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劇 春河劇團《大家安靜30》
英國戰後荒誕喜劇 再次引爆豈容安靜
卅年後,郎祖筠集合過去的同學、學長姐與學弟妹,演出當年的畢業製作,圓在四年前的同學會上談論的夢想。《大家安靜30》不只是經典喜劇重製,更嘗試用質樸、紮實的表演功力讓觀眾看見劇本的力度和過往呈現的不同風格,也檢視著這群已在各領域發光發熱的同窗們的成長。
-
戲劇 自《十二怒漢》奪胎換骨
《十二》的探問 自由會不會是一場幻覺?
青年導演張凱福,幾年前的畢業製作以經典劇本《十二怒漢》為出發點,自此不斷思考還能如何與群眾對話,並將這幾年的想法與經驗匯聚成全新製作《十二》,與編劇張敦智搭擋,保留《十二怒漢》的陪審團原型,全面改寫內容,使其更靠近台灣文化。劇中以死刑議題,探問在民主社會裡,我們所謂的自由究竟是個人意志的展現,還是幻象一場?
-
音樂 畢契科夫領軍造訪
百年名團新任指揮 捷克愛樂亞洲首站獻演
創團至今一百廿三年的捷克愛樂管弦樂團可說是捷克音樂的代言人,曾與德弗札克、馬勒、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等音樂大師同台演出,是現今少數能強調音樂的表現力與純粹性、保有歐洲傳統風味的樂團之一。這次訪台,由新任音樂總監畢契科夫領軍,台灣正是亞洲巡迴的第一站,並邀請柏林愛樂現任首席樫本大進同台演出,加上精選曲目,可說是難得的聆賞機會。
-
音樂 改編自徐訏名作的室內歌劇
陳慶恩《鬼戀》 迷離意境中演繹跨時空哲思
一九三七年發表的短篇小說《鬼戀》,是文學家徐訏的經典之作,曾多次被改編為電影與舞台劇,二○一八年由作曲家陳慶恩與編劇意珩以室內歌劇形式搬上舞台,重新詮釋滄桑變幻的「人鬼戀」中的清麗奇詭,帶領觀眾一同走進「鬼」的世界,去感受此份無以復加的悵惘之情。《鬼戀》將在九月底來台演出,令人期待作曲家在「文本」與「音樂」間梳理出的創作脈絡與戲劇張力。
-
戲曲 盛小雲「天籟雲間」評彈經典書會
穿越古代經典 探問世間真情
暌違三年,蘇州評彈大師盛小雲與蘇州市評彈團終於再度造訪,帶來「天籟雲間」評彈經典書會。這次演出將呈現「四大名著」及「古代愛情」專場,選擇的都是觀眾熟悉的故事,以期減少語言的隔閡,讓台灣觀眾也能領略蘇州評彈的趣味和優美。更將首度遠征高雄,讓南台灣觀眾也能聆賞到蘇州評彈的細膩優美。
-
企畫特輯 Special
獻演經典人聲交響 為馬勒年揭開序幕
為了迎接接下來兩年的「馬勒年」,國內各大樂團皆安排了馬勒的經典作品以為慶賀,其中長榮交響樂團將在國慶日這天演出馬勒最後一部人聲交響曲《大地之歌》,這部鉅作不但是馬勒連串人聲交響實驗豐碩的終極成果,更是一部嫁接東西方哲學、深刻辯證生死的偉大作品。本場更邀來石易巧和王典這兩位國內首屈一指的聲樂家聯手演出,令人期待他們與長榮交響樂團如何詮釋出《大地之歌》的誇張精采與誠摯細膩。
-
焦點專題 Focus
在瀨戶內海藝術祭
