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宗慶打擊樂團《擊樂畫像》(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看見台灣當代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

表演藝術入圍點將錄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揭曉,標榜「藉由廣泛而長期的觀察紀錄,即時回應藝文生態的發展趨勢」,二○○四年的名單上透露了一些值得關切的藝術發展訊息。

例如藝術領域的跨界合作,在二○○四年頗見豐收。多件出色的跨界作品獲得提名,例如:《軍史館殺人事件》、《有情世界—書法與空間的對談》、《城市漂旅-釋放與失落》、《柳‧夢‧梅》、《Click, 寶貝ㄦ》、《鬼姑娘的傳說》等。歷年以跨界創作為訴求的案例雖不缺乏,但常流於顧此失彼的拼貼拌炒;本次入圍的跨界作品,不單各領域藝術家能暢展所長,確實也交映了較前耀眼的光芒。

「台新藝術獎」凝聚各方人力和心力於藝術生態的紀錄、文化趨勢的觀察,目的除了反映過去,也著眼於探望未來。本屆入圍名單中出現多位新露頭角的年輕世代,不單純是因為他們聚顯了藝術創作的一些新趨勢、也因為這些趨勢同時隱有思想擴充的實質意義。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揭曉,標榜「藉由廣泛而長期的觀察紀錄,即時回應藝文生態的發展趨勢」,二○○四年的名單上透露了一些值得關切的藝術發展訊息。

例如藝術領域的跨界合作,在二○○四年頗見豐收。多件出色的跨界作品獲得提名,例如:《軍史館殺人事件》、《有情世界—書法與空間的對談》、《城市漂旅-釋放與失落》、《柳‧夢‧梅》、《Click, 寶貝ㄦ》、《鬼姑娘的傳說》等。歷年以跨界創作為訴求的案例雖不缺乏,但常流於顧此失彼的拼貼拌炒;本次入圍的跨界作品,不單各領域藝術家能暢展所長,確實也交映了較前耀眼的光芒。

「台新藝術獎」凝聚各方人力和心力於藝術生態的紀錄、文化趨勢的觀察,目的除了反映過去,也著眼於探望未來。本屆入圍名單中出現多位新露頭角的年輕世代,不單純是因為他們聚顯了藝術創作的一些新趨勢、也因為這些趨勢同時隱有思想擴充的實質意義。

入圍作品:朱宗慶打擊樂團《擊樂畫像》

作品介紹:

這是一次聽覺經驗結合視覺印象的打擊樂演出。

三首委託創作曲,《明暗之間》為法國打擊樂名家艾曼紐‧瑟裘所作,全曲在黑暗中,使用打火機與螢光燈、白手套等召喚出視覺與聽覺齊具的感官經驗。駐團作曲家洪千惠所創作的《擊樂畫像》,由四幅「音畫」所組成,畫面以幾何圖形作為基本構圖,引領觀眾用感受和想像來作畫。第三首是委託美國作曲家馬克福特創作的《鼓動!》,五位演出者在演奏時,一邊沿著舞台移動,一邊必須敲打定音鼓皮、大鼓皮及手鼓,呈現出豐富多變的舞台效果。

觀察團入圍理由:

蘊含豐富肢體語言的擊樂,乃是音樂劇場創作型態最自然的開路先鋒。朱宗慶打擊樂團近年以此做為其表演特色,一方面引進國外優秀作品,同時鼓勵國人大膽創新;不但在國內樂界引領風騷,進而打破嚴肅音樂之藩籬。(台新觀察員/樊慰慈)

台灣的音樂表演團體,往往面臨無法創新、發展自我特色、有效經營欣賞群眾的困境。朱宗慶打擊樂團則是其中極少數能在演出水準、舞台效果和新鮮創意等各方面,積極保持全方位並進發展的團體。這場演出不但發揮樂團精湛的演奏實力,同時也帶來視覺與音效方面的多種創舉,堪稱台灣樂壇活力的標竿。(台新觀察員/楊忠衡)

入圍作品:NSO歌劇系列《唐‧喬望尼》

作品介紹:

音樂總監簡文彬指揮,劇場導演賴聲川執導,由巫白玉璽擔任男主角,陳妍陵、陳美玲、羅明芳為三大女主角。十八世紀的男女情愛糾葛,時空搬移到二十一世紀的台北,由一對現代夫妻觀看電視《唐.喬望尼》拉開序幕,詮釋重心也由唐‧喬望尼遭天遣的傳統觀點,轉移到幾個遭唐.喬望尼調戲的女子身上,刻畫幾個不同背景女性的心理告白。

