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國際默劇節 沒有語言的神奇花園
倫敦的冬日凜冽且憂鬱,日照時間短少,但每年冬季舉辦的國際默劇節(London International Mime Festival),總能以獨特的戲劇形式和幽默感照亮寒冷的冬夜。長達半個月的二○○九倫敦國際默劇節甫落幕,包括舞蹈、偶戲、默劇、馬戲等多元的形式,在五個重要的展演場所演出,今年的表演團體來自英、美、法、德、俄、西班牙等國家,而默劇節已經舉辦了三十多個年頭,成為倫敦歷史最悠久的戲劇節之一。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魯巴托舞團《三男奔跑》 舞出男人的喪父心情
今年一月「魯巴托舞團」在柏林由室內體育館所改建的「舞蹈表演廳」首演新作《三男奔跑》,此作由海爾編導,並由褒曼、瑞斯及威克特-蒙力那共同編舞、表演,結合影像與肢體,以男人失去父親的共同感受相互撫慰,作品透著淡淡的愁緒、感傷,但不沈重、濫情,是個極誠懇而簡單的舞作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大都會歌劇院 開源節流渡經濟寒冬
經濟蕭條對表演藝術首當其衝的影響是捐款與贊助,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每年年度經費的主要來源由三十億美元銳減剩下三分之一,立即的應變措施是緊急開會要求員工減薪,由總經理開始,員工從上到下減少百分之十的薪資。面對明年度新製作計畫,董事會決定刪除四個比較昂貴的製作;同時,面對全球性的經濟壓力,取消調漲票券的提議,希望留住既有的觀眾之外更希望維持售票的收入。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Labapalooza偶戲實驗室派對 想像與熱情起舞
紐約寒冷的天氣與慘澹的經濟並沒有阻擋觀眾駐足劇場的慾望,紐約的聖安倉庫在一月中發表了他們駐劇場偶戲藝術家的創作過程發表演出。演出場場爆滿,有許多跨領域的藝術家及多層次觀眾,包括定居紐約的偶戲工作者鄭淑芸,她特地為台灣的觀眾做了詳盡的偶戲節報導。
-
藝壇動態
第七屆台新藝術獎 表演藝術十大入圍揭曉
【台灣】 第七屆台新藝術獎 表演藝術十大入圍揭曉 景氣的寒冬不減創作的熱潮,一年一次的台新藝術獎不僅是國內指標性的獎項,更為團體的創意加溫。而每年入圍的十大表演藝術作品,正是眾所注目的趨勢與觀察對象。今年第七屆入圍的十大作品中,戲劇類依舊佔大多數,有持續加演的表演工作坊《寶島一村》、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兩個作品同時入圍的作品《給普拉斯》與《請聽我說豪華加長版》。同黨劇團《飛天行動─島國預言瘋狂喜劇》以及動見体劇團《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都貼近了時事,以表演藝術的角度重新詮釋社會現象及觀點。舞蹈類作品入圍者有三個節目,吳俊憲《Double C舞團反射》以本能反應及出其不意的動作為主題;台北首督芭蕾舞團《囲Tong》強調時空氛圍;而周書毅的《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表現身體在不同場域中的能量感受。音樂類入圍的節目最少,有朱宗慶打擊樂團冬季公演的《擊樂進行式》及臺灣國家國樂團跨界合作的《凍水牡丹─廖瓊枝與臺灣國家國樂團》。入圍作品精華,連同視覺藝術類創作將於4月25日起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大獎預計5月2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李秋玫) 文建會「駐村交流計畫」公佈入選名單 文建會「視覺與表演藝術人才出國駐村及交流計畫」每年甄選國內優秀藝術家出國駐村,是台灣相當重要的人才培育計畫之一,亦為國內藝術家進軍國際舞台的最佳前哨站。自二○○○年至今已辦理九屆,共培育九十一位年輕藝術家。「第十屆視覺與表演藝術人才出國駐村及交流計畫」的獲選名單日前出爐,由陳思含、賴珮瑜、余政達、黃彥穎、蘇琬婷、陳妍伊、楊婉儀、王蔘、簡華葆、何孟娟、華建強、林宜瑾、張嘉容與饒加恩等十六位台灣藝術家入選,至美國、法國、澳洲與捷克等六個國際藝術村進行駐村計畫,文建會除了提供住宿、交通費外,並將補助每位藝術家新台幣二十到三十萬元的創作費、生活費及成果發表費。本屆共計有四十位報名,經過初選、複選及決選三階段的甄選程序後,文建會已公佈獲選名單於官方網站首頁,網址www.cca.gov.tw。(廖俊逞)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將由四位藝術家參展 </strong
-
藝遊在他方
豈一個「大」字了得—紐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
最近在施行翻修計畫的林肯中心,其實當年它的出現,與紐約五○、六○年代的都市更新計畫息息相關。雖然,林肯中心諸多表演場地在這許多年來一直為人垢病,但身為紐約客,大家仍然用心愛著這個在全球表演藝術圈子獨樹一格的表演藝術中心。它的龐雜、它的多元、它的兼容並蓄,恰恰好反映了紐約這個文化大融爐,在過去百餘年間對大眾娛樂業的貢獻。
-
專題
丁乃箏 在香格里拉的電影初體驗
在二月底上檔的電影《這兒是香格里拉》,片名讓人感到熟悉這不是與表演工作坊資深演員兼編導丁乃箏所導的音樂劇同名嗎?沒錯,這正是丁乃箏的首部銀幕導演處女作,雖然與之前的音樂劇同名,卻是完全不同的故事。而且第一次當電影導演的她,就挑戰在高原拍攝,期間種種艱苦歷程,卻完全沒嚇倒她,她還說「拍電影是件太迷人的事情,做電影導演太有意思,拍了一部就想繼續拍。」
-
藝@書
看漫畫!燃起你的劇場熱血吧
二月台北國際書展,邀來日本知名漫畫家美內玲惠,不只在漫畫迷間引起轟動,也在劇場界掀起波瀾因為她的長壽漫畫《玻璃假面》(前譯《千面女郎》),以劇場表演為故事主軸,曾經是許多劇場人當年劇場夢的啟蒙書。到底這本漫畫為何讓人癡迷,進而跟著投身舞台劇場呢?
