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劇 無獨有偶《雪峰村上的惡人廟》
在「妖」與「形式」中 探問被壓抑的心魔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春季新作《雪峰村上的惡人廟》,導演鄭嘉音與編劇沈琬婷試圖透過妖怪、怪譚的故事,做一齣給青少年看的戲,熱血好玩之外,也同時探討人的「情緒」與「心魔」這件事。始終在挖掘各種形式來說故事的鄭嘉音,將透過由摺紙藝術所研發造出的人、妖、獸偶的組合,特別的服裝、光影及融合了電子迷幻搖滾與國樂器的強烈音樂風格,帶領一次劇場的驚奇之旅。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蘭陵40
他們彼此挨著彼此、身體連著身體,儘管大汗淋漓仍繼續著劇場練習;穿著寬鬆簡單、樣式樸素的排練服,在工作之餘進得蘭陵多年前那齣《演員實驗教室》,是台上演員的生命故事,也成了台下觀眾心裡銘刻的印記;這裡是金士傑所謂的「丐幫」,馬汀尼所嚮往的遊牧生活。 那就是蘭陵劇坊,是台灣劇場界的一則傳奇,一塊里程碑,標誌著台灣現代劇場的一扇門。當年在吳靜吉的帶領下,順著慵懶自在的節奏,成員打破身心的禁忌,往內掘探生命的真實,日後開枝散葉、影響深遠 四十年後排練場裡仍會是那身簡單的妝束、那學生氣的書包,繼續七嘴八舌地討論劇本,一起看著片段、幫忙想辦法。然而時間過去了,生命變得更重也更輕了,重新編排《演員實驗教室》,他們不講道理、不偽裝虛飾,要誠實地上台,說那不為人知的、有些羞恥往事,道出心中深藏的秘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蘭陵40藝術總顧問
吳靜吉 啟發創意的擺渡人
人稱「吳博士」的教育心理學博士吳靜吉,因為將在美國時與紐約La MaMa實驗劇坊的經驗與訓練方法帶回台灣,帶入蘭陵劇坊,而啟動了台灣現代劇場的發展。他認為蘭陵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我是個擺渡人,給了他們功夫,自己去打天下。」蘭陵人各自單飛後,那套訓練方法卻像「變形金剛」應用在EMBA、企業界、藝文界等不同對象,多年來,「創造力」一直是吳靜吉教學主軸。他強調,技巧可以學習,唯有創意才能變成資產。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不管多少歲,都要保持頑童精神
金士傑與馬汀尼 在蘭陵與生命的教室裡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排練場上,導演金寶(金士傑)、演員兼副導馬汀尼並肩而坐,為正在場上排練的劉若瑀段落打拍子 即使脫離學生角色數十年,兩人依舊是書包掛。馬汀尼用了十多年的書包大王,滿是縫縫補補;金寶的書包倒顯得新,那是舞台劇《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兩百場演出紀念。 工作結束,兩人不約而同往戶外集合,吞雲吐霧。沒有太多交談,只是放鬆地吸與吐,青春記憶就在煙霧中浮現:雙十年華的馬汀尼,崇拜西蒙.波娃,疑惑:為什麼女生不能打赤膊?小便不能站著?繳交第一個蘭陵作業是把枕頭夾在大腿間;白天腦袋冒著許多思春小泡泡的金寶,進了排練場泡泡撐破,對著眼前漂亮女團員推拖拉扯,在蘭陵開放劇場訓練下,身體瞬間透明,非男非女。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淘洗歲月的秘密 面對當下的自己
