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書
《創造力的激發》書摘
知名心理學學者,也是台灣劇場發展重要推手的吳靜吉博士,長年研究「創造力」的奧秘,將心得彙整為這一本《創造力的激發吳靜吉的七十堂創造力短講》,透過心理學實證、幽默故事、名人名語,從觀念構思、精緻化、倡導到最後實踐,為讀者層層揭開激發創造力的訣竅。本刊特別選摘書中精采篇章,與讀者分享吳博士的機智與文采。
-
藝@展覽
藍天之下,我們生存的新參數
新冠病毒蔓延之際,我們在這樣的藍天之下,如何「活著」?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藍天之下: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以「臨場性作品」(live work)為策展核心,試圖打破過往美術館以靜態作品展示與觀看的結構,十二組來自藝術、文學和科學領域的創作者/團隊的作品,除了與當前的疫情議題並進,也將表演者、參與者和觀眾的即時反應、回饋或詮釋,收納進來成為作品的一部分,透過藝術,我們分享著生存的當下樣貌
-
藝@電影
從劇場、電影到文學 重讀寺山修司傳奇
距離上一次台灣大規模呈現寺山修司的作品,已經相隔廿六年,今年的臺北文學閱影展以他為焦點,完整放映了寺山修司的重要劇情長片作品如《拋掉書本到街上去》、《田園死神》、《上海異人娼館》及最後遺作《再見箱舟》等。此外,也映演紀錄片《寺山修司:明日在何方》,一探這位身兼詩人、小說家、劇作家、舞台劇及電影導演的前衛創作者一路走來、不斷轉變的心路歷程。
-
揮別疫情與祝融陰霾 綠光劇團《人間條件六》重新登台
揮別疫情衝擊陰霾,綠光劇團《人間條件六─未來的主人翁》正如火如荼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彩排,本週五起將與久違的觀眾見面。
-
攜手重量級團隊 兩廳院營造共融歸屬感
兩廳院在推出下半場節目之際,集結認同共融理念的重量級團隊夥伴們,推出「口述影像」場次、售票「輕鬆自在場」;此外,並持續規畫情境字幕、觸覺及聾翻譯手語導覽、托育、演前導聆雅婷逐字稿字幕等多樣服務,打造多元、平等、包容與具有歸屬感的共融劇場。
-
2020第三屆「JPG擊樂實驗室」 三組新生代團隊展現實驗成果
朱宗慶打擊樂團「JPG擊樂實驗室」今年進入第三屆,共培育扶持了十五組實驗團隊。歷經廿個月的時間,九月將呈現三組新生代團隊的實驗成果。
-
舞空30《媒體入侵》 衛武營世界首演
疫情嚴峻影響國內外藝文團體,讓原本應在瑞典斯堪那舞蹈劇場首演的舞蹈空間舞團新作《媒體入侵》,改於十月在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世界首演。因此,舞團正緊鑼密鼓地展開排練,不畏各種困難,迎接各項準備與挑戰。
-
結合劇場、運動與美術 眼球先生聯袂羅北安打造《猛男地獄》
眼球愛地球劇團將推出結合運動、時尚、視覺藝術的舞台劇作品《猛男地獄》,透過全民瘋健身議題,傳達「勇敢追夢、莫忘初衷」概念。團長眼球先生邀請綠光劇團團長羅北安共同編導,男女主角分別是黃健瑋與温貞菱擔綱演出。
-
創造大眾與藝術的主動相遇 「2020玩聚場夏日藝術節」八月廿一日盛大展開
「玩聚場夏日藝術節Play Arts」將於八月廿一日開幕,以「遊戲」與「聚集」為藝術節核心,從表演藝術出發,自室內延伸至戶外空間,打造全民皆可參與的多元藝術場域。
-
第卅一屆傳藝金曲獎入圍名單揭曉 曾仲影、曾永義榮獲特別獎
第卅一屆傳藝金曲獎在評審團經歷近四個月的聆賞品評、推敲思辨後,評選出八十三組入圍者,角逐十七項獎項殊榮;同時,並選出出版類特別獎得主為知名作曲家曾仲影,戲曲類特別獎得主是中央研究院第一位「戲曲院士」曾永義。
-
香港2020文化領袖論壇「融合科技,發展藝術」 探討藝術結合科技的可能性
由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主辦為期三天的第十屆文化領袖論壇「融合科技,發展藝術」,將於八月廿六至廿八日舉行。論壇包括工作坊、研討小組、TECH Showcase及虛擬研討會,瞭解科技對藝術機構發展的重要性。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每到夏天我要去_______
夏至之後,台灣氣溫暫時低不下來,記得某日下午的台北竟飆至39.7度,創下百年來紀錄(有點害怕,這個紀錄會不會很快就打破啊!啊啊啊!)。同時,肺炎疫情的降溫,隨著溫度升高(然後居高不下)的是各種「報復性消費/出遊」的人潮,配合振興三倍券、藝FUN券、農遊券、動滋券、浪漫客庄旅遊券等振興政策(也有少數人沒辦法獲得,像是身分證字號末碼為1、2、6者未獲藝FUN券,卻在商業行銷手段下形成另一波「126之亂」),以及行之有年的旅遊補助等方案的彼此加成下,整個東部人滿為患,讓「人」真正變成了「風景」,堵塞的國道五號也被稱為台灣最大的停車場;而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龜山島、金門、馬祖等離島也讓暫時無法出國的國人稍微滿足了「偽/未出國」的慾望! 二○二○的夏天,再熱也待不住家裡,總得衝一波吧!最後,搞不清身上的汗水是自己的,還是旁人的。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擠得出有限時間,於是趁著夏日夜晚的微風,衝向兩廳院藝文廣場,迎接「兩廳院夏日爵士戶外派對」也成為不少人的習慣,甚至堪稱國家兩廳院的「音樂祭」(不用衝向哪個海邊或港口)。今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同樣在音樂廳、實驗劇場等空間有音樂營、演奏會等活動,已邁入第十二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戶外派對」更是活力滿滿,除來自演出者,如甫入圍金曲獎的靈魂女聲9m88、兩廳院爵士音樂營菁英大樂團、李守信與國會大樂團等,成為粉絲的聽眾們則更是派對本身最強悍無比的生命力。 同時,八月的音樂饗宴不局限於爵士,二○二○╱二一國內外的樂季公布也讓我們的耳朵擁有不同選擇音樂總監呂紹嘉卸任後的國家交響樂團(NSO)、新音樂總監江靖波上任的臺灣國樂團(NCO)、強調大地之聲的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等究竟會端出什麼曲目呢?本期雜誌不只讓我們一起環島,也用文字帶大家「出國」,前往歐美等地的樂團捕捉他們的音符。 每到夏天我要去_______,這麼多的選擇,我們是不是要一起去哪呢?
