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音樂
大師同台重奏成競奏
除了擁有「技巧無懈可擊」的共通性之外,阿胥肯納齊的冷峻工整與祖克曼的感情奔放或哈瑞爾的和煦柔腴,可說是南轅北轍,非常不搭調。因此他們的演出,並非建立在親密的合奏關係,反倒像是互較高下的競奏。
-
戲劇
台灣商業劇場的新契機
從電影搬上舞台的作品,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商業性,如此才足以支撐「搬上舞台演出」的效果。果陀所選擇的費里尼《卡比利亞之夜》,雖然不是一部大多數觀衆都熟悉的電影,但是苦命又樂觀的妓女和落魄夜總會主持人之間沒有結果的戀情,卻具備了音樂歌舞劇必要發展的可能情節。
-
戲劇
意識流的拼貼,終究是一場夢
整齣戲是一幅意識流的拼貼,雖有神秘意境,但事件的軌跡卻模糊難辨。劇本刻畫人物與情節用盡極巧、非常細瑣,但大量卻片斷的歷史訊息以及過多全知觀點的敍述,讓這場皇帝夢像喃喃自語的散文篇章。
-
戲劇
頻道切換間的疏離愛情
多樣片段的影像在視覺中殘留,卻也似有似無巧合般地銜接,給荒謬劇場一個新的窗口,也使得多焦的思緒同步運行。結局是什麼?什麼是完整?似乎不是很重要了。
-
戲劇
好難揹的大書包!
許多參與貝克特作品演出的演員,都在歷經挫折之後,放棄動機和情感的分析,轉而投入外在肢體和聲音的摸索,反而把握了貝克特作品的神髓,關鍵就在於Simple(簡單)和True(眞實)兩個字。不知道會不會是陸愛玲想太多,想講的也太多,而讓這齣《無言劇》無法拔地而起。
-
戲劇
眞假一線間
這種依附史實(或歷史故事)變奏創造的人物與情節,有其創作的方便性與結構的曖昧性,更有時間與空間、遊戲與競賽、眞實與虛擬的多重辯證趣味。
-
戲劇
拒絕詮釋的曖昧溫柔
我們終究還是無法眞正穿透《春季》的曖昧與沉默,無法眞確地貼近創作者的意識與直覺,在戲劇動作與現實情境之間建立起眞確的聯繫,而只能接受創作者溫柔的拒絕(詮釋),讓自己的意識像演出的投影螢幕一樣,任他將一幅幅的畫面、一段段的聲音貼上或撕落。
-
回想與回響 Echo
遊眠世代的離魂曲
《春季》靈感取自日本十九世紀浪漫派作家泉鏡花的小說《春晝》及《春晝後刻》,原書講述的是一段在陰陽兩隔後仍相互追尋的淒美愛情,到了小池手上,意境被無限擴大,連性別的界線也模糊了。百年後的《春季》,勾勒的到底是末世紀的前景,還是憂國者的心像,或者,一切不過是午後寤夢裡的浮光掠影?
-
回想與回響 Echo
活的化石
此次《荔鏡奇緣》,選取了閩南語系中的古老戲文〈荔枝記〉做爲演出骨架,以加強「故事情節」爲訴求,更加顯示「漢唐樂府」立意邀請觀衆進入南管世界的誠心。
-
回想與回響 Echo
台灣的東尼獎眞的不遠嗎?
報紙廣大的發行範圍,和電腦網路的新鮮魅力,或許對戲劇推廣會有相當成效,但粗糙錯亂的評選活動對這樣的目標絕無助益, 只會讓創作與欣賞的專業知識與態度離我們更加遙遠。
-
音響實驗室
音的「秘敎」
實驗聲響團體彼此交換作品 互相合作出版,無數個不同國籍的 藝術家因爲共同理念而串聯起來 形成「噪音網」,並時時互通聲息
-
現代音樂盒
終於來了,新浪漫主義! 勞威.李伯曼
李伯曼對於樂器音色的敏感 善於運用熟悉的素材融化 於自己樂曲的意念中讓他的 音樂有一種似曾相識、卻自成一格的美感
-
樂與影的對話
後設與傳統的攜手漫遊
關於電影(人生)本質性的思索 透過溫特的內在旁白 娓娓道出一如聖母樂聲中隨興、舒朗的傳統吟唱
-
大陸劇場
抵觸與互滲
在趨近世紀末的同時,九八年大陸劇場在現實的運作中,主流文化與大衆文化旣緊張對峙又暗中結盟,先鋒戲劇與商業戲劇旣相互對立又相互滲透。這種複雜的文化衝突與文化糾纏,正是舊的已去、新的未來的過渡時期的文化表徵。
-
大陸劇場
焦點、熱點、難點
《孔乙己》以文學爲基礎,取材於魯迅幾篇小說裡的多位人物,形成了咸亨酒店由晚淸以降的時空場景,請出孔乙己作爲歷史的見證人,帶著心靈表徵的扇子,和三名女子走完人生四季裡的悲苦交替。
-
上海
逼近世紀末的輕與重
上海戲劇學院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聯合舉辦的小劇場節,在短短一個星期內,集中上演來自加拿大、美國、日本、挪威、德國、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的十二齣實驗戲劇。雖然這次戲劇節沒有事先提出一個固定的主題,但從參加的演出中,讓人深深感受到不同國家的創作者,都或明或隱地顯露出身處世紀末的一些微妙心緒。
-
名家訪談
犀利破琵琶 訪吳蠻
琵琶演奏家吳蠻被譽爲音樂上的「中西合壁奇女子」,抱著一把琵琶,走向國際舞台及現代樂壇,橫跨古典、民族、現代音樂、音樂劇場,甚至爵士、電子音樂等實驗領域。
-
追蹤燈
聲樂「伴」我行
嚴格來說,台灣不算是「善待」伴奏的地方:音樂系裡沒有「伴奏」主修、敎師不能以「伴奏」做爲學術升等,音樂會海報上獨奏家與伴奏「字樣」大小眼不談,有些乾脆索性略過,許多人因此只將伴奏視爲邁向獨奏家的過渡性選擇。
-
專欄 Columns
第二屆華文戲劇節的幾齣華文劇
去年十一月在香港舉行的「第二屆華文戲劇節」包括了學術硏討會和各地劇團的演出。這四場演出,三齣是香港本地劇團的作品,一齣來自新加坡。
-
專欄 Columns
詞與曲
文字的完美並不能保證歌曲的完美,有時完美的詩詞配上了音樂反而喪失了原詩之美。話雖如此,好的詩詞對作曲家來說仍然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在於作曲家由詩詞而來的感受,這種感受直接地影響到作曲家創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