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劇
透過劇場,認識我們的鄰居
「亞洲相遇亞洲」戲劇節從一九九七年創立,持續地進行亞洲各國劇廠工作者的演出交流。今年的第四屆選在東京、台北兩地舉行,台北另名為「亞太小劇場節」,將推出印尼、伊朗、孟加拉等地的前衛劇場演出,並有由日、港、台、越四地劇場工作者合作的《夢難承‧二》,可以讓台灣觀眾看到不同於西方的劇場創意,也讓我們有機會進一步認識這些地理上接近、文化上卻陌生的亞洲鄰居們。
-
戲劇
藝術和友誼的戰爭
這篇劇本之所以轟動世界劇壇,是因為它觸及了觀眾的敏感點:評價當代藝術的困難。角色、循環故事及語言的抽象化使本劇非常適合演員、導演根據各地的文化與地理背景來革新舞台演出。演員們應邀以他們的怪癖及插科打諢來填滿這個空虛的結構。導演幾乎無法提出一個反駁劇本所暗含論點的演出,只需依照輕鬆喜劇的角色類型,以最好的方式使用它們的身體性,來刻劃人物類型上的細微差別。
-
愛丁堡
名導新詮經典、舞台各展春秋
相對於胥坦的古典與節制,貝耶多的《哈姆雷特》顯得大膽又顛覆,兩人堪稱代表了歐洲導演詮釋經典劇作的兩種極端風格。胥坦忠於原著的傳統,作品散發古典紮實的魅力;貝耶多具顛覆創新的精神,大膽翻新演出形式和改編原典,作品犀利直指原著核心。
-
愛丁堡
不再奇幻的英雄詩篇
這個製作與目前絕大多數的「指環系列」一樣,把時代設在今日,演員穿著現代服裝。這個「現代化」的導演構思須付重大代價,那就是華格納樂劇的原本故事放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不免有格格不入的感覺。這四齣樂劇的人物,大多是天神、精靈、巨人、惡龍;它的場景也往往是河底、天宮、雲端、地底之類的想像空間,若是將他們現代化了,有時未免不倫不類。
-
柏林
首演多熱鬧,終場多歎息
今年的節目策畫,表面上好像熱鬧滾滾,又推出五花八門的奇思,想招徠新人類、夜貓族;但仔細分析,以此次首演節目超過百分之六十的情況看來,也就表示主辦單位在事先並沒有看過這些表演,當然無法控制演出水平,遑論某些表演和舞蹈根本扯不上邊,連德國媒體也大肆抨擊節目品質普遍低落,美國《舞蹈評論》雜誌,還以"Freak show"(畸形怪誕表演)痛批深夜系列節目!
-
維也納
回顧與展望、中央與邊境
所有的展演都要仰賴優秀的演出者。除了每年一定出席的「維也納音響論壇」、維也納廣播交響樂團,今年最特殊的團體,當屬在地大老級樂團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的參與。維也納愛樂一向以貝多芬、莫札特等古典曲目傲視全球,但是今年維也納愛樂卻獨擔一場現代曲目,赫然名列於現代音樂節演出團體名單中。
-
現象‧現場
耗資四千萬,誰是最後的贏家?
今年台灣表演藝術界的盛事之一,即為從九月二十五日至十月五日在台北舉行的「第一屆台灣國際鋼琴大賽」。巨額的花費、延請世界各國評審、動用國家樂團的賽事,雖在國際間已是稀鬆平常的活動,但是對於第一次舉辦這種重量級比賽的台灣,它是否也如其他國家的比賽一樣帶來正面的效應?繼兩週緊鑼密鼓的賽程與外界紛紛擾擾的評論、猜測,全程觀賽的本文作者將從比賽內容、行政策畫與國際規則等各角度深入探討。
-
舞蹈
舞說民族,擺盪在抽象與具象之間
正因為作者在創作企圖上顯然仍希望突出民族意象,故而不斷透過文字、穿著、明確的客家曲調等元素,呼應著「客家」的訴求意向。在元素的引入手法與運用上,這些等喻為「客家」的符號,作者在創作中部分直接以具象的手法引用、模擬,於是乎,必有所謂「像」與「不像」的問題。
-
舞蹈
計白當黑之外
陰陽虛實、動靜黑白、剛柔聚散、氣形神體、傳統當代,在所有看似對立與二分的概念中,編舞家巧描太極,試圖融通超越;在說與不說之間,創作者潑墨山水,成就一幅幅瞬間即逝的躍動軌跡。在《行草貳》中,我們看到林懷民漸歛鋒芒,試圖還原黑白之外的本來面目。是身體,是形式,同時也是精神。
-
舞蹈
東西方深沉靈魂之不親密對話
依舞尋樂如果只依靠表象的聽覺,對音樂中深藏的哲思與背景不加以深究,那麼音樂對於舞蹈而言,也只是再度淪為陪襯的角色。林懷民在凱吉的靜默中填入許多動作,卻只依靠單薄的瓷色背景來營造空靈,從這個舞作當中,筆者看不到兩位大師深沉靈魂的對話,只看到舞蹈與音樂兩個互不侵犯的世界同時並存於舞台上。
-
舞蹈
技藝不展,影像反賓無主
