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演出製作事二三
製作溝通的重要環節——會議執行
勇敢的領導,跨越階級(師生、資歷、年齡)的平等溝通是極其重要的第一步。以專業對專業、就事論事。將專案制度以及重點期程,做一個完整的說明與對團隊的要求配合期許。針對不熟悉制度的參與者,給予時間理解與反應。這絕不能受限於「在當下」的靜默。
-
舊金山
沙隆年接掌舊金山交響樂團 將成立八人小組激盪創意
知名芬蘭籍指揮家沙隆年自二○○九年卸任洛杉磯愛樂音樂總監後,因希望將多數時間放在作曲上,不再接任樂團總監職務,直至上月舊金山交響樂團宣布將聘任他為新任音樂總監,預定於二○二○樂季上任。沙隆年表示要多給年輕作曲家機會,他也不打算走唯我獨尊的領導路線,而將組成一個八人創意小組共同腦力激盪,來為舊金山交響樂團打造新面貌。
-
柏林
瑙寧街劇院系列演出 歡慶柏林「後移民劇場」十周年
由現任高爾基劇院藝術總監雪敏.朗霍夫於二○○八年在瑙寧街劇院舉起的「後移民劇場」大旗,發展迄今已經十年。瑙寧街劇院去年底以「持續的擾動」為主題,演出廿三位來自全球的藝術家作品,歡慶這十年的發展。現任瑙寧街劇院藝術總監卡瓦略表示:「有更多非裔藝術家跟酷兒視角的作品進駐了我們的劇場。我們愈來愈少談論身分,談論我們從何而來。」
-
倫敦
牙買加後裔重拾《九夜》傳統 移民家族故事登上商業舞台
表演遍及舞台、電視及電影牙買加裔英國演員娜塔夏.葛登,去年五月在英國國家劇院推出她的首齣劇作《九夜》,正式成為劇作家,此劇演出後頗受好評,於去年十二月應邀在倫敦西區的商業劇院上演。《九夜》講的是牙買加移民家族如何度過一個加勒比式的傳統喪禮哀悼過程,有別於一般非裔劇作強調的政治性,葛登透過親人間的爭鋒相對、喜劇趣味的介入,深刻呈現平凡人生背後的故事。
-
巴黎
政治角力無所不在 表演藝術界掀起茶壺風暴
法國近兩個月掀起「黃背心運動」,突顯了法國政府長久以來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在位者只重視數字與成效,愈來愈輕視公共服務。而這樣的現象也反映在法國的場館經營與文化政策上。近期表演藝術界的紛擾頻傳,除了多位文化機構的藝術總監請辭,還有場館內的勞資爭議,重要劇場資料庫網站因預算縮減可能被迫停擺等等,政治角力、資源分配種種問題,也無法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
-
北京
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 承繼傳統的創新
繁星戲劇村主辦的第五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自十月下旬至十二月下旬舉辦,此屆以「融」為主題,彙集京、崑、越等跨越地域的代表性劇種,演出創新傳統的十八齣劇目,並結合了繁星戲劇村既有的當代藝術資源,策劃了「對戲展」,用當代藝術形式呈現中國戲曲文化。這個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在中國算是獨一無二,的確為小劇場戲曲這類型演出有推廣助益,但策展概念上還看不到突出的個性,令人期待其未來的轉變。
-
上海
梨園戲生旦滬上爭鋒 傳統與新編共逐獎項
有「古南戲活化石」美名、源自福建的梨園戲,頗受上海觀眾歡迎,屢屢應邀北上演出,在去年十二月上旬,就有參與上海小劇場戲曲節的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搬演的新編戲《陳仲子》,與同樣出身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退休的資深旦角吳藝華搬演折子戲專場,前者主演生角林蒼曉與吳藝華一樣有卅年從藝經歷,兩人都可能爭逐白玉蘭表演獎,新編與傳統表演,誰能勝出?
