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題(一)
另闢一條無人的蹊徑
所謂藝術的先鋒,強調的是藝術家與世俗潮流逆向而行的精神訴求,與個人操守的必然表現,也在於不斷叩問歷史、質疑當下與顛覆藝術常規的持續努力;先鋒戲劇在形式上的探索、顛覆與解構,皆源於藝術家精神深處的反叛。
-
專題(一)
今日之生,譬如種種昨日死?
談起先鋒戲劇,我們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三位導演──孟京輝、牟森和林兆華。孟京輝雖然創作數量最多、影響力最大,而商業運作也最為成功,但他的作品比以往內斂;牟森的創作情況特殊,記非科班出生,也一直堅持體制外的獨立創作,未來企圖創造一種史詩性「超級現實主義」的作品;林兆華的導演作品數量繁多,風格也極為多樣,卻認為自己並算真正的先鋒戲劇創作者。
-
專題(一)
北京人沒有「小劇場」?
對於北京的劇場工作者和觀眾而言,小劇場意義不單指風格上和大劇場有明顯區隔的場域,而在於多樣性和較自由的「可能」性,不一定要跟前衛或實驗有一定關聯。雖然北京的小劇場不像台灣、香港、和日本等小劇場,旗幟鮮明地展現前衛與實驗,但不論就創新、實驗、和多元性的發展來看,在中國仍只有小劇場能開創最大可能性。
-
交流道
飄浪曲折的登「陸」行
《一官風波》的大陸行歷經風波,堪稱一趟飄浪之旅。尤其貨櫃在海關遭扣,影響廣州的演出,更是最大的遺憾。不過事後回想,卻是不幸中的大幸。因為廣州演出雖然美中不足,但當地觀眾的熱情沖淡了舞台缺憾,演員也因無舞台包裝,反而激發身體潛能。北京的戲劇環境與廣州不同,倘若在中央戲劇學院演出時,舞台、燈光、服裝條件不足,整齣戲的完整性大打折扣,就讓人扼腕嘆息了。
-
交流道
氛圍令人驚艷,劇藝仍可提昇
從此次演出的正、反面評價可以得知,台灣學院戲劇創作的自由、創新與多元化,讓北京觀眾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而大陸學院戲劇的評論則針對文本要旨處理、演員基本功等縱向深入要求的問題,給了最多意見。台灣創作展現的多元廣度,相對於大陸觀眾縱向深入的思考,可說是此次兩岸學院戲劇交流中所出現的立即差異。
-
環球舞台
尊重傳統源流,創造劇場新象
賈丁得反對在沒有研究、了解和學習傳統劇場元素之前,便濫用傳統戲曲美學的表演,因此若要採用豫劇音樂的形式,則必須先了解音樂在傳統豫劇中的呈現功能與美學之後,方能用來演繹自己的戲劇製作,不應該讓「來源文化」的劇場元素,留有鮮明存在的痕跡。
-
音樂
沒有火花的平穩航行
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CBSO)向來為人稱道的反應靈敏與高超素質,似乎並沒有在這場音樂會充分展現。而拉圖與CBSO在錄音中每每將樂句結構打破,予以重組而煥發新意,在此也不常見,這不僅是「沒有拉圖的CBSO」(CBSO without Rattle),也是「沒有碰撞出火花的CBSO」(CBSO without rattle)。
-
音樂
基洛夫繼往開來, 費茲曼苦思出路
大提琴在第一樂章的副題、低音提琴的撥弦皆為美妙非常的潛在聲部,猶如地底河流汩汩潺潺,清晰而不搶眼,令人感動不已,唯有洞察力深刻的指揮與訓練有方專業素養深厚的樂團團員才能做到。
-
音樂
搖擺搖進音樂廳
溫頓在整個樂團的演奏中所展現的吹奏語法,是非常線性柔和的,整場音樂會中沒有聽到他吹奏那種小號常有的飆高音。只要是合奏的同時,他的吹奏跟其他樂手一樣是包容圓潤的,不會因為自己的名氣而猛烈表現。
-
舞蹈
走上回頭路的艱困挑戰
《流轉》的舞者身體表現並不平穩,新舊面孔的肢體質地不同,再加上〈水〉一段的舞句不如編舞者想表達地那樣流暢,反而更呈顯出舞者身體訓練的時間缺憾。此外,劉紹爐在獨舞時試圖展現純粹的身體自覺,雖然顯露出他長時間發展「氣、身、心」合一的身體質感,但舞台呈現也許可以透過其他舞者傳達。