觀察團入圍理由:

此項演出承續NSO一系列「半歌劇」明瞭易懂的呈現方式,再次博得聽眾廣泛的共鳴。導演賴聲川有效地操控著舞台氣氛的變化與演出的流暢。多位國內歌唱家均勻、高水準的表現,尤其將劇中許多複雜的重唱詮釋地相當清晰。(台新觀察員/陳漢金)

完美的歌劇演出,可說是各個表演條件微妙組合之下方能構成,不可能靠某個單項來造就。NSO的《唐.喬望尼》雖然採取了大膽的現代詮釋方式,但是在導演賴聲川與音樂總監/指揮簡文彬的搭配下,使這部歌劇的各要素契合無間,全劇流暢、機智、趣味而整體結構紮實。難能可貴的是,整組本土演出陣容,帶來細膩而高完成度的表現,令人讚嘆!(台新觀察員/楊忠衡)

入圍作品:NSO歌劇系列《諾瑪》

作品介紹:

簡文彬指揮,劇場導演黎煥雄首度執導歌劇,旅義女高音朱苔麗飾演諾瑪,徐以琳擔綱雅達姬莎。黎換雄在整部歌劇的演出風格上,採取強烈衝突感、高反差對比的張力進行,古代與現代的並陳對比,羅馬時代與現代人的裝束錯格式地同時登場。空間設計保留樂團與指揮的主體呈現,表演區位以圓弧形為概念,往下舞台延伸,具弧度之坡道,形成三至四層高差,舞台後方升降的白色布幕提供視覺變化和投影之用,場面調度富層次;舞蹈演員於音樂過場之間,鋪衍後設的戲劇想像。

觀察團入圍理由:

由音樂總監簡文彬帶動下,國家交響樂團近年來,在演出企劃和行銷上常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其中尤以平均半年一齣的西洋傳統歌劇系列為最,每次均與國內不同領域劇場工作者合作激盪。黎煥雄為各角色賦予上下半場互呈古今倒錯的對比裝束,使《諾瑪》單線發展的劇情結構立體化。朱苔麗、廖聰文、徐以琳等實力派聲樂家絲絲入扣的詮釋,共同為國人獻上這齣代表美聲唱法登峰造極的作品。(台新觀察員/樊慰慈)

女高音朱苔麗以聲音刻劃這位戲劇性衝突等同希臘悲劇中「米蒂亞」的主角女祭司諾瑪,讓觀眾在音符之外,能具體體會角色的情感與掙扎。舞台、燈光、服裝等各部門的分工,使得整體呈現不致尷尬;在悲壯沈重的戲劇氛圍中,導演「舉重若輕」的詮釋手法,不僅細膩捻來,並提升了這項演出劃時代的戲劇意義。(台新觀察員/傅裕惠)

入圍作品:十全十美女節《柳.夢.梅》     

作品介紹:  

導演戴君芳從湯顯祖《牡丹亭》原著的〈幽媾〉、〈歡撓〉、〈冥誓〉三折裁剪而出《柳.夢.梅》,不同於原著中杜麗娘之「女驚夢」,此版本為柳夢梅為主之「男驚夢」,並賦予現代人的幽默。由施工忠昊設計的舞台主要裝置,是一座由腳踏車踩踏帶動的圓形旋轉舞台,以及具有翹翹板造型與功能的一桌二椅組。導演戴君芳藉由動態的裝置,將表演的節奏賦予視覺性。再者,裝置的流動性,象徵性地詮釋出此劇主題:人與鬼、夢幻與現實、禮教與情慾之種種對立面向的交會與衝擊。

觀察團入圍理由:

演員原汁原味的崑劇表演方式,並沒有妨礙導演的遊戲理念,戲文與唱詞轉化為有趣的視覺對應,鬆動了固若金湯的表演程式,讓劇場元素有機可乘,合成解構版的柳夢梅。(台新觀察員∕黃寤蘭)

擷取傳統戲曲經典片段,將幽遠舒緩的崑曲表演語彙置入現代劇場的敘事時空,呈顯優雅簡潔流暢之美,同時施以詼諧拼貼手法,不忤原汁韻味之餘,更賦予今人摩登解讀視野,增廣其雋永趣味,成為二○○四年台灣小劇場創作生態中一張新鮮清麗的容顏,是其值得鼓勵的起點。(台新觀察員/楊美英)

入圍作品:水影舞集《影子般的思緒》

作品介紹:

