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文化部文化體驗內容徵選補助計畫 受理「藝術入校推廣類」線上申請
文化部積極推動文化體驗教育計畫,期盼以藝文單位的專業導入,讓藝術文化從小扎根。113年度「文化部文化體驗內容徵選補助作業要點」之「藝術入校推廣類」自即日起開放申請,受理至3月31日止。歡迎藝文團隊和藝文工作者踴躍遞件,提出結合五所學校以上的推廣計畫,讓文化體驗成為學生校園生活的一部分。
-
Take the __ Train
鏡頭下,一段人生與藝術的密碼
今年的生日令人難忘,一早陸續收到許多祝福,賴在床上正開心地讀著,我突然眼尖發現其中夾雜著來自編輯的訊息,竟然被關心(催稿)了!原來心細的她發現2月過了一半我卻還是靜悄悄的,心生懷疑我可能誤以為一月的紙本雜誌已是最終刊,於是捎來問候。這一下我真是又喜又驚,喜的是還可以寫一次專欄,驚的是我能如期交稿付印嗎? 生日隔天依約赴友人家一同欣賞了《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 這首歌的紀錄片《那夜,金曲不朽》 (The Greatest Night in Pop),裡面珍貴記錄了在 1985 年 1 月底的一個神奇夜晚,46 位美國流行樂壇當紅巨星在全美音樂獎典禮過後齊聚好萊塢的 AM 錄音室,錄下為非洲飢荒難民募款的不朽之作《四海一家》。 影片從發想藝人邀約名單開始,到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 與萊諾.李奇(Lionel Richie)寫歌的過程,一路跟拍至眾人在晚間 10 點左右陸續就位、並在壓力爆表的情況下徹夜沒睡錄音,到收工推開錄音室大門已是亮晃晃的白天的種種趣事,真正地與時間賽跑! 我一面看著一面內心激動不已,和時間拼命拉扯,這不就是我現在的生活寫照嗎?看著當時最有才華的一群人也是如此,我突然獲得了神奇的鼓舞。根據紀實影片,《四海一家》從發想到完成錄音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寫歌約花了一週,麥可.傑克森用錄音帶錄了成堆的哼唱旋律,直至錄示範帶 (demo) 前一天才正式完成。示範帶寄出給所有歌手和經紀人時(當年是郵寄卡帶)離正式錄音也只剩 4 天,此時許多人仍搞不清楚自己要唱什麼。正式錄音當晚不僅歌手們要在極度疲累的狀態下呈現完美,現場還有製作團隊與編曲家昆西.瓊斯(Quincy Jones),聚光燈、攝影機同時開拍。許多工作人員,所有人無償熬夜工作,而且那是一個盤帶機的時代,錄不好重來,光是倒帶時間就要好幾分鐘,大家時有不耐的心情可想而知。 看完紀錄片後熱血沸騰,上YouTube 搜尋後發現其實有更多當晚的彩排、錄音記錄沒有收錄在影片中,像是巴布.狄倫(Bob Dylan)看起來一直非常徬徨不知如何融入,最後竟是靠著史提夫.汪達(Stevie Wonder)模仿他的唱腔、幫他現場伴奏練習,錄了好多個take(編按:錄音段落)才成功發揮(註)。每個未剪輯的影像單獨觀看
-
特別企畫 Feature
ChatGPT的靈魂拷問
PAR編輯部 你是一名藝文記者,你要去採訪10個表演藝術領域的創作者,請你提出十個最無厘頭,但又能切中靈魂核心的問題。 ChatGPT 當然,無厘頭但深入藝術家靈魂的問題可以讓訪談更加有趣和獨特,問題可以更加針對演出、表演和創作過程。以下是10個提問: 如果你的演出是一場料理秀,你會使用哪種食材和調味料? 你的表演如果是一種動物,會是什麼動物?並且它的特殊技能是什麼? 如果你的表演有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它會發哪種類型的推文? 