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跨台演出
紀實與虛構
因〈懺情錄〉一文在文壇上得到肯定,出版人吳繼文寫下了第一部長篇小說《世紀末少年愛讀本》;也因爲國立藝術學院陳玲玲相中《世紀末少年愛讀本》,希望能改編演出,卻因而促使吳繼文第二次跨台演出,寫下了他的第一個劇本《公園一九九九的一天》。
-
戲與影的對話
宗敎追尋與情色歡娛
有限的肉體歡娛 無限的想像昇華
-
舞與影的對話
在巴哈的音樂中「墜落樓梯」
一個來自惡夢的舞蹈 引發一場神聖的頌讚 一次樂舞影攜手演出的盛宴
-
世界民族樂
誰在皇宫外唱歌?
《賭徒之歌》紀錄了十九世紀 英國社會底層的生活
-
現代音樂盒
如果淺易是一種罪行
你會感謝 有人願意用那麼無矯飾的方式 與你分享他最內在的聲音
-
爵士縱橫談
穿球鞋的薩克斯風老爹
他每一次回到爵士樂壇 都帶給樂迷一些新的東西 雖然不一定是好的轉變 但也夠吊足樂迷胃口
-
戲劇
後現代社會的現代情懷
達利歐.弗以現代人演出後現代事,在後現代社會的劇場表達現代的社會關懷,對於審美造景的傳統規範依然有所堅持,這種「批判性實踐」,或許是弗的戲劇所能帶給當代台灣劇場最可貴的啓示。
-
戲劇
吃顆「糖衣藥丸」吧!
達利歐.弗在一九七四年完成的《絕不付帳》一九七〇年的《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具有相聯性,也是對當時義大利政局的反應。台灣版的《絕不付帳》也充斥對當前政壇、社會的嘲諷。
-
舞蹈
極度內省的探索過程
在《靈魂的圖像》記錄下,具體完成了陶馥蘭由內向外的尋索,其中一再強調舞蹈在人類集體文明與個人心靈成長的儀式性功能。
-
舞蹈
來自德國的身體成長與蛻變
在一波波從美國回來的人群中,出現張恆莉這樣來自歐洲的學習成果展現,敎人覺得難能可貴。
-
音樂
持續航行
整場音樂會的主軸是在現代樂曲,五首全新的現代曲,分別代表外國作曲家和本國作曲家對琵琶運用的嘗試;集這麼多首不同現代風格的樂曲於一場演奏會,在國內還是首見。
-
音樂
多陪他走一段 評林望傑首次來台帶團成果
九月十一日演出證明,成軍僅十二年的N.S.O.,正如稚齡小童需要父母的關懷一樣,不僅要有好指揮,還需要好指揮「多陪他一段」。
-
回想與回響 Echo
默劇、中國、馬歇馬叟
默劇是馬叟傳達自我意念的主要方式;他以默劇表演印證了他的偉大,但是他的偉大實來自他對時代的體認、眞情的執著及對所有藝術深入的了解。
-
回想與回響 Echo
帽子的不死精神
卓別林始終都是他的偶像,這不僅在馬歇馬叟單人默劇「畢普」(註1)中常見到卓別林的影子,此次演出的《帽子奇遇記》更是他的寫照,嚴格地來說,其實《帽子奇遇記》就是爲卓別林而作的。
-
回想與回響 Echo
屬於張藝謀的《杜蘭朶》
在這些敎人眩惑的表相之下,整齣歌劇的本質表現是否和它所呈現出來的華麗場景一致,是否充份地展現出歌劇中的音樂與戲劇性,是頗値得商榷玩味的事。
-
回想與回響 Echo
東西共築夢境
張藝謀爲走進太廟廣場的觀衆製造了一個東西方藝術交界的海市蜃樓,他使觀衆不加理智地確信這個正義、溫暖、愛情的故事永恒地發生在這裡,永恒的歌聲早就在重重深殿中湧動。
-
回想與回響 Echo
白雲蒼狗話蘇彈
蘇州彈詞在淸代末葉流入上海,到了本世紀二十年代,隨唱片及廣播事業的興起,進入鼎盛狀態,主要是靠藝人的語言聲態來描寫環境、製造氣氛、刻畫人物、摹擬人物的言談和思想情感,這些都要傳神,才能感染聽衆。
-
回想與回響 Echo
兒童戲劇的眞實性 從「一九九八九歌兒童藝術節」的三齣戲談起
基於九歌兒童劇團在台灣的兒童劇界有著元老級的地位,又因其對台灣的兒童劇場、戲劇敎育的推動,有著相當的影響力,我們期待他們能藉著對過往作品的重新省思,打破社會認爲「兒童劇就是簡單劇」的刻板印象,呈現戲劇「眞實」的美。
-
回想與回響 Echo
瞄準台東劇團
針對《中華民國八十六年表演藝術年鑑》中〈官方主導或市場機制〉乙文有關「表演團隊扶植計畫」的觀察論述,台東劇團提出了在地經營觀,以爲回應。
-
現象視察
追蹤狄亞基列夫
台灣的芭蕾或許無法發展成波修瓦芭蕾的規模,卻有形成狄亞基列夫的俄國芭蕾格局的可能性。現階段台灣芭蕾缺乏的不是等待啓發的尼金斯基或卡薩維娜,而是能夠啓發他們掌握藝術趨勢、有企業經營智慧的狄亞基列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