曾經,瀨戶內海的島嶼上熙來攘往,船隻停泊帶來物資、也捎來新知。大陸文化傳播的路徑,像是海洋上編織的動脈,承載著重要的養分,在每次的跳動中輸入輸出。然而當這個世界的資訊流通逐漸成長,此地卻逐漸老化,脈搏逐漸緩慢,萬物失去生機。多年以來,當人們以為只能沉睡之時,一群不放棄的人們,為此地注入新血,讓它甦醒。 誰也無法預料,解救力量,竟是藝術!三年一度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舉行至今已進入第四屆,以藝術連結島嶼的文化與歷史,讓全球藝術愛好者趨之若鶩。今年,來自台灣,同樣島國出發的Vocal Asia Festival也在此地舉辦,「節中節」的概念攜手合作。加入比賽、工作坊、教育論壇、音樂會等,歡唱的時刻僅有夏日限定。 一個靜態、一個動態,兩個節日的交會,以生活為素材、以島嶼為舞台。於是我們在聲波與水波之中,看見海天一線的共鳴。
-
焦點專題 Focus
當靜態展遇上阿卡貝拉 奇妙組合「節中節」
二○一○年創立,每三年一次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是近年來備受矚目的日本大型藝術活動,吸引許多藝術家與藝術愛好者參與。今年「國際阿卡貝拉藝術節」(VAF)首度與瀨戶內藝術祭合作打造成「節中節」,讓阿卡貝拉的歌聲散播在瀨戶內海的島嶼上,一動一靜,與藝術裝置互相呼應,讓人在海天之間,領受深刻的藝術感動。
-
焦點專題 Focus
台上熱情較勁 台下友情相挺
Vocal Asia Festival的重頭戲之一,就是同步舉辦的「亞洲盃阿卡貝拉大賽」,來自各國的團隊莫不摩拳擦掌,希望在這個擂台一展長才、精采奪獎。今年獲選參賽隊伍共有七組,分別來自中國、韓國、日本、香港、印度與菲律賓,各國都拿出屬於自己國家、種族獨有的歌謠,並重新改編成全新風味,讓比賽音樂會更有看頭。雖然台上競爭激烈,但台下也不吝熱情相挺,以阿卡貝拉建立的友誼,就是如此和諧。
-
焦點專題 Focus
給島嶼和世界 我們共同的歌
藝術節的舉辦,不只是為了呈現美好的音樂,透過共聚機會深刻交流,更是重要。因此VAF特地安排了「給島嶼和世界的歌台日交流音樂會」及「閉幕音樂會」。前者邀台灣原住民歌手桑布伊與日本的團隊、歌手同台,最後所有團隊上台高歌〈森谷地Verelruwan〉歌頌山林、感謝島嶼。後者則由上屆的客家歌手與下屆的高雄團隊接力呈現積累傳承,並邀剛出爐的大賽冠軍與世界級的史溫格歌手演出,為整個藝術節劃下美好的句點。
-
焦點專題 Focus
以交流啟發靈感 學習中尋找可能
除了比賽與音樂會,VAF的活動還包含了論壇、講座、大師班與工作坊,讓參與者能互相交流經驗與心得,並展開豐富的學習體驗。這次的大師班邀來當代阿卡貝拉頂尖團隊「史溫格歌手」帶來講座與課程,在「國際阿卡貝拉教育論壇」中,則有來自台灣、日本、韓國、丹麥、美國等國的音樂教育者上台分享。而台灣原住民歌手桑布伊與日本民謠歌手木島ユタカ的工作坊,是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
-
焦點專題 Focus
純粹人聲 唱響島嶼
每屆VAF都會在活動的末尾安排「阿卡日」作為盛會的壓軸,就是在一天內,由專業、業餘及學生阿卡貝拉團體,在藝術節舉辦的周遭以「快閃」形式,同時在不同角落「發聲」。今年因為與瀨戶內藝術祭合作,VAF主辦單位就安排團體分別到幾個島嶼上演出,讓來來往往的遊人在藝術裝置的特殊空間中,一邊聽著海浪拍岸,一邊聆聽純粹的阿卡貝拉人聲音樂
-
戲劇
如何告訴你,我所經歷的?