如果你的舞蹈動作有自己的語言,你會教它說哪一種語言? 你的劇目╱舞作如果是一個星球,它的文化和社會結構會是怎樣的? 如果你的劇本是一道魔法咒語,它會解鎖什麼神秘的力量? 如果你的角色可以逃離舞台進入現實世界,你希望他們做些什麼? 你的舞台佈景是一個夢境中的地方,你會描述這個夢境是什麼樣子? 如果你的音樂是一種情感,它會是歡愉、憂鬱還是幽默? 如果你的表演是一部電影,你會希望由哪位演員主演? 這些問題可以引發表演藝術家對於他們創作的獨特見解,同時也展現出他們對於創作和表演的幽默感和想像力。 遊戲規則:編輯部提問ChatGPT,並精選10位藝術家回答ChatGPT提出的10個問題。 使用說明:因現階段無法確知人工智慧是否能理解「靈魂」(就連人類也大部分本能地知道所指靈魂為何意,但要深究「靈魂」是什麼卻有些困難),人類指令本身存在漏洞(我們的世界有太多答案,而好的問題卻太少),也使ChatGPT的回答槽點過多,因此開放10位藝術家重新設定問題空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ChatGPT的靈魂拷問(一)
ChatGPT:如果你的演出是一場料理秀,你會使用哪種食材和調味料? 文字 詹喆君(相信唱歌可以解決人生中大部分不開心的音樂劇演員) 如果唱歌集的演出是一道料理,那一定是高雄的中式自助餐(素)。 吃素是為了愛,做劇場也是為了愛,這兩件事最大的共通點是,沒有愛是做不好、也做不長久的。 以及,除了我是素食者,唱歌集團內吃素的人口大概是全台灣的劇團之最,所以這道料理勢必是素食。 再來,唱歌集從成立以來,追求的目標一直是所有人都可以在我們的作品中得到共感,無論是快樂、幸福、心痛、為難、悲傷、療癒都好,只要觀眾朋友走出劇場,能夠得到勇氣迎接明天的太陽,那我們就圓滿了;音樂劇作品能撫慰心情,就像健康美味的蔬食能飽足脾胃! 所以我們的作品中有豐富主題:有可愛親子,有各種同志,有單身大齡,有女性情誼,還有機器人(2025年更要前往樂齡),所以中式自助餐自己夾菜,大家愛吃什麼就吃什麼非常符合唱歌集的style。 最後是,高雄的菜價便宜,跟我們的票價一樣,是日常中走下樓轉角,就能得手的。 謝謝大家。
-
特別企畫 Feature
ChatGPT的靈魂拷問(二)
ChatGPT: 你的劇⽬╱舞作如果是⼀個星球,它的⽂化和社會結構會是怎樣的? 文字 蘇文琪(YILAB 一當代舞團藝術總監) ChatGPT: ⽂化特徵: 藝術和表演融合:這個星球的⽂化強調藝術和表演的重要性,⼈們將藝術視為交流 和表達的主要⼿段。劇⽬和舞蹈是社會⽣活的核⼼,並且融合了各種藝術形式,如⾳樂、視覺藝術和戲劇。 共享創意:這個⽂化⿎勵每個⼈都參與創造,無論是在藝術領域還是其他範疇。⼈ 們樂於分享他們的創意和想法,這種開放的態度使得⽂化更加豐富多彩。 時間觀念:這個社會可能有著獨特的時間觀念,將時間視為⼀種流動的藝術形式。 活動和事件可能以⼀種非線性、藝術化的⽅式發⽣,反映了對於時間的不同理解。 社會結構: 平等與包容:這個社會強調平等和包容,擁有⼀個無階級制度的社會結構。每個⼈的意⾒和貢獻都受到尊重,社會更加關注個體的發展和幸福。 教育重視創造⼒:教育體系注重培養創造⼒和藝術性思維,學習不僅限於傳統學科,還包括藝術、表演和創新領域。 協作和共⽣:這個社會強調⼈與⼈之間的協作和共⽣。各個社群和族群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彼此合作共同創造更加豐富的⽂化和⽣活。 總體⽽⾔,這個星球的⽂化和社會結構將體現出⼀種充滿創意和共融的精神,並通過藝術和表演來豐富⼈們的⽣活。 ⽂琪補充:完美的封閉迴圈。
-
特別企畫 Feature
ChatGPT的靈魂拷問(三)
