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五講側記
2019年剩下四天就過完了,作為本年度不和諧開講的最後一場,現場的長桌被擺成一個快要成為圓形的多邊形,講者與來者紛紛找到自己的位子,彼此圍坐。今天要談的是「樂評」。
-
焦點專題 Focus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四講側記
TT不和諧開講進入第五年。過去較常被關注、討論的是市場端跟創作端,而今第一次以「評論」為題,馬拉松式地在十一月的每週三晚上固定聚會。表演藝術工作者們共同從不同年代、不同角色位置,來重新審視評論書寫這一門「藝術」,以及它天生無可抵擋的多重矛盾性。 第四場以圓桌共談為目標來進行評論的評論,邀請講者郭力昕、黎家齊、汪俊彥、吳思鋒,反芻前幾場內容並分享他們的所思所想。
-
焦點專題 Focus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三講側記
降雨冬夜,氣溫約廿度,社會創新實驗中心一樓廣場舉辦饒舌歌競賽,音浪聲不斷,2019「不和諧開講」邁入連續第三週。表演藝術評論台站長紀慧玲開場,表示淒風苦雨、外頭有歌唱大賽的夜晚,講座內容考驗同時參與者體力與腦力。今夜上下半場題目分別具聚焦與發散性質,前者由徐瑋瑩主講、蘇威嘉回應「舞評論/述之自由與不自由以驫舞劇場《自由步》舞評為例」;後者為由傅裕惠主講、周慧玲回應「評論的歷史性/在場性」。
-
焦點專題 Focus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二講側記
主持人紀慧玲開場先介紹講座活動與今天的講者,這次籌備「評論的歷史」回顧講座時,主要回顧的文本群為《民生報》「民生劇評」、《PAR表演藝術》雜誌(以下簡稱「PAR雜誌」)與「表演藝術評論台」。發現除了王墨林,陳雅萍也是從1990年代持續書寫評論到今天,跟台灣舞蹈創作、生成、發展有一定的關係,因此邀請陳雅萍談舞評人的評論史,以及如何看當代舞評人的養成。
-
焦點專題 Focus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一講側記
2019年TT不和諧開講,以「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為題,由表演藝術評論台策畫,並與《PAR表演藝術》雜誌合辦。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也是本次主持人紀慧玲,因表演藝術評論台自2011年開台所累積的大量評論書寫,促使其不斷思考這樣的「過量生產」是否有產生實質意義?無論是對評論者、對創作者、對文化政策或是對藝文生態,是否確有產生影響?
-
戲劇
在國家「夾縫」中掘出諸眾的「轍痕」
編導以女性立場嘗提出「先要有個人,才有群體的存在」,放諸於本劇中十位男性對我們所顯示的群體性,既在個人性的表現上,不同的現實經驗通過語氣、行為乃至個性,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現,導演又將這些個別的相異性串接上戰爭鑄就身體錯置,而造成長治與玄吾的精神離析現象,也反映了群體性在當代的歷史形象。這種個人與群體(國家)之間在相互關係上的辯證,仍在當代新自由主義的現代性中游離不定,與《夾縫轍痕》在這個問題上一樣,雖勇於提出,卻無法找到定案。
-
全民大劇團攜手明華園戲劇總團全新改編《情人哏裡出西施》古裝音樂劇
全民大劇團特邀明華園戲劇總團共同演出經典古裝音樂劇《情人哏裡出西施》,描繪春秋時期越滅吳、西施與范蠡的故事,將歌仔戲與現代音樂劇融合,既有傳統戲曲音律之美、也有流行時事之趣味。編導團隊維持「傳統」,在歷史空白處大筆一揮,顛覆歷史,不但重新詮釋美人西施的故事,也給其他角色淒美又感嘆的結局。
-
台北愛樂歌劇坊搬演雷哈爾《風流寡婦》穿梭古今 引領觀眾重回巴黎美好年代
究竟雷哈爾《風流寡婦》劇中藏有什麼流量密碼呢?距今約120年前(1905年12月30日)由雷哈爾親自指揮,首演起即連續演出483場次外,此作更曾被拍成多個電影版本。2025年,台北愛樂歌劇坊全新製作將帶觀眾穿梭古今,由指揮邱君強、導演陳昶旭,並特邀女高音林蕭淳顄、男中音林政勳等多位聲樂家挑戰這部膾炙人口的輕歌劇,於4月17日至18日在南海劇場連演兩天。
-
橫跨半世紀的大師足跡 「凝視舞臺──聶光炎和我們的劇場時代」特展重量登場
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與台灣技術劇場協會共同策劃的2025年關渡藝術節旗艦製作《凝視舞臺──聶光炎和我們的劇場時代》特展,透過回望聶光炎橫跨50年的職業生涯,彷彿窺見台灣表演藝術與劇場設計發展歷程,從無到有,從探索到奠基,從個人的美學追求到整體劇場環境的建立。
-
北藝中心2025上半年協辦強檔 精采好戲輪番上演
2025年上半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除主辦「北藝嚴選」系列,同步精選四檔協辦節目,涵蓋獨角戲、音樂劇等類型,提供觀眾多元選擇。節目包括:穿著軍靴踉蹌起舞的《灰男孩》、追光穿越30年的《老男孩》、烈焰翻湧中信念不滅的《火神的眼淚》及童話被放入數位流量時代的《呱於醜小鴨變成搖滾巨星的那件事》。
-
首屆百大文化基地名單出爐 文化百點織就風土百味
