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歌山舞海 期待滔滔不斷
隨著傳統祭儀式微與生活環境變遷,原住民歌舞活動內在的文化精神根源也日益凋零,現代社會的資本消費逐漸高漲,將部落傳統文化觀光化。面對生活變遷,原住民樂舞從部落發展到舞台,試圖在主流社會藝術領域裡保有自己發聲的主體性;此外,社區、學校等部落自發性的傳承更能彰顯原住民生活藝術的活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重探原歌原舞 還諸天地海洋
《雲豹之鄉》整齣舞作集中在探討一個老問題:人性和人的處境。在高架橋下進行的第三、四幕是由一根手指、一縷髮絲鋪陳出一個互相指責、彼此否定的社會。為了擴大意象所設計的疏離荒謬感的動作,堪稱「醜美學」的極致,不過我的本意是喚起建設性的思考、更多的關懷。希望我的舞作永遠屬於社會的一部分,而不是懸在半空中的一顆孤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原舞者舞團新創作 結合戲劇、舞蹈、古謠吟唱
《大海嘯》 神話與現代生活的交錯隱喻
在台灣原住民族中流傳的「大洪水」神話,將由原舞者舞團改編為《大海嘯》,預計在九月中旬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原舞者結合阿美族太巴塱與馬太鞍兩部落的傳說,發展成交錯進行、相互對照隱喻的神話版及現代版,將以戲劇、舞蹈、古謠吟唱等多元表演型態呈現。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光影「偶」遇水沙連
石佩玉《逐鹿》 新美學演繹邵族神話
舊名「水沙連」畔的原住民邵族,擁有知名的杵音與美麗的神話故事。飛人集社編導石佩玉,將以知名報導文學家鄧相揚採集的邵族神話集《逐鹿水沙連》中的兩則故事〈逐鹿〉與〈達魯卡和水月的悲戀故事〉為藍本,創作人與偶一起演出的作品《逐鹿》(暫定),預計在九月下旬演出。不走盛大樂舞場面的老路,石佩玉希望能賦予原住民節目創意又充滿詩意的美學意象。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原」聲繚繞 何日還「原」?
你能想像沒有原住民歌手的台灣流行樂壇嗎?原住民歌手的天賦嗓音、節奏肢體,往往能讓他們成為矚目焦點,得到樂迷共鳴萬沙浪、高勝美、李泰祥、胡德夫以至天后級的張惠妹,創作歌手陳建年、巴奈、紀曉君等。但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下,他們如何從順應模仿主流、重新發掘族群音樂文化,到唱出自己的「原」音?
-
其他分類
一場展現「力與美」的藝術盛宴
隨著二○○九高雄世界運動會主場館於今年二月正式竣工、五月開放民眾參觀導覽並舉辦隆重的落成音樂會,為期十一天的國際賽事,即將呈現在國內外人士面前。因二○○七年十月於陳菊市長手中接下開閉幕典禮藝術總監聘書,讓我有幸參與了一場結合「力與美」的盛大饗宴。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精緻藝術與通俗娛樂混搭的七年級劇場人
蔡柏璋的創作,絕不「理所當然」
蔡柏璋的創作可說充分了反映年輕世代的精神,台大戲劇系出身的他,不諱言美國影集是他的戲劇啟蒙,在課堂上他精讀莎士比亞、契訶夫;課後他把精采又吊人胃口的電視影集當學問鑽研。於是,表演藝術和通俗娛樂,在他手上竟然翻轉乾坤,混合發酵出一個模擬套用影視元素,又不失劇場感,其原創性和想像力超脫媒介框架限制的混血新品種。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台北藝術中心 內外翻轉的空間驚艷
