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演出,曹克非執導的《在路上》。(皇冠小劇場 提供)
台北 藝術節/台北

蔓延中的戲劇網路

台北、東京與香港三地共同策劃舉辦的亞洲小劇場網絡,整個活動在香港的呈現最爲完整,不僅增加新加坡、上海與深圳的演出團體,還開辦「錄影茶座」的討論空間。此外,今年甫加入主辦單位的韓國釜山慶山大學也是一別具特色的演出據點。

台北、東京與香港三地共同策劃舉辦的亞洲小劇場網絡,整個活動在香港的呈現最爲完整,不僅增加新加坡、上海與深圳的演出團體,還開辦「錄影茶座」的討論空間。此外,今年甫加入主辦單位的韓國釜山慶山大學也是一別具特色的演出據點。

新加坡、上海與深圳的演出團體

香港的小亞細亞藝術節,今年除了與台北演出相同的作品外,另還邀請來自新加坡、上海、深圳的具特色團體演出。首先開幕戲便是由上海戲劇學院演出的《誰殺了國王》,脫胎自莎劇哈姆雷特,這一次以中文演出的劇作,由谷亦安導演,在形式上以中國戲曲、面具、說唱敍述、布袋木偶與即場討論,重新面對劇中「面對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値得考慮的問題……」,在誰殺了國王的大哉問中,重新尋找殺人的藝術。

來自新加坡的「新陳代謝劇場實驗室」這一次參加的《沒有不在場證據》曾在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在新加坡The Substation劇場首演。新陳代謝劇場實驗室是一個以過程爲主的舞蹈劇場。主要由Zai Kuning成立及領導,致力從傳統亞洲舞蹈和習俗中尋找素材資源及進行訓練,全劇完全無對白。

深圳大學藝術學院的《故事新編之鑄劍篇》則是改編中國作家魯迅的原著,故事敍述從鑄劍到尋仇,對兩千多年前流傳在長江中下游的「干將」、「莫邪」及「眉間尺」的傳說,重新演繹出「世紀末」的觀點。

在香港小亞細亞藝術節的節目中,另一個受到矚目的是日本導演寺山修司的《審判羅拉》;這是一齣由影片與現場單人演出混合的表演,演出者是曾與寺山修司合作多年的森崎偏陸Henrik Motidsaki。寺山修司把劇場的精神與電影媒介相結合,形成一股詭異又燦麗的美感經驗,也使得劇場的視覺經驗重新被定義。「參與」過他的演出的觀衆,莫不留下深刻的感官記憶。這一次的《審判羅拉(劇場電影眞人版)》,將在電影銀幕上呈現出三個女主角的肉體行動,讓銀幕底下的觀衆按耐不住地想往銀幕衝,這一幕混亂交織情況即爲「羅拉」。並同時播放一部以《審判》爲名、表現社會權力鬥爭的短片。

香港除了演出節目外,也同時舉辦了另一有特色的活動「錄影茶座(Video Cafe)」。錄影茶座一共四場,以影像放映與現場討論爲主。邀請的第一場是由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南亞地區的民衆劇場帶來的「小劇場的民衆本能」。第二場播映來自台灣放風藝術節一九九八、一九九九兩年的演出實錄,以「小劇場空間再定位」,呈現這一個近年來在台北相當熱鬧的演出景況。第三場放映在日本小劇場節的肢體語言,探討在該劇場節中的肢體現狀。第四場則是兩年來小亞細亞藝術節的回顧,讓來不及參與的人有機會從影像中一窺究竟。

韓國釜山新據點

小亞細亞藝術節的網路不斷蔓延開來,今年也增加了韓國釜山爲新的據點,在韓國演出的團體包括北京中國靑年藝術劇院的《在路上》、日本東京劇團的《老故事》、新加坡新陳代謝實驗室的《沒有不在場證據》、香港瘋祭舞台的《母親》以及台北光之片刻表演會社的《差異.共振#2》,整個演出由九月開始,爲期一個月。演出在釜山慶山大學的藝文中心舉行,釜山是韓國相當重要的城市之一,慶山大學文化中心於一九九七年開幕,包括劇場、藝術博物館和音樂廳,値得一提的是兩個小劇場的空間分別爲兩百三十與四百四十九年席次,空間的大小與形式,非常適合實驗性的表演藝術演出。來自韓國的「漢城劇團」也將帶著他們的作品《洗手間》參加在日本小愛麗絲劇場的小亞細亞藝術節,內容相當誠實地反映了韓國當代年輕人正在靑春歲月中的心路歷程。

 

文字|吳小分 劇場工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