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最PAR!
光影與舞影的探險之旅
表演藝術結合科技已是新世紀趨勢,國內外創作者持續投入開發這塊新生地。二○○一年的台北國際城市藝術節,影舞集表演印象團推出《非愛情故事》,以結合影像動畫與真人舞蹈的跨界模式,企圖走出一條創新之路,今年五月。影舞集製演《@夢》,由陳瑤編導,古名伸編舞,汲取前次經驗的再度嘗試,期待能提供同好一些參考。
-
巴黎
高倡民主福音的門徒
由於對馬克思主義、基督教神秘主義與古代神話傳說充滿興趣, 加上他的激情和同性戀傾向,巴索里尼將他的多元藝術創作視為一種戰鬥。 他以詩意的文體,展現對他人、世界與當代歷史事件的批判關係﹔ 他的六篇劇作皆籠罩在悲劇的氣氛當中,在詩意、哲學與政治形成的張力下,充滿了亂倫、詛咒和激烈的情慾。
-
專輯(二)
莎劇生根,是時候了!
重新詮釋莎翁戲劇最大的累積和效果,在於外在的形式創新;台灣現代莎劇演出至今已訓練出一批台灣當代的劇場設計菁英。不過,當初參與實驗莎劇的中堅分子,已轉而投入主流的商業性製作,現在新一代創作者,恐怕得再從頭摸索一次。隨著創作者年齡和資歷的不同,我們還是看到上、下兩代創作者對莎劇詮釋態度與立場的差異,這又隱然與創作者的認同有關。所謂「亞洲的莎士比亞戲劇」逐漸崛起,台灣劇場詮釋莎劇的時機已經成熟,現在要加緊趕上的是莎士比亞戲劇的教育、推廣和研究
-
專輯(二)
這真的是「莎士比亞」?!
劇場導演鴻鴻應國家劇院之邀,繼二○○○年的「台灣文學劇場」之後,再次擔任策展人,邀集國內小劇場的代表性劇團針對單一命題,展開對話與競技。且看這五個劇團如何運用各種風貌迥異的演出形式,演繹莎士比亞的名作,並與本刊編輯的原著導讀相較,來體會莎劇的豐富與多變。
-
專輯(二)
戲曲化、荒謬化與遊戲化
近廿年來,大陸莎劇演出的流變,展現了於急遽轉變中的大陸社會中,在政治、經濟與文化之間微妙而複雜的互動關係。一九八○年代初演出的莎劇,流行「戲曲化」;九○年代初,劇烈的社會動蕩與迅猛的經濟轉型,對藝術工作者來說,荒謬感比悲劇性來得更有時代性,荒謬主義的莎劇表演順時而生。隨著商品經濟滲透進社會的每個角落,經典莎劇也走上粗鄙化、遊戲化之途。
-
舞蹈
機心算計,觀眾也入戲
與其等著被「揭示」,作者早已在一路開展之中把我們也拉了進來,好與她一起成就這部作品最後的完整。而這裡的重點是,你將不是讀出、瞭解到她所要告訴你的主旨──(她也深自懺悔著的)人類之粗糙、無自知之明的訊息,就是成為這訊息(無自知之明)的一部分。
-
音樂
夢幻曲目,燦爛展現
巨星音樂會閉幕之夜的曲目安排,足見音樂總監的專業視野與企畫功力,音樂史上最好聽的兩首d小調鋼琴協奏曲分踞上下半場,中有聲名如雷貫耳的三位獨奏家合作貝多芬三重協奏曲,簡直是現場音樂會的夢幻曲目。
-
戲曲
覺醒盡處是幻滅
如果孟登科死在欽差的獨斷獨行,反諷的張力將無法透視。孟登科三次覺醒,也是三次幻滅:第一次是對官吏政治的幻滅,第二次是對功名經書的幻滅,第三次是對家國命運的幻滅,一次比一次更甚。前兩種幻滅猶可拯救,最後的幻滅是無所遁逃於天地之間。
-
現象‧現場
進入數位世界,共享傳統藝術
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建置計畫中,傳統戲劇、傳統音樂與傳統舞蹈部分是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導,目前主要完成的是傳藝中心的典藏建置。過程中較為複雜的部分是作品授權與詮釋著錄,而為達成「全民共享」的目標,版權問題更是不能輕忽,但戲曲工作者江武昌也從個人蒐集資料的經驗指出,不因版權門檻盡力去做好保存工作,才是建置國家文化資料庫的真正意義。
-
現象‧現場
當導演,也得看天吃飯?
