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獲服裝設計金牌獎的西班牙設計師Joan Guillen作品。(張維文 攝)
布拉格 藝術節/布拉格

交集劇場時空與人文的盛宴

側記「布拉格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

從這屆布拉格四年展當中,我們看到了劇場藝術這一百年來的演進,也看到了多元發展、兼容並蓄的明日願景;更看到了科技與藝術的結合,爲劇場整體的視聽效果提供了更大的表現可能;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人類智慧與靈魂在空間上交流、在時間上傳承的內在意義。

從這屆布拉格四年展當中,我們看到了劇場藝術這一百年來的演進,也看到了多元發展、兼容並蓄的明日願景;更看到了科技與藝術的結合,爲劇場整體的視聽效果提供了更大的表現可能;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人類智慧與靈魂在空間上交流、在時間上傳承的內在意義。

布拉格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簡稱PQ)──這個全世界規模最大、最受劇場界矚目的舞台設計與劇場建築特展,一九九九年六月再度於布拉格一個具有百年歷史、新藝術風格的The Industrial Palace展覽會場,展開爲期三週的繁華盛宴。來自全球近五十個國家的數千件舞台設計、服裝設計及劇場建築作品,彷彿一席囊括古今中外各式視覺品味的滿漢大餐,設宴於佔地一萬〇六百平方公尺的展覽會場,邀請來自世界各地饕餮的閱覽者大快朶頤。

一九六七年捷克政府爲表彰自三〇年代以來,捷克的舞台設計在世界劇場界獨領風騷的局面,於是策劃了一次世界性的舞台設計及劇場建築大展,提供舞台設計及劇場建築專業人士一個交換智慧與經驗的絕佳機會,往後便逐漸發展成全世界劇場藝術界每隔四年的例行盛事,並且轉由捷克文化部及聯合國文敎組織共同主辦。三十餘年來,布拉格四年展讓來自全球的劇場藝術工作者,見識了各個文化之間的獨特差異,更見證了劇場建築及各國專業舞台設計多元的發展歷程與轉變。而今年第九屆的PQ大展,不但見證著世紀末世界劇場藝術發展的進程,也在預測下一世紀劇場視覺可能的新趨勢。

多元且豐富的展覽內容

累積了幾屆策展的經驗,今年的PQ在活動的規劃上顯得更豐富多元,並且費心安排了現今世界舞台設計三大巨擘──捷克的Josef Svoboda、英國的羅夫可泰(Ralph Koltai)及美國的李名覺(Ming Cho Lee),在布拉格國立歌劇院舉行了一場世紀末的大師對話。展場部分除了歷來概分爲主題區、國家專業區、劇場建築區、學生作品區等四大類別的靜態展覽外,還安排了專家導覽、參觀捷克不同風格劇場及製作工廠、捷克劇場藝術攝影展、開放空間劇場、兒童設計工作坊等種種活動,向更廣泛的民衆及學生張開臂膀。今年會場外另搭建了四個不同形式的活動劇場:帳棚式、圓井式、蒙古包式、木屋式,結合了市集、娛樂、休閒、餐飮與表演的多種功能,更是開創了開放式戶外劇場空間設計的另類方向。

此外,PQ會場還開闢了一個充滿機動與互動的學習空間──Light Lab,規劃了一系列小型演出、跨學門的硏討會、敎學硏習、操作示範等活動。Light Lab主要著重在燈光、音效於藝術及技術層面的探討,並且推介電腦、多媒體等輔助設備及軟體在現代劇場藝術上的應用。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的燈光設計敎授Jennifer Tipton也應邀講說她今年於華盛頓特區莎士比亞劇場最新作品The Trojan Women的設計概念與發展過程。

主題展區:二十四國舞台設計歷史關注

歷屆PQ展覽會場主要的關注焦點,乃是位於會場中央敞廳、面積約佔兩千一百平方公尺的主題展區。有別於九五年PQ主題展的焦點完全集中於捷克舞台設計巨擘Joseph Svoboda的個人回顧展,今年的主題展則在介紹世界二十四個國家舞台設計歷史發展過程中,具有本質性與決定性影響地位的劇場藝術家。並從歷史的觀照角度,來閱覽一世紀以來這些舞台設計先驅,如何提供劇場藝術一個劃時代的創作方向與可能。

