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0
鄭宗龍 正式接掌雲門大旗 邁向身體的新旅程
自二○一七年林懷民預告退休,今年是鄭宗龍正式接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的第一年,是這位四十四歲的編舞家與這個年長他三歲的舞團,一同邁向新旅程的起點。而這位街頭長大的創作者,將如何建立新的雲門價值,記錄、創造未來的台灣身體風景,值得期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0
Baboo 不斷挑戰劇場可能 持續開展創作跨度
以跨國共製、跨領域、跨文化等方式去挑戰現有的界線,Baboo在其創作脈絡裡始終堅持面對藝術的本質,以及回應當下的深刻眼光,源源不絕的作品產量持續翻新我們對形式與內容的想像幅度。今年以劇場、沉浸體驗與電影等作品作為代表,正好說明了Baboo不懼實驗、勇於嘗試的核心價值,並有再創高峰的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0
莊東杰 承先啟後歐陸發光 寫下樂壇新頁
莊東杰與波鴻交響樂團僅合作過一次,短短三天的排練與隨後的演出默契留下深刻印象。此成果可說是他獲得大獎之後,歷經五年於世界各地與頂尖樂團工作後的磨練,也是他個人為逐夢所付出的心血結晶。接棒台灣前輩指揮,為後人榜樣,承先啟後,在國際間閃耀,也為台灣樂壇寫下新頁。
-
焦點專題 Focus
告別2020的幾種方式
二○二○年,有個可愛的暱稱「愛你,愛你」 瘟疫的來襲,卻讓它成為「道別」的年份 我們換了方式,感受愛也接收恨 說實在,總結每一年的到來與結束 本就有喜有悲、福到禍來 我們都無法拒絕無常的降臨 至少,我們都還在這個歲末 一如往常 告別二○二○年的方式有很多種 願來年 我們依然都在
-
焦點專題 Focus 戲曲╱戲劇演員
朱安麗 願為微光,照亮大家
這條學習傳統戲曲的道路,就像是在尋找遠方的光;過程裡,大大小小的傷都烙在身上。所以我希望能護持這群年輕演員,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傳授出去,讓他們成為國光劇團下一個廿五年的耀眼星星。就算我只是微光,也會去照亮所有人。
-
焦點專題 Focus 劇場╱電影演員
莫子儀 我的演化就是因為拒絕進化
在喘不過氣的年末,提醒著自己要珍惜一切,也希望自己不要輕易妥協;適者生存的僥倖也許只是殘忍無情的暴烈,滅絕的道路或許只是無謂的浪漫,也有可能是黑暗中的一抹微光。
-
焦點專題 Focus 舞蹈家
葉名樺 告別會讓我輕輕卡住的年少心
生命有喜有悲,顯然我把選擇性遺忘當作生存機制。可面對二○二○世界的動盪,我倒不想遺忘;它比真實還要真實、殘忍卻更能有機會檢視未曾見到或已經遺忘的細節。
-
焦點專題 Focus 小提琴家
陳銳 台灣已是家 爸媽一起來台跨年
送走二○二○年,我會更珍惜人與人的情感,等疫情過後,我就又得開始飛了,不過我想到時會有點改變,因為我發現台灣已經變得很像我可以回來的一個家了!