美國表演藝術工業嚴謹,自有人才供需,所以早有一套制式的教學做法傳承,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遵循一套「好用的公式」。台灣的工業鬆散,觀眾要求不高,市場需求小,因而有許多導演人材不是流失,就是在原地徘徊。但是即使一開始沒有招牌響亮的導演老師主導校園製作,單純以演員角度考量的劇場創作,其實不難發現創意的「奇蹟」與「生機」,學問在於如何引導而已。
-
現象‧現場
丟出新點子,舞姿更有趣?
兩廳院的「海闊天空舞展」,今年有了新面目。除了改名為「新點子」,此次的新規則最明顯的改變有兩點:一是兩階段的評選,二是以甄選與邀演雙管齊下,甄選分出獨立編舞組與舞團組。兩廳院企畫科長李惠美強調今年的「新點子舞展」,希望能「找出一些真正具才華、能夠編舞的個人」,預計試辦兩屆再做評估。
-
藝知平台
漢學入曲,生命入詩﹔天涯遊子,情歸陽明
甫在去年年底「啟動台灣的聲音」音樂會中,再一次聽到國寶作曲家張昊先生的新作,張昊先生哲學家與藝術家集於一身的丰采,鮮明重現在音樂中,令人動容。然而農曆新年的節慶氣氛尚濃,即驚聞張昊先生已然仙逝。本刊特請到張昊先生生前的愛徒蕭雅玲女士,為我們細述這位一生傳奇卻極為韜光養晦的大師。
-
藝知平台
翱遊「後現代」的音樂時空
後現代音樂範疇中,儘管每位作曲家的作風各異,他們共通之處則是拋棄令一般人迷惑的「無調性」,以及繁複、不明確的節奏,而回到世界各地傳統音樂中普遍存在,具諧和觀念的「調性」音樂,並強調節奏的明確,如此而應驗了巴爾托克早在二十世紀初的一句名言:「所有民間音樂都是調性的,無調性的民間音樂簡直是不可能的。」
-
深度藝談
歌劇製作,就是要以音樂為中心
葛哈德‧布魯納博士為歐洲資深的舞蹈與歌劇製作人,曾邀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赴歐導演歌劇《羅生門》。此次應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之邀,擔任第一屆台新藝術獎決選評審,並榮任評審團主席。藉此機會,並與本地藝文愛好者分享他對音樂劇場與歌劇製作的看法。以下即為講座記錄摘要。
-
深度藝談
創作歌劇,就是要搬上舞台!
三枝成彰為日本作曲家聯盟副主席,深厚的學院訓練以及對於音樂美感的執著,使得三枝成彰不管在學院或商業領域,都有著令人敬佩的成就。此次應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邀請,前來擔任第一屆台新藝術獎決選評審,並且與本地愛好藝文活動的朋友們分享他的創作歷程與人生觀。以下為講座記錄摘要。
-
專輯(一)
「摩」音傳腦,給你現代
西洋音樂的發展到了二十世紀末,已經將各種可能性發揮得淋漓盡致,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日,音樂的面貌已經與貝多芬、莫札特的語言大不相同,然而回首過去台灣的音樂會節目,連第二維也納樂派的曲目都不是太常見。這次兩廳院主辦的二○○三年非常現代音樂節,即為了呈現當代的聲音,向台灣的觀眾展現出與時代同步的音樂美感。 從百花齊放的二十世紀音樂中,如何選擇設計出適合第一次舉辦現代音樂節的台灣?這些乍聽之下毫無條理的聲響,真的只是作曲家們任性的遊戲嗎?雖然表面上與古典的傳統劃清界線,現代音樂真的毫無來自古典的傳承嗎?而演奏家們又是怎麼說?此次來台的摩登樂集以演奏現代音樂聞名,我們也將看看其他演奏現代音樂的團體,並且藉由兩個歐洲的現代音樂節試圖理解現代音樂的現況。 不只聆聽,也從策畫、創作、歷史與演出等角度「看」現代音樂,希望藉此揭開現代音樂神秘的面紗。
-
專欄 Columns
市場原則當道,表演藝術內傷
在面臨通貨緊縮壓力的年代,市場法則會失靈,失當的補貼政策會更加扭曲市場。首先所有文化人該發出怒吼的是,始終文化藝術預算不足的事實,怎可因為政府編不出來預算,而成為犧牲品呢?當初所有承諾的支票呢?文化白皮書畫出來的大餅呢?
