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音樂
不只聆聽,更要觀看
《火誡》以三位演奏者席地而坐的吟唱拉開序幕,這個開場不管是在作品的設計上或是演出的實踐上,都具有相當的凝聚力。而《擊樂畫像》所使用的視覺素材,大部分為純粹的視覺素材,與聽覺的結合只佔了極小的比例。
-
音樂
絕佳默契,無懈可擊
最見兩人功力的當屬亞薩的《神奇的圓圈》,長笛必須以吉他為中心,在舞台上轉圈,這雖然只是個小動作,但是莫林內爾卻深深扣緊樂句與樂章的轉換,將肢體的動作更加意義化;而不動的吉他,則穩如泰山,在奔放的音符中不失明確的方向。
-
舞蹈
虛擬與真實之舞
不管是《叛眼》或《炫旅》均向我們展示了多媒體舞蹈劇場中科技與舞作內涵有機融合的可能。而在包括燈光、音效、影像處理、身體訓練等面向的絕對精準掌控,更顯示了日本前衛團體對表演的專業與專注。
-
特別企畫 Feature
喔,戀人啊!
春天,是戀愛的季節 舞台上,搬演著戀人的故事 你會看到 愛情可能美好、也可能只是慾望的外衣 也說不定只是自以為是的虛擬實境 那來自四百年前 為情而死、為情而生的杜麗娘 牽著柳夢梅的手 在全本《牡丹亭》裡打造白先勇的青春夢 而十八世紀的愛情劈腿族唐‧喬望尼 就要在賴聲川與簡文彬的魔法召喚下 穿上時尚華服,魅惑二十一世紀的男男女女 當然更不能忘記,屬於此時此刻的 e化時代數位戀曲 指尖輕敲下《Click,寶貝ㄦ》 虛實之間,愛情的字典裡可還有「永恆」二字? 舞台是紅塵的的鏡子 戀人啊 你看見了多少熟悉的身影?
-
藝號人物 People 「藝術」與「修行」孰輕孰重?
賴聲川與修行
賴聲川跟佛法修行的淵源很深,從學生時代就開始接觸藏傳佛教,他跟家人也都浸淫在宗教的心靈修持中。 採訪進行的當下,賴聲川的大女兒賴梵耘正在印度修行,賴聲川每天要跟她通電話,關心女兒做了甚麼樣關於生命的功課。約訪的前一個禮拜,賴聲川的妻子丁乃竺也開始閉關,這是他們很早以前就安排好的心靈活動。 於是每天早晨賴聲川起床後,在廚房做了早點,送到起居室樓上的工作間陪丁乃竺吃早餐,跟她聊聊每天領悟的心得。「我每天偷偷地把我太太的修行心得記錄下來,要等她出關了再給她看,」賴聲川露出了喜悅的笑容侃侃談著夫妻共同的心靈成長。 賴聲川也透露了最近妻子丁乃竺的大姊往生的過程,給他的人生體驗帶來的影響。我才猛然驚覺賴聲川家裡其實有一個簡單素雅的靈堂,奠祭著剛過世不久的親人,一切卻顯得那樣平靜祥和,似乎親人的過世並沒有擾亂了這個靈修家庭平靜的生活。 丁乃竺的大姊同樣也虔心修行,一個人在美國奧勒岡州的小木屋閉關了十四年,沉浸在全然的孤獨當中。過年前夕她回到台北,住在賴聲川和妻子的家中;有一天她說要好好睡一覺,就在睡夢中平靜地離世。賴聲川說到這段過程,語氣中透著一種孺慕,也帶著一種對於崇高修行境界的嚮往。 世界 在創作的低潮 藝術與修行已經成為賴聲川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以前的賴聲川會去想,到底「藝術」與「修行」孰輕孰重?二十多歲的時候他堅決認為藝術最大,因為讓「內在」更豐富也是為了讓「作品」更豐富。現在他的看法則顛倒過來,認為「作品」只是一種外在的呈現,可有可無,重點還是在內心的「修行」。「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做戲劇了,其實觀眾應該為我感到高興!」賴聲川平靜地談論他的修行與生活。 處在塵世的紛擾與靈修的沉靜之間,賴聲川以往總是很小心,很少把自己修行的感想跟心得放進戲劇中,但是對於個人在生命歷程中的處境,關懷卻是始終沒變過。二○○○年的作品《如夢之夢》,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賴聲川終於將他對人文的關懷及宗教哲理的思考融合,在七個多小時的演出中找到一個與觀眾溝通的介面,原先擔心長度、題材會與觀眾產生疏離,最後這些顧慮都因為演出的成功而一掃而空,賴聲川對於這方面嘗試的信心也因而增加。 說到這幾年的戲劇創作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台派京劇這樣走出來
