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2011-2021 兩廳院主辦節目回顧:創作不該博取同情,而是試著去訴說面對歷史的傷痕的方法
在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數位典藏系統中,以戲劇、舞蹈、音樂主辦節目進行搜索,可見國家兩廳院自1987年成立以來共有3939筆節目檢索結果,數量持續增加中,且都在表演藝術圖書館中留下了珍貴的影音與相關文件記錄。在龐雜的檔案庫中,我們邀請了策展人與文字工作者周伶芝分享她觀察最近10年來的戲劇、舞蹈類主辦節目的看戲筆記,梳理對台灣社會與創作彼此交纏的洞見。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日本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
「表演藝術」作為一門總體藝術,其延伸的檔案類型豐富多樣,從戲服、道具、設計圖到舞台模型等物件,都有其典藏價值。因此,表演藝術類型的博物館多不勝數,甚至分門別類為馬戲、音樂、戲劇、舞蹈等專業,而世界數個知名的博物館也設有「博物館圖書館」,典藏與博物館直接相關的書籍、影音或其他文件資料,與物件類型的藏品進行互文對照。最初,館內的圖書館多半供館員研究使用,後進行系統性編目,便對外開放,提供專業資訊服務。 本期,我們造訪了日本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與韓國國立劇場表演藝術博物館,從各自博物典藏的獨到之處,一窺博物館、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如何透過圖書館,進行相關研究與藝術推廣,擴增參觀者知識體驗之外,也重新定位館方的價值。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韓國國立劇場表演藝術博物館
「表演藝術」作為一門總體藝術,其延伸的檔案類型豐富多樣,從戲服、道具、設計圖到舞台模型等物件,都有其典藏價值。因此,表演藝術類型的博物館多不勝數,甚至分門別類為馬戲、音樂、戲劇、舞蹈等專業,而世界數個知名的博物館也設有「博物館圖書館」,典藏與博物館直接相關的書籍、影音或其他文件資料,與物件類型的藏品進行互文對照。最初,館內的圖書館多半供館員研究使用,後進行系統性編目,便對外開放,提供專業資訊服務。 本期,我們造訪了日本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與韓國國立劇場表演藝術博物館,從各自博物典藏的獨到之處,一窺博物館、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如何透過圖書館,進行相關研究與藝術推廣,擴增參觀者知識體驗之外,也重新定位館方的價值。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紐約公共表演藝術圖書館
紐約公共表演藝術圖書館收集、保存與音樂、舞蹈、戲劇各類表演藝術及所有環節人物相關的文獻與文物,從歌劇演員到芭蕾伶娜、從舞台設計到燈光設計、從音樂家到演員,完整紀錄該領域發展的軌跡。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民國51年,作曲家史惟亮撰文提問:「我們需不需要有自己的音樂?」點出了台灣音樂全盤西化的環境、忘記了自己土地上音樂的現象,可謂對自我意識的首度覺醒。歷經時代演變,2012年更名後的臺灣音樂館,以「台灣音樂守護者」為己任,在既有「資料收集」、「典藏研究」、「資訊服務」等基礎上設置「資料館」。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數位藝術基金會
網路發達,實體圖書館的使用率下降,數位資料的瀏覽量卻暴漲,這曾是千禧年之後,讓國內外眾家圖書館十分焦慮的危機,為此大幅討論因應之道。20年後的今日,數位科技與生活貼合得更為緊密,去年肺炎疫情延燒之際,數位網路是突破封閉國界的唯一通道:線上會議、課程、直播和展演活動,讓人強烈體認到數位工具對生活帶來的巨大轉變人們只能正視且與之共存。於此,回不去的古典圖書館求知年代,我們又該怎麼讓圖書館、博美館及其典藏的知識系統,透過數位科技重獲新生,與當代社會連上線?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