今天的他們是老師、是導演,抑或是誰的主管,是各據一方的翹楚,是有家、有子,有所成就、在社會上得以立足、擁有一定地位和名聲的成年人。然而,在這些故事裡、舞台上,在他們自己的回憶中,卻沒了這一層層的武裝,必須被迫去面對並重現自己生命中最不堪、最不解、最迷惘,或最「爆炸」的時刻。在《演員實驗教室》裡,他們是壓抑的妻子、鬱悶的男孩、後悔的女人、逃跑的孩子、熱血的青年、羞愧的學生
-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8誠品室內樂節
近年國內室內樂重要推手 提供台灣優秀四重奏揮灑之舞台
邁入第三屆的「誠品室內樂節」,將由三組國內團隊先行上陣,由Infinite首席四重奏揭開序幕,新生代的藝心弦樂四重奏緊接展現紮實的基本功與年輕活力,中生代的五度音弦樂四重奏則以經典曲目揮灑成熟技藝。在誠品表演廳這個小而美的舞台上,國內室內樂團體各展勝場,切磋磨練,透過音樂語言傳達思想與情感,以及純然的音樂之美。
-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8臺南藝術節
「城市舞台」、「佰元食驗場」 走入府城「灶腳」 「演」一桌私房料理
說起台南,最吸引人的除了文化氣氛盎然的各種古蹟,就是多樣引人垂涎的味美佳餚小吃,結合這兩種特色,今年的「臺南藝術節」邀請藝術團隊發想,以美食入戲,在特色城市空間上「菜」,在「城市舞台」、「佰元食驗場」兩大單元中,獻「演」一道道表演「料理」
-
舞蹈
痛與美的展示和詰問
關於展演中種種去脈絡後的痛苦,觀者真的可信嗎?還是因為有了「戲外戲」這層前文本的存在,就必得相信,而且不信不可?由痛苦幻化出來的美麗,是否可欣賞、可頌揚,或者切身之痛反而有如防護加身一般,而不得不頌揚?事故,這一場「以舞說戲」的傷痛獨白,所觸發的不僅是該如何言說傷痛的敘事討論,也衍生出了一連串關於形式與內容、展演與觀眾、創作美學與藝術道德之間的詰問。
-
戲劇
化繁為簡的美學,自一連綿的敘事
整齣戲皆是由「似是抑是」所推動前進的,讓我們跟著無頭鬼,聽著眾口紛雜的指令與解釋,然而每次正當我們以為已經掌握了什麼,先前認知卻又被推翻。或許正如劇末旱魃精衛之言:「我的恨有多深,東海便有多深。」看似客觀的自然界,實是由心相所決定,那麼如此敘事方式,是讓觀眾混淆、是增添一抹遠古神秘感,抑或刻意在蜿蜒曲折間開展出無垠的映影,讓乘載著意義之頭顱飄向國族、寓言、土地、人性或文明,倒也取決於個人了。
-
戲劇
在記憶的熱與審視的冷之間
從生命的某一個斷點開始,物件堆積、記憶深藏,演出的時間感始於往前回溯,以當下創造連結作為銜接,最後快轉前進。翻找紙箱裡的物品,從一個記憶跳到另一個記憶,在瑣碎的獨白間,透過物件現身的片刻,索貝爾創造接近真實的虛構,並透過兩個記憶的共同交會點,例如一個紅綠燈,創造了共同沉思的沉默空間。
-
戲曲
鬧/now該如何now/鬧?
同以「嘻鬧」為名,《張協〉2018》實比《Dr.唐的戀愛學分》的七彩斑斕更加留意到嬉鬧背後所隱藏的悲傷與嚴肅,而未停留於表層,但仍著墨不深。兩部作品雖都有企圖重探舊有劇本的現代意涵,不管是當代意識的涉入、或是預設未來時空,並因其表演調性與演員特質而有自身的舞台魅力。但,多半未脫傳統思維、缺乏向內的文本觀看,並且過度陷入強調青年演員、新形式的衝突或混合作為窠臼與說詞,既失去方向也未有確切目標。
-
戲曲
在二O四八年,復古?或是狂想?