ChatGPT:你的舞台布景是一個夢境中的地方,你會描述這個夢境是什麼樣子? 文字 顏名秀(只想好好睡但天生多夢的作曲家) 身為一個多夢的人,多年來養成了夢醒就抓起手機記錄的習慣,迄今也累積了70餘篇筆記。真要轉化成藝術作品,有些倒還蠻適合搬上舞台,而我也期待未來讓它們成為我音樂創作的素材。 這是2023年12月4日近午夜時分的夢境: 我的旅館房間裡有兩個廢棄的水池,上方被厚重的帆布蓋住。我注意到帆布下一陣騷動,有一條巨魚在裡面游動。突然間,巨魚掀開帆布,吞噬掉好幾條小魚。接著,牠愈變愈大,池水也隨之不斷溢出。 巨魚猛然游向我,嚇得我趕緊跳上床,但牠也緊跟著飛撲上來,嚇得我直後退,順手拿起棉被揮向牠。被我這麼一掃,牠滾了下去,但隨即又爬上了牆邊的書架。 我這才發現,原來書架上有一隻大猩猩! 巨魚朝大猩猩撲了過去,而就在牠轉身面向我的同時,突然變身為一隻大狒狒! 大猩猩和大狒狒兩兩相抱,就這樣定住不動,我嚇得不禁屏息! 房間水位逐漸升高,一條怪魚游上窗台邊。我開了窗,卻害牠卡在玻璃與紗窗之間,動彈不得。魚尾不停甩打在玻璃上發出啪啪巨響,我則是不時轉頭觀察書架,深怕巨響驚醒了上方正定住不動的大猩猩和大狒狒。 我得盡速離開。 驚恐的我站在床上,想著該怎麼跟其他人解釋。 瞬間,我掏出手機,迅速按下快門,拔腿衝出房間,反身頂門,插入鑰匙,牢,牢,鎖,上。 幸好牠們都沒跟上來
-
布拉隨意寫
puqulu的旅程
2024年,新的開始,舞團正式進入新製《我.我們》第二部曲 《puqulu(腦)》的田調階段,拜訪排灣長者,聽他們說故事,分享排灣的生命觀。 南迴線的金峰歷坵部落,是我父親成長的地方。聽聞移居大洋洲40年的成功企業家施雄偉大哥,在斐濟以美髮起家,事業成功拓展到澳洲之後,將賺取的利潤,歷經十多年慢慢買回部落一片片流失的土地,除了祖靈地,還包含舊祭祀場、女巫學校、巫師診療遺址、家屋等共178筆的土地,並將部分土地無償給族人耕種。多年前,我看到新聞報導時就特別感動,很幸運在施大哥歸國回部落的這段期間,能聽他分享部落的歷史。午後抵達部落,當我們站在祖靈地,天空出現一隻熊鷹(祖靈)盤旋,我立即大聲叫喊「vuvu vuvu,我們來了,請保佑我們」,當我們踩在舊石堆上,起風了,這應該也是祖靈對我們的回應吧!夜晚在篝火中,與部落青年交流,青年說:「因四周環山,從空中俯視歷坵部落,它像一隻眼睛,而歷坵就坐落在瞳孔的位置。」是雄鷹的眼睛,也是母親的眼睛。青年返鄉固然浪漫,但當他們愈了解部落的歷史,就愈想守護它。這也呼應了施大哥的母親看見兒子事業發達之後說的:「你知道為什麼而來嗎?」這讓身為一半是歷坵部落部落的我,聽了非常感動。 夜宿一晚,隔日前往森林追蹤師德日尚家屋的小型博物館,他收藏的古物多樣驚人,背後的故事更是動人。德日尚跟我一樣在嘉蘭部落長大,父親離世之後,回到父親的故鄉歷坵,與家族獵人學習,現在已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森林追蹤師。德日尚帶我們到海拔700公尺的山上,以他追蹤師的身體經驗,分享獵人的文化知識。德日尚的身體運動有一種魔力,我開玩笑說,歡迎加入布拉瑞揚舞團。德日尚回應,以前不太知道什麼是表演藝術,但他因熟知各個動物的特性,開始模擬動物,在森林學習和大自然共存,開發五感,他發現這就是一種身體藝術。可惜因雨勢漸大,舞者無法親身學習模擬動物的各個姿態,希望有日再訪,聽樹幹的心跳,貼身感受土地的呼吸,讓所有的感官都更細緻、更敏感。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賓茂部落黃俊明耆老說的話。遺憾我出生在失語的年代,排灣族沒有文字,如果語言斷了,文化也將斷根,這也是造就我們這一代對自我文化不自信,而否定自我。黃老師退休後,非常積極地整理排灣族語,希望能出一本排灣族語辭典,除了讓語言得以延續之外,進而認識排灣語言的美。黃老師以我的家族名pake