柏林愛樂每個樂季約有40場曲目,一套曲目通常演奏週五到週日共3個晚上。數位音樂廳團隊不但從著裝彩排就開始試音響,接著錄下每一場演出,在最後一場展開直播,隔天開通至亞洲,檔案同時建立。長年累積下來,已成為一個龐大的視聽資料庫。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易卜生圖書館
易卜生圖書館位於幽靜公園與市區的交匯處,未來擬將公共文化設施如文化中心和體育館相連接,圖書館中也設有咖啡廳、兒童遊樂區、旅遊服務中心等,期能讓這位國寶級的劇作家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圖書館建築空間與閱覽方式演進小史
建築師路易斯・康(Louis Kahn)曾說:「建築形式是分析建築物本質後得出的結果。」圖書館建築的本質為何?這如何影響圖書館的建築形式?人、書本、建築空間的關係是如何建構又重構? 本刊邀請目前任教於臺北科技大學、長期研究圖書館建築的吳可久教授分享古今中外的圖書館建築空間演進,與時代趨勢下的公共圖書館的轉型之道,期能從圖書館建築的各層面觀察,梳理人和圖書館的空間關係。以下概分為4個不同階段: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走過8間厲害的表演藝術圖書館,推開「近未來」的大門,你期待看見什麼? 每件歷史檔案,都是一面鏡子,映照此刻的我們,並折射出未來觀點的發現。未來,就藏身在現在,在當下我們正在翻閱的檔案之中。 在封面故事的最後,我們將透過6位選書人,提出「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以6大關鍵字,在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的19萬件館藏中進行選品,溫故知新2030讀書會指南。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整座劇院就是一間圖書館,讓人意外遇見天使
近未來的表演藝術圖書館,將會以收藏這些無法被語言陳述,不能透過關鍵字被網路查到的各種身體經驗而著稱。表演藝術是一個需要操練身體技藝的藝術,各種表演藝術的身體經驗,某位演奏家演奏某曲目的感受,都能透過先進的VR設備,讓使用圖書館的大眾,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學習及體驗這這些身體記憶。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將藏品「關鍵字化」,貼合當代人搜尋知識的方法
為能符合現代人的使用慣性,圖書館必得將典藏品重新架構成「關鍵字化」、「資料庫化」,在此系統下,資訊才有機會被搜尋到。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將知識去蕪存菁上傳,讓典藏活化見天光
一個資料要「上傳」,必須經過整理,經過去蕪存菁。其實在創作製作的階段,蕪雜的訊息已經經過創作者或傳遞者的揀選,才能「上傳」為作品。圖書館也是經過一番揀選,上傳到實體空間,人們可以從揀選的質與量,來判定圖書館的高下。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虛擬開架」影音典藏,讓知識的取得更自由
數位化的狂潮席捲各行各業,出版業也受到極大衝擊,電子書逐漸普及,半夜不出門也能在圖書館借到電子書,掃描的便利性讓各大圖書館都有提供「Scan Delivery」的服務,光碟機早已不是電腦的必要配備,透過WiFi彈指之間,聽音樂看電影更是擺脫實際載體,圖書館面臨這樣的狂潮,該何去何從呢?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如神經突觸傳導而來的知識共享
動物對於刺激所產生的反應與動作,依靠神經系統;其訊號傳遞並非一條神經可以完成,必須經由多條神經間的轉換才能順利傳到目標。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肌細胞、腺體之間通信的接頭,稱為「突觸」(synapse)。 會接觸到這個生理學詞彙,起因是我這學期的「青少年劇場」教學,嘗試從「青少年」的定義討論,於是理解到這個特殊時期,「突觸」會開始進行第二波增生及修剪,而突觸密度改變也會讓認知能力轉變。因此,我開始思考的是:能否有什麼方式可以獲知創作者的過去,及創作間的連結? 這也與個人經驗有關。像是我從今年1月開始整理兩廳院駐館讀書會的書單,以「#MeToo」為關鍵字,然後以「連連看」的走向在思考,其中一條線索是從伊藤詩織的《黑箱:性暴力受害者的真實告白》裡提到記者清水潔,才閱讀到他追蹤懸案的軌跡與紀錄;另一條,則是林奕含以「成為一個新人」作為婚禮致詞,而連結《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與《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當然,這些連結完全是我個人角度與閱讀次序,並非原書邏輯。