位於士林捷運站旁的台北藝術中心預定地,已然敲定由來自荷蘭的大都會建築設計事務所贏得設計競圖。向來以突破性概念及實驗性格濃厚而知名的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及奧雷.舍人(Ole Scheeren),將為台北打造出一座連結「普羅文化」與「精緻文化」的嶄新表演殿堂。 負責此次台北藝術中心設計案,同時也是大都會建築設計事務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以下簡稱為OMA)亞洲區主要負責人的德國建築師奧雷.舍人,自十四年前開始為大都會事務所工作後,不久便躍居為該公司主要合夥人。二○○四年他來到亞洲,協助OMA在亞洲設立設計據點,繼備受矚目的北京中央電視台大樓,台北藝術中心成為他近期最重要的大型設計案之一。趁著北美館「台北藝術中心國際競圖作品建築模型展」開幕與OMA來台北向議會簡報設計概念的機會,透過台北藝術中心主管單位台北市文化局的安排,本刊邀請到奧雷.舍人進行面對面專訪,請他特別暢談了他與亞洲的淵源,及此次台北藝術中心獨具巧思的空間翻轉設計。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人」出發 給你最豐富的劇場
葛羅托斯基過世後十年,也是劇場實驗室創立五十週年紀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宣布:二○○九年為「葛羅托斯基年」。 葛羅托斯基年?葛羅托斯基何德何能,可以獲此殊榮? 更重要的是,已經「離開劇場」的他,對劇場人還有影響力嗎?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悼念「被壓迫者劇場」創始者
不滅的聲音——奧古斯都.波瓦
知名的「被壓迫者劇場」創始者、巴西劇場大師奧古斯都.波瓦,於五月二日在家鄉巴西里約熱內盧辭世。出身化學博士,卻大半生投身劇場創作與教育,波瓦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創立「被壓迫者劇場」,為弱勢族群發聲,甚至親自進入議會殿堂,以「立法劇場」推動法案,真正付諸改革實踐,也因此被譽為「永不滅的聲音、不朽的戲劇大師」。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西九文化區」重起諮詢,藝文界批評聲再起
於一九九八年提出的「西九計畫」,內容為要將一塊位於西九龍的填海區發展為龐大的文娛藝術區,但擾攘十年未能定案進行。近期「西九文化管理局諮詢會」主席又宣佈要重啟三階段公眾諮詢,這個爭議已久的話題又再度引起熱烈討論。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兩個舞台 讓年輕人上陣飆藝
法國劇院節目的時令,跟著學校行事曆走,每年從九月的開學,一直到隔年的六月底,完成一整個年季的演出。時序入夏的巴黎,各大劇院的節目,經過整個年度,輪番上陣的各流派名劇大導「講堂」搬演之後,放暑假前的五月檔期,留給講台下努力學習的學生上陣;我們可以在「破繭.青年劇展」與「聖丹尼國際舞蹈節」中,看年輕藝術家們,如何在這場期末考中,為我們展現劇場的未來面貌。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老舊廢墟 「藝」興生發
歷史悠久的倫敦,長期以來累積了不少的廢墟空間,往往成為新銳藝術家揮灑創意的所在。像倫敦橋下的表演空間Shunt Lounge,就是融合戲劇、舞蹈與視覺藝術的表演空間,也是年輕藝術家的舞台;另如The Old Vic劇院與新銳表演團體Punchdrunk五月時也利用滑鐵盧火車站後面廢棄的塗鴉空間進行創作計畫Tunnel 228。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這一夜,我們一起看表演!
四月二十五日第一屆柏林「歌劇與戲劇長夜」,柏林多所大型主流劇院皆門戶大開,讓觀眾一票看到底,演出內容包羅萬象,囊括了歌劇、戲劇、舞蹈、音樂、偶戲、歌舞劇、展覽、裝置等,號稱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表演藝術之夜,當晚統計有超過二萬民眾擁入五十一個大、小劇場。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卡特與康寧漢 創作靈魂永遠年輕
美國兩位重量級的藝術家:作曲家卡特與編舞家康寧漢,近期分別歡慶百歲與九十大壽,兩位德高望重的大師不是僅以舊作重演來慶生,同時也推出新作首演,讓人驚嘆其不懈的創作力!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賭場之外 穿梭城市邊緣的藝術活力