-
戲曲
懷舊復刻,保存劇目,演員傳承
「重製╱演」與「改編」,基本上會被視為兩個「面對劇場舊作」的概念與做法。 「重製╱演」所面對的「舊作」會被理解為同一作品,並粗分成兩種模式:一是在同一巡演年度內;另一則是跨到不同年份,甚至是數十年之後的重製。但是,無論何者卻都可能有編制規劃、內容調整、場地差異等而有所調整。(註1)強調現場性的劇場創作,就算同一週、不同場次都有差異,更何況是巡演、跨年度重演的調整。至於,「改編」可理解成更大的變動,不與舊作被視為同一作品此處的舊作多半有更長久的流傳歷史,並有經典化的可能;或是並非同一文類、類型的原著,舉凡小說、散文、詩作、史實等。 在劇場展演的歷史中,兩個做法有疊合、或無法完全區隔的必然。可提供一條思路是:近年在男同志市場裡獲得廣大回響、並即將再次重演的《仲夏夜汁夢》(台南人劇團),可以被明確認知是「改編」自莎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於是即將重演的是劇名已被更動的《仲夏夜汁夢》,而非莎劇。只是,綜觀其他以莎劇或經典劇作為名的製作,重演的到底是該劇團、創作者的作品,還是經典本身?反過來說,又有誰看過「原汁原味」的原著? 換個例子,戲曲名著《牡丹亭》同樣經歷數百年,由於有崑劇表演系統為基礎,或許能想像一個趨近明代的樣貌。縱使演員、舞台美學等已有不同,用「重製╱演」仍說不過去,但也製造了幾種名詞來模糊界線,如XX版、重回原著等於是,與原著的距離,無論遠近,既是創作手法,亦是宣傳手段。 由於不可能拿出某種度量衡,去測量每次「重製╱演」、「改編」與「原著」間的距離。所以必須思考的是,不同的戲劇類型於這樣的創作關係裡建構了怎樣的可能?故,本文企圖從去(2023)年底的兩齣「當代歌仔戲製作」《曲判記》(唐美雲歌仔戲團,後簡稱唐團)、《寶蓮燈》(薪傳歌仔戲劇團,後簡稱薪傳),探究創作團隊面對來自不遠過去的當代作品時,如何拿捏改編與重製的微妙平衡,並從中獲取意義。
-
特別企畫 Feature
科幻極短篇
以身體為器的的編舞家如何想像未來世界與人類感官?瓦旦.督喜以微小說回答!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最後的隧道
在這最終的隧道裡,地球上殘留的唯一通道,一棵枯樹孤獨地佇立,它是創生之樹的最後遺跡。枯枝間,吊掛著一顆微光閃爍的果實,猶如夜空中最後的星星,散發著希望與絕望交織的微妙光芒。這裡沒有廣闊的大海,也沒有深埋心底的羞赧記憶,只有對自由的無限渴望。我站在這隧道的入口,目光凝聚在這棵樹上,心中充滿了渴望去相信,那閃耀的果實,就是我們失去的太陽,這片絕望之地,將成為人類新生的臍帶。 隧道的盡頭,在我的視線中伸展開來,它的筆直軌跡宛如未來之路,充滿了未知與不確定性。沿著這條路徑前行,景觀永遠一成不變,右側是被輻射磨礪過的整齊小石,左側則是隧道牆面上模糊可辨的裂紋。隧道內的光線變化多端,從黃昏轉為黎明,再從曙光滑入夜色,如此循環不息。隧道輕微地彎曲著,彷彿被遺忘的歲月所覆蓋,然而歷史總會在某一刻重現。在遙遠的未來,我或許會再次踏上這條路,屆時,那棵孤獨的樹仍將矗立於此。 當我在這隧道中踏出一步,回聲在狹窄的空間裡迴盪,彷彿在記錄著我的每一個動作。這個世界變得如此狹小,每一次我移動的時候,都能激起清晰的回音。然而,真正的寂靜並不屬於任何生靈,只有這個隧道,它如大海和天空一般,沉浸在永恆的靜寂之中。在這片星球上,星港已經被荒廢,不再有火箭的咆哮聲,取而代之的是由毒素帶來的死寂。此時,我的頭髮開始變形,逐漸成為尖銳、彎曲的利刃。在這變化之際,我用銳利而堅定的目光凝視前方,不禁在內心深處自問:在這一切之後,我是否還是人類?