除此之外,我最近參與TIFA《浮光流影》的音樂會製作,也意識到兩種創作的路徑:一是,鋼琴家王佩瑤雖是受吳明益小說《單車失竊記》啟發,但在文字與音符的轉換間,並非為其配樂,而是依據自己身為讀者的體感對應到音樂家讀譜的經驗去召喚音樂;另一個則是,吳明益在講座裡提及,自己書寫這部小說中群象千里遷徙時,心裡配樂是「槍與玫瑰」2009台北演唱會DJ Ashuba彈奏的〈The Ballad of Death〉。這些旅程突顯的是,若非創作者自述,其實很難去得知,且不一定符合經驗邏輯。 作為創作者,始終渴望對自己喜歡的其他創作者有更多了解,甚至不只是傳記式的,而是那個非常自由且未修飾的歷程。 因此,我想像的「近未來表演藝術圖書館」能夠提供的功能,便是這種如「突觸」般的傳導與連結,讓我們可以得知未被述說與記載的創作秘密或秘辛。 比較單純的一種是,同一作品的不同演出版本,或是以「人」為中心去搜尋創作,這些或許能夠用類似已有的AI推薦、以圖搜圖等方式,藉由單一或多組關鍵字去擁有更進一步的功能。 另一種則是更深入地去探索創作者的神經元,透過表演藝術圖書館所建構的系統去探索作品背後的連結,產生「知識共享」。其中,更希望是種沒有被修整過,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每一回「駐館藝術家」的選擇,都在影響未來的典藏面貌
從藝術家駐館的「現在」作為「未來的檔案」的觀點來看,雙方的合作關係最重要的是創意的開發與未來文化資產的創造。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表演藝術海報視覺進化史
雖說海報的目的是為宣傳,卻是演出前觀眾對於節目的第一印象。團隊將表演濃縮於一兩個小時,而設計師更將構思精簡於一張海報中,因此作品不僅精鍊,同時也透露團隊的觀點與品味,本期精選雲門舞集、國家交響樂團、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當代傳奇劇場、朱宗慶打擊樂團與國外團隊,從設計的角度來看表演,展開歷年海報,就如同展開一段表演藝術的發展史。
-
跨界對談 魏海敏X許峻郎
看見女性藝術家的覺醒、韌性和為此付出的犧牲
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年度大作《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由王景生導演,魏海敏、張照堂、陳界仁3位國家文藝獎得主「同台」,透過張照堂1960年代「無頭」造像系列和紀實攝影,以及陳界仁在金門擎天廳、左營前海光劇校校址拍攝的影像設計,從回顧「京劇演員魏海敏」進而映現出「台灣人魏海敏」的時代輪轉,呈現如詩般的紀錄劇場形式。魏海敏在劇中重現6個經典角色的片段,此外,這位當代名伶首次在舞台上演出「魏海敏」的個人故事:戲是人生,人生如戲。 《千年舞臺》在國家戲劇院首演後,應「台積心築藝術季」邀請,於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演藝廳演出。在新竹演出前,我們與魏海敏老師,以及資深戲迷、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峻郎,就台上演戲、台下觀戲分享彼此的真實感受。
-
少年往事
被祖師爺挽留的北方男孩
京、崑兩門抱的國光劇團一等小生,是我們現在認識的温宇航,若要說起他的故事,往往會從1999年,美國林肯中心的「陳士爭《牡丹亭》事件」(註1)沸沸揚揚開始說起。數十年後,年屆五十、已定居台灣的他,如何回看自己這條崑劇演員之路?養出北方崑曲劇院一代人的「北崑學員班」,又是什麼模樣?又是什麼樣的際遇,讓他最後萌生離開北京的念頭?那些關於他過往的疑惑,都在温宇航的婉婉道來中,得到了解答
-
戲劇
打破參與式戲劇觀演關係
若把「參與式戲劇」、「沉浸式戲劇」、「環境劇場」等表演類型共同視為光譜中的一區,則其藝術手法主要訴求或可大致分為兩點:第一,對非典型空間的轉化與利用;第二,打破傳統觀演關係,製造觀眾更主動、獨特、或者私密的觀看經驗。本文接著將以後者為重點,簡述該價值在歷史中的流變與轉化,以及《好事清單》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與錨定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