-
藝@書
拆掉標籤之後
標籤本是好事,方便欣賞理解,尤其是音樂、繪畫與造型藝術,貼上一個「印象派」的標籤,也就讓人對於藝術作品創於何時何地,有了一點概念。但是標籤也很容易有誤導之嫌,一旦習慣,就難以擺脫,且不容易察覺標籤的限制何在。如此再來看《您說是印象派音樂?》這個乍看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的書名,顯然背後就有話要說了。因為當我們心中浮現「不然是要怎樣?」的疑問時,作者準備告訴讀者:「事情未必是你想的那樣。」
-
藝@CD
從此岸到彼岸
生命終點的旅程,是人生必經之路,卻也是人類最大的未解之奧秘。東西方的哲學宗教,對「死亡」也有截然不同的領悟及解釋。偉大的宗教領袖聖嚴法師在今年二月三日圓寂,遺言的最後他說:「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如此對生命的澈悟,透過世界音樂大師何訓田的《如來如去》,我們得以撇開人世間的紛擾,內觀生命純淨的本質。
-
藝@電影
三月春天,電影紛紛起「舞」
春神來了,舞神也降臨了。三月電影從《舞舞舞》開始,帶動一連串「舞」片登場,港片、台片,好萊塢與寶萊塢,通通上陣,真是好個「舞蹈春天」!
-
藝@電影
走進前衛音樂大師的生活世界
這部紀錄片企圖參照《顧爾德的32個極短篇》的形式,透過多面向的角度深究葛拉斯生活的全方位,包括他在各個領域的創作、家居生活、生命哲學,親朋好友觀點等等。撇開他過去的成就不提,最令我訝異的是:看似輕鬆的退休生活,你知道他做了多少事嗎?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無獨有偶《影窗內的天空》
李察.布萊蕭(Richard Bradshaw)這位澳洲影戲大師我們並不陌生,無獨有偶最精采的光影作品《光影西遊記》就是和他合作的成果。融匯東西美學,他本身就是跨文化學習、創作的傑出例證。「光影戲」突破了「皮影戲」和「偶戲」的限制,讓演員與剪紙、物件競技,創造出直追電影分鏡的視覺與節奏變化。 《影窗內的天空》幾年前來過台灣,但經過《光影西遊記》,相信更多觀眾盼望看到布萊蕭的絕活。無獨有偶劇團除了原創作品,也積極與國際對話,這個月除了《影窗內的天空》,還在台北當代藝術館演出與裝置交叉互動的《間》。讓我們得以見識劇團的重要性不在規模大小,而在其有無源源不絕的創意,與交流的心胸和活力。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如果兒童劇團《小花》
年輕的時候,雖然也曾看過舞台劇,但真正愛上戲劇,卻是在為人母之後,還記得第一次帶著小孩去看「兒童舞台劇」,出發前已經心裡先有個底不外乎就是比較幼稚,唱唱跳跳吧! 沒想到,看了如果劇團的戲,讓我對「兒童舞台劇」完全改觀! 原來,給小孩看的戲,也可以做的這麼深刻,這麼生動,這麼震撼人心,兩層樓的旋轉舞台,還有投影動畫,演員們也不會因為觀眾是小孩,就隨便敷衍了事! 從此,我成了舞台劇的忠實觀眾,後來,我也推薦了許多的大人去看「兒童劇」,因為它夠深刻,而且,多一些赤子之心,在忙碌的工作過後,其實也是一種調劑身心的方式喔! 文字|林皓君,31歲,現職技術人員。喜愛看兒童劇,每個月看戲一到三次。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詩,它會回來
聽歌,是現代人正常的舉動。但是讀詩,現在卻成為一個普通上班族不太正常的表現之一。真的很奇怪,就是很難想像那個畫面,如果把在捷運裡每個掛著耳機的人,都置換成他們捧著詩集的樣子(也許真的會很奇怪吧)。但是詩與歌,本來應該是焦孟不離的,不是嗎? 前陣子我跟幾位同業說想出版一本翻譯詩集,霎時氣氛凝結,大家都不可置信地瞪著我,一陣尷尬、沉默,「其實它也是歌詞啦,也有同名的唱片發行和演唱會」我囁嚅著說。空氣似乎舒緩了點,我壯膽地說「那本詩集還有作者親自配圖,手繪的塗鴉」「字不多,那你就當一本繪本出好了,可能比較有市場」跑業務的朋友冷冷地啜了一口茶。「作者是誰啊?」「不要跟我說是一個老爺爺喔!」「他他算是前輩吧,也是老伯啦」「誰?」我的話無情地被打斷,只好輕聲地招供「Leonard Cohen,一位詩人、歌手、也是一個小說家」「啊?!」