布拉格四年展的策展單位每屆都會頒發數個獎項,以肯定各展區專業設計師的傑出創作與貢獻。榮獲本屆PQ主題區金牌獎的是德國身兼畫家、導演、舞台設計三重身份的Achim Freyer(1934-)。自七〇年代以降,他即是所謂「視覺劇場」(visual theatre)的主腦人物;他系統性地解剖劇場與視覺藝術的基本元素,並結合音樂、語言、舞蹈、雜技等跨領域的藝術家參予創作,將舞台設計從背景說明式的空間藝術,推展成與文本戲劇動作同步進行的系列畫面,成爲視覺空間及時間向度上主要的陳述者。Achim Freyer的作品充滿了知性與疏離感的抽象符號,並且爲古典戲劇及傳統歌劇,開發了原創性十足的全新視覺感受。

主題區銀牌獎的得主則是來自韓國的Lee Byong-Boc,她的服裝設計作品呈現出簡練、大氣、和諧、統一的自然美感,其得獎原因除了材質的運用表現了極具民族性的原創風格之外,展出方式整體視覺所傳達出的莊重、簡樸的劇場特質,更被評審引以爲典範。

此外,波蘭、捷克、以色列則特別介紹幾位已逝的舞台設計家,以紀念他們在劇場藝術史上的特殊貢獻。如波蘭的Stanislaw Wyspianski(1863-1907),乃是二十世紀初期引領波蘭劇場思潮的前鋒;早在一九〇一至一九〇五年,他就曾嘗試將劇場的原本風貌──空台,在演出中大膽、赤裸地呈現在觀衆面前。另一位二十世紀晚期最具影響力的波蘭舞台設計師Tadeusz Kantor(1915-1990),於二次大戰期間致力發展現代劇場「最低眞實限度的劇場theatre of the reality of the lowest rank」的觀念,爲後來貧窮劇場、總體劇場total theatre概念的主導人物之一。

國家專業區:各國參展、區域差異

位於展場左翼的國家專業區,呈列的是參展國過去五年來的精選作品,以舞台設計爲主、服裝設計爲輔,來介紹各國的劇場文化特質及劇場視覺風格的新趨勢。今年專業區個別的展場設計雖不似上屆各出其招,但仍可以看出各國在呈展方式與劇場設計風格上所呈現的區域性差異。

大體上來看,西歐國家如德國、英國、瑞典、比利時、荷蘭的舞台設計作品,較趨向知性的思考與表述,空間視覺著重在表現內在心理的眞實,而非外在情感或時代、地域的說明。西歐國家大部分的劇場設計作品皆重視空間、線條、造型與光影的運用,呈現一種嚴謹、冷峻、簡潔的現代質感,並反映了創作者深刻的省思與選擇;而閱聽者也同樣必須投入理性的觀照,方能探究這種內斂性的視覺感受。

相較於西歐劇場設計的簡練風格,東歐國家如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國則傾向一種繁複細緻的美學,講究精緻、複雜的素描彩繪與細節的描寫刻劃,並強調文本、氛圍、情境在總體視覺營造上的呼應,與人一種感性外現的視覺印象。而從參展亞洲國家如韓國、中國大陸及日本部分作品,可以窺視出某些創作者融合本土與西方現代劇場美學風格的企圖心,然而整體而言,亞洲參展作品不論從視覺美學或立論觀點,都顯得較趨向寫實、保守、傳統。美國設計作品則包羅了百老匯、區域專業劇場、主題公園、戶外劇場、電視攝影棚現場演出等多方位的舞台設計範疇,顯現其商業與藝術並重的關懷與現狀。此外如紐西蘭、瑞士、冰島、挪威則採取概念式的佈展方式,結合了觀念藝術與裝置藝術的特質,以說明他們國家劇場設計的潮流。

今年PQ國家專業區舞台設計的金牌獎由西班牙的Jauma Plensa獲得,他因傑出的創作力及擅長統合各種設計元素,而得到評審的靑睞。而同樣來自西班牙的Joan Guillen則因其巧妙結合人物與動物造型的驚人想像力,與捷克的Jana Prekova共同獲頒專業服裝設計的金牌獎。

本屆象徵PQ特展最高榮譽的The Golden Triga(即包括主題、國家、劇場建築展區所有專業設計金牌中的金牌),由捷克的國家館囊獲;該館展現了捷克劇場創作多元發展的風貌及企圖。從傳統經典戲劇到結合電腦、機械裝置及錄影技術的前衛作品,八位劇場設計師忠實記錄了從發想到執行的創作過程,使觀者可以進而比較想像面與實際面之間的落差。捷克國家館的展場設計成一個施工中的劇場建築,彷彿說明捷克的劇場藝術還在持續建設,而且可能永遠不會停工。