-
專欄 Columns
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目標
「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目標也許應該在建立「產業創意文化」,透過文化與藝術的養成教育與普及傳播,讓各行各業都逐漸擺脫俗麗與平庸,邁向氣質與靈動,台灣才能從高級苦力般的代工宿命中,竄升為創新設計的重鎮,也才能享有眼力、腦力與心力所帶來的高額報償。
-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星群》降臨,經典出擊─法國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 世界最知名的音樂團體之一──法國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又來到台灣了!這個在音樂歷史上寫下開創性一頁的樂團,發展至今,跟當代音樂已經密不可分。也許台灣聽眾還記得在「台北國際打擊樂節」中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短暫的精采演出,這次他們不但帶來該團歷年來最受歡迎的曲目,更將演出當代音樂中的奇人作曲家賽納奇斯(Xenakis)的著名之作:《星群》Pleiades。賽納奇斯在一九七九年寫下這首日後成為打擊樂音樂中的經典之作,世人卻鮮少聽到完整的整套作品。再度登陸台灣,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將呈現完整的《星群》,愛樂者當不可錯過這個極難得的曲目。(林芳宜) 難得聽見的銅管現代音樂─阿雷希與簡文彬/NSO 約瑟夫‧阿雷希又來了!這位紐約愛樂交響樂團的長號首席,再度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曲目:葛隆大(GRONDAHL)的《長號協奏曲》、克雷斯東(CRESTON)的《長號幻想曲》。屬於長號的管弦音樂會已屬稀少,而這兩首現代作品,更是相當難得聽到現場演出的曲目,聽傲視全球的紐約愛樂銅管音色演奏極難一見的音樂,當是愛樂者一大享受。而下半場將由簡文彬指揮NSO演蕭斯塔可維奇的第五號交響曲《革命》。這也是國內樂團極少勇於嘗試的一首交響曲,然而戲劇張力大與音色層次豐富的音樂,向來是簡文彬所擅長的方向,也是NSO較擅於表現的一個音樂種類。且讓我們看看,NSO將如何解讀充滿矛盾充滿力量的蕭斯塔可維奇。(林芳宜) 【舞蹈】 帶著童心玩跨界─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夢》與《童樂會》 春假及兒童節齊來到,正是表演團體搶佔親子市場的好時機。即將於四月中旬打頭陣的是舞蹈空間舞團《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五月初接著有影舞集表演印象團的《@夢》,壓軸的則是雲門舞集2團的《童樂會》。 其實,以上節目所設定的觀眾群,只有《童樂會》鎖定在三歲到小學三年級的小朋友(不過,小朋友總要有爺奶爸媽或老師帶進劇場,所以也可說是親子同樂);《史》開宗明義宣告「親子舞
-
專輯(一)
誰怕現代音樂?
「無調性」遠離了二十世紀前以和諧觀念為主的「調性」音樂,迎向前去開發不諧和音的領域,預示了二十世紀音樂的主流。「無調性」為音樂發展進行了自由與大膽的「解構」之後,頓時將音樂導入一個失序而令人感到無所適從的「無政府狀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