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內的劇場而言,「亞洲小劇場網絡」這一個原來以文化交流資源共享的戲劇盛會,在三年的持續舉辦下,已經漸漸看出它在一整年藝術活動中獨特的定位與意義。在一年到頭大大小小的藝術節、戲劇節當中,即將在皇冠小劇場「發生」的小亞細亞'99,已成爲下半年度表演藝術界相當令人期待的盛事。
台北光之片刻表演會社《差異.共振#2》
9月10〜12日
北京中國靑年藝術劇院《在路上》
9月17〜19日
香港瘋祭舞台劇團《母親》
10月29〜31日
大阪銀幕遊學劇團《鬱》
11月5〜7日
東京黑帳幕劇團工作坊
11月15〜19日
演出與工作坊地點:皇冠小劇場
從一九九九年八月起,由台灣皇冠小劇場、香港藝術中心與東京小愛麗斯劇場三地聯手策劃的亞洲小劇場網絡(Asia Little Theater Network),今年正式邁入第三屆,除了增加韓國釜山慶山大學成爲固定交流地點與策劃單位外,各個城市的主辦單位也因各地的不同需求,安排搭配的活動也呈現著各自的特色。不過,總的來說參與的地區與演出團體越來越多,呈現出來的劇場形式與美學風格也漸趨多樣化。
對國內的劇場而言,這一個原來以文化交流資源共享戲劇盛會,在三年的持續舉辦下,已經漸漸看出它在一整年藝術活動中獨特的定位與意義。在一年到頭大大小小的藝術節、戲劇節當中,即將在皇冠小劇場「發生」的小亞細亞'99,已成爲下半年度表演藝術界相當令人期待的盛事。
五地參與的台北演出
今年台北部分的演出有來自北京、香港、大阪、東京及台北的團體共襄盛舉。
前兩屆的「小亞細亞藝術節」,台灣參與的包括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一九九七年的《著魔666》與一九九八年的《2000》)與台灣渥克劇團(《幹!一次只能爽一下!》)。今年應邀參加的則是近年來相當專注於以「表演」爲主體的光之片刻表演會社。光之片刻表演會社成立於一九九六年,曾演出《鏡修羅》、《愛比死更冷》及《肌肉的記憶是最持久的》。主要團員都是長期參與劇場工作的編、導及演員,他們的演出風格相當內省化,以形式的深刻與視覺的強度做爲舞台呈現,並且持續尋找跨領域與跨文化的合作機會,藉此發現新的劇場概念。這一次邀請來自日本的導演松島誠,同樣由劉守曜做肢體演出與表演設計。另外結合香港龔志成的音樂創作與黃志輝的空間創作。延續《肌肉的記憶是最持久的》的創作理念,將演出《差異.共振#2)。他們也將是這一次小亞細亞藝術節於台北皇冠小劇場演出的開鑼先聲。
去年曾經在皇冠小劇場演出《綠房子》,讓台灣觀衆對於中國小劇場的發展現況有進一步的認識,當然也引發台灣當地戲劇學者相當多討論的「中國靑年藝術劇院」,今年仍代表北京推出由曹克非執導的《在路上》。此次中國靑年藝術劇院仍然延續自我與城市之間交互對峙的風格,透過計程出租車司機的視界,企圖以流動的交通網路,描繪出一幅崩解中的城市圖像。値得一提的是,這次演出也邀請了台灣旅德的學者龍應台作爲文學顧問,不知向來筆鋒犀利、見解讀到的龍應台,這一次又要《在路上》發揮什麼驚人的影響力?
來自日本的團體一向備受矚目,今年來自大阪的「銀幕遊學劇團」將來台演出《鬱》。成立於一九八八年的「銀幕遊學劇團」,演出風格遊走於日本傳統美學與前衛藝術的肢體劇場形式之間,除了曾在大阪演出以多媒體爲表現形式的原創作品外,也曾經在京都及神戶藝術節演出。這一次再度以變幻的劇場空間作爲破裂城市的放大鏡,透過肢體傳達時而家徒四壁,時而荒蕪孤寂,企圖在城市裡尋找聯繫和依歸。
香港方面由前衛劇團「瘋祭舞台」演出《母親》。「瘋祭舞台」是由香港戲劇創作者與知名的舞台設計何應豐於一九九六年所創立的,著重以當地文化、歷史及社會變遷爲根基,揉和古今中外的文化經驗,引申至多角度的藝術創作。《母親》一劇爲導演何應豐的近作。
今年台北小亞細亞藝術節除了演出之外,還特地邀請來自東京的「黑帳幕劇團」舉辦「身體訓練工作坊」。成立已三十年的日本元老級劇團「黑帳幕」,從十五年前便開始從事亞洲地區藝術家交流的工作,近年偏向與歐洲的交流活動。此次工作坊將由「黑帳幕劇團」的藝術指導山元淸多(Yamamoto Kiyokazu)來台授課,進行另一種交流的模式。
「當下」的議題
從前兩屆的小亞細亞藝術節看來,來自東亞各地的演出團體都淸楚地選擇了一種對戲劇的態度,對於肢體、聲音、語言、意象的運用各自檢選合適的比重,多數也都對「傳統文化(戲劇)」採取棄絕或「選擇性使用」的態度。當「注入傳統風格」的意態不復存在,文化差異同時變得模糊,餘下的是共同面對的「當下」的議題。小劇場的生猛勁道是小亞細亞藝術節存在的重要根基,然而由於各區域或邀請的團體在小劇場發展的進程上各個不同,越來越多的節目是否就能看出各自原創的活力,或只是區域代表聊備一格的露露臉?台灣的戲劇界和觀衆似乎應該透過參與給予更直接的回應。
文字|吳小分 劇場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