不同於中國大陸京劇的流派根柢深厚 台灣的京劇發展出了獨特的表演美學 一代代的演員, 植基於角色情感,超越行當派別,揮灑出明星丰采 日前,有「戲包袱」之稱的京劇界前輩馬元亮先生辭世了。 身兼演員、主排、教師身分的他, 在京劇扎根台灣的過程中, 作育許多英才,也間接打造了台灣京劇的獨特路途。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特以專文 從馬元亮先生談起,探討「台派京劇」的成形, 也向半世紀前篳路藍縷深耕厚植的京劇前輩藝術家致敬。 另一方面 年輕的京劇演員們,也藉著近來「武戲」的製作 重新喚起觀眾的熱情,綻放出明星的魅力。 這是否是台灣京劇發展的新契機? 我們也藉此機會, 探討這個風潮下可能打造的未來遠景
-
發行人的話
一個活力與想像的開始……
二○○四年對於兩廳院來說,是個相當特別的一年,因為經過十六年的延宕,兩廳院終於在今年完成了立法工作,並且在三月一日,正式以行政法人的身分開始運作,擺脫了「黑機關」的陰霾,重新出發。 立法工作的完成,只是讓兩廳院有了一個法定的身分,然而兩廳院早在三年前,就已經開始進行改變的準備。從服務的方式,到硬體的改善,兩廳院步步為營,小心但快速的改變著,希望更進一步走進民眾的生活之中。 所以除了將大門口的圍牆拆掉,闢建小型生活廣場,今年年初,連票口的空間也作了整修,打掉厚實的牆壁所形成的狹小售票窗口,代之以開闊而明亮的開放式櫃檯,連公共廁所,都變得風格現代而清爽;而新的藝文旅遊資訊中心,則是每個人一探全球藝術節的最佳管道。 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創刊超過十年的《表演藝術》雜誌,也是兩廳院的一份子,當兩廳院汲汲於改變現狀之時,《表演藝術》雜誌也開始醞釀另一股新活力,希望用更積極的態度,和民眾分享關於表演藝術的各種面貌。 在新任總編輯盧健英的規畫之下,《表演藝術》雜誌自四月份起,從裡到外都有新的面貌,更充滿活力,更充滿想像,也更多一點繽紛的色彩。這就是我們想傳達的:表演藝術不會充滿嚴肅,更不會高不可攀,藝術的本質其實是無比的活潑,而且可以用各種形貌存在於你我的生活之中! 而《表演藝術》雜誌從現在開始,要為所有的讀者,展現表演藝術最精緻,卻又平易近人的每個面向。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當表演藝術成為一種閱讀
三月中,中正紀念堂廣場上鼓聲震響,旗海飄揚,這裡的顏色變得快,忽兒藍忽兒綠。雜誌社就在廣場地下,改版的過程裡,常常一籌莫展時,就跑上去看人,這裡,人人有信仰,但有的人的信仰,賞味期限是四年。 改版後的《表演藝術》雜誌的信仰是什麼?也是人的聚集。表演藝術不能沒有觀眾,它是一個在幕起幕落間存活的行業,在人在的時候,發光發熱,台上的人和台下的人產生情感超聯結。 《表演藝術》雜誌的另一個信仰,則是相信台灣有足夠多的優秀藝術家,正不斷地創造應有更多人享受的美感經驗,這些美感經驗來自藝術家們對當代生活的反映,通過語言、肢體、聲音、色彩、節奏、空間提供想像的開啟與撞擊。在表演藝術裡,「美」有多元選項,賞味期限可以持續很久。 聯結觀眾與藝術家,就成了改版後《表演藝術》雜誌最想扮演的角色。當表演藝術成為一種閱讀,我們提供的是在幕起幕落之外,藝術家與觀眾情感交流的延伸素材,包括演出前的導介、演出後的評論,以及各種幕後的故事。 製作四月的改版試刊,心情十分忐忑,一來春天正是表演的旺季,我們貪婪地在各大小劇場、音樂節目裡逡巡,難以抉擇有限的版面究竟該放下什麼,二來改變本身就需要力量,什麼才是一本《表演藝術》雜誌的樣子?爭論、辯論、討論,不絕於耳。 試刊號的主軸「哦,戀人啊!」