以數位化設計的虛擬影像製作,其用心是看得到的,不但將編舞者欲傳達的主題很用力地訴說了,而且也將觀賞者引入了影像的空間。在表現上,影像製作明顯地較現場表演豐富,加上編舞者又以近於生活化的一般性動作配合,使得現場的表演似乎只是附加的點綴,導致影像與現場表現比重不均的現象。
-
戲曲
歷史劇或傳奇劇的徘徊
優美的文采,配上豐富的歌仔音樂曲調,將劇中人物的情緒與環境氛圍,烘托得十分出色,充分發揮音樂的戲劇功能。唐美雲與許秀年兩位歌仔戲曲明星,舉手投足盡是大家風範,將一對英雄美人的淒美戀情,詮釋得十分細膩動人。只是,情節如能撇去歷史題材的陰影,集中在兩人悲歡離合的過程上,並將部分事件細節合理化,全劇必將更為完美。
-
戲曲
難為的編導,為難了張飛
《四郎探母》中的楊四郎,失落番邦與敵營鐵鏡公主成婚,刻畫出兩國交鋒、造化弄人之無情,同樣以戰爭為題旨的戲齣,相較於《四》劇的傳統,《張》劇一直陷入新戲老戲間平衡的困境,導演未能掙脫編劇先天上的失調,著力於如何化解其劇情結構及敘事邏輯的矛盾,反而在一些不必要的層面上下功夫,像是夏侯淵思慮中的曹操如何出現在舞台等,反使劇情推移得不太自然。
-
戲劇
桀驁不馴或撲朔迷離
筆者不認為貝克所使用的元素只是借用戲劇元素豐富了視覺藝術的語匯,而讓作品停留在視覺藝術而已,而是已經跨入了劇場的領域,具有以下前衛劇場手法:不需扮演虛構之角色,不需呈現虛構之情節與情感不需動容等等。由以上看來,我們所看見的貝克並不是真實生活中的貝克,而是扮演中的貝克。因此,即使不是傳統式的扮演──成為某個虛構人物,貝克在觀眾面前仍是在表演。
-
戲劇
暴力的輪迴,城市的悲劇
腓尼基少女的唱詞更與角色的對白協力譜出一個歷久彌新的主題:女人是男人相爭的受害人,前者的包容無法消弭後者的鬥性。《底比斯城》讓尤卡絲塔忍辱求生所預設的伏筆,終於在後半場全面揭露男人頑強的鬥性,手足之間一如世代之間,也是你死我活見真章。洛克赫透過戰爭之徒勞,引導我們思考的問題是:一個國族/城市何以陷入暴力與報復的輪迴?
-
音樂
女性而斯拉夫風味的彈奏
特魯爾的彈奏總是深入樂曲其中而非置身於外地掌控大局,與德奧傳統的「精神性」及樂曲結構為彈奏重點的詮釋哲學不太相同。貝多芬的作品一百一十一號奏鳴曲為貝多芬所作之最後一首奏鳴曲,曲中的悲劇性及精神性精聚力反映出人生的抽象掙扎與對比抗爭,然而在特魯爾的彈奏中變成了抒情、美妙的旋律刻劃與吟唱。
-
音樂
亦指亦彈來復古,大師實現音樂夢
使用九呎史坦威鋼琴在巨大的演奏廳中演奏,要能「重現」莫札特時代的音樂美無疑緣木求魚。撇開嚴格檢驗聲音與詮釋細節不說,阿胥肯納吉與愛樂管弦樂團「復活」了一種當代演奏家幾已無法享受的演奏樂趣,這似乎也是當晚阿胥肯納吉與樂團的詮釋重心。
-
音樂
夜鶯的熱情,耳朵的饗宴
一口氣連唱三首分量不輕且不同語言的歌,迪里拜爾展現出國際級的功力。精準且高度控制的弱音、來去自如的跳音、及上下行長短不一的音階,迪里拜爾開始放膽地游刃期間。彷若站上橫木,姿態優雅的體操選手,運用身體內在高規格的制約力量,傳達出令人讚嘆的流線美感。
-
藝知平台
混亂的人生.清楚的夢
據信(註1、2),劇場工作(註3、4、5、6、7、8、9)者陳明才,可能(註10、11)於本年八月廿九日(註12)於台東都蘭灣(註13)投海(註14、15)身亡(註16),遺體(註17)尚未尋獲,更因(註18)日前杜鵑(註19)颱風過境,干擾(註20)了搜救事宜,各界朋友(註21)對搜尋行動益覺希望(註22)渺茫。生命(註23)孤獨而苦短,記憶更短,以淚水織(註24)成的布更更短,蜂與花朵交(註25)配的時間,只比風(註26)洗滌困境略長,也比哀悼瘋狂(註27)的距離更長。 事後陳明才的朋友表示(註28、29、30、31、32),將為牠(註33)舉辦創作展(註34),並將出版其作品,但其作品散佚各地,實有賴(註35)各界協助(註36)。 魚兒(註37)放流,阿才走了,結束了一場混亂的人生,與清楚的夢(註38),完全地(註39)。
-
經典解剖室
夜鶯在吟唱
威廉斯最強烈的風格就是抒情。從抒情出發並以抒情聲討工業之反抒情是他幾部成名作的基本調性。抒情是他的金字招牌,他於述說筆下人物如何耽溺抒情的同時也顯示他自己如何耽溺抒情。情況好的時候,他的耽溺很抒情,令人憐惜;情況糟的時候,他的耽溺令人有大喊「醒醒吧!」的衝動。《玻璃動物園》與《慾望街車》是情況最好時的兩例,也是此文討論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