-
如荒煙漫草
模樣
這個世界,還會有我的容身之處嗎? 這是近幾年,愈來愈常問自己的一句話。 我是如何成為現在的模樣,而往後的我又會是什麼模樣。 活著對我來說仍然是十分痛苦的一件事。成為一個演員,並不能讓我緩解或減輕這些痛苦。它只能帶我窺探痛苦的本質,以及如何面對,或重新體認它真正的模樣。譬如可愛,譬如真實,譬如掙扎對於生存之必要,譬如理解與創造,譬如感受以及存在成為世界一部分之重要。 在表演創造及練習過程中,有時我們可以得知基本有三個選項;第一是已被證明過最安全且最有效率的,能簡單被理解,執行上也較不易失誤。第二是較為獨特技術性也較複雜的,但可由演員魅力或能力加成,創造出能加分的詮釋方式。第三也許是較具挑戰、較困難的,能因顛覆想像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往往在這種時刻,可以選擇時,我的優先選項會是第四,那條沒人走過,可能會失敗,吃力不討好,且不一定會成功的道路。 我常常會和那個感到最不自在的人說話。群體是一個排斥他者的指稱,他者並未要刻意破壞和諧,只是因為存在。於是,該怎麼生存變成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能調和自我嗎,該到什麼程度呢,怎麼樣的感覺才能算是委屈呢,有一個標準可循嗎,標準是誰定的呢,我是否正在傷害他人呢,我要在意嗎,要放在心上嗎,要忘記嗎。 自我的重要遠大於他人嗎?成功是活著的終極目標,沒有別的了嗎。我唯一確認的是,我是脆弱不堪的。唯有認知自我的脆弱,才不會讓自己過於自大,自大到認為自己可以為他人指明道路,否認其他的存在。你不是神,你是無助無依的,依靠著人性靈魂深處的慈悲、信念與愛,那個與生存利益相悖但確實的存在。同時才能知道給予自己力量的,並非來自於自我如何強大;痛苦也非自我,脆弱亦非自我,所有的一切都不是自我的。唯有認知這份無依無助的脆弱,才能感受沒有任何是不脆弱的,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只屬於自我的。同時也才能知道強大與否並非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體認感受,如何看見那些看不見的存在。 這是我面對表演藝術的基礎,也是我活著的基礎。這是困難的,且注定逐漸消逝的。 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曾跟我說過,他很清楚自己的前世是一棵樹。這一世的他照著自己的方式活著,就像不知名某處的一棵樹,為樹下的人遮風避雨,能孕育照護這
-
首爾
世宗文化會館創下法人化後最高業績,高達5.15億新台幣
世宗文化會館(Sejong Center)與光化門廣場毗鄰,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複合式展演空間之一,於1978年開館,館內設有劇場、交響樂團專用演奏廳、美術館、小型藝廊等設施。自1999年轉換為財團法人後,於2023年終創下歷來最佳收入業績,自製節目售票所得、場地租金及其他設施租借費用等合計達219億韓元(約5.15億新台幣)。其中常駐於此的首爾市立國樂管絃樂團、劇團、舞蹈團、音樂劇團、歌劇團、合唱團等6大藝術團體票房總收入,相較於前年增長了57%,達到33億韓元(約7,835萬新台幣),全年度付費觀演人數也累積近50萬人次,已恢復疫情前水準。 世宗文化會館執行長安浩相(音譯)表示:「會館法人化之後,自營收入首次超過200億韓元,這與近年光化門廣場步行區拓寬,並與世宗文化會館一樓銜接,打造出更親民的形象有關。」此外,2021年安浩相執行長上任後,積極推動提高直屬藝術團體的自創節目比重,並改善演出製作系統,從而提升節目整體水準,也與其他民間藝術團體節目內容得以區分,提供觀眾更多元化的選擇。新的一年,世宗文化會館除了繼續致力於活化館內空間,提高租借率和租金以外,也將整合館方空間及直屬團體資源,開發新型態的表演藝術節目。
-
東京
日本「媒體藝術資料庫」正式公開,提供4種語言介面
國立藝術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rt Research,簡稱NCAR)於2023年度從日本文化廳承接「媒體藝術資料庫」業務並致力於系統改善作業,日前於2024年1月31日正式對外公開。本次公開內容簡化既有複雜的數據結構,讓搜尋與顯示更加簡單易懂,更優化使用者介面,提供更多樣的資訊支援工具。資料庫主要收集包含漫畫、動畫、遊戲、新媒體藝術等4個領域的作品資訊和相關合作單位的數位典藏檔案,以方便新媒體藝術可以順利傳給下一個世代並且被有效用於研究調查與創作發展。文化廳於2010年開始建設資料庫,2015年3月公布開發版,2019年11月發表測試版,最後於2023年交由NCAR負責營運。 作為一個跨領域與跨機構的搜尋平台,「媒體藝術資料庫」主要提供漫畫的「單行本」、「連載雜誌」;動畫的「電視節目」、「劇場電影」、「影像資料包」;遊戲的「遊戲資料包」,及新媒體藝術的「展覽」、「相關活動」等資料,其中不只包括該作品的標題和作者等資訊,部分作品還提供相關合作單位及典藏等內容供查詢。目前數據收集來源包含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北九州市漫畫博物館、一般社團法人日本動畫師.導演協會(JAniCA)等超過10個單位,並且於網站提供日英中韓4種語言介面。國立藝術研究中心以「藝術的連結、深化與擴展」為關鍵,希望連結國內外美術館、研究機構及社會各界,也令人期待未來有更多跨領域合作的作品因此產生。
-
職人的圖鑑
配器:將旋律賦予不同味道的魔法師
傳統戲曲有「三分前場,七分後場」的說法,所謂「前場」是演員演出,而「後場」是樂師演奏,由此可見戲曲對音樂的重視。屬於音樂設計一環的「配器」,是當代戲曲交響化之後才出現的職稱,字面意思是「分配樂器」,也就是分配樂句給不一樣的樂器去演奏,讓每種樂器都能演奏屬於它們的旋律,並組合成完整曲子,來烘托整齣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表演藝術產製與AI,由誰擔任「養、套、殺」?
