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神》:(由左至右)張安平、嚴蘭靜、廖苑芬(陸劍南 攝 王安祈 提供)
活動看版 活動看板

凝眸諦視 台灣京劇史照展

由國立國光劇團委任王安祈策劃的「台灣京劇史照展」,將於十二月十一日至三十一日,在國家音樂廳文化走廊展出。此次展覽的主要內容爲各劇團公演劇照及重要演員的個人相片,並有相關的文字資料展、經典劇目影片放映會與座談會。

由國立國光劇團委任王安祈策劃的「台灣京劇史照展」,將於十二月十一日至三十一日,在國家音樂廳文化走廊展出。此次展覽的主要內容爲各劇團公演劇照及重要演員的個人相片,並有相關的文字資料展、經典劇目影片放映會與座談會。

「台灣京劇史照展」

12月11~31日

國家音樂廳文化藝廊

欣賞京劇,老戲迷總說:一定得用「聽」的,凡言「看戲」者皆爲外行。可是,我卻偏喜歡用看的,不僅愛看水袖之翩韆與身段之婉轉,更貪看演員在亮相、轉身、遠眺或回望時,一刹那間的「凝眸」,經常我在繽紛的舞台上,捕捉到一瞬間眼底的蒼涼。這抹蒼涼未必根源於戲情,或許是台上人眞實生活感受的不經意流露吧,但那樣的眼神總讓我在團圓喜慶的場面中,感受到某種難言的迷惘。雖然我知道這不過是「觀者有意、演者無心」一己的解讀罷了,但我迷戀著這份自我的品察。

凝眸的刹那,一切停格,萬里乾坤、百年身世,俱凝結停駐於此。眼神足以觀照的,竟是生命情境的千姿百態。徐露堅毅多情,嚴蘭靜空靈幽渺,古愛蓮千般愁緒,王復蓉明眸亮麗;胡陸蕙最是淒幻迷離,與魏海敏之一派雍容迥不相同;郭小莊每於繁華簇擁中突然閃現一抹孤寂隱忍,同樣的,吳興國也在逼人的英氣裡有著掩不住的孤傲。看戲,其實就是諦視「凝眸」的過程,雙眸的神采,屬於舞台,也鏡照著台下眞實人生的心靈深處,當然,更是台灣京劇歷史乃至於文化氛圍的記錄。

就因爲貪看這游離於「戲情/人生」邊際界上的瞬間華彩,於是在我個人的京劇收藏品中,照片自是主體。當我接下了由「國光」委託的「台灣京劇史照展」策畫工作時(和好友政大副敎授蔡欣欣共事),翻出珍藏已久的照片,諦視著每位台上人的凝眸神采,一方面回憶他們當年造就的盛況,一方面嘆息在他們全盛時期台灣還沒有「表演藝術家」等尊稱。我決定要以最認眞的態度做好這項工作,向台灣京劇工作者致敬。

京劇在台灣的發展分期

這是向演員致敬的活動,因此照片編排以演員爲主體而各自依歸於劇團,其中隱含的則是我對五十年來京劇在台的發展分期;奠基期、發展全盛期、漸趨消沈期、創新轉型期、兩岸交流與本土化交互影響期。

顧劇團自是台灣京劇之發端,另有一些個別來台的京劇表演家(如戴綺霞、趙培鑫、章遏雲、金素琴、秦慧芬等),藝術已在台灣立下了「典範」作用,而王振祖以私人之力創辦的「復興劇校」,更扎下了穩固的基石,同是奠基期之代表。

軍中劇隊的相繼成立,代表的是「發展、全盛期」的來臨。大鵬、陸光、海光、大宛、干城、龍吟、明駝等隊,網羅了大部份名伶,而「小班」的學生也陸續長成。以徐露爲代表的這批新血和資深藝人長期同台合作,他們和「復興」的王復蓉、曹復永、葉復潤等共同爲台灣京劇開創過絢爛的一頁。

不過七〇年代以降,社會變化急遽,固守傳統的京劇開始和時代日漸脫節,此時「雅音小集」的崛起,主要意義在於爲京劇轉型。結合現代劇場將京劇由「前朝遺老」的身份轉型爲「當代新興精緻藝術」,新戲的創作乃成爲藝文界關心參與的活動。繼之而起的「當代傳奇」,更以菁英文化的方式將西方經典納入戲曲體系,八〇年代諸多私人劇團的成立,顯示的正是京劇掙脫體制的企圖心。

解嚴以來,大陸劇團對台灣影響甚大,辜公亮文敎基金會使得兩岸的京劇進入「深度交流、實質合作」的境地,製作的新戲多有「大陸原創、台灣再生」的特質。「復興」則接續著創新的腳步,一方面汲取大陸戲曲改革的經驗,一方面深刻關注台灣當代文化議題,新編戲引起熱烈討論。而民國八十四年三軍劇隊合併爲「國立國光劇團」,代表的意義是京劇從此脫離軍政回歸藝術,「京劇本土化」更象徵京劇將從中原視角中掙脫,正式面對生存的土地,此一觀念具體落實在台灣三部曲之上,而優秀的演員更是國光的充沛資源。

半世紀來,台灣京劇歷經了幾番風雨,由繼承傳統到銳意創新、由被尊爲國劇到劇團合併、由追求東西方藝術碰撞的火花到回歸本土,直到在大陸劇團強烈衝擊下的重新自我定位等等,這些不只是政治環境的轉換,更是隨著文化變遷而逐步形成的藝術特質。照片,或許無法具體論述這些,但「眼神/戲情/人生/社會/文化」交互關涉,希望所有愛好戲曲關心文化的朋友,同於凝眸深處,品察戲裡人生。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