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腔」是戲曲劇種最重要的特質,卻也是戲曲「現代化」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一般觀眾連「劇種」是什麼的概念都沒有的狀況下,「當代」一口氣找來七個劇種──等於直接撞擊了問題的核心,企圖將戲曲創新所面臨的各個問題一把抓過來思考,這不能不說是很強悍的做法。
二○○四年三月上旬,台灣「當代傳奇」延續前年「進念.二十面體」在香港的構想,選擇在台北新舞臺,推出七個戲曲劇種,七位頂尖演員,每人以「傳統」與「創新」各約十五分鐘的「獨腳戲」,三天四場,各個「獨當一面」演出。
演出前後,以及每一場結束,都安排有不同性質和對象的座談討論。與其說這是一次戲曲表演,不如說,這是以表演作為手段的戲曲「現代化」論述。
直擊戲曲現代化的問題核心
「聲腔」是戲曲劇種最重要的特質,卻也是戲曲「現代化」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一般觀眾連「劇種」是什麼的概念都沒有的狀況下,「當代」一口氣找來七個劇種──等於直接撞擊了問題的核心,企圖將戲曲創新所面臨的各個問題一把抓過來思考,這不能不說是很強悍的做法。
這樣的演出設計還有一個用意,即透過同台並演,讓觀眾感受到各地方戲所具備的表演優勢。而當然,更重要的「實驗邏輯」,在於它們如何運用各自的優勢,更好地講別人說不了的故事?
劇本長度和演出形式說明了人們對於「戲劇」的概念,所有的戲劇原本都應該只有「全本戲」。由於生活步調的改變,中國劇場在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明代末期),開始感受到當時盛行的動輒三、五十齣的表演是沈重的負擔,因而慢慢流行起「折子戲」的演出方式。這種新興的形式不僅讓「傳奇」戲劇多延續了數百年的生命,在它「獨立呈現」的「加工」過程中,更精緻化了戲曲的「行當」表演藝術。對戲曲的整體成長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階段。
該下的功夫還多著呢!
那麼「獨腳戲」呢?它可不可能再創一個戲曲新紀元?觀眾看到的並不是一個如同「折子」的「戲劇單元」,而僅僅是由一個演員完成的「表演段落」而已。在這樣的形式裡,我們或許更能「不受干擾」地從演員的氣質、聲音、身體來感受劇種藝術。但這樣的表演,重心何在?它絕不能只是傳統戲曲中隨便抓出來的一個段落,它同樣必須順應新的劇場特性,好好進行精緻化的加工和串聯。就「傳統」部分而言,這次「獨當一面」雖然讓觀眾看得過癮,但為了更高度開發這之中的表演能量,我們不得不說:該下的功夫還多著呢!
「創新」部分,由於演員所受的訓練不同,接觸現代劇場的經驗又有很大的落差,除了《李爾在此》和《痴夢》就自身而言較為完整,其餘都存在明顯的缺陷。雖然我們說這話的時候,其實「盲目」地傾倒於一級演員們深厚的藝術功底和表演魅力,但這又如何?
文字|林鶴宜 台大戲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