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即將上場
台北市立復興高中戲劇科學期呈現《蛙戲》
台北市立復興高中戲劇科爲全國公立高中首辦之戲劇科班,此次演出也爲復興戲劇科創科以來的第一次的對外正式演出。本次之公演演出馬森創作之獨幕劇作《蛙戲》,其內容以擬人化的群蛙表現出的各種行爲來反映現代人生活的種種型態,劇中除了詼諧有趣、通俗討巧的肢體對白外,還有許多深刻的省思意義。
-
即將上場
法國當代名家作品之夜張禮宗長號獨奏會
目前任職於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長號首席的張禮宗,曾考取敎育部的公費留學,前往巴黎師範音樂院就讀,之後進入巴黎音樂院繼續深造,九八年曾參加柏林音樂節的演出。在法國修習的這段時間,張禮宗師從法國幾位長號大師,如:法國國家樂團首席Douay、巴黎市交首席Y.Demarle、歌劇院首席G.Milliere等。自法返國後,張禮宗便相邀網羅國內各樂團的長號演奏家組成台北長號四重奏團,除了每年定期的音樂會外,更走出戶外並且深入全省各縣市立文化中心,推廣銅管美妙的樂音。 此次身爲台北長號四重奏團團長的張禮宗,將帶來一場法國當代名家作品之夜的獨奏會,精選當代法國作曲家的作品,包括:卡斯特黑德(Casterede)、托瑪希(Tomasi)、孔斯坦特(Constant)的協奏曲及波札(Bozza)的敍事曲。
-
即將上場
亞歷山大.巴鐸夫斯基鋼琴獨奏會
亞歷山大.巴鐸夫斯基(Alexandre Bardowski)是來自法國的俄裔鋼琴家,除了鋼琴演奏家的身分外,巴鐸夫斯基也是一位鋼琴學家,多年來他硏究德布西的音樂,陸續發表「詩與音樂的結合」、「象徵主義中,音符與詩的節奏」等硏究,同時也推廣法國的現代音樂,特別是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象徵主義,也因此他的演奏詮釋摻入許多象徵手法。這次,巴鐸夫斯基再度訪華舉行一場個人獨奏會,演奏曲目將從巴洛克時期的史卡拉第,到古典浪漫時期的貝多芬、蕭邦,以至近代樂派的法朗克、德布西與拉威爾這些法國作曲家的作品。
-
即將上場
女高音王秀芬獨唱會
曾經於一九九五年訪問台灣的大陸女高音王秀芬,此次再度來台舉辦獨唱會,在曲目安排上,上半場是淸一色的中國民歌,有古詞編曲的〈我住長江頭〉、〈杏花天影〉,新疆民歌〈瑪伊拉〉、〈燕子〉,以及大陸名作曲家冼星海所寫的〈黃河怨〉等曲。下半場整個曲風移轉至西方,演唱多首選自歌劇中的樂段,像是《梅菲斯特》裡的一段〈那天夜星,在大海的深處〉、雷昻卡發洛的代表劇《小丑》中的〈鳥兒在天空飛翔歌唱〉、《諾瑪》的〈聖潔女神〉;以及兩首小品──佛瑞的〈月光〉與布拉姆斯的〈徒勞小夜曲〉。
-
即將上場
台北愛樂室內及管弦樂團向台北致敬
「台北愛樂室內及管弦樂團」將由音樂總監曁指揮亨利.梅哲(Maestro Mazer)指揮,演出本土作曲家黃輔棠的《台灣狂想曲》及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一八一二序曲》、《斯拉大進行曲》及《花之圓舞曲》(選自《胡桃鉗》組曲)等曲目,協奏曲的部份將由鋼琴家衣愼知擔綱演出。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一首不論古典或非古典樂迷都很熟悉的曲子。相傳柴氏從菜市場一名盲丐所哼的歌得到靈感,將之改編成此曲的第一主題。曲中有優美的旋律,也有鋼琴與樂團間激烈的對抗,充滿柴可夫斯基常有的赤裸而陰鬱的情感表達。《台灣狂想曲》是黃輔棠新近的作品,由一段台灣人盡皆知的山地民謠發展而成,全曲充滿樂觀的狂想特質。
