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脫維亞籍的指揮尼爾森斯帶著「北美五大」之一的波士頓交響樂團,從二○一五年起展開蕭斯塔可維奇一系列交響曲的錄製工程,迄今已憑這系列三次拿下葛萊美獎最佳古典管絃樂演奏獎。尼爾森斯可說是承繼了蕭斯塔可維奇已降的俄國交響樂一脈,透過這兩張尼爾森斯與波士頓的錄音,我們彷彿重新聽到了作曲家內在的自我對話。
這年頭還有人聽蕭斯塔可維奇?!在這個沒什麼人買唱片,現場演出又是馬勒當道的年代,而且蘇聯都已經不知道解體多久了,蕭氏交響曲難道沒有隨著時代而「消逝」嗎?
現場聆聽外 更能珍藏精湛的蕭氏
那您知道蕭斯塔可維奇對馬勒的音樂深感興趣,而且創作上也受到馬勒影響。您還知道拉脫維亞籍的指揮尼爾森斯(Andris Nelsons),帶著「北美五大」之一的波士頓交響樂團,二○一六年以蕭氏《第十號交響曲》、二○一七年以《第五、八、九交響曲》、二○一九年以《第四、十一號交響曲》皆獲得葛萊美獎最佳古典管絃樂演奏獎,也創下這個獎項同一系列錄音連續三次獲獎的紀錄。二○二○年二月台灣樂迷將有幸,親眼欣賞這個組合的丰采。
回想二○一五年尼爾森斯搭擋波士頓交響樂團與DG簽約,原本只想以「在史達林陰影下的蕭斯塔可維奇」為主題,灌錄發行五張蕭氏《第五》至《第十》交響曲。如今這個系列好評不斷、獲獎連連,欲罷不能肯定會錄完全系列,完成後「居然」將成為DG唱片史上第一套蕭氏交響曲全集!
尼爾森斯很有信心地帶著樂團錄下去,有兩個主因:一來波士頓交響在當年庫塞維茲基(Serge Koussevitzky)帶領下,是「北美五大」最早跟俄系音樂產生淵源的。不過該團仍有許多蕭氏交響曲未演過,就像一九五八年曾為蕭氏贏得列寧大獎的《第十一號交響曲》。上任指揮列汶(James Levine)帶團近十年從未演過蕭氏,而帶團近卅年的小澤征爾也只演過《第十號》而已。
其次當然因為他熱愛、鑽研蕭氏之深。尼爾森斯表示:「不同指揮的錄音不應該是彼此競爭關係,因為無法比。我不是來打敗卡拉揚或伯恩斯坦的,偉大的音樂永遠都會偉大。」即便像這系列第三彈裡頭收錄的蕭氏《第四號交響曲》,當一九三六年首演前臨時撤演,四分之一世紀後還是活過來了,一九六一年重新首演。二○一九年尼爾森斯更讓該曲錄音不只贏得葛萊美獎,也榮獲美國NPR音樂電台評為二○一八「年度最佳五十張專輯」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