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音樂
為誰而作的歌劇?
風格混亂的設計還不算是《瑤姬傳奇》整體視覺呈現最嚴重的問題,設計者無法跳脫狹隘的東方意象才是此劇的致命傷。然而,對東方如此荒謬詮釋的設計,為什麼可以在整個東方人的工作團隊中成立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那些跳探戈的日子
那些跳探戈的日子, 夾著戰爭年代的陰影, 瘦楞楞的,憂戚的生命, 在瑟縮的冬日裡唱著馬撒永眠黃泉下, 山路上來的台車,來去著召不回的愛情與救贖, 激情正濃的沙灘上,夜開始降下。 林懷民的《風景‧陳映真》是繼八○年代的《我的鄉愁我的歌》之後, 找尋當代台灣人的時代面容的「鄉愁」之作, 當「陳映真」的時代已遠,林懷民卻要大家記得 這位文學巨人所寫的台灣歷史群像。 那些跳探戈的日子,底藏著時代裡的謙卑與理想。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日安,法蘭西 Bonjour,La France
秋光漸臨, 塞納河畔的金碧餘暉不知滋養了多少信仰美的靈魂。 法國這個文化國度,藝文與時尚的匯流之地, 也不知迷惑了多少渴望親近美的芸芸眾生。 秋光瀲艷中, 在地球此端的台灣, 竟也可以享受到豐盛的法式饗宴, 來自法國的五朵藝術奇花即將在台北盛開。 卡洛塔舞團、 土哈克劇團、 頗帶樂媽媽劇團、 傑若‧湯瑪士劇團 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 秋日,在台北經驗法式風情,從畫展、書店、餐廳、到表演, 在台北城裡發現法蘭西的沙龍氛圍。 日安!法蘭西。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童話.詩.劇場
魔法從童話逃離 意象從詩行出走 在劇場裡尋找遺留的靈魂 看這群黑盒子裡的導演 讓詩意在劇場汨汨流出 讓童話在劇場點石成金 關於童話、詩與劇場 原本就像涇渭分明的兩回事 如今卻像秘密結社般地混在一起 原來它們都是發現宇宙的方法 你再次反覆思慮 記起詩人夏宇說曾對一名劇場導演說: 我們都在夢裡 穿越了天堂 醒來有一束花 作為證據 然而只要有一個人沒有醒來 大家就都活在他的夢裡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繁華之後
雜誌社有時候會收到偏遠地區學校的來信,希望我們能夠贈送一些過期雜誌,來充實他們經費幾近乎零的圖書室,這樣的來信,常讓人心疼又著急。 在我們把這個情形告訴了菁霖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王雲幼之後,討論出了一個資源結合的點子。除了我們贈送過期雜誌外,由基金會提供經費,我們至少在第一波可以提供三十六所偏遠地區,特別是原住民學生比例多的山區學校,未來一整年每個月都可以收到最新出版的《PAR表演藝術》雜誌。 貧窮常是一種輪迴,因為接受資訊與知識的機會少,角落的聲音便越來越微弱。一九九八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葡萄牙作家薩拉馬戈,赤貧出身,作品便經常關注社會弱勢與時代訊息脫節所帶來的生活落差,他寫詩,寫小說,也寫兒童劇劇本,最近一次接受訪問時,更鼓勵成年人多看童話:「若能強迫成人多閱讀童書,世界會變得更美好。」 在電話上採訪完人在大陸深圳養病的陳映真,作家聲音緩慢但清晰如鐘,他在電話上提醒,我們這個時代,在繁華街道之後還有一條後街,隱藏著一群也創造了這社會的財富,卻一直沒有受到關注的人們,在後街裡生活著。 什麼是美好?分享與尊重,薩拉馬戈與陳映真說的都是最簡單也是最難的同一件事。 