「那你怎麼不早說,他可是大名鼎鼎的」「是啊!我就是他的FAN,他的歌」「那你一定要找張照堂、還有馬世芳、對了還有出過他小說的那個主編」是的,他就是Leonard Cohen,一首在眾人詠嘆下,緩緩低吟的傳奇。 為了要跟大家分享這個傳奇,我們不得不請你回過頭去(如果旁邊有草地,就坐下吧),翻開雜誌,讓故事從五○年代後期六○年代初的「垮世代」說起那是一群以憂鬱、頹廢之聲吟唱吶喊的青年,以軟性的脫序扭轉了社會脈動,造就了一個以詩為搖滾的年代 曾幾何時,詩不復存,音樂猶在?讀詩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然成為奢侈。難道是心境變了嗎?還是空氣污染?在名嘴們為了菸害防治法的合理與否和如何使用消費券的話題而高聲論戰的時候,我闔上稿子,關掉電視,繼續神往那個遠離的世代,失落與詩的世代,詩的末代 但是,我知道詩會回來的,就像柯恩筆下的《渴望之書》詩中最後所寫: 我知道她要來了 我知道她會看 那就是渴望 這就是書
-
即將上場 Preview 第七屆的華文戲劇節台北開鑼
中港澳五團演出 各展身手解讀人生
第七屆的華文戲劇節再度移師台北,邀請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香港影話劇、劇場空間、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及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共五個團體演出,連續四天馬拉松式接力演出,規模不小。這次各團推出的劇碼,多探討個人與家庭、社會或自我面對的困境,以不同的故事解讀人生,藉此機會,或可領略不同城市的生命異同。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發現未來大師系列—幻想 交響
鋼琴家巴佛傑 剔透琴音再現法國風
「NSO發現未來大師系列幻想 交響」音樂會中,再度邀來頗受樂迷青睞的法國鋼琴家巴佛傑蒞臨演出,將挑戰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與皮耶桑肯的《鋼琴協奏曲》,展現他拿手的法國風情。而白遼士經典《幻想交響曲》,也將在年輕指揮家費比恩‧蓋柏手下鋪陳作曲家的親身經歷。
-
即將上場 Preview 二○○九兩廳院情人節音樂會
把愛唱出來,《海角七號》也現身!
情人節音樂會就是要唱出濃情!兩廳院的情人節音樂會,由吉他與豎琴演奏家Roberto Zayas召集范宗沛、李哲藝、張中立等知名樂手,加上櫻井弘二的編曲,齊田佳子與古皓的歌聲,將演出包括《海角七號》片中曲〈一九四五〉等多首膾炙人口情歌。深情濃意,盡在此中!
-
即將上場 Preview 肢體音符舞團新作從「觀」與「聽」出發
華碧玉《觀。自在》 尋索內心自在豁達
肢體音符舞團新作《觀。自在》,由該團藝術總監華碧玉編作,傳達的不僅是肢體美或技巧動作,而在於從心靈出發、融舞蹈一爐、回歸身心澄明境界的傾力嘗試;作品從「觀」與「聽」出發,讓觀眾在舞蹈、音樂、琉璃裝置交織的藝術氛圍中,尋回內心的自在豁達。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悼念品特
品特過世了,在悼念之餘,也花了一點時間想,他對我,他對我們所有同行的具體影響是什麼?我發現幾乎所有當代在說故事的創意人都離不開他的影響。他用曖昧不清的表達手法表現出確切但經常隱形的危機(menace,此字也意味著怪物),其實早已成為一代好萊塢甚至於藝術電影的某一種標準模式。小說、劇場更不用說。他的作品讓模糊的人生觀正式合法化;他的作品讓後來作者需要提供給觀眾的故事情節大量減少,把過去會被視為作者失職的行為變得合法合理。我知道我在構思某些作品時,會不知不覺掉入品特式的編劇邏輯。可能最接近的是《新加坡即興》,到今天寫文章時才回憶起,該劇名向貝克特致敬,作品本身紀念郭寶崑先生,但骨子裡是受品特編劇邏輯及美學影響甚深的。 品特獲諾貝爾文學獎時,我當時寫了一篇短文,在此提供給《PAR表演藝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