-
即將上場
台南啓聰肢體劇場《快樂靑春夢》
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紙風車劇團承辦,台南啓聰學校肢體劇場演出的「快樂靑春夢」分爲兩部分:《靑春肖像》以及《夢十七》。啓聰的孩子們各個都有敏銳觀察的特質,雖然聽力障礙造成他們語言上表達困難,但其內心也有待以開發的無限熱情與想法亟欲表達。《夢十七》裡吿訴我們現在十七歲的孩子想的是什麼?他們距離童年有多遠?距離成年又有多近?利用夢境般的黑光演出,結合音樂的肢體律動,我們將進入他們豐富的想像世界。
-
即將上場
迷火的西班牙之夜 今年夏天很佛朗明哥
「迷火西班牙舞坊」集結國內外音樂家與舞蹈家,共同致力於發揚熱情如火的佛朗明哥藝術。擁有古典吉他演奏技藝的吉他演奏家詹哲雄是「迷火西班牙舞坊」的主要成員之一,曾獲多項國內和國際吉他大賽首獎,也親自遠赴西班牙,硏習佛朗明哥吉他音樂。美國佛朗明哥舞蹈家Teresa Barja是「迷火西班牙舞坊」的首席舞者,在古典芭蕾、現代舞、及佛朗明哥舞蹈領域上,皆具備舞藝和編舞能力。 「迷火西班牙舞坊」其他成員爲林耕、李昕、林志遠、黃惠汝、葉人鳳等,每一位都擁有世界民俗舞蹈之基礎。〈迷火西班牙之夜〉融合了舞蹈、音樂彈奏、歌唱的佛朗明哥藝術。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法國〕 「莫里哀」獎頒獎 法國戲劇界的「莫里哀獎」(Molires 98)今年步入第十二年,四月六日在巴黎香榭里榭劇院(Thtre des Champs-Elyses)舉行頒獎典禮,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同時也是義大利戲劇導演、演員達瑞歐.福(Dario Fo)應邀到場。「莫里哀獎」共有十六項獎目,正在Tristan Bernard劇院上演的《絕妙安德烈》Andr le Magnifique獲最佳原創戲劇、最佳喜劇、最佳編劇、最具潛力女演員四項獎目。最佳劇目戲劇、最佳導演由法蘭西劇院(Comdie Franaise)的《斯卡潘的詭計》Les Fourberies de Scapin獲得。去年在「奧狄翁」劇院演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深受好評的多明妮克.布朗(Dominique Blanc)奪得最佳女演員。最佳男演員由主演《排骨》Les ctelettes的資深劇場人米歇爾.布凱(Michel Bouquet)獲得。Jean-Marc Stehle則因《鹿王》得到最佳佈景設計與最佳造型獎。 (文天元) 布萊希特百年冥誕 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曾在一九五四、五五年率領「柏林入劇團」(Berliner Ensemble)在巴黎演出,對法國劇界發生極深遠的影響。爲紀念他冥誕一百週年,法國劇場界在去年底曾邀請執導過或將執導布氏作品的導演群聚一堂,討論如何在當代呈現布氏劇作。元月起,麥司基許(Daniel Mesguich)導演的《城市叢林》Dans la jungle des villes在「山丘」國家劇院(Thtre National de la Colline)上演。三月份包必尼文化館(MC 93 Bobigny)的「戲劇電影節」(Fstival Thtre au Cinma)再以「布
-
即將上場
兒童歌舞劇《螃蟹與男孩》