製作這一期雜誌時,不僅風雨交加,而且還五味雜陳。一方面,在林懷民與陳映真作品所重疊出的「後街」人影裡,康樂隊喇叭手的蹣跚還在腦海中趦趄未離;另一方面特別企劃「日安,法蘭西」談的卻是人世繁華的一面;所幸,兩廳院九月安排的法國劇場系列,在作品本質上都並不喧囂。在各種文化的交互碰撞,思潮的辯論與顛覆之後,方塑造了今日我們所知的華麗,優雅與鮮銳的法蘭西藝術面貌,在介紹節目的同時,我們也特別邀請了作家辜振豐從點線面勾勒出法國當代文化的發展歷程。 另外,則是溫馨雋永的音樂劇《真善美》,在二次大戰裡,女主角瑪麗亞和七個孩子如何用善良的眼睛面對殘酷的時代,這齣四年級的流行,五年級的民歌,六年級的童謠,證明了藝術的真善美可以如何突破世代,引起普世的同情與共鳴。
-
音樂
國家交響樂團 挑戰全本馬勒
「我的時代終將來臨!」這是馬勒不可一世的豪情與執著,從九月起,國家交響樂團NSO邀請觀眾每個月花一點時間發現馬勒,從複雜的旋律中,享受馬勒的浪漫與真摯。
-
表演.映象 STAGE & SCREEN
在巴黎,看見世界級劇場導演
巴黎是花都,是時尚之都,是文化之都,同時也是劇場之都。幾位劇場史上有名的導演,迄今都以巴黎為根據地,像莫努虛金與彼得‧布魯克,他們的劇場已經成為表演藝術觀眾拜訪巴黎時的「朝聖之地」。
-
歐洲人文筆記
也許下次還是可以去亞維儂
亞維儂正像許多歐洲中古世紀的小城,城市建築雖然很舊但卻維修得很現代,而節目主辦人愈來愈年輕,這幾年來也試著把戲劇節多元化,除了增多舞蹈表演,大量把表演藝術裝置藝術攝影及燈光種種元素整體放進這個城市中,也試著讓城市說話,他們要傳達一個訊息:你並不是一定要走進劇場才看到表演。
-
心靈的表演
在托斯卡尼平原上與浦契尼相遇
前一天傍晚開車進入盧卡時,有些訝異這古城的優雅。原本以為在步行巷弄之際,四處會傳來美麗而熱情的詠歎調,以為城裡一切的氣氛將會是十分浦契尼。然而,古城裡走動的人們,純樸的穿著帶著溫暖的表情,平靜地生活在安逸的古城裡,完全沒有浦契尼筆下那些男女主角的激情。
-
演員的庫藏記憶
讓人想殺人的連續劇與令人舒暢的好電影
不管這些演員平常在電視上如何地「搔首弄姿」,我們這些熱情觀眾們最好別太入戲,只要冷靜地在家裡「挑肥撿瘦」也就是了。別忘了,一個「忠於表演藝術」的人,是不會輕易去參加這種連續劇的演出的,因為預算太高了。
-
藝數魔法室
三十三歲,跳舞三十年
團隊經營多數以「量入為出」為財務運用準則,但換個腦袋想想「量出為入」是否可能才是長遠經營的基礎思考,而勇於面對應支付的固定成本與開銷,相對地或許節省了機會成本,以及不易掌控的變動成本。但因為提供了團員最基礎的保障,或許在追求完美的藝術呈現掌握了加分之鑰。
-
狂飆繆思
瞬間完美的決定
卡迪耶‧布列松大師回憶他到印度去為甘地拍照時的情景,那是在一九四八年, 他與甘地相談甚歡,會面結束,離去不到十五分鐘,他聽到槍聲,趕緊拿著相機衝回甘地遇刺的地方,按下了一個讓全世界都難忘的快門。真的很難想像他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還好他可以含著眼淚按下快門,但是他內心的悲痛,卻要以冷靜的判斷去決定按下快門的那一個時刻。
-
藝術家的3C生活
旅人萬芳,用相機記錄生命的感動
我們都似旅人般的游走在自己與別人的生命的過程中。休息抑或放出,吸收,消化,沉澱,聚聚這也是我這幾年旅行的其一心情與希望。旅行並不浪漫旅行其實是藉由離開的行徑對生命的一種反芻行為習慣在旅程中留有一些空白。好去消化、沉澱一下。 有時藉由寫明信片或塗塗寫寫來反觀自己認識自己。旅人,旅人如果你來,歡迎你。如果你走,也祝福你 摘自萬芳的旅人網站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懷民答客問
