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九四回顧
不夠殘酷 1994台灣劇場的激流倒影
「但是與其絮絮叨叨地抱怨虛弱,抱怨煩悶、懶惰與愚昧,不如去尋找一個能使我們擺脫虛弱的方法。」──安東寧.亞陶(Antonin Artaud)
-
九四回顧
滑落之前,傾斜之後
儘管去年一年小劇場活動看似蓬勃,黎煥雄卻對整個劇場的發展提出「滑落說」。語出驚人。他認爲活動力旺盛的「河左岸」、「臨界點」、「台灣渥克」等劇團實則在第一次演出就已達到(或成爲)高峯,之後的作品難再有新的沖激。
-
九四回顧
誰最熱門? 1994節目排行榜見「高下」
1.由觀衆入場數的統計綜合看來,兩廳院所主辦的節目,無論是音樂或是戲劇表演,似乎平均觀衆人數較多。這原因應與其票價較低廉有關。以較低的票價來鼓勵更多的觀衆與表演藝術活動,原來就是其一貫政策。由此統計表應可得到證明。 2.無論是音樂廳或是戲劇院的節目,除了七月份兩廳院休館保養外,排行榜內的節目演出日期平均分佈在一整年,可以說並無大小月之分。 3.音樂廳的前二十名中,國外知名音樂團體幾乎包辦了一半,即使是高票價的節目,只要是屬於世界級,仍能吸引觀衆的參與。至於其它排名則依序爲推廣性及節慶特別節目等。這些節目的票價都屬於中低價位,且大多有其特定觀賞族群。 4.戲劇院前十五名中,絕大多數的節目是由國內知名表演團體所演出,其中雲門舞集的三齣舞碼均能近入前十名。 5.根據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於八十三年對兩廳院的觀衆所發出的問卷中發現:雲門舞集、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國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及表演工作坊等均屬於觀衆最欣賞的國內表演團體之一。這項調査與年終排行結果是相當一致的。 文字|朱乃利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設計師
-
焦點
德國歌劇傳承者 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
被作曲家理査.史特勞斯譽爲「舉世最佳的歌劇樂團」的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在褪去了東德共產神秘色彩後,便以「德國歌劇傳承者」之姿展現於世人眼前。一九九二年,義籍指揮辛諾波里入主樂團,爲這個走過四個半世紀的老團保持其舊有優良光輝的傳統之餘另創新局。
-
焦點
血淋淋的希臘悲劇 《伊雷克特拉》
《伊雷克特拉》一九〇九年在德勒斯登歌劇院首演時,樂評呈極端反應。有人認爲歌詞內容反倫常,充滿暴力、變態、缺乏任何同情和愛的特質,但亦有人認爲霍夫曼斯塔爾的歌詞充滿表達力,並成功的把索福克里斯的古典悲劇現代化了。對音樂的評論則不斷圍繞著「匠氣和藝術家之別」這個問題爭論不休。
-
焦點
我懷疑,我追尋,我要新曲子
持「懷疑論」的慕特認爲所有的演奏,很難有所謂的最佳「定本」。她喜歡托爾斯泰的比喩──樂念像燭光,它在黑暗中幫你照路,但你永遠在光後面,不可能在光裡面。所有的演奏家都站在燭光後面而不是裡面,沒有人敢說他已經走進作曲家的內心,甚至作曲家演奏自己的作品,也難說那就是「定本」。
-
焦點
幻化的溫度與風 歌的斷想與聯想
每一首歌就是一個小小的歌劇,而歌者是一個特技演員,除了最輕微的表情手勢外,只准用他的聲音,把場景呈現在聽衆眼前。他是劇中的人物、對話者與旁觀者。他是在佈景與灯光,是溫度與風。
-
焦點
美好的藝術 「嶄新的」美藝三重奏
在室內樂史上,從舒班齊赫(Schuppanzigh)組成的弦樂四重奏以來,一直由弦樂四重奏引領風騷,直至本世紀才有所謂職業性、固定的鋼琴三重奏組合。Beaux-Arts這兩個字源自於法文,直譯成中文爲美好的藝術,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曾讚道:「Beaux Arts Trio完美無懈可擊的音樂品味令人鼓舞振奮。他們是繼魯賓斯坦、海飛茲、弗爾曼以來,世界上最著名、最好的室內樂組合。」
