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音樂的喜愛是自然不拘的,愛唱歌就大聲唱、有琴彈就搶著彈,只是隨著年紀漸長,那股傻勁兒也就逐漸冷卻。然而林生祥,卻從不曾忘卻熱情,將母親的農家日常入樂、從演唱會領會和弦對位、陪孩子看卡通得到靈感,最後更體悟「音樂的本質是數學」這個西洋音樂學者百年來討論的議題。
他的過程,令人聯想到You are what you eat這句諺語,一個人的選擇與學習終將成為他的一切。一路走來,抱著初心吸收最質樸的養分的林生祥,也將在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我庄三部曲」演唱會,與樂迷分享他的變與不變……
「一久沒歸去行田唇(有多久沒回去走田埂),一久沒歸去飲泉水(有多久沒回去飲泉水),想起屋家喂暗晡頭(想起家屋的夜晚),山歌不唱就心不爽喔(山歌不唱心不爽)……」這段歌詞,摘自林生祥就讀大學二年級時所創作的第一首客家歌曲〈一久〉(有多久)。當時北漂唸書的日子,歌曲道出一位異鄉遊子想家的心境,歌詞描述著兒時家鄉印象、母親於美濃的農家生活日常,抒發家鄉情感外,歌詞也帶出林生祥成長之地 —— 美濃客庄農村的自然景象與愜意氣息。
小的時候,家裡環境就以務農為生,有兩甲地可栽種農作物,孩童時期的林生祥,對每次放暑假時,就得到田裡幫忙採收檸檬的各種痛苦回憶記憶猶新:「我的國小暑假都是在採檸檬,整個暑假都耗在採檸檬上,所以我很怕採檸檬,很怕很怕……」兒時的一點一滴成為林生祥音樂創作上的豐沛養分,而農家子弟一路以來摸索音樂的過程,更在退伍後確定成為專職音樂人的契機,是來自於母親的話:「退伍了,家裡就供應你到大學為止,未來只要不去偷、不去搶,養得起你自己都可以。」言下之意,則讓林生祥選擇想做的事、決定自己的職業,朝向音樂之路邁進。
兒時的音樂記憶 既歡樂也爆笑
多數人記憶中的童年,相信可能與林生祥共享著相似的生活景象。他小時候熱愛唱歌,國小音樂課除了跟著同學們一起唱合唱,有時候還被老師叫上台唱歌。大概國小三、四年級時,隨著香港電視劇、電影引進台灣,當時根據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天龍八部》、電影《神雕俠侶》、《天蠶變》及《楚留香》連續劇系列等,掀起了影視主題曲的熱潮,他與同學還會一起學著唱粵語歌曲,這些音樂豐富他成長歲月的聽覺文化。家裡雖然沒有額外的錢讓林生祥學習音樂,但卻透過家裡的唱片機播放黑膠唱片,讓他接觸了音樂,「小時候就有黑膠唱片,我們都會去放來聽。那時候黑膠唱片機是很大眾的播放系統……我記得聽過的音樂有《安童哥買菜》……然後還有我在《野蓮出庄》B級音樂談到的《李文古笑科劇》。」
林生祥2020年發行的專輯《野蓮出庄》中,其中一曲〈大封〉的旋律翻唱,取材於他童年時高人氣的客家爆笑廣播劇《李文古笑科劇》,他記憶深刻地描述其中一次聽到的劇情:李文古自幼就被送到叔叔、叔母家做兒子,太陽還沒升起就被叫起床去放牛,但吃飯時間都沒喊他一起吃……故事以幽默風趣的形式表現,也運用客家歌謠如李文古唱的〈沒天良〉,歌詞充滿抱怨叔母的過程,運用民謠旋律放入歌詞穿插故事線,增加娛樂感。這系列廣播劇傳遍全台客家庄,尤其在當時紅遍美濃地區,是林生祥兒時的重要娛樂。
回顧童年記憶時,林生祥直覺聯想到《野蓮出庄》專輯中的音樂創作,是想與父母親時代的音樂美學連結。腦海記憶中的幾個熱鬧場景,特別會想到庄裡的信仰中心——三山國王爺生日的歡愉景象。庄裡頭每逢國王爺生日,就會安排客家大戲的演出,到了中午時村民就會一起聚餐,晚上庄裡更舉辦康樂晚會。
有一回參加康樂晚會時,因當時還沒有卡拉OK,現場音樂以西樂隊伴奏,節目安排了一段肚皮舞王的爆笑肚皮舞,其伴奏音樂相當具節奏感,且每段旋律結尾更加入俗又滑稽的音效聲,非常具娛樂性質,激起現場觀眾一連串的歡笑聲。這位肚皮舞舞王的兒子,是林生祥國中同班同學,有一次這位同學在上國文課時被老師盯上,原本要進行體罰的老師,對著這位同學說:「如果你有得到你爸爸肚皮舞王的真傳,這次就不罰你。」
但高超肚皮舞的表演技術——例如肚子成波浪狀滾動,或是用肚臍吸吐香菸的技巧,果然還是只有在闖蕩江湖的職業肚皮舞舞王表演時才看得到。而肚皮舞的這段故事,則讓林生祥寫下〈打烏子〉這首歌,他將在家鄉被稱為到處流浪的植物——野菜打烏子,與肚皮舞這個具漂泊性質的職業串連在一起,記錄了舊時代社會的娛樂角色。
Profile
林生祥,美濃山下歌手,住美濃,成長的地方。走唱天涯,行腳歐、美、亞洲;在生活裡寫歌、唱歌、看影像配樂,養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