第二天早晨,人們在蔗田裡發現一對屍首。男女都穿著樂隊的制服,雙手都交握胸前。指揮棒和小喇叭很整齊地放置在腳前,閃閃發光,他們看來安、滑稽,卻另一種滑稽中的威嚴。 一個騎著單車的高大的農夫,於圍睹的人群裡看過了死屍後,在路上對另一個挑著水肥的矮小的農夫說:「兩個人躺著直挺挺地,規規矩矩,就像兩位大將軍呢!」 於是高大的和矮小的農夫都笑了起來。(摘自〈將軍族〉) 問─選擇在這個時候處理陳映真這個題材,有人說,雲門舞集做了政治不正確的選擇,您怎麼看這件事? 林─政治是一時的,文學,藝術是永恆的。文學藝術只有好與壞,沒有正不正確。我們敬愛的楊逵,吳濁流的作品,都曾「政治不正確」被禁。我的「薪傳」當年也屬於「不正確」,如果不是剛好碰到中美斷交,不知能不能繼續演。陳映真的小說感動我,我把那些感動表達出來,沒想太多。 對我而言,陳映真更是華文世界裡舉足輕重,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除了文學之外,他在八0年代創辦的人間雜誌,更具體實踐了知識份子的理想,以紀實報導關心弱勢的邊緣人,並且不斷挑觸知識份子潛在內心的罪惡感。每個人都有生存面的思考,但不能忘記對人群的關照。 問─其實對年輕世代而言,陳映真並不是他們熟悉的作家名字,以此編舞,您不擔心也是「市場不正確」的選擇? 答─我年輕時讀他的小說,就深為感動,讀過,再哭、再讀,「華盛頓大樓系列」,「鈴鐺花」,「山路」,「趙南棟」,「歸鄉」,每ㄧ篇都充滿感動我的能量。陳映真的小說流露出他對小人物的悲憫,對理想鍥而不捨的追求,在我成長時期有很大的影響。我覺得台灣此時最缺乏的就是「感動」,我們忘記了歷史,忘記了過程,但我們不能忘記那些來自於人的故事的感動。陳映真還在寫,他仍然是我心目中的文學巨人。 思考台灣近代史,不能不談起陳映真。他的小說,透過小人物的遭遇,反映了台灣走過的時代,幾乎涵蓋了台灣近代史裡各段歷史的切面。《山路》、《鈴鐺花》、《趙南棟》以五0年代白色恐怖的故事為背景,《將
-
特別企畫 Feature
陳映真答客問
那些日子啊!裝在很精美的玻璃杯子裡的酒;似乎只有醫生一個人懂得室內音樂; 戰前社交界流行的令人迷亂的探戈舞曲魏醫生總是靜靜地喝著酒然後就和京子婆娑地跳著舞。(摘自〈兀自照耀著的太陽〉) 在那一條山路上,貞柏桑,我整個的心都裝滿著國坤大哥的影子他的親切和温暖、他朗朗的笑聲、他堅毅而勇敢的濃黑眉毛,和他那正直、熱切的目光。 我以渡過了五十多年的歲月的初老的女子的心,想着在那一截山路上的少女的自己,清楚地知道那是如何愁悒的少女的戀愛著的. (摘自〈山路〉) 問:編舞家林懷民這一次以您的作品入舞,您在初知林懷民的這個作品構想時,是什麼心情呢? 答:林懷民是個眾所公認的傑出舞蹈藝術家,他告訴我要做這件事時,我一開始便對他說,你完全放手去做吧,這是你自己的創作。無論如何這都是以林懷民為主體的藝作創作作品。舞蹈演出時,所有一切光榮與成就都是屬於編舞家的。他不是改編我的作品。它是林懷民的另一個創作,只不過是取了我的部分小說作為創作的題材,我感到很高興,很榮幸。 「藝術的成就是後世的人決定的,不是自己鼓吹的。」 問: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已不熟悉「陳映真」這個名字。但對一九七、八○年代的年輕人而言,陳先生的小說作品及曾做過的事,包括《人間雜誌》的創辦,曾經彰顯著重要的精神價值,您如何看待自己在那一個時代裡做過的事? 答:愧不敢當。不敢說我有太大的價值。只能說,我對人生、對人、對生活、對審美的看法比較不同。這不同,不能說是我特立獨行,而多少與我年輕時讀的書如魯迅、茅盾的作品及三十年代的文藝理論給我的影響有關。
-
特別企畫 Feature 雲門舞集秋季公演
林懷民舞說陳映真的小說世界