美國科技趨勢專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曾在2007年提問:「未來5000天會發生什麼事?」他當年預測未來將會是物聯網、注意力即貨幣的世界。現在的我們都知道了,那個未來已如期到來。接著,他在2021年出版《5,000天後的世界》(5,000日後の世界)中,再度預測下一個5,000日,將由人工智慧、擴增實境、加密貨幣接棒,引領世界變化潮流。而在各項人工智慧工具已躍上創作風口的此刻,藝術家們又是如何思考現在,並想像、預測5,000天後表演藝術領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該是時候去上 AI 溝通術了
你看著舞台設計交出的模型,皺起了眉頭,「聽不懂人話嗎。」你嘟囔著。 「這個小美人魚是怎麼回事?」 「您說要丹麥元素。」他一臉平靜,甚至有點無辜。 「我的意思是」 在幾乎要發火的那一剎那,你想起你面對的只是人工智慧,生氣於事無補,只好冷靜下來檢視過往的對話,試圖找出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錯,以至於「他」的想像跟你天差地遠。 「真是修身養性。」你不禁這麼想。 「劇場」現在大多是個人產品了:身為「創意師」的你負責動嘴(或鍵盤)陳述創作概念,接著 AI 會寫好劇本、設計舞台燈光服裝、甚至排好基本的動作跟走位,再來是無止盡的溝通,修正,溝通,最後一切在 3D 投影的迷你舞台上呈現喔,演員還是演員,只是他們通常不再出賣勞力而是販售 AI 化身的肖像權、聲音權、身形權、演技權、署名權⋯⋯ 你莫名想起當年那個買飲料總是自動幫你半糖去冰,不知該說是白目還貼心的導助聽說人家後來不做劇場了,現在成了當紅的 AI 溝通術講師 AI 溝通術?什麼鬼? 偶爾你會懷念大家在排練場吵吵鬧鬧,或是在咖啡館開會,氣到編舞家拂袖而去的時光。創作中沒有一點爭執和情緒,能做出好作品嗎? 有一次,你在兒子的幼稚園呈現會上遇見從前的夥伴曾經是優秀的舞監,現在是知名的站立喜劇創意師你本想聽他講個笑話,他卻眼眶泛紅,指著台上扮成獅子老虎鬼吼狂奔的小朋友哽噎著說:「這才是真正的劇場啊。」 時代不同了。大家本來以為表演藝術會死,沒想到反而蓬勃了起來。現在每個角落都可以看到有人用手機小小的 3D 投影機看「劇場」,你甚至偶爾會在捷運上看到高中生聚精會神地觀賞你的作品 或者說,幾乎是你的作品。 無所不在的彈幕和產品業配,被 AI 精巧地生成,嵌入你的作品好吧觀眾需要交流,廠商是你衣食父母,你能多說什麼? 真正讓你難以忍受的是那些五花八門的個人化 AI 濾
-
特別企畫 Feature
AI日常助理協助工作,消除身體、製作分身、創造奇觀皆可能
人工智能在開發至今將近70餘年後,終於讓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了,我們甚至可以想像它在表演藝術領域上,協助在創作與製作面上的各個環節。創作者將所有田野資料或是參考劇本上傳,產生一份重點摘要,再依照編劇的方向,產生一份全新的創作文本大綱甚至劇本初稿;接下來導演可以將劇本上傳給AI助理,請它以不同人物的聲音將劇本冷讀給導演聆聽,並產生各個設計部門的參考圖片、影片或是音樂,交付給設計人員們。倘若有屬意的演員人選,還可以加上演員的聲音、照片資料錄製給AI助理,並對應劇本人物,生成一部線上讀劇會。而設計們就依照導演生成的參考素材,請AI助理產生舞台、燈光或戲偶設計圖,甚至可以直接產生音樂或是電腦燈存檔。至於布景、戲偶及服裝道具等實體,除了比較小型的可以透過3D列印外,大多還是需要設計人員與創作者的密切溝通並製作出來。 然而,若要將人工智能納入表演,或許可以先思考如何將人體肉身消除;如同所有競技比賽,正因為人體有其限制,所以才會讓人感到精采,但 AI 卻可以附在任何形體上,超越人體的限制,例如一秒解開魔術方塊,但那就失去意義。