是一個冷暖自知,莫衷一是的驚嘆號。從白先勇流連忘返的《牡丹亭》,賴聲川與莫札特首遇的《唐‧喬望尼》和創作社犀利女導演周慧玲的《Click,寶貝ㄦ》,藝術家們從各種角度製作「愛情」模型。 另外,正在創作顛峰的劇場導演賴聲川,首次挑戰歌劇,也是本月矚目的焦點之一。音樂與宗教像浪潮般沖填出這位華人世界最重要的劇場導演,穩定且永不過時的創作深度,「藝號人物」裡帶領讀者一窺賴聲川的音樂世界。 「藝次元曼波」是我們嘗試的跨領域人物對談,邀請了原本彼此只有三分熟七分仰慕的女性藝術家─羅曼菲與張艾嘉,暢談生命中的難關,燦爛的初春午後,兩位都修過很多「愛情學分」的女人,展現了讓旁觀者難忘的的自在與亮麗。 許多藝術家也把「第一次」給了本刊。遠在德國的陳玉慧以「歐洲人文筆記」,感性介紹歐陸表演趨勢;李立群的「演員庫藏記憶」是李立群的文字處女秀,對於這位「演什麼像什麼」的優秀演員,我們怎能放棄他五湖四海一生所累
-
心靈的表演
藝術家─危險的行業
經常用來形容藝術家生活的「波希米亞」一詞,固然有浪漫無羈的美好暗示,往往也代表著現實生活上的不安定,甚至是無能。然而,藝術家面臨的不只是生活上的不順遂,許多心理學者也實證指出,創作才華和精神病理學之間,有著相當密切而複雜的關係。
-
歐洲人文筆記
生活,那看不見的劇場
演員訓練改變了我的人生節奏,增強我的戲劇閱歷,在後來的人生中,我寫了許多東西,也導了許多戲劇作品,而學過表演這件事一直是我的風格,人生便是一場表演,生活便是看不見的劇場。
-
藝數魔法室
透過數字,釐清經營迷思
數字具有相對比較的參考價值,可作為追求目標量化以及客觀評量的依據,然而數字並非是藝術團隊成功經營的唯一準則,這也是藝術團隊與以營利為目標的企業最大區別。
-
演員的庫藏記憶
他心通
憑良心講,我的情緒記憶,多半來自本身經驗以外的─大家細細想想,誰又何嘗不是呢?人的一生能遇到幾次完全不同的事件?聽來的,看來的,還是居多,祇是端視演員個人的體會和用心與否,這是一個演員的基本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賴聲川如何解讀《唐‧喬望尼》?
男人不壞 女人不愛?
導歌劇?面對莫札特的《唐‧喬望尼》,表演工作坊導演賴聲川這回不能「即興」。他著著實實在空蕩的國家音廳裡沈思了一下午,巨大的管風琴突然像唐‧喬望尼一樣邪惡起來,佔據他整個視野。「這是一齣關於女人慾望的戲。」賴聲川說。劇中形形色色「受害」的女人,事實上卻是如影集「慾望城市」裡情慾自主的另一種典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劈腿一族的情愛人生
唐‧喬望尼這樣的男人,愛的不是女人,愛的是征服感。像一匹並不飢餓的狼,只喜歡咬斷頸動脈的淋漓快感,其實並不想進一步啃肉吸髓。就像肥胖的人未必真需要食物,唐‧喬望尼胡亂吃甜食,他從沒真正吃過純巧克力;在愛情裡流浪的人,從來不曾嘗過真正的愛情滋味。
-
特別企畫 Feature 浪漫偶像劇《牡丹亭》
眾裡尋他千百度
流變四百年的愛情神話《牡丹亭》,在白先勇過去一年來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催生下,還魂成為兩岸三地矚目的崑曲青春偶像劇,白先勇大膽起用蘇州崑劇院青年演員俞玖林與沈豐英,由這一對他心目中完美的璧人,來表現劇作家湯顯祖筆下的浪漫青春風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繾綣纏綿,盡在不言中
《牡丹亭》除了常演的〈驚夢〉那一齣中,有許多涉及男女之情骨露的唱、白外,其他如〈尋夢〉、〈玩真〉、〈幽媾〉、〈懽撓〉、〈婚走〉、〈如杭〉等許多齣中,更不乏由言傳、意會而至肢體親密接觸的場面。但在以虛擬、寫意的戲曲表演程式中,如何處理情色問題,其實是很棘手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愛情e化,不再久遠?!