《陳映真.風景》:林懷民再度為台灣人塑像他站在那,就是一幅偉岸的風景;而他筆下的創作,早已迤邐成一幅幅動人的景觀。 這樣的人物,並不多見。陳映真,正是一位。 台灣的文學健將,林懷民的少年偶像。十七歲那年第一次讀到陳映真的作品,成為終生的陳映真迷。磨劍多年,終於在今朝,以舞呈現《陳映真.風景》。 風景裡,台灣民眾的生死故事呼之欲出,生活裡的血肉、愛恨、纏綿,悠悠流轉。 「挫敗與奮起」,是這支舞,以及陳映真作品屢屢散發的迷人力量。王孟超設計的舞台上,以一座兩公尺高的斜坡橫跨整座舞台。這是由陳映真小說〈山路〉的意象發展出來的佈景,舞者吃力地推著一輛台車上坡,每一回,推到坡頂,好像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把它拖回來,台車倒退下坡,衝進後台,發出強撼的撞擊聲。再推,再上坡。 除了〈山路〉,還有〈將軍族〉、〈兀自照耀著的太陽〉、〈哦!蘇珊娜〉等小說情節,閃爍在這支舞中。 音樂的主調,是德步西的鋼琴曲,穿插著李臨秋的〈補破網〉。還有,蔣勳、雷光夏等人朗讀陳映真作品的口白,勾勒著舞作的起承轉合。 服裝設計林璟如以李梅樹等前輩畫家的人物肖像為本,舞者們,既是從畫中,也是從生活中,從人們記憶中走出來的人物。 燈光設計,出自國際間讚譽為「他的燈光會呼吸!」的張贊桃之手,一起溫潤著這支舞。 到時,國家劇院防火牆的鋼牆鐵壁將成為背幕,上面打出台灣海山林木的幻燈,鋪陳著整支舞的推進。這是林懷民繼《薪傳》、《我的鄉愁,我的歌》,及《家族合唱》之後,再度為台灣人塑像的嚐試。 觀眾,將不只是在觀舞,也是在觀台灣的大河小說,觀台灣的生命故事。 《在高處》:伍國柱想問:「現在的人到底相信些什麼?」 舞蹈對伍國柱來說,是與內心的對話,與舞者的對話,到了舞台上,即是與觀眾的對話。《在高處》源自於他在想:「現在的人到底相信些什麼?我願不願相信?要不要相信?」 如果說,林懷民與陳映真的作品,總泛出淡淡輕愁,和優雅的暴烈,歷史的記憶,讓人觀舞時嘴角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法蘭西文化的點線面
擁抱世界,開創文化奇境
說到法國,直接就想到「文化藝術」幾個字,能夠擁有這樣強勁的文化形象,要歸功於法國人長久以來對外來文化的寬容與吸納,從而交融成璀璨華麗的法蘭西文化。從視覺藝術到表演藝術,從文化潮流到時尚潮流,文化研究學者辜振豐梳理歷史,解析法蘭西之所以成為文化標竿的箇中緣由。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捕捉台北城的沙龍風華
享受法國式的沙龍生活,不必然要遠渡重洋,在今日的台北城,PAR帶你從視覺、聽覺、味覺到嗅覺,一路領略賞玩台北城裡的道地法國味。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不按牌理出牌,超越學院框架
法國編舞家尚-克羅德‧卡洛塔
不落俗套是卡洛塔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這點其來有自,因為他一直到了廿二歲才正式習舞,思維方式得以超越既有的框架。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法國狂想 玩物劇場,什麼「玩」意兒?
「世界之窗」法國系列介紹的「玩物劇場」,事實上不是一個新名詞,常見的譯名為「物件劇場」(object theatre),舉凡利用布偶、球、杯子、食物等物件,呈現戲劇性演出都可稱之「玩物劇場」。法國人天馬行空的狂想,還有稀奇古怪的「玩」意,帶動了表演藝術界再度檢視「玩物劇場」,並且衍發了一套套淋漓盡致的創作概念。這次演出的三個劇團,即可讓觀眾們看到法式幽默帶來的「玩物」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