-
思想不短路
「時間」的詩情、狂想和嘆息
「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難過的時候總讓人感覺度日如年」,這是兩句再平常不過的心情敘述,但仔細推敲,時間是否也受到某種「情緒引力」的牽扯,而在人們的意識中產生微妙變化?而類似的感受在聽音樂時也可能引起某些催化作用,無論是聽到自己所心儀的樂曲或欣賞到令人拍案叫絕的演奏,在過程裡時間彷彿是以不同的度量進行,甚至可能是靜止的。
-
蜉蝣ㄘㄗ
《劇場》裡的劇場
主角緘默,觀眾要從現成物去辨識,一九六五年創刊的《劇場》雜誌字體還活跳跳著,十本鎖存於展框裡,不知誰說話:「徵求你做我們的演員。只要你覺得你可以。只要你不敢開口向我們要錢要飯要車票。你可能演的角色,看演出預告便知。」哈,這不就是今日素人演員open call嗎?截自雜誌裡的文字,回聲式轉回半世紀前,半世紀後素人、樂齡當道,沒想到先輩口氣卻如此叫囂挑弄。
-
挑戰邊界
「現在,事情全變了樣……」
蒙提.派森的名句「現在,事情全變了樣」幾乎總是標誌著事情邁向更黑暗或更瘋狂的轉折。或許現在正是時候讓我們改寫這句標語,並賦予另一個更正向積極的用法:公民參與、同情心的拓展及對同胞們的由衷關懷。現在就是我們誠實面對自己、承認我們比其他人幸運並努力促進平等的時刻。儘管一個經濟、社會、性別和種族都平等的世界過於美好,而難以想像,但只要從黑暗開始邁步,終能朝向光明。
-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一段愉快的看戲時光
看演出時,不確定是因為什麼緣故,常常會在演出進行的當下不同的時候將視線飄向觀眾席,看看其他的觀眾在這個同時是什麼樣態,想不起來是多久以前就開始的習慣,或者說是不知道出於為何(職業?個性?自我認同?)的一種類似生理反應。舞台上舞台下風景各自精采的道理我想不只有我懂,但漸漸覺得所謂的「戲」,劇場中的所謂聯繫與交流,那些迸發中或消散著的真正的屏息或躁動,並不是發生在舞台上或觀眾席,而在觀眾席前緣與舞台前緣之間
-
黑夜白
過程的批評
階段性呈現的QA是什麼樣的一個現場?形式尚在實驗,內容還未說完,觀眾無法評論,創作者也不能不予置評。特別是我們看的那場呈現,實驗了各種手法去談台灣歷史,觀眾幾乎和演員一樣忙,一邊閱覽戲裡搬演的歷史人物,一邊忙著尋找故事和敘事手法之間的關聯。「大家有什麼問題?」導演問,我和大部分的觀眾一樣,只能在沉默裡搜尋那個還不知道是什麼的問題。
-
紐約
兩大社會運動 改變美國的未來?
反職場性騷擾的「我也是」和反警察暴力的「黑人的命也是命」兩大社會運動,可說是影響深遠,今年更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更讓議題不只是議題,而真正進而改變美國社會的價值思考與原則,把抗議的焦點,從街頭帶進團體機構的人事管理預算分配上,終將會帶來更有持續力的改變。
-
柏林
紀錄式廣播劇Who Cares? 透過聆聽切入女性主義視角
在疫情持續、人們減少外出的狀況下,廣播劇這種以聆聽為主的戲劇形式也增加了不少收聽率。以女性主義題材為主的劇場團體Swoosh Lieu和導演Katharina Speckmann合作,於二○一八年在製作的廣播劇Who Cares?也被重新推出,該劇是根據田野調查的訪談素材與錄音重新編作呈現,訪談對象是在第一線從事護理工作的女性專業人員,創作者讓聽眾透過女性視角,重新認識「她們」。
-
倫敦
班奈特《喋喋人生》重新製播 經典獨白安慰疫情下的人們
一九八八年首次播出的影集《喋喋人生》是英國知名劇作家亞倫.班奈特的獨白系列經典,透過演員的話語勾勒出活生生的人物,以及寫實又可信,時而荒謬好玩又時而讓人心碎的真實世界。在疫情期間,英國廣播公司(BBC)重新製作,並邀請多位國寶級演員與知名導演參與,這些深刻描寫人性的獨白,在疫情期間,除了比實際操作全新大陣仗節目更得以執行以外,也給予因疫情在家隔離的人們些許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