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火車站、廣場、倉庫……這些熟悉的記憶,關連著什麼樣的歷史經驗、建築美學、空間變遷、與人文活動?「台灣的鐵道文化是深厚的。」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劉舜仁說:「台灣歷史若沒有談這部分,就無法談現代化,整個社會將停留在農業時代。」他一語道出台灣鐵道發展史與現代化的關連。我們不僅有鐵道文化、鐵道迷,還可探究鐵道的工程技術、背後的服務設施,例如鐵路醫院、鐵路旅館、鐵路學校,劉舜仁以台灣經典火車站為焦點,做了一場百年建築歷史的珍貴巡禮。
民國七十二年拆掉的台北火車站,遵守著古典建築原則,構圖如同西方繪畫著重對稱、平衡、比例等原則,但在對稱中又有著不對稱,反映車站當時的不同功能,如民國三十年代時,台北車站內有浴場、酒館、旅館、貴賓專屬的候車室,人們可在裡面洗澡、約會、風雅地飲酒,設施複雜一如國際機場。火車站是生活的地方(如台北車站前站),又是生產的地方,供原物料集散進出(如華山酒廠、松山菸廠),擔負著複雜的都市計畫功能。而二十世紀初第一代的台北車站,旁有一堆宿舍供外地的技師和技術人員住宿。民國初年,日本在台灣設立鐵道總部,配合部隊移防、勘查等軍事用途。火車站是一個城市最重要的進出門戶,前有大片廣場,可舉行慶典,百官列隊歡迎。一九二三年,當時仍是皇太子的日本昭和天皇曾從基隆港,循線至每個火車站巡訪當時重大建設。
劉銘傳開築鐵路,展開台灣的現代化
回溯台灣鐵路發展史,一八八五年台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說,台灣是一隅小島,孤懸海上,如果不蓋鐵路,難以抵禦外侮。政治家的遠見和視野開啟了意義非凡的台灣的鐵道工程。一九○八年,台鐵西部幹線大致成形,日本在規劃路線時南北齊進,而苗栗路段最為艱險,因此中部完工後即完成通車。一九一九年,花蓮至玉里段、基隆至蘇澳段、高雄至屏東段完工;一九四五年,花蓮港到台東的窄軌鐵路通車,及增加了西線的海線、集集支線、東港支線。然而,直到一九九二年,台灣鐵路的環狀系統才真正完成,前後花了一百年時光。二○○六年,高鐵以全新路線穿越農田,創造一日生活圈及新的生活模式。綜合台灣鐵道路線網,依功能類型有著台鐵、糖鐵、鹽鐵、林鐵(太平山、八仙山、阿里山林道),如何整理這套鐵路運輸系統而結合資源和產業發展,是可以思考的途徑。
日本於十九世紀末期將西方古典風格引進至台灣,從此台灣出現了不同於三合院的各式和洋、土洋混血建築。台灣經典車站的藝術與人文展現,大型車站經典作品如基隆車站,有著門廊、鐘塔、屋頂雕花裝飾,充滿法式文藝復興建築風格,是最早採用古典風格的火車站。一九四○年,第二代的台北火車站已在當時的都市計畫及市區改正範疇內,是擁有現代公衛系統及公共設施的正式火車站,原位於新光三越現址的鐵道旅館,相當昂貴奢華,後因戰爭而炸毀。新竹車站有古典柱飾、門廊,屬巴洛克風格建築物。台中車站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是現存破壞最少的車站,其修長的建築體具現了文藝復興風格,那時的建築師頗本土化,在正背面山牆上,將中部盛產的水果雕築成掛飾。嘉義車站和台南車站屬同一類型,在一九四○年代折衷了現代主義風格的純粹性及古典主義的元素。嘉義車站像是一塊塊堆積而成的積木式構造,民國二十三年的車站首次有了抽水馬桶,還有貴賓候車室、餐廳,現代化火車站即是從嘉義車站起始。站前是刑場,二二八受難者曾在此發生悲劇。台南車站開始有廚房、煙囪、旅館部,鐵道餐廳是當年台南最好的餐廳。高雄是日本人南進的出口,為了顯示帝國軍事力量,高雄車站為帝冠式建築,望之崇高。現代主義已於世界風起雲湧,台灣的車站既欲脫離古典主義,又掙脫不掉,往往留下尾巴,是當時火車站建築的一大特色。
與庶民息息相關的是小型車站,如淡水車站、銅鑼車站、造橋車站,已拆的樹林車站;木構造車站如海線的保安車站、追分車站、大肚車站等等。另種類型是日治時期折衷和洋樣式的中型車站,如桃園車站、彰化車站、屏東車站,皆有精緻的做工或大片屋頂木構造。
老鐵路新創意,倉庫藝術村突顯契機