創作想法源自編舞者譚惠貞已過世的父親,在她大學畢業那年,寫給她一封必須等到民國一○○年才能拆封的信開始。譚惠貞將這種內心不斷掛念、等待的情緒,轉化為富有感染力的肢體動作。舞蹈由四個段落組成,舞台簡約,純粹只有舞者身體與光影,且自始至終連貫一氣。

觀察團入圍理由:

以一種詩意極濃的語調,運用舞蹈表演最基本的元素,在一片跨界實驗吶喊聲,微聲但堅定地考掘人類心底深處那源源不絕、千變萬化的思緒,是一支有靈魂的作品。

編舞者譚惠貞努力轉化芭蕾的壓抑性格,以期找到肢體表現的最大自由度,這部分的努力雖然仍未臻化境,但其精神是不折不扣現代的。(台新觀察員/趙綺芳)

編舞者兼主舞者的譚惠貞對去世父親感念的引發,領著群舞者進入她的創作中,呈現的是具層次及發展性的舞作,可貴的是沒有掉入傷心欲絕的泥淖,而是經由悲痛轉化後延伸出的簡潔形式,營造出清新而具張力的結構。(台新觀察員/胡民山)

舞蹈編創詩意流暢,架構完整。作品由關於「思緒」的抽象抒發,轉變為編舞者對於亡父的追憶與思念。舞蹈語彙以現代舞蹈蹈動作為主,結合民族舞蹈之手勢以及日常生活動作。舞作整合運用劇場元素,在光影變化中醞釀耐人尋味的氛圍。(台新觀察員/趙玉玲)

入圍作品:世紀當代舞團《海洋狂歡節》

作品介紹:

以表演融入開放式公共建築,編舞家姚淑芬結合自來水博物館的古蹟建築,以舞蹈、水影、影像和空間,表達她對生態環保的關懷。

整場演出,運用自來水博物館園區的三個不同地點——戶外戲水區、自來水博物館戶外迴廊、自來水博物館內,以場地的特殊地景與原有裝置為元素,帶岀一連串與演出環境唇齒相依的劇場景觀,而觀眾則尾隨舞作不斷移動位置,每段舞蹈的素材與傳達的內容都與這座古蹟間充滿著密切的聯結。

觀察團入圍理由:

舞團善用演出空間特質,結合肢體動作與影像裝置,將原為海洋生物博物館編創的小舞,發展為諷刺海洋生態環保的幻想演化之旅。舞蹈始於戶外水中嬉戲,經過婚紗照迴廊的諷刺儀禮,最後止於博物館內蕭瑟的機械世界。(台新觀察員/趙玉玲)

反映新時代新人類的舞作-即時、當下、隨性、遊戲是時下年輕人的生活態度。自來水場的環境和設備啟發了編舞家的靈感,海洋狂歡節以拼貼、極簡的手法,描述年輕人新的兩性關係與生活態度。(台新觀察員/江映碧)

入圍作品:光環舞集《水域70%

作品介紹:

《水域70%》為光環舞集嬰兒油與「身體聲音」結合的新里程,編舞家劉紹爐試圖在沒有音樂配樂下跳舞,而是要專注到身體內在的「聲音」,並從動作中牽引出人聲,以身體自有的聲音作為舞者的伴奏。

整支舞作以抽象寫實的方式呈現游魚、波浪、海蟲、暴風雨、急流沖刷等不同的水世界。整晚舞作共有〈潮生〉、〈網戲〉、〈神形〉、〈澤鳴〉、〈雷雨〉、〈輪迴吶喊〉、〈和平之螺〉七段。

觀察團入圍理由:

年度作品《水域70%》以生態的觀察注入了生命的關懷,運用暗喻的手法提出對生態的控訴,更提供了人們在惡質的環境中不被擊垮的生存之道。危險性動作的挑戰、內面性聲音的吶喊,在簡潔有力的形式中累積了表演能量,構成了作品的完整性,是光環多年來積累的登峰之作。(台新觀察員/胡民山)

舞蹈原創性與技術性兼具,是舞團「嬰兒油」系列中之傑作。編舞者在「與油共舞」的框架中,持續實驗人聲、呼吸與動作的互動關係。重心轉換與移動技巧自成一格,滑溜收放之間掌控自如。舞作空間層次構圖多變,編舞結構細密。(台新觀察員/趙玉玲)

入圍作品:身聲演繹劇場《光音》

作品介紹:

《光‧音》結合了音樂、戲劇、肢體、儀式等元素來呈現,創作靈感來自導演吳忠良成長過程與撫育小孩,對母親及妻子的觀察,面對「母性」無窮盡的愛與強大包容力,進一步放大觀照到「愛」與「空」的課題;作品讓觀眾有如沈浸於「古老音樂會」當中,人聲、器樂和肢體回歸到最純然的狀態。