因此,若將演員與觀眾置於沒有現實限制的環境裡,例如網路世界、VR等,在這裡觀眾就是體驗者,完全沉浸在整個都被AI自動生成的世界或環境中。 若不消除肉身,那麼將 AI 奇觀化也是一法;如果《黃翊與庫卡》是工業時代的作品,將機器手臂模擬人類的行動,但在實際上卻是將人程式化,因此我們得以看見人類動作的精準;那麼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將以另一個方向呈現。如同之前的《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或《恐怖谷》,或是馬戲團將大象當成表演者,將AI的身分揭露,透過表演者與其關係看見物種之間的差異,進而尋找共同不變的事物。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但願長醉不願醒:比虛構更詭譎的真相
作者首先嚴正聲明,以下這則有點光怪陸離的音樂科幻極短篇完全是以活人腦漿產出,懂得禮義廉恥(咦?)但有七情六慾(嗯~)提及之人名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 202X年2月29日Fortnite將與維也納金鑽大廳合作,邀請已故鋼琴大師火洛維茲重返實體舞台,以全息圖3D投影展現他生前未曾彈過的《郭德堡變奏曲》。戴上Ray-Ban Meta智慧眼鏡的現場觀眾並可自行點選想看25或50或75歲的火洛維茲樣貌。為這場空前創舉暖場,音樂會也將特邀20歲時的鋼琴天后拉赫麗希助陣,首演AGI一歲神童熱騰生成的《冥王星狂想曲》。搶購門票的前50萬名觀眾還可獲得比特權幣一枚,於開演前投入老虎機,即可拉霸隨機決定她要穿哪款的羽佳風格華服演出。 ***************** 去年傳出歐美各行業白領階級吹起裁員風,原因之一是愈來愈多的工作可由AI代勞。那麼人還要、還能做什麼?若想真正理解這個問題,或不想在這波AI革命中被淘汰,就得直搗問題核心。其核心所涉及的層面有更多屬於哲學,而非科技範疇。2015年有部英國獨立電影《人造意識》(Ex Machina)以20世紀中葉知名數學家圖林(Alan Turing)所提出「圖林測試」為跳板,劇情對於人和AI的區別有著發人深省的剖析,筆者認為也可將之運用在藝術創作的省思上: 一、AI根據指令做事,做得很好,但它並無法意識在做什麼? 二、人知道AI是什麼,能感受或欣賞其作品;但AI尚無法領會人的感受,也不瞭解人如何感受。 以上論述顯示人和AI之間的關係並不對等,故可將AI藝術的問題濃縮為:人創作藝術時無法領會對象的感受嗎?而對象的感受對於人在創作時有無影響? 三、生成作品時,AI本身並無成就感。但果真如此嗎?當人反覆訓練AI時,會讓它導向人所希望產出的結果,亦即屬於被認為是好的品質或正確的內容,這就形同一種回饋,AI被鼓勵朝著獲得回饋的方向加強。但這是否形同一種成就感?AI能否意識到成就感? 四、少了互動,意識能夠存在嗎?而意識之有無,即AI具備人性與否的最大關鍵。 《人造意識》中有個比喻,繁衍後代是一種無自我意識的生物本能,但部分高等動物可
-
雕蟲演技
改變我的表演老師菲利普.高利埃
在台灣,應該有不少表演同業認識菲利普.高利埃(Philippe Gaulier)。曾跟他學習的門生也有一定數量。菲利普的體系自成一格,他從來不會示範或告訴學生什麼是正確,只會不停指出錯誤,畢竟,路是要自己走出來的。 我和菲利普的緣分始於1997年,那時剛巧甲狀腺病發,無業家中,正好師弟詹瑞文邀請菲利普來港授課。詹打電話告知,說菲利普的大師班對我非常合適。本著過日神(編按)的心態,反正沒事也是無聊,便去試試無妨。 說實在,當時的狀態實在模糊得很,記憶中好像上了兩個課程,共兩星期。一個是小丑課程,另一個好像是遊戲。