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文泰相當重視創作的空間與沈澱。(郭文泰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台灣「藝」鄕客

來自異地的振盪

《開紅山》

9月10〜12日

敦南誠品B2藝文空間

單看郭文泰Craig Quintero的履歷,會讓人因爲這「層峰迭起」成績,而誤以爲他是硏究台灣劇場的一位學者。透過他溫文沈穩的談吐,很難想像這個來自美國德州的外國人,竟然在大陸台灣之間,風塵僕僕走了七、八年,甚至在九月中左右,還要自掏腰包編導他在台灣發表的第三齣戲:《開紅山》。

從這個額頂流血的宗敎儀式,郭文泰體會到任何社會的眞正改革,似乎都免不了要流血;如此深沈內化的感受創作,難得展現在這麼一位成長於美國外顯價値社會的靑年。去年他連續在差事劇場和誠品藝文空間分別發表了《出山》和《鍋巴》,其畫面意象的深邃與寧靜,被鴻鴻喩爲足以媲美貝克特劇作豐富的意境。不過,叫人好奇的還是他發掘中國文化的歷程。

他在美國芝加哥求學期間,就曾經接觸過李寶春等人,並曾在芝加哥的職業劇場製作《西遊記》裡擔任副導。偶然間,因爲扶輪社獎學金的關係,他開始到上海,日後也遠赴北京學習中文。郭文泰說,他待在大陸的時間,多半用來沈澱自己,跟廟口的老百姓們喝茶嗑花生聊天,沈澱自己的思考。後來一回美國,就發表了四齣劇作;接著,他又輾轉透過蔣經國等獎學金來到台灣文化大學學習京劇表演,接觸到臨界點劇團的一些團員,於是開始連結他在美國創辦「河床劇團」的團員,積極尋找創作發表的機會。

自認作品與生活沒什麼關係的郭文泰,其實相當重視創作的空間與沈澱。從《鍋巴》這齣戲厚實鮮豔的濃度中,或許我們會誤以爲是郭文泰身爲導演的獨裁。即使作品透露出濃烈的情感,但不慍不火的節奏,就如郭文泰對劇場創作的看法一樣,彼此需要呼吸的空間。沒有角色、劇情,沒有完全的文本對話,從腦海中的一個強烈的印象,郭文泰在創作過程中連結次序,透過溝通,沒有解釋,遵照自己的直覺呈現純淨的畫面。郭文泰以「總體劇場」的觀念處理自己的創作,他深信只要掌握戲劇情節進行的節奏,就能慢慢培蘊整齣戲的意象,促使觀衆在內省中體會他的創作企圖。

雖然思考與創作的過程像漏斗一般沈緩,郭文泰的實踐行動力恐怕不可小覷。今年年初,郭文泰帶著兩位朋友,頭上頂著圓形與方形立體的造型,買了票準備「參觀」北美館,挑戰藝術權威者對於藝術品的定義,在現場引發一股騷動;隨後,郭文泰還回美國與朋友策劃了Pioneering Arts Spaces「前鋒藝術空間」的活動。這名之爲《時光》的行動藝術表演,完全自發自主,只因郭文泰企圖挑戰權威者對「藝術品」的定義,從而激發觀者反省「標籤」背後影射的權力運作;或許這是郭文泰所強調觀者與表演者應該平等的意義吧。

把神桌搬上舞台,或是到處鋪滿噸噸白沙,這樣色彩濃烈,風格敦厚的創作,旣是膽大,也是內斂。台灣大陸兩地的文化對郭文泰而言,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藏,一般創作者或許羨妒,或許也是拭目以待。視敎書、看戲和導戲爲生活理想的郭文泰,儘管不完全屬於台灣;但他想法和創作中所反映出對文化的看法,其實就是郭文泰爲台灣觀衆細心安排的一份回敬禮物。

 

文字|傅裕惠 劇場工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