歷經數月徵件及審查,文化部公布「第一屆百大文化基地」110名獲選名單,獲選基地將獲得首屆入選證明及50萬元獎勵。文化部長李遠表示,「文化就是在你我身邊,最能夠觸動內心也讓你有如回返家鄉的自在感覺」,期盼接下來藉由各地創意十足的文化基地,成為全民共創、共享,感受台灣歷史脈絡及多元文化內涵的場域。
-
臺師大、長榮交響樂團與指揮梵志登 共同培育音樂新秀
為深化台灣音樂教育與國際交流,張榮發基金會及其所屬長榮交響樂團攜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推動一系列建教合作專案。內容包括共同推廣偏鄉音樂教育、邀請臺師大音樂系學生擔任長榮交響樂團的協演人員,並由國際級指揮、樂團駐團藝術家梵志登(Jaap van Zweden)親自指導臺師大交響樂團,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與國際競爭力。
-
馬水龍逝世十周年紀念系列活動3月開跑 呈現大師精采一生
適逢前輩作曲家馬水龍逝世10周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主辦「馬水龍逝世十周年紀念系列活動」,攜手國家圖書館、國家交響樂團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多種形式、為期近一年的時間,緬懷這位為台灣音樂文化貢獻量多且影響深遠的巨擘。
-
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自由大教堂》亞洲首演 藝術總監夏瑪茲挑戰觀眾認知
「歐洲舞蹈劇場教母」碧娜.鮑許帶領的「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2022年後與新任藝術總監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及由其創辦的實驗性舞蹈組織「陣地」(terrain),攜手呈獻了一場風暴般的演出《自由大教堂》。作品結合了鐘聲、管風琴、合唱與舞蹈,展現了夏瑪茲對舞蹈的創新與探索。作為一座「沒有教堂的教堂」,此作呼應了藝術家對自由的追求,並以其前衛而富挑釁的方式,質疑社會規範和藝術界限。此作品將於3月21、22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進行亞洲首演。
-
曉劇場《毛皮瑪利》 叩問當代性別認同與探索
曉劇場2025年聚焦「多元」為主題進行一系列製作及策展,以日本鬼才藝術家寺山修司作品《毛皮瑪利》為首發,由藝術總監鍾伯淵聯手團員陳家誼、鄭詠元、吳亦展、資深演員廖治強、實力派歌手演員倪安東及《影后》新生代影視新星牧森,一同於3月21日至30日萬座曉劇場打造獨具台灣當代特色的《毛皮瑪利》。
-
日本新國立劇場歌劇《威廉.泰爾》登上串流平台 嘉惠全球樂迷
台灣樂迷有福了!日本新國立劇場(NNTT)宣布,去年(2024)11月20至30日在該劇院上演的羅西尼最後一部歌劇鉅作《威廉.泰爾》(Guillaume Tell),將於2025年3月21日中歐時間19:00/3月22日日本標準時間03:00起,登上OperaVision及NNTT Stream平台進行全球放送,讓錯過現場觀賞機會的觀眾能夠藉此欣賞這齣精采歌劇。這次的播放將提供為期6個月的觀看時間,並配備英、法文及日文字幕,作為OperaVision計畫的合作夥伴之一,新國立劇場期待透過這一數位平台,將歌劇的魅力傳遞給世界各地的愛好者。
-
音樂傳承持續延伸 沈錦堂家屬接力讓與著作財產權
3月14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舉辦一場別具意義的儀式,台灣著名作曲家沈錦堂家屬正式將其音樂作品著作財產權無償讓與臺灣音樂館。這是繼賴德和後,傳藝中心獲讓與的第二位著作財產權音樂家,象徵著台灣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里程碑。
-
雲門「春鬥2025」邀請台、日、歐五組編舞家以「裸」春鬥
2025年6月21日至22日,淡水雲門劇場將再度舉辦舞蹈編創平台「春鬥2025」,邀請來自台灣、日本與歐洲的五組編舞家,包含原民編舞家巴魯.瑪迪霖(Baru Madiljin)、驫舞劇場藝術總監陳武康、小事製作總監楊乃璇、日本舞蹈科技雙棲創作者梅田宏明(Hiroaki Umeda)及台灣、匈牙利編舞雙人組合李貞葳與法庫亞.佐坦(Vakulya Zoltan),攜手雲門20位舞者,回歸舞蹈的本質,在減少劇場設計元素的「裸」創作狀態裡,發掘最直接、最真實的身體可能性。
-
2025臺灣戲曲藝術節雙旗艦製作 引領觀眾遊歷綺想的平行時空
2025臺灣戲曲藝術節「有(界」無)從「戲曲虛實論」出發,推出11檔精采節目,將「戲曲虛實論」以新時代的舞台美學重新詮釋,展開一場「戲曲vs.虛實」新旅程。
-
愛樂劇工廠《新龜兔賽跑》PLUS重新演繹經典 兒童歌舞劇溫馨再啟程
愛樂劇工廠《新龜兔賽跑》PLUS兒童歌舞劇將在3月15日至16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溫馨再啟程,從烏龜和兔子的第二代視角重新看待龜兔競賽。這次也邀請臺北市私立新民國小合唱團、臺北市立三玉國小合唱團、台北愛樂少年及兒童合唱團表演B班協力演出,呈現豐富又貼近孩子的視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