-
TSO精選 TSO Choice
交響點亮台北 翻轉亞洲色彩
今年適逢五十周年團慶的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接續前一樂季「臺北.文藝復興」的精神,延續探索在地文化的當代元素,特別以「亞洲本色」為主題,安排具亞洲背景且活躍於國際的指揮家、演奏家及作曲家齊聚於新樂季的舞台,包含KBS音樂總監優爾.列維、日本桂冠指揮家尾高忠明、上海愛樂藝術總監張藝、長笛演奏家瑪麗娜.碧芝莉妮等。另還有針對不同年齡層觀眾族群企畫的各種系列,曲目包含膾炙人口的古典音樂、兒童音樂劇、還有早期國語經典歌曲等,將以全然不同面貌、形式展現,創造出與民同「樂」的歡樂氛圍。
-
藝號人物 People 美國次女高音
狄杜娜朵 美聲呼籲和平 內外兼具的千面女皇
從音樂劇歌手,轉為歌劇美聲歌手,近卅歲才嶄露頭角,卻在四十歲接受唱片約後,迅速征服歐美樂迷次女高音喬伊斯・狄杜娜朵豐富的人生歷練,讓她在表演上繽紛多元,從巴洛克作品到廿世紀歌劇、神劇,不同風格、甚至男女角色都能精采詮釋。她不僅是藝術的倡導者,更致力為社會付出關懷;二○一五年有感於巴黎恐攻,她與團隊以「戰爭與和平」為主題並精選歌曲,企求喚醒世人消弭戰爭、追求和平。一月中,她也將這份關懷帶來,與台灣樂迷共享。
-
音樂 十年磨一劍 繼往開來的兩首交響曲
慕提與芝加哥交響樂團 詮釋布拉姆斯經典
歷經十四年光陰,布拉姆斯嘔心瀝血才完成、風格深沉的《c小調第一號交響曲》與其明亮歡愉、備受喜愛的《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將在指揮家慕提與芝加哥交響樂團的攜手下,來台分在兩晚呈現。慕提來自陽光燦爛的拿坡里,芝加哥交響樂團則來自四季條理分明的北美,彼此會激盪出怎樣的布拉姆斯,令人期待。
-
音樂 重量級室內樂組合的「貝多芬之夜」
貝爾琪亞四重奏 承接傳統開創新意
成立於一九九四年的「貝爾琪亞絃樂四重奏」,將東歐獨特絢麗的演奏風格與德奧室內樂嚴謹、蘊含內在情感理性邏輯的演奏傳統融合,形成該團獨一無二的演奏特色,更曾錄製布列頓、巴爾托克、貝多芬全集,功力備受肯定。首次訪台的他們將獻演拿手的貝多芬絃樂四重奏中的第三號、第十一號與第十五號,為樂迷帶來一晚精湛的「貝多芬之夜」。
-
戲劇 掀開校園霸凌的潘朵拉之盒
《花吃花》 殘酷的真實青春物語
二○一七年拿下第五屆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單元最佳戲劇獎的《花吃了那女孩》,是武漢傳媒學院老師楊哲芬以校園霸凌為背景編導之作,表演工作坊導演丁乃箏以此卅分鐘短篇為基礎,發展為長篇作品《花吃花》,找來簡嫚書、孟耿如擔綱,重新詮釋這部衝擊人心的青春殘酷物語。
-
戲劇 《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
改編一青妙家族故事 重理大時代中的人與情
出身台灣大家族基隆顏家的台日混血作家一青妙,因為返台處理家族事務,無意中發現了母親珍藏的一口箱子,從中挖掘出父母當年的故事,而寫成《我的手箱》一書,在電影導演李崗的促成下,此書改編為舞台劇《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將在三月登場,敷演在大歷史裡交織的台日之間的人與情。
-
戲劇 改編自尚.惹內經典劇作《陽台》
《窯.臺》 慾望扮裝的權力思辨
由野孩子肢體劇場與旅法導演王世偉合作的《窯.臺》,是團長姚尚德的「惹內三部曲」第二部。《窯.臺》改編自法國文學家尚.惹內的劇作《陽台》,導演王世偉重新翻譯了劇本,置入離台灣觀眾較近的文化脈絡,並在有著威權歷史過往的空總創新基地演出,讓這齣呈現扮裝、慾望與權力的演出,給觀眾更切身的觀賞體驗。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要革命、還是愛情?《夜半鼓聲》百年後的兩種結局