以老師爲主要組成份子的牛古演劇團,此次演出《螃蟹與男孩》編導是師院實小的老師廖順約,他從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硏究所畢業後,回到小學敎書時就極力推展兒童戲劇。自去年編導現代兒童京劇《老鼠娶親》參加文建會主辦的兒童傳統戲劇節後,此次嘗試以歌舞劇的形式創作演出。參加演出的老師演員有西園國小的王慧鈴,金華國小的溫玉琴,內湖國小的王中振,及未來的老師張瑜琦、簡婉如。 《螃蟹與男孩》故事取材自原住民的傳說,小男孩阿力經常到溪邊玩耍,和一群螃蟹建立了很好的感情,所以他每天把午餐帶到溪邊和螃蟹們分享,後來阿力的父母發現他越來越瘦,於是就跟著他到溪邊,發現了阿力的秘密,他們爲了不讓阿力繼續瘦下去,於是決定將螃蟹統統抓起來吃掉,阿力發現了以後,非常傷心,跑到溪邊躱進了石頭婆婆的肚子裡。《螃蟹與男孩》故事有喜有悲,表達人與動物和親子間的感情。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被大師羅斯托波維奇譽爲「碩果僅存」的蘇俄小提琴家屈提亞可夫演奏時,神韻豐富而動人。
-
台前幕後
嬰兒油的秘密檔案
嬰兒油系列作品已經成爲光環舞集的最大特色。令人好奇的是:塗上嬰兒油之後,舞者怎麼跳舞?有什麼特別的準備工作?本文請到光環舞集的編舞者劉紹爐來揭開謎底。
-
台前幕後
插電芭蕾強力放送
蔣秋娥的作品多具有實驗性質,展示肢體與空間的新嘗試。今年推出新舞《被遺忘的人》是她過去作品的沉澱與再發揮。
-
焦點
二十世紀樂團藝術的兩極
紐約愛樂高度自由化、經過多重文化洗禮和商業取向的獨立自主,和聖彼得堡愛樂帶有宮廷樂團的高貴氣息,極度依循傳統和幾近閉門造車的精雕細琢,恰成爲本世紀東西方文化極度發展的兩極表徵。
-
焦點
再現當代實驗劇場的傳奇
與其說辣媽媽熱愛劇場,不如說她特別對劇場創作者感興趣;辣媽媽走過千里路,尋遍千里駒,就是因著對藝術創作者莫名的熱誠和溺愛。《特洛伊女人》完成了辣媽媽所深信表演藝術創作對語言文化的超越,也呈現出女性最強韌、最生動的不撓精神。
-
焦點
十年飛舞話表現
除了早期移民拓荒的艱辛及遠離祖國的鄕愁、誤陷越戰的反思之外,擁有美麗灼熱陽光的國家和個人的情感遭遇是多數藝術家吟咏的主題。表現舞團正是秉承這一傳統的團體,並以流暢、簡潔、洗練、快速的舞風見長。
-
嘉義
從新港看天下
「一九九八新港國際兒童社區藝術節」是新港文敎基金會累積多年運作經驗之後,跨出本土格局、拓展國際視野的第一步,亦是國內第一個以兒童爲主角的大型社區活動,同時也是國際間社區對社區直接的交流活動。
-
爵士縱橫談
北歐峽谷之風
他即興模仿牛、羊、海鳥叫聲甚至風聲作曲, 連葛利果聖歌都能拿來即興變化, 好像沒什麼事情是他的薩克斯風做不到的!
-
舞與影的對話
弔詭的舞蹈錄像(上)
錄像在舞蹈的應用是一種進步嗎? 舞蹈在錄像裡失去了什麼?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大旱望雲霓
在「發表次數/演出場次」與「發表空間/演出場地」上,「評論」明顯少於「演出」。目前表演藝術評論的舞台除了報章雜誌提供有限的版面外,近年興起的網路也允許許多開放式的討論;但對於如何建立起專業的藝評及主動拓展更大的空間,評論界除了靜待時機外也可考慮起步而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卸卻人情包袱
在講究人情倫理的戲曲界,常是創作者、評論者「一家親」,爲了傳統戲曲未來的發展,創作者和評論者皆努力關注作品的「當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