學院專區:三十六國學校、學生作品競硏

至於展場右翼展出的內容,則包括了二十個參展國家的劇場建築展及三十六國各校學生的作品,提供了劇場工作者與劇場敎育者檢視與比較各國劇場發展現狀,及了解各國劇場藝術相關科系敎學目標與方法的大好良機。

從學生劇場設計作品的呈現,可以看出各國各校不同的敎學理念與風格。例如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的MA Program,側重設計創作過程的學理分析及論述,多於對設計作品視覺成果的完整呈現。日本Musashino藝術大學則引導學生從傳統劇場形式出走,嘗試將演出放置於類似裝置藝術的空間中。中國大陸中央戲劇學院與中國戲曲學院,以本身文化劇種爲文本基礎,偏向探究傳統戲曲與地方劇在舞台美術上的創新。

另外有些國家則選擇不直接展現學生的劇場設計作品,而以另類的表現方式來傳達該校的劇場敎育哲學。例如瑞典的戲劇學院,設計了一個堆滿了各形大積木的遊樂場,並邀請參觀者輕鬆打造自己的夢幻空間,利用這種淺顯、互動的方式,帶出他們劇場敎育理念強調自由發展,以及重視觀看者與演作者之間的互動,充滿了遊戲的興味與哲思。德國參展學校則僅僅展出一系列學生的基礎平面習作,點出其劇場藝術敎育重回純粹美術的基點,著重顏色、比例、線條、構圖在空間中的構成。

聯合國文敎組織爲獎勵新生代劇場設計師,今年首開先例地表揚優秀的年輕設計師及參展學校,來自英國、紐西蘭、愛沙尼亞的數名年輕專業設計師,及荷蘭、以色列、英國、拉脫維亞、韓國的學生作品集體呈現,都得到PQ這個新的傳統的肯定,相信聯合國文敎組織此舉,對全世界劇場藝術敎育的推展會是很大的鼓勵。

OISTAT劇場建築競圖

劇場建築區展現了二十個國家近年來的各式新舊劇場建築形式,其中亦包括會堂、遺跡等各種可供作爲表演場地的空間。此外有些劇場建築作品雖未經落實,但對劇場形式的發展及演作空間和觀賞空間提出獨到的見解與審視,因此也頗受人側目。聯合國文敎組織外圍組織「國際舞台美術家、劇場建築師曁劇場技術人員協會」(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cenographers, Theatre Architects and Technicians,簡稱OISTAT),並展出由其策畫主辦的第五屆劇場建築競圖的二十六件入圍作品。

OISTAT的劇場建築競圖,選擇了PQ會場The Industrial Palace及其以東四百公尺的都市計劃區爲基地,想像力、表演空間與觀看空間的相對關係、藝術性與功能性、及現實環境的實際因素都必須被考量,而同時這表演場地還必須滿足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演出形式的需求。總共有來自三十一個國家二百二十六件劇場建築作品參賽,由蘇俄的建築師Preobra-jenskaya Valeria得到首獎;他因成功地將現有建築融入新的建築,且有效地重新改造旣有空間結構而拔得頭籌。這個作品的特色在於將表演空間切割成相連的獨立區塊,並由一狹長的斜坡連結,不設固定的觀衆席,觀看者在演出中隨著演出者在各區塊中遊走,並可隨性更換其觀賞的角度。有些入圍作品的想像幅員廣大,例如日本一件劇場建築作品便以火車站作爲靈感,設計了一個多軌道、車廂式的戶外劇場,觀衆席、舞台、化妝間、佈景工廠等都設在可開合的包廂內,並可自由在軌道中轉換其相對位置。

從這屆布拉格四年展的主題區、專業區到學生作品區,我們看到了劇場藝術這一百年來的演進,看到了更多元發展、更兼容並蓄的、更具創意的明日願景;看到了劇場視覺藝術所透露的各個文化不同的社會、人文特質;也看到了科技與藝術的結合,爲劇場整體的視聽效果提供了更大的表現可能。我們更深刻感受到人類智慧與靈魂在空間上交流、在時間上傳承的內在意義。

 

文字|張維文 國立藝術學院劇場設計系兼任講師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