前陣子在台灣沸沸湯湯的搏弈條款尚未定案,如果有人提起去澳門看表演?!大家肯定一頭霧水。是的,其實澳門不只有賭場,不只有威尼斯酒店和太陽馬戲團的Zaia,不只世界遺產歷史城區,還有藝穗節。澳門藝穗節從前澳門市政廳(現為澳門民政總署,澳門於一九九九年回歸中國)主辦首屆「澳門藝穗1999」開始,已有十年歷史,與澳門藝術節、澳門國際音樂節並列為澳門三大藝術節慶之一。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德國達姆市國家劇院演出卡爾.奧福經典
林美虹《布蘭詩歌》 現代與中世紀共通的迷亂人生
描述中世紀人心慾望的清唱劇經典《布蘭詩歌》,在現代舞蹈劇場的演繹下會展現怎樣的新風貌?旅德編舞家暨導演林美虹,以現代場景進行顛覆,卻從中描繪古今互通的人性愛慾糾葛,令人耳目一新。本刊德國特派員俞秀青與三月份觀賞了這個新製作,特以本文介紹,並專訪林美虹一談其編導理念。
-
藝壇動態
台新藝術獎揭曉 台北首督芭蕾《囲》獲百萬大獎
【台灣】 第七屆台新藝術獎揭曉 台北首督芭蕾《囲》獲百萬大獎 一個小小的舞台、一盞小小的鎢絲燈泡、和二十八位主持人的影像串場;五月二日在台新金控二樓元廳舉辦的第七屆台新藝術獎,以最經濟簡約的舞台元素,讓頒獎典禮發揮最大創意,強調自古至今,藝術從不會因為全球的經濟、戰爭、政治等因素而消失滅跡,面對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藝術界展現「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也要堅持下去」的意志力。 雖然經濟不景氣,但今年台新藝術獎的頒獎典禮卻逆向操作,動用了歷年最多的主持人,結合預錄影像和現場主持人那維勳同步穿插進行,讓現場來賓驚喜連連。入鏡的主持人除了歷屆得獎人紀蔚然、湯皇珍、陳勝福、施工忠昊、王嘉明,還有基金會董事、台新金控員工、以及藝文界人士共同跨刀。二十八位主持人各自錄一段主持稿,經過後製剪接形成一個共同主持的影片。其中,台新基金會董事長吳東亮也在影片中大玩影像特技,讓自己「分身有術」,展現影像的魔幻效果。整個典禮具體呼應了藝術創作的巧思和精神。 今年台新藝術獎的表演藝術類的決選評審由台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林于竝、北京人藝導演李六乙、日本小愛莉絲劇場製作人暨小亞細亞戲劇網絡發起人西村博子、法國塞納河聖德尼舞蹈節總監艾妮塔.瑪蒂爾(Anita mathieu)以及英國倫敦國際默劇節總監約瑟夫.斯利格(Joseph Seelig)擔任。九個入圍作品經過書面、影像和面試的評選過程,最後,備受矚目的「年度表演藝術獎」由台北首督芭蕾舞團《囲》獲得。 評審團認為,編舞家賴翠霜為首督芭蕾舞團創作的《囲》,極為出色、強烈且具當代性。這個作品探討了世界的真實性、個人在社會裡的存在位置、自我封閉、自我質疑,以及想要溝通的渴望。舞蹈的編創極為創新且技術超群,強調了內在與外在兩種空間的對應性,以及空間與環境間的相互吸引。物件使用的豐富變化,讓意象以一種超現實主義式的流動性不斷地在舞台上湧現。舞者充分運用身體,富有美感又有力地表達了她們對於物質空間及心靈意識的追逐,讓我們品味到了「囲」的無限。(廖俊逞) 《2008</s
-
藝遊在他方
繞樑之音的煉金術─維也納黃金廳
黃金廳的傳聲效果近乎完美,任何細微的聲響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傳達各個角落。直到今天,這個近一百三十歲的音樂廳還是不需要隱藏麥克風輔助。雖然當初建造此廳的構想只以音樂表演為用途,人們並沒有將音響作為主要的考量。因此黃金廳音響效果之好不僅是個謎,也是巧合和幸運。
-
專題
昔日車站離合 未來嶄新創意
鐵道、火車站、廣場、倉庫這些熟悉的記憶,關連著什麼樣的歷史經驗、建築美學、空間變遷、與人文活動?「台灣的鐵道文化是深厚的。」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劉舜仁說:「台灣歷史若沒有談這部分,就無法談現代化,整個社會將停留在農業時代。」他一語道出台灣鐵道發展史與現代化的關連。我們不僅有鐵道文化、鐵道迷,還可探究鐵道的工程技術、背後的服務設施,例如鐵路醫院、鐵路旅館、鐵路學校,劉舜仁以台灣經典火車站為焦點,做了一場百年建築歷史的珍貴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