-
舞蹈
融匯多元,芭蕾展新意
台北芭蕾舞團以芭蕾為主軸,納入不同屬性的編創者為「芭蕾另一章」開啟一扇不同傳統風貌的芭蕾演出。對於這些各有專精的舞蹈工作者而言,是一次異質的撞擊,不僅為自己增添創作經驗,同時也展現舞團拓展多元走向的意圖。但是如何在添加各式物象或手法的同時,避免喧賓奪主,模糊芭蕾界線,對編舞者而言是項挑戰。
-
戲曲
由漢入京待新詮
此劇中的金登科是十足的腐儒,膽小如鼠、欠缺常識,遇事又懦弱無能、毫無主見,直到被命運牽著鼻子走,才被逼出靈感、逼出機智。對於這樣一個人物,朱陸豪將表演定位在「窮生」,其中落拓窘迫心境的拿捏還算得宜,然而從原本欠缺鬥志的狼狽窩囊樣,卻一路遭逢「瞎貓碰上死耗子」的奇巧機緣,其間的反差就是演技的一大考驗了。
-
戲劇
在分歧點渴望交集的受虐靈魂
三齣戲的內在精神有許多可以連結呼應之處,卻各自獨立存在,還沒有充分「跨越」各自的框框,情節線索、演員的角色分際仍然涇渭分明,不容有餘裕創造更多戲與戲之間交集和對話的「玩」法/呈現形式,倒是平添了幾分相互較勁的意思。
-
里程碑
活著,是為了什麼?
郭寶崑的生命,不但可被視為一篇新加坡戲劇史; 他行遍兩岸三地的足跡,其實為華文世界的戲劇交流,踏出拓荒的第一步。 不論台灣、香港還是大陸的劇場工作者,在郭寶崑面前都會感到慚愧, 因為郭寶崑不但是帶頭挖掘, 也是少數唯一積極尋找亞洲性格主體性的藝術工作者。
-
樂響思考
歌劇新勢力,怎麼走?
新世紀看歌劇演出,簡約與娛樂二股勢力已大致底定。因此不管你喜不喜歡,歌劇所面臨的競爭已經不是「與另一部歌劇」或者與「世界」共步的競爭。台灣的歌劇必須嚴肅地找到與李安、與果陀綠光、與《哈利波特》同台競爭的優勢,才有新的希望。
-
樂響思考
誰來唱歌謠給台灣年輕人聽?
抱著以前的經典文化固然好,但畢竟有跟不上時代的盲點,這一代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民謠。在我們期盼新的民謠英雄產生前,也期盼上一代民謠工作者能走出象牙塔,俯看數位唯物時代下人心滿地的荒蕪狼籍,才能在發揮民謠原始癒療人心的功能。
-
劇場思考
期待大氣魄的未來
這幾年來,除卻觀眾,台灣評論界持續地針對此一活動的戲劇與舞蹈撰寫評論,充滿「舉輕若重」的期待與善意,主辦單位是否真切感受到這些目光與重視?目前看來,整個活動尚稱小眾之事,但主辦單位若不以大氣魄來經營規劃,或許會漸漸銷聲匿跡。
-
現象視察
要鍍金,也要實至名歸
「劇場」版戲曲在電視上播映,只是一個媒體轉移,它是複製,沒有美學的意涵。而專為電視而製作「影像版」戲曲(以布袋戲最典型),可透過導演(播)所設計的鏡頭,呈現出一組有機體的影像,透過影像的聲、光美學,呈現另一創意與智慧。「傳統戲曲」金鐘獎要頒得名符其實,電視台以及戲曲業者都不應該迴避以「影像」為本的視角,讓影像媒體竭盡其所長,為影像藝術而活。
-
現象視察
影音世代的時尚戲碼
上海、北京兩地的電視台,目前均已有專屬的戲曲頻道,節目樣式不拘一格,在眾多的電視頻道中,這些節目正實踐著新的時代任務,即透過影音的傳輸手段,展現戲曲的文化優勢與藝術價值。
-
藝史探索
暗室裡的拼圖遊戲
舞蹈史料的保存是一份長遠的工作,和舞團的發展其實密不可分。國內各舞團當然很希望能有像雲門資料室的管理,但在經費與人力的考量下,多半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若是比照外國經驗,他們也希望能有一個「舞蹈圖書館」,專門收藏舞蹈的相關文獻,或許在政府單位與民間舞團的合作下,國內的舞蹈文獻可以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