-
焦點專題 Focus
告別庚子年 與表演一起甩開陰霾
在這變化迭起、災厄連連的一年,讓人特別感到與「世界末日」是如此地接近,人們透過封鎖與隔離,暫時守住生與死、陰性與陽性的距離,如常,成了奢望。在台灣的我們幸運地走進世界少有的「後疫情時代」,表演可以繼續,在這個美好的泡泡裡,讓我們走進劇場,透過跨年演出,送走災厄、沉澱反思,也把手同歡,迎接並期盼未來的平安
-
戲劇
古調舊情,傳唱現代
大多時候,歌曲調性並未刻意哀傷,而是顯得恬淡自然;藝師們的彈唱並沒有多餘的裝飾或高超的技巧,嗓音渾厚且純粹,散發出一股平實且堅毅的日常感,在在強化了劇中的、這群人的也是時代的生活感,彷彿訴說著在這半島上每人的常態,泰然中帶有滄桑。因此,當傷感時刻一出現,表面上情緒隔了一層,卻讓感嘆走得更加深入人心。
-
戲曲
作者的陽謀
「作者於創作裡的位置」成為理解《光華之君》的方式。 因為,連將其他人物當作道具的光華君也不過是藤夫人的筆下人物,用以排解無處宣洩的依戀,以及與源將軍無解的關係。可惜的是,編導雖時不時安排藤夫人出入情節,卻未改變全劇編寫比例與調性,也未能有效深究藤夫人的內心。她與光華君的對話──「為什麼要創造我?」、「大概是因為寂寞吧。」縱然精采卻流於收尾的權宜。
-
新銳藝評 Review
後疫情時代的「劇場─電影」 跟著《安娜與蘇珊》反思媒介形式
有趣的是,觀眾在網路上和窮劇場位址「壹玖」現場的(投影)螢幕前,都只能觀賞作品一次,準時開演,同場次不重播。暫不論影像鏡框的存在,若只看一次,似乎頗得劇場「不可重複性」之要領;若參與其他場次,又會因為影像重複而感受到錄像「可重複性」之本質。看戲也是觀影。
-
新銳藝評 Review
IP轉譯劇場的科技迷思
在觀賞多場次的演出後,再比較各場「觀眾抉擇」的劇情走向,其實劇情似是大同小異。因而觀眾可能會想問,究竟是「我們決定了什麼?」還是「我們已經先被決定?」在舞台境域裡,作為全知視野的編導,最終才是真正掌握劇情走向的主宰。
-
新銳藝評 Review
可惜這一屋子的精緻
令我無法忘卻的,是劇中刻畫的光華歷盡佛經所云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等人生至苦之後,手棒嬰兒時掉下的眼淚,它是如此難能可貴、超出作者的掌握。因此滕夫人以筆輕觸他眼角的那一瞬的驚訝無比動人,也帶來唯一一線人性救贖的可能。可最後,卻出現畫面與違和感都極其強烈的和尚大隊,強行將主角回收進一道法喜充滿的白光中。似乎也將世間一切真情苦難歷劫重生,囫圇吞棗地收進佛法無量的教義裡。
-
ARTalks
回應百年挑戰的隨想曲
隨想曲風的改變,遊走於不同戲劇類型,何不也遊走不同劇本?開始當帶位員手提老式油燈,引領觀眾從廣場進入劇場,不見劇中號稱的台灣三合院舞台,倒是觀眾在帶位員提燈提示下,自由遊走圓形的表演空間,更像是《神曲》的魏吉爾領但丁神遊地獄,觀看九層地獄圈(circles of hell)。始以古希臘觀看之所(thatron)的劇場,無論地獄或人間,皆鏡花水月;終以回歸普羅大眾的廣場(agora),卻是一躍而入幻想隨想之境,回歸此改編自由隨興之所在。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鋼琴家暨作曲家
周善祥 「融」的靈魂 讓世界一切納入己身
從小被視為神童的鋼琴家周善祥,當年引領他踏入古典樂世界的正是音樂神童莫札特,莫札特的創作風格融匯多元,周善祥也在創作中仿效偶像,他說:「生活在現在這個世界,最棒的一件事就是不曾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自由,人類可以同時聽到橫跨千里、橫跨千年的音樂,這個時代特質是我想放進來的。」對古典樂的熱愛,讓他更積極於與世人分享古典樂的美好,周善祥讓世界的一切納入己身,像莫札特那樣輸出開展,所有人便都在他的影響下,被凝聚了起來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十分鐘的舞蹈,雖然有一點短暫
從新竹跳到樹林的跳島舞蹈節,公開徵選設籍新北市的十至十八歲青少年,舉辦為期四週的身體編創工作坊,開啟對於身體的多元想像,並於十一月廿一日在樹林藝文中心演藝廳正式演出《換我編舞》。參與的六位少女學員在余彥芳與林祐如兩位編舞家帶領下,打開身體感知,重新觀察並體驗看似平凡且日復一日的生活,再以身體語彙表現。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聖彼得堡愛樂 疫下開展百年樂季
創立於一八八二年的俄國天團聖彼得堡愛樂,在疫情下為該團的第一百個樂季揭幕,九月廿五日的開幕音樂會也因此安排了線上直播,讓全球樂迷觀看,在副藝術總監阿雷席夫的指揮下,呈現了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與蕭斯塔可維奇的第一號交響曲。在白色與棗紅色為基調、貴氣典雅的聖彼得堡愛樂協會大廳中,座無虛席,觀眾戴著口罩欣賞,興奮之中,也微露些許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