夜深人靜時確曾想過是不是該放棄,但睡一覺後又獲得滿滿的能量,繼續做夢。
這次,劉樂群的夢更大了,租下台北花博公園舞蝶館三個月,去年十二月下旬開始到今年三月廿五日推出三部曲——《奇幻旅程》4D定目劇。
土法煉鋼的「太陽劇團」
外界常把舞鈴劇場和加拿大太陽劇團做比較,劉樂群說,太陽靠著創意,為已經式微的傳統雜技找到第二春,建立起龐大的文創王國,確實是舞鈴努力的標竿。只是,現在的舞鈴還是凡事都要斤斤計較的「手工業」。
劉樂群舉例,太陽劇團來台劇碼《魔幻森林》,一個懸吊馬達就要十萬美金,電腦操控可以瞬間升降好幾層樓;舞鈴在舞蝶館的《奇幻旅程》也有懸吊馬達,卻是工廠用的天車,像電動門一樣陽春,只有上下左右四種選擇的遙控。
「哇!台上的樓梯自己會動!」不知情的觀眾以為目眩神迷的魔幻情境,全是現代化的舞台設備動起來的。劉樂群表示,樓梯的確會走路,但是人推著走的,「演員光是推樓梯就練了好幾個月。」因為,躲在樓梯裡沒有光,無法看定位的標示,劉樂群想出在樓梯前方放竹棍當雷達,一遍又一遍排練走位,重新學走路。
舞鈴土法煉鋼,也煉出一套標準化流程的「聖經」,一個人當兩個人用,劉樂群編導,也要負責影像的電腦控制,演員表演之外,還要身兼服裝、器材、道具管理,即使功夫還不夠好無法上場的小小團員,也分派到拉翼幕的工作。
永遠想要翻到另一個山頭看那美麗新風景
《奇幻旅程》的挑戰還未結束,劉樂群又在汐止租下一個大倉庫,開始搭建舞鈴另一個奇幻樂園,他興奮比畫著下個作品:一個宅男走進虛擬的世界,遇到光的女孩……舞台就像變形金剛一樣,「夠瘋狂吧」,回到現實,劉樂群也沒忘記:「要花好多錢」。
問劉樂群,如果沒辭掉教職,是否會過得比較輕鬆?劉樂群回答:「當老師沒那麼累,但也不會像現在那麼快樂。」他就像《奇幻旅程》的多眼怪一樣,充滿好奇心,忘了山有多深,多危險,永遠想要翻到另一個山頭,看看那一片美麗新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