-
新浪潮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藝術家
黛波拉.黑是美國六〇年代崛起的編舞家。和許多同時期的舞者一樣,黛波拉企圖將舞蹈「平民化」,讓沒受過舞蹈訓練的人也能演出。透過工作坊的形式,黛波拉讓招來的人在一定範圍內,自在地享受舞蹈的樂趣。欣賞東方哲學的黛波拉,眞是將道家「無爲」的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
-
倫敦
音樂劇之都──倫敦
年華老去的過氣明星淒婉哀怨地引吭高歌,從身上的華麗衣裳及刻意裝扮的臉龐上隱隱可看出她仍風韻猶存,但卻掩蓋不了內心深處的落寞與孤寂。她鎭日深鎖座落於日落大道的豪華巨邸,魂縈夢繫過往閃亮的銀色生活,浸淫於夢幻式的回憶之中,這樣一個看似浮華卻又隱藏晦暗的宅第,構成了全劇虛幻不實的異樣氣氛,也牽引每位觀衆的心。
-
藝鄉人
在世界文化上添磚加瓦
今年三十七歲的譚盾,是文革後第一批中央音樂學院學生,一九八六年來美後即活躍在紐約表演舞台。他的作品多元,音樂舞台從實驗劇場橫跨到國際首屈一指的音樂廳、歐洲音樂節。從去年十二月起,他爲英國BBC蘇格蘭交響樂團聘爲駐團作曲家,並兼任副指揮。
-
台灣劇場
寶島第一京班 被遺忘的「宜人園」
由廣東二黃那嘎嘎起家的廣東宜人園,民國初年活躍於台灣中北部地區。爾後經留台大陸京班藝人授藝,改以演出京戲爲主,口白因地制宜或閩南語或客話而備受全省歡迎,演況甚至凌駕大陸京班來台的演出,全盛時期一年演出360日,且長持十年之久。終因電影興起而一墜落底,如電露消散。
-
交流道
大陸舞台上的台灣話劇
八〇年代起,台灣劇作家的作品連年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成都等重要都市的舞台上搬演,《紅鼻子》、《弱者》、《遊園驚夢》、《蝴蝶夢》等,雖不能概指爲針砭、但有一定程度反映資本社會世態的劇目,在以社會主義爲背景的舞台上,如何「扮」演呢?
-
台前幕後
《美猴王》的魔力 陸光國劇隊歐洲巡演筆記
去年十一月間,正當解散三軍國劇隊的訊息正瑟瑟逼人的時刻,陸光國劇隊一齣《美猴王》卻風靡了歐洲維也納、西班牙、義大利,掀起有如聖誕節的歡樂氣氛。經營國際文化經紀公司的Robert說:「陸光是我十幾年來帶過最好的團」
-
回想與回響 Echo
票友彩爨佳話傳 從辜、嚴伉儷登台演出說起
歲末天寒,心意正炙,辜振甫夫婦偕同顧正秋、孫正陽等以「傳薪遞火、光揚國劇」爲旨志,義演京劇;票友與內行名角同台,傳爲佳話。美事不孤,細數從前,不盡風流奇趣。
-
戲曲
懸絲傀儡 《潘金蓮》翻不出男性編劇之手
無論是「上崑」的傳統潘金蓮或「復興」的新編潘金蓮,編劇者無意間其實都表達了一個事實:世間所謂的「紅杏出牆」或「不倫之戀」,其後果全由女性承擔。承受閒言閒語的是她,下手鴆毒的也是她。
-
戲曲
放不大的小脚 潘金蓮的前世與今生
「上崑」呈現出的依然是明代那個「千人騎、萬人斬」的淫婦,如果這是潘金蓮的前世;那麼,「復興」新編的敢做敢當、剛烈的俏佳人,則是潘金蓮的今生。然而,《潘金蓮》雖是演出了驚世駭俗的悲劇,卻依然掉進由男性觀點來塑造和譴責的三寸金蓮規範中。
-
戲曲
失焦的叛逆 藝術的叛逆應有叛逆的藝術
對傳統的叛逆是京劇及任何傳統劇種亟需的養分;但藝術的叛逆不能只有「政治」沒有「美學」。在新編《潘金蓮》劇中,顯然諄諄告誡的意圖大於藝術的浸淫,反而模糊了叛逆的初衷;但失焦的叛逆總比失血的衰頹好。
-
戲曲
所謂「荒誕劇」
西方荒誕劇奠基於「荒謬主義」,此派作者拒絕用理智手法反映生命的荒誕;《新編荒誕劇潘金蓮》卻是一步一脚印佈局淸晰地敷演。在形式上,一如原劇作者所謂「乃是一個四不像的特殊品種」;在內容上,有關兩性議題的探討,化整爲零,反到形成一份意外的「荒誕」感受。
-
舞蹈
精練的手法、豐富的情感 《May B》舞評
瑪姬.瑪漢的舞蹈劇場以群體表現孤獨、以極動表現極靜,可謂深得藝術三昧,將「舞蹈呈現貝克特」這件不可能的事化爲可能,這不是靠異想天開的大胆,而是靠對於創作本質的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