兩星期很快過去,期間完全不明白菲力普在說什麼,加上他濃重的法語特色英語,只知道自己沒有一個練習做得對,只是傻笑了兩星期。但是,整個過程非常快樂,有點像加入了邪教,雖然我未曾加入過邪教組織,但幻想那種快感大概差不多吧? 兩星期的蜻蜓點水,完全迷霧一片,但其中好像尋回了一點什麼,那一點表演時的快樂,那個消失已久的小孩,那份童真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去他的爛片爛戲爛劇本爛導演,錢也不賺了,去英國找菲利普尋個明白。 於是,大概以為自己從此收山,在極為不穩定的狀態下,去了英國。又沒戲拍,存糧不足,又要養家,英國消費又高,英語水平又不高。我發神經了?但原來人生就是這樣,藝術更是這樣,藝術家嘛,大概都不太現實吧? 那一年,大概可算是我人生中最奇幻的旅程,住在倫敦市中心,每天走路去搭地鐵,到站後要再走一段路回學校,放學後和一堆從世界各地到來,語言相互不太通,年齡又參差不齊的同學去街角酒吧飲啤酒,吃炸魚薯條。晚上回家學英語,唸明天功課的對白,自製手工面具。三十多歲才有機會感受遊學生涯。 一年過去,有電影再來找我,要回家了,要離開倫敦了,會再回來嗎?可惜!始終還是不太明白菲利普的表演方法。畢業時,他給每個學生評語,輪到我時,他沉默了一下,然後說:「老實說,Anthony沒有一個練習是做得好的,但是,我總覺得他有點什麼,怪怪的。我要告訴你們一個故事。」 「從前在戲劇學院教課的時候有兩個學生,學期中時,有兩人因為成績太差被學校趕走,我告訴校長,若你趕走他們,我便辭職不教了。校長問原因,我說不知道,我總覺得那兩名學生有點什
-
曼谷
2024「曼谷設計週」期待與住民一起打造宜居城市
曼谷藝文界年度盛事「曼谷設計週」(Bangkok Design Week)在1月27日到2月4日登場,曼谷設計週規模一年比一年還盛大,從最早的曼谷石龍軍路老城區的範圍一路擴張,活動區域已不限於老城區而是擴大到整個曼谷。 曼谷設計週主辦單位創意經濟局(Creative Economy Agency)的前身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hailand Creative Design Center)在2017年進駐老城區,喊出「重新定義區域」(Redefining the District)口號,在泰國新政府力推軟實力的大環境氣氛下,期盼帶動老社區的新發展,甚至進一步帶動泰國的創意經濟。 今年曼谷設計週共有15個社區加入活動,包括展覽、講座與工作坊、創意區、表演及創意市集。事實上,曼谷設計週想談的關於的不只是設計或是藝術,更多是關於生活的方式和態度,今年主題為「宜居地景」(Livable Scape),目標在邀請民眾一起為宜居城市盡一份力量。為何以宜居作為今年主題?主辦單位認為,因為曼谷以觀光知名,但談到宜居城市時,曼谷的排名卻遠遠落後,因此他們希望號召民眾參與,為曼谷的宜居性持續盡點心力。 如位於老城區的A thing that is pieces studio,工作室平常不對外開放,因參加設計週活動特地對民眾開放,展示他們收集廢棄塑膠再生利用的成果。工作室會和回收工人合作或鼓勵民眾將不要的寶特瓶蓋捐給工作室,再將這些廢棄物製作成馬拉松獎牌、杯墊、玩具和筆記本外殼等生活用品,創辦人Pim和Meow希望藉這些充滿美感的生活用品提升民眾對環保的意識。 主辦單位希望透過大型展覽,吸引各國設計好手前來泰國,與泰國創意相關工作者互相激盪,除建立起國際的網路外,更進一步促進創意經濟的產值。亦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為社區帶來活力,展現一種生活態度,讓美學這件事也能輕鬆融入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