六十歲以上的人屬成年晚期,其任務是反省,回顧生命,個體檢視過去,與接受生命的意義。正面結果是自我整合,對一生感到滿意,若統整不成功個體則陷入絕望,因為人生已經走到盡頭,很多事情無法重新來過。在華人的社會,把最私密的經驗拿出來咀嚼原本不易,藉由藝術的參與,做出坦誠的回顧,讓我覺得表演者是勇敢的。
-
戲劇
以性為鏡,映人生
以性為起點,卻不止於性,而是透過各種愛恨情仇、各種日常和奇遇、各種結合與離別,衍生出諸多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交織出複雜的人際網絡,將作品主題從性與身體延伸到了自我與他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歸結出這六人的類似狀態,進而點出了生而為人的共性:窮其一生都在尋求與人的連結,也逃離不了與人的連結。
-
戲劇
一齣恰似開放的想像
一路鋪陳的滴血認親、遺物並陳等證據,讓想像被親密空間浸淫、因觀眾經驗滋長。劇場與家庭、真實與假造的界線逐漸模糊,創作者在兩者之間忽左忽右、突進突出的跳動,讓虛構故事與現實事件彼此共生也消解。此時的「我們」與其是相信,更是在擾動裡不再講究細節,安穩且妥貼地進入安排的故事、觸發預設的情感。
-
戲劇
未辯證的身體 何能回應歷史?
我更想追問的,不單是仍待訓練與養成的演員╱舞者,而是導演幾乎理所當然地接受看似繼承自歐陸舞蹈劇場的種種現代舞身體表現與語彙。在表演之中看不到這個新成立的劇團與其當代演員對於如何展演、該以何種身體形象呈現,提出必要的辯證與思索。如果身體是物質的,它必然也同時是歷史的。站在此刻的台灣,意圖回顧五十年戒嚴經驗或重省至今已然八十年的時空維度,提煉取法之道竟是如此簡便借用的身體內涵?
-
戲劇
主觀的史,與焦慮的詩
《白噪音》對時間所進行的簡單折疊,形成了一把雙面刃,既可能激起關注,也可能抹去脈絡。與其把問題歸咎於作品,不如把這股折疊背後的動力,詮釋為台灣面對佚失中的歷史、與新進挑戰夾擊,所擠壓出的共同焦慮。
-
ARTalks
國母與岳母—通俗劇場(還)需要政治正確嗎?
我們的確可以肯定張丹瑋所飾演的梁母精采萬分,牽動全場觀眾情緒,最終也得到了應得的滿堂喝采,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角色。所謂丑化非醜化,至少也是惹人喜愛而非生厭。但我想問題並不在於整場戲演得好不好,而是相較於純情、勇敢追求自我的女小男大老少戀,搞笑、不自量力、自取其辱的梁母(「老母雞」、「陳皮」)又傳遞了什麼性別訊息?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
劉廷芳 化作繃緊的弦弓,射向未來
過去從沒想過會成為演員的劉廷芳,當初因兩百元的報名費踏進戲劇系,在「反覆不斷重來」的面試過程中,預告了往後演員生涯的日常。從不同導演與團隊的合作裡,在不同的創作型態與形式間,她持續將自己化作繃緊的弦弓,等待張力最大最足的時刻,把箭射出,朝向未來。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破碎化、廢墟化的當下 劇評人如何找到動力?
今年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年度論壇以「民粹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下的評論動力」為題,自六月底至七月初分別在台南、高雄與台北舉行。南部場回顧九○年代大眾媒體和藝文書寫及討論評論人和機構、藝術節的關係,台北場的主題之一以勞動、文學性、獨立性三個關鍵字,談藝術書寫與實踐的不同面向;另一主題則以「劇場與都市」為軸進行四場討論。主題間跨度足,同場次的與談人異質性也夠,每場都有不同面向的個案,帶來大異其趣的資料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