專攻表演研究的周慧玲,觀察到現代科技正在創造一種新的人倫關係,以前人們面對面溝通,現在則靠手機、e-mail、網路;而每個人在真實生活當中,本來就可能扮演別人的兒女、配偶等多重角色,如今還多了在網路虛擬世界中,隨著不同暱稱而來的角色扮演。因此,人際溝通與情感的轉變,與虛擬╱真實如何重新定義,成為周慧玲的創作動機,也是《Click,寶貝ㄦ》兩大主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愛,可能就在網路裡
網路已經悄悄深植我們的心裡及身體裡,一天不上網就覺得哪裡怪怪的,新聞天天報導又有人利用網路幹了什麼壞事。然而更重要的是,真的好多人是因為網路而認識另一半,進而決定牽手走一生。
-
藝號人物 People 來自六○年代的老靈魂──
貼近賴聲川的異想世界
你可以說他是一個屬於六○年代的老靈魂,也可以說他是關照內心的自由派。執導戲劇不輟的賴聲川,除了與老班底創作新的劇本,今年還要再度執掌歌劇,讓莫札特的《唐.喬望尼》再度發光發熱。他所創造的台灣戲劇傳奇「表演工作坊」倏忽已邁入雙十年華,而這位耕耘不懈的戲劇人,轉瞬間即將邁入天命之年,人生,又有了不同的況味。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度過生命的難關,女人好自在!
羅曼菲和張艾嘉曾經見面的次數不多,對彼此的瞭解多來自報章雜誌,但彼此間的惺惺相惜早已存在。前年聽聞羅曼菲一場大病,張艾嘉託人交待羅曼菲要常吃地瓜,這天,兩人見面相擁之後,第一句話,張艾嘉便問:「還在吃地瓜嗎?」削瘦但清爽的曼菲笑著點頭。 地瓜養生法,難怪羅曼菲家中廚房別的沒有,大陶碗裡死忠地擺著一顆大地瓜。 都有豐富多變的表情,靈動清澈的眼神,這一天,兩個女人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故事,誠懇而動人。愛情,讓她們的人生故事都染上同樣浪漫的粉彩;而各自不同的磨難經歷,反映在他們近期作品中,也竟有著同樣「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淡然與幽默。 家,是曼菲最想待的地方,也歡迎朋友一起來分享;家也是張艾嘉最重要的生活重心。在羅曼菲分享的家中客廳裡,第一次,張艾嘉吐露了兒子奧斯卡被綁架時,身為母親的當下心情;第一次,羅曼菲坦然談起了朋友都認為「如果不是因為愛情,就不會發生,如果沒有愛情,也不會痊癒」的那場病。 歷盡愛情、折難與病痛,兩個女人都簡單,都自在,都漂亮! 二十‧三十‧四十 盧:艾嘉的《20‧30‧40》剛上演,就從這部電影談起吧,請兩位先談談從二十歲到三十歲,再到四十歲的心境轉變。 張:二十歲對我來講已經是滿遙遠的了,不過在導這部片子的時候,我坐下來想想我二十歲的時候,其實精采度是比戲裡面的李心潔還要多很多的;劇中的李心潔就是一個充滿了夢想的女孩、心裡充滿了熱情、好像很多事情要在一剎那全部做完的那種衝動。這種衝動到了三十歲、四十歲已經愈來愈減少,可是說不定到了五十歲它又回來了。 戲裡面李心潔跟那個女朋友的感情,我可以理解,不過我也並不覺得她們之間就是所謂的同性戀,因為在我們年輕時都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到了三十歲,因為的確是每個人都開始忙碌事業,身邊真正能夠有機會講到話的就是老朋友,大家都急急忙忙在做人生的選擇,這時候朋友的重要性比較少。 四十歲還是有幾個專門替我出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