一九二二年的演出錄音與本世紀的重新詮釋,在同一個舞台上交錯、並置、共存;德國當紅劇場導演、年僅卅三歲的魯賓,再次演繹布萊希特作品《夜半鼓聲》。這一次、百年後,他們,與我們,將如何抉擇? 從孕育原版與再版《夜半鼓聲》的慕尼黑室內劇院出發,探究二次戰前與今時今日,這個勇於呼應政治環境、廣納多元文化的場館,正面臨的挑戰;訪談新生代創作者魯賓,自述其對劇場的信念和重要作品。 是革命,抑或愛情?慕尼黑室內劇院給的難題,在國家戲劇院裡搬演,或許這些選項離此刻的我們都不遠:在走過歷史與當代、動盪與和平,在紅月亮與白床單之間,劇中的角色、台上的人物,那些演員與這些觀眾,便如人類、即是我們,必須決斷我欲何從、又該何去?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夜半鼓聲》首演之地 布萊希特發跡之城
慕尼黑室內劇院是德國最重要劇院之一,和慕尼黑國家劇院、王宮劇院並列慕尼黑三大公立劇院。一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藝術總監法肯貝格的領導下,打造了慕尼黑室內劇院的璀璨傳奇,而他也因緣巧合地讓布萊希特的劇作第一次被搬上舞台,讓此處成為後者劇作家生涯的起點。如今的慕尼黑室內劇院看似平和繁榮,卻也正在經歷一場劇烈的動盪,現任總監利林塔爾的諸多改革,令人耳目一新也引發風波,導致其不被續聘,劇院未來的發展,也是德國劇場人的關注焦點。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專訪《夜半鼓聲》導演
克里斯多福.魯賓 在劇場裡,解決心中「懸而未決」的謎
年方卅三歲的德國劇場導演克里斯多福.魯賓(Christopher Rping),已是德語劇壇的當紅炸子雞,已在德國各市立劇院發表過將近卅個作品,並曾兩次入選柏林「戲劇盛會」。魯賓表示自己選擇文本和題材沒有固定偏好,但這個題材必須是讓他看完之後揮之不去、像是有什麼東西卡在腦中的感覺,這次帶來台灣演出的《夜半鼓聲》是戲劇大師布萊希特最早期劇本,魯賓坦承:「其實我不喜歡布萊希特大部分的經典作品。」但「但在他很早期的作品裡,你可以看見有些正在發展的東西。」而他選擇《夜半鼓聲》的原因是想探討它的中心主題:我們願意犧牲多少個人幸福,去換取一點改變世界的可能?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五齣戲碼 尋探獨特風格
為何克里斯多福.魯賓能以卅多歲之齡,就在劇壇立足並樹立自己的獨特風格?本刊特邀克里斯多福.魯賓選出自己的五齣作品《沃伊采克》、《那一個晚上》、《一百秒(為何而活)》、《第一個壞人》與《哈姆雷特》,介紹給台灣觀眾,透過他的作品自述,也能讓讀者看到這位才華洋溢的導演,是如何思考作品與創作。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別在那兒傻看!」 撼動對政治的冷漠
百年前,布萊希特讓《夜半鼓聲》的男主角,放棄了革命,選擇了愛情,但他還強調「這是齣喜劇」!是反諷對政治漠不關心、甘受奴役的無知人群嗎?還是抨擊抗爭運動的可悲,不過是毫無意義的送死行為?百年之後,克里斯多福.魯賓將《夜半鼓聲》重新搬上慕尼黑室內劇院舞台,製作了兩個不同結局的版本,一個是原始版、一個是導演版,在演出前,就把主人翁所面對的選擇題:「愛情,還是革命?」拋給了觀眾。
-
戲劇
資本主義時代的荒涼競逐
戈爾德斯在一九八五年法國對資本主義心理疆域展開的探勘,在二○一八年的台灣未見偏差與過時。不斷汰換器物以求續存的經濟結構,離奇將自己拋進了心理時空相對停滯,且使全球地理邁向均質化的空間。另一方面,沉浸式劇場不等於非傳統觀演關係。當心理上雙方並未形成互動,作品內部又缺乏可依循的脈絡性解釋時,在這場對資本主義而言位於非中心空間所展開的幽微抗衡裡,觀眾更進一步被推往作品的外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