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在嘉義,發現法蘭西藝術的魅力風情
今年春節的嘉義縣,將會非常法蘭西!來自法國的「春天藝術節」,今年將首度在嘉義熱鬧登場,從大年初一開始,高聳優雅的長頸鹿大遊行、法國新舞蹈、台灣漢唐樂府、法台合作的馬戲秀,一路演出到元宵,濃濃的藝術氣氛,讓這次的過年分外特別!
-
即將上場 Preview
搞怪加混搭 點子狂舞異次元
充滿創意、奇想、又凝煉優美之華的創作芭蕾「點子鞋Dance Shoe」,精采躍進第五年!自二○○四年起,高雄城市芭蕾舞團每年邀集芭蕾新銳及編舞家,為芭蕾創造富有現代創思與在地活力的新舞作。這次,張慈妤、顏鳳曦、張雅婷、蔡博丞、高辛毓五位各擅勝場的編舞者,又將擦亮你的眼。
-
即將上場 Preview
跨時又跨界 一趟超越想像的魔幻旅程
台灣絃樂團這次的新作不僅將不同的藝術種類相結合,還將音樂、圖像、影像、故宮字畫及東西方古老的圖騰與現代相輝映,可謂兼具「共時性」與「歷時性」,「跨界」組合得淋漓盡致。
-
即將上場 Preview
以愛之名 唱誦島嶼的重生
今年的二二八,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特別邀集了三大樂團國家交響樂團、國立台灣交響樂團與國家國樂團,規劃了「台灣百合藝術系列」音樂會三場演出,分別由世界級指揮大師馬卡爾、瓦薩里,以及NCO新任總監溫以仁指揮,曲目融合國內外經典與本土新曲,精采可期!
-
焦點專題 Focus 候選人簡介
六位樂壇新星,誰能笑傲江湖?
連續幾個交響樂團對外公告下屆音樂總監與指揮後,令眾人難以置信,這些陌生的名字有的從未與樂團公開合作,有的媒體幾乎沒聽過,更在樂迷閱歷之外。 環顧古典樂界,新銳指揮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頭來,這些不到四十歲的新興指揮們,不乏音樂世家出身,更有幾位是當代重要指揮家之子,不僅贏得各項國際大賽,更準備接下各國大團,並在二○○八到二○一○年樂季大展身手。 為預測明日之星,本刊特別舉辦票選活動,從台灣地區具有影像、錄音與相關資料的條件允許之下,以四十歲以下作標準,選出六位菁英作為候選對象進行票選。當然,新銳指揮決不只如此,才器能力或許超過六位,但無法搜尋完整影音者,為了公正,僅能列入遺珠之憾,只作簡單介紹。 這些稚嫩的臉龐、羞澀的笑容、操著南美洲口音、戴著近視眼鏡加上小捲捲頭,有著什麼樣的魅力和能力呢?在投票前,先一起拿著放大鏡找一找吧! 弗拉基米爾.尤洛夫斯基Vladimir Jurowski 36歲,1972年出生於莫斯科 弗拉基米爾.尤洛夫斯基的父親是同樣身為指揮家的米凱爾.尤洛夫斯基(Mikhail Jurowski),從小就受到父親的耳濡目染,在家鄉莫斯科音樂學院(Music College of the Moscow Conservatory)完成基礎音樂訓練,在一九九○年舉家遷往德國之後,他持續在德勒斯登與柏林接受高中的音樂課程,師從名指揮家、柏林歌劇院音樂總監羅特(Rolf Reuter),並與俄羅斯鋼琴家史凱金(Semion Skigin)學習聲樂指導課程。一九九五年,二十三歲的尤洛夫斯基在威斯福特慶典(Wexford Festival)中指揮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歌劇《五月的夜晚》May Night,開始受到國際矚目,同年在皇家歌劇院柯芬園演出威爾第歌劇《納布果》Nabucco,讓他大放異彩。許多知名的歌劇院也紛紛與他合作,如皇家歌劇院柯芬園、巴黎巴士底歌劇院、威爾斯國家歌劇院、德勒斯登歌劇院等
-
焦點專題 Focus 評鑑團說
他們心目中的TOP 3
票選指揮星光幫,本刊特邀張己任、歐頭、王世強、李勤一、林采韻、施迪文六位長期觀察古典音樂界動向、具有相當音樂專業及指揮家等身分者擔任評鑑團成員,依據「台風」、「外型」、「親和力」、「台灣熟悉度」、「樂曲詮釋」、「樂團掌握」、「未來發展潛力」、「整體表現排名」共八個不同項目給分,將結果製圖分析,讓整體排名以最清晰的方式呈現。在得知結果前,不妨先聽聽評審團們怎麼說!
-
焦點專題 Focus 結果分析
三雄勝出 指揮台上光芒萬丈!
鄰家男孩 哈汀 奪魁 小捲捲 尤洛夫斯基 摘榜眼 青春無敵 杜達美 獲季軍
-
演出評論 Review
Think Big,my friend!何不壯懷未來?
這齣戲所展現的市場實力,應該不只限於這次不到廿場場次,其中有太多製作行銷的嘗試與選擇需要探討;如果能以更大的市場規模來規劃──這也與當初能投入的資源有關,《K24》應該可以創造更多罕見的成績。
-
演出評論 Review
舞蹈可以這樣說話
林文中的《惡童三部曲》以純肢體舞蹈的立場出發,林文中純熟又流暢地以舞者們的肢體動作、群舞中各部門的呼應結構,讓舞蹈猶如水上行舟。顏鳳曦的《新藝術拍賣會》以劇場的語言論述劇場創作與經驗無法被複製、販賣的藝術本質,發人深省。
-
演出評論 Review
飛離維也納的《蝙蝠》
《蝙蝠》特殊的維也納風情,去過當地的人都可強烈感受到。演出裡,不只是舞蹈裡沒有維也納,邱君強棒下的樂團也僅中規中矩地奏出了音樂,少了維也納圓舞曲獨具的、譜面上看不到的韻味。
-
演出評論 Review
東方ROCK & ROLL!WHY NOT?