存留的車站建築該丟棄、任其自生自滅、還是與之共存?劉舜仁以正在進行的「鐵道藝術網絡計畫」為例,說明台中車站二十號倉庫的今昔變身。台中車站有八個倉庫沿著後站分布,不被鐵路局和文化部門重視,卻在藝術家、文化工作者、及地方人士的努力之下發起了空間改造運動,讓藝術展演介入車站空間,從捍衛到保存此地,使二十號倉庫納入台中整體現代建築中,並讓台中站作為文建會鐵道藝術網絡計畫的第一個試辦點,全案正進行中。古蹟與現代建築是否不相容?劉舜仁說:「這是個動腦的問題,克服問題,就留下了智慧;而非『全部拆掉好方便做事』這種思維。」
台灣有著百年謬誤的亞洲觀點,日治時期認同自己屬於大東亞共榮圈,後五十年國民政府認同中國即是自己,總認為自己是大國,真實的現實卻沒有正視與存在過——我們是個島國,是個小國。置於整個亞洲來看,地理上,台灣處於串連東北亞與東南亞的中樞位置;文化上,除了中國之外,台灣擁有亞洲最大的華人文化市場,及自由論述華人文化的珍貴民主基礎,台灣作為華人文化中心及東亞文化中心之地位不可取代。回到劉銘傳語:「台灣是一隅小島,孤懸海上……」當年建設鐵路,完成了台鐵與現代化;如今,如何利用台鐵基礎建設,接續下個階段的機會和可能性?回望過去,讓我們如何能夠瞻望未來?於此,台鐵擁有發展文化產業與文化觀光的最好契機:台鐵從早年的軍事用途轉為物資運輸,留下數量龐大的三百多個倉庫,可轉型為現代功能,例如二十號倉庫成為前衛藝術家聚集處及公共展場,又如嘉義鐵道藝術村,都是在從前的基礎建設上歷經轉型,將歷史資產轉換成嶄新的活力。而台鐵支線可讓人回歸自然,縫補環境的破壞,在眾人的努力之下注入文化歷史關懷。在資源與智慧的協同下,我們的視野將看到世界正在發生的狀況,創造自己獨一無二的觀點,不用再一味地向外觀看與外借,而是找到自己在文化群中的位置,那是原生而美好的時代前景。
劉舜仁帶路 踏入美學生活
◎ 藝文休憩空間
J-Ping Café
這間有著美味食物及具有空間趣味和設計理念的店家,提供原汁原味的義大利菜主廚老闆是一對夫妻,赴義大利學習料理烹飪後回台中開店,從食材、器皿、到服務方式都別有特色,刀叉、瓷器、與食物相融配合。兩層樓高的房子經由重新改造,建材上是鋼筋混凝土外用木材及半透明玻璃,有突出的平台,廚房就在餐飲區旁,讓人望眼便知食物的材料從何而來。台中有許多獨特的餐廳,常常是具有特殊理念的老闆找到自己的人生興趣,與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打拼。J-Ping Café從硬體、軟體、視覺、與味覺皆巧妙融合,值得推薦。
台中的美術館綠園道區
綠園道區就在美術館的正對面,線性地帶充滿著庭院別墅,藝術家、畫家、藝廊工作者在此集中,將舊花園別墅改造而成各式各樣的混合式建築風格,價位從低到高都有。週末日還有藝文及音樂表演。
◎ 文化展演活動
華山創意園區「2009BIBO畢業生文化創意博覽會」
即起至6/9
華山園區是都市閒置空間及工業遺產再利用的例子,一九九八年,藝術家開始介入,前衛性實驗、表演藝術、多元性文化在華山漸次滋長。BIBO畢業生文化創意博覽會可視為台灣推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其中一環,此展結合大學中建築、傳播等多所科系的創意設計,可看到未來十年台灣的新興潛力在何處。
國立歷史博物館「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
6/27~9/27
從前印象中,中國人不太形塑3D雕塑,兩千年前兵馬俑的被發現,才明白原來早就存在3D設計。秦代兵馬俑是嚴肅冰冷的,漢景帝「微笑彩俑」卻是安詳、溫和的,展現當時「文景之治」的太平詳和盛世。「微笑彩俑」姿態溫文安靜,身軀小小圓圓的,嘴角上揚,有著中國塑像少有的生動。無論從美學、藝術史、及歷史的角度,可讓人重新認識中國的繪畫雕塑美學和時代美感。
◎ 設計品牌推薦
Vitra
橫跨半世紀的德國品牌,是工業設計界的大品牌,設計產品包括生活用品到家具。Vitra將生活、創意、設計結合在一起,旗下眾多設計師,許多具有建築背景,整合出一套對環境、空間、生活之創意解答,有別於純粹的工業設計產品。Vitra花費大量研發經費邀集好的設計師,注重考究材料及構造方法,產品充滿原創性。品牌象徵質感與信任感,來自於絕佳的研發能力,而由廠商和設計師共創長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