演出特別邀請浸淫世界民族歌謠近三十年,研究被遺忘的平埔族文化與歌謠多年的潘麗莉,擔綱劇中喻意「母親」的角色,同時邀請到台灣罕見的舞火藝術家,以火舞入戲。

觀察團入圍理由:

充分運用華山特區四棟連續倉庫(四連棟)的景深與空間共鳴,層層的黑紗鋪陳出空間層次,光影朦朧中、人聲、樂器、肢體與火光共舞,積疊而抒情的意象,構成寧靜純粹整體氛圍,構建出一處引動觀眾神往莫名的秘密心靈花園,堪稱二○○四台灣小劇場於替代性展演空間創作成功的一頁。(台新觀察員∕楊美英)

《光‧音》的表演雖然與身聲演繹社過去的作品大抵雷同,但去掉了蕪雜造作,有效創造了素材所能產生的詭魅動人氛圍,讓參與者恍如經歷一場表演的盛宴,是台北另類場域中值得重視的持續嘗試。(台新觀察員∕黃寤蘭)

入圍作品:明華園歌仔戲團《白蛇傳》

作品介紹:

明華園新編全本《白蛇傳》運用各種聲光技巧、舞台特效,像是舞台上出現的千年白蛇和三頭怪道具,演員吊鋼絲空中飛行,都創造劇場驚奇。尤其〈水漫金山寺〉一段,動用三部消防車、鎮暴水柱、二台大吊車,讓舞台延伸到天上,營造出立體真實感。另外,《白蛇傳》由明華園當家小生孫翠鳳反串旦角飾演白蛇,當家小旦鄭雅升飾演青蛇,融入川劇變臉特技,和現代舞的柔美身段,充分展現歌仔戲的庶民性格。

觀察團入圍理由:

在《白蛇傳》的演出中,明華園再一次強烈展現一向堅持的製作風格和態度,炫麗多彩的演出和貼近俗民大眾品味的美學意識,是台灣傳統戲曲發展中令人無法忽視的現象,值得更多的關注討論。(台新觀察員/陳正熙)

此作品無論在編劇、服裝製作、舞台呈現各方面都頗能突破傳統局限,天真、無拘地自由揮灑,展露出歌仔戲固有的暢旺生命力與親和力。〈水漫金山寺〉一景尤其充分發揮戶外演出的特性,以異想天開的創意營造出非凡的氣魄與格局。(台新觀察員/陳漢金)

入圍作品:創作社《嬉戲:WHO-GA-SHA-GA 

作品介紹:

紀蔚然編劇,符宏征導演。《嬉戲:WHO-GA-SHA-GA》具有後現代劇場的風格,刻意模糊故事的完整性,而由碎片拼貼而成。劇本描述台北城內兩派人馬內亂、中央政府流亡到高雄、宜蘭基隆和鼻頭角都吵著獨立……,誇張、荒誕的鬧劇形式,集合紀蔚然對大眾媒體浮濫的語言和文化生態的採集,並挪用許多大眾文本,寫成充滿嘲諷末世的九個戲中戲。

導演將原劇中的兩個角色,再分出另外兩個分身的角色,讓兩名演員看似入戲,卻維持一定距離觀看「毀滅」的台北盆地,在嬉鬧中顯露出小人物的悲劇。舞台設計王孟超利用許多現成物件,在小劇場裡,營造出台北城毀滅後的廢墟空間。

觀察團入圍理由:

劇充滿作者獨白批判的小劇場製作《嬉戲》,即使僅透過兩個角色呈現不同場景的對話,卻使觀眾目睹劇場表演的趣味、活力,以及對當前台灣社會的諸多不公與荒謬。導演非但不受限於劇作格局,反能成功運用年輕演員,發揮表演與肢體創意,讓觀眾在模擬現實的精采演出之外,同時欣賞到形而上的抽象美感。作者看似嬉鬧的無聊對話,事實上隱含著對周遭環境最深的關切與責難;看似「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創作動機,卻能誠實揮灑出當代少見的文字想像與活力。(台新觀察員/傅裕惠)

雖然宣稱「胡搞瞎搞」,但社會觀察銳利、語言洗鍊、結構清楚的文本,導演熟練的場面處理與節奏掌握,和年輕演員充沛的爆發力與潛力,都令人印象深刻,是年度小劇場作品中,少見的創意與品質兼備的佳作。(台新觀察員/陳正熙)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 等你來提問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