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全曲以玫瑰花朵九九九暗喻:思念長長久久。其實,玫瑰副歌的本尊是從王惠然琵琶作品《彝族舞曲》的主題旋律而來的,高妙處在於李英將它改編、配器後由嗩吶擔任主奏,嗩吶淒涼高亢的鳴音,如同失侶的孤雁哀鳴,悽悽況味,不忍卒聽,但是,聽了仍想再聽。
-
新藝見/新銳藝評
Taiwan Connection 一場難以忘懷的絃樂之音
這是一個音質與合奏敏銳度相當優秀的絃樂團,當晚的演出令人嘆為觀止,在古典音樂發展的環境日趨枯竭的當今,我們應該為這群執著的音樂家喝采。
-
藝號人物 People 新任NSO藝術顧問暨首席客席指揮
根特.赫比希:將帶來非常寬廣的音樂饗宴!
甫接下NSO藝術顧問暨首席客席指揮的大師級德國指揮家根特.赫比希(Gnther Herbig),音樂素養深厚,帶領樂團的經驗也相當豐富,在之前指揮NSO的兩場音樂會時,就讓NSO團員覺得,在大師領導下的兩週排練後,整個團可說是脫胎換骨!赫比希將在下個樂季起上任,他表示,「將會給觀眾們、同時也是給NSO非常寬廣的音樂饗宴!」令人拭目以待。
-
藝號人物 People 「進念.廿面體」藝術總監
引領香港藝文發展三十年 榮念曾 從不停止思辯的「文化教父」
被視為三十年來在香港文化界最有影響力、常被稱為「教父」的榮念曾,一路以來,不管是「進念.廿面體」的劇場作品,各種電影、漫畫、視覺裝置藝術等的展現,香港藝術政策的討論推動,青年教育的規劃推展,多方領域的「表演」,背後最大的力量,就是榮念曾對思辯與討論的堅持。
-
藝號人物 People 從羅東到德國 從蘭陽舞蹈團到歌劇院舞團總監
她的創作風景,因感動而無邊—林美虹
或許對台灣觀眾而言,林美虹不是一個熟悉的名字,但身為蘭陽舞蹈團第一屆成員的她,卻早於十多年前即在歐陸舞台上發光發熱。學習歷程從芭蕾、中國古典舞到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林美虹將豐富的舞蹈體驗融入多元的表演藝術,歷任三個德國歌劇院舞團總監,她既編舞也擔任導演,作品跨越舞劇、歌劇、輕歌劇與音樂劇,她說:「激發我所有創作的源頭是來自於『感動』,文字、音樂、日常生活中的感動,觀察到的人事物片段與感觸,都是創作素材。」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使不可見的,被看見了
我們終於能在台灣看到彼得.布魯克的作品了!這位超級重量級的國際劇場大師,高齡八十三歲仍創作不輟,始終對劇場藝術懷抱思考與探索的精神。身為導演,他體認到,導演藝術就是人對這個世界的提問。作為一個導演,永遠保持靈敏度與聆聽演員是不二法門。而且,布魯克對於演員與觀眾的想像力的開發與維護,非常堅持,他認為沒有想像力的戲劇是無聊的,觀眾可以安心求去。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尋找在劇場中燃燒和飛逝的滋味
布魯克的創作核心概念是以一個探索和旅行者自居,並將他的劇場導演創作視為一個個向人類內在的心靈、智性奧秘與外在不同的文化、社會的探索之旅。這種以探索出發,追求劇場對生命經驗的直接體驗與交流,並企圖造成改變的劇場生命觀,使得布魯克的劇場創作方法獨樹一格,而這個劇場當下經驗的催生者就是──導演。
-
特別企畫 Feature
無止境的劇場探索之旅
彼得.布魯克從十八歲起執導劇場,創作軌跡橫跨劇場、電影、論述,但他卻從不以當下成就為滿足,儘管曾經縱橫大西洋兩岸藝術與商業劇場,仍願意放下一切,率領一批演員追求探索更深刻的劇場之路。本文以透過三月份即將在台出版的布魯克重要著作《空的空間》,讓我們得知是那些關鍵觸發,使得彼得.布魯克成為今日的劇場大師。
-
特別企畫 Feature 九○年代後 依然站在「前衛」的浪頭上
舞台更空寂 讓表演魔力無限迸發
從九○年代至今,布魯克依然領導著前衛劇場,繼續實驗,作品風格仍然多樣多變,追求高度劇場性的精神卻始終如一。一貫關注人類內在心智奧秘與外在社會文化問題的他,持續以以創新有力的劇場形式來加以展現,在設計美學上益發地簡樸精練近乎空台,卻以演員的精湛演技填滿甚至超越劇場本身。渾然天成的境界,讓人看過戲之後,久久不能忘懷。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斑駁的美景 溫暖的劇場窩
在這個溫暖的劇場小窩裡,彼得.布魯克和他的國際團隊創作了《摩訶婆羅達》、《櫻桃園》等二十五部以上的作品。這些演出都帶有一種簡約的美感,這多少得感謝北方劇院的空間所提供的空間限制,讓作品的力量還原到演員能量與觀眾想像力上。要回到演員中心,不光是減少道具就可以達到,還得靠劇院本身良好的聲學效果來支持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