《Dr.唐的戀愛學分》無疑是相當「接地氣」的,劇中充滿各式笑點,又特別是緊密地扣連著年輕世代可能皆曾看過的《唐伯虎點秋香》,接起了觀眾與劇中人物之連結。導演宋厚寬也試圖為這一文本找到適當的安排與調度,盡可能使用傳統一桌二椅,盡可能保留歌仔戲原有的曲調,甚至是適合這一文本的合宜處理方式。然而,劇情的描寫與串接,反成這部作品最致命的問題,處處看似理所當然,又處處都充滿矛盾與不合理。
-
ARTalks
插進現實的一把匕首
敏銳的聲音效果、真實的口語腔調、簡約卻緊扣現實的舞台設計。這齣戲一開場就出手不凡,令你眼睛一亮是的,這就是久違了的劇場感,劇場不是故事的容器,不是故事的附庸,不是話劇的精緻化,劇場就是劇場,劇場就是主體,它既涵納故事,同時也用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美學形式,不一味依賴口語表達的敘事邏輯,而直接用全感官的覺受表露豐富的感性與意義。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曲新女力,全面啟動!
當高徒成了名師、扛起了當家招牌; 看新一代嶄露頭角,與前輩們同台競藝。 戲曲界的新女力,實非未來式, 早已全面啟動,引領大團、邁步前行。 臺灣豫劇團的蕭揚玲, 承接豫劇皇后王海玲的重擔, 化壓力為動力,也學習老師典範, 與團隊攜手並進、一同打拼; 薪傳歌仔戲劇團的張孟逸, 不捨國寶級恩師廖瓊枝多年苦心, 即使「不喜歡」也得接任團長, 為後進打造更完善的工作環境。 國光劇團的林庭瑜、當代傳奇劇團的黃若琳, 兩位年輕小旦,也正逐年征服各大舞台, 累積經驗、用心挑戰、多方學習, 蓄勢待發,持續展現有目共睹的超強實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臺灣豫劇團旦角
蕭揚玲 看著「偷」出一身戲 跨界表演扛招牌
被視為「豫劇皇后」王海玲的接班人,超齡才踏入戲曲學習之路的蕭揚玲,其中辛苦可想而知,但「演員的孤獨」更是她深刻的體驗,在恩師王海玲的身教言教伴隨下,蕭揚玲除了練出紮實功底,也被鼓勵找出自己的風格,更因演出新編戲曲,跨足探索融和傳統與現代劇場的表演方式。在王海玲退休後,蕭揚玲接下恩師的棒子,扛起豫劇團「當家花旦」的招牌,讓她不斷學習前進
-
特別企畫 Feature 薪傳歌仔戲劇團旦角
張孟逸 偶然起步執著前行 「用心」唱好戲曲人生
因為高中參加歌仔戲社團,張孟逸因緣際會踏上了傳統戲曲之路。因喜愛而投入,因執著而不悔,在恩師廖瓊枝帶領下,她探索苦旦表演的精髓,更於去年以《王魁負桂英》焦桂英一角獲得傳藝金曲獎「年度最佳演員獎」。如今張孟逸接下薪傳歌仔戲劇團團長重任,她說:「我知道我肩上有很重的擔子要擔,我會努力、我會勇敢。」或許就會如龍山寺廟公對她抽到的籤詩的解釋:「不管你要做什麼,只要你用心,它都會好。」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光劇團旦角
林庭瑜 想方設法塑造角色 期待挑戰「必演戲單」
從戲曲學院旁熱炒店的女兒,到成為傑出京劇旦角,林庭瑜說:「我就是被騙進去的!」卻也因為京劇而開啟人生的奇幻旅程。性格中的自信與倔強讓她綻放出舞台光采,去年演《西施歸越》的西施拿下傳藝金曲獎,今年又要在《孝莊與多爾袞》中演年輕的孝莊皇后,林庭瑜希望多方嘗試,探索自己的可能,還立了一張「人生必演清單」,「我想要把我喜歡的戲演過一輪,人生就夠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代傳奇劇場旦角
黃若琳 多元學習來助翼 「創造」獨一無二的角色
從國小四年級進入劇校,黃若琳卻因大三時參加了當代傳奇開辦的傳奇學堂課程,踏入了繽紛多樣的跨界表演。一路從《水滸108蕩寇誌》、《仲夏夜之夢》演到《浮士德》,她學著打破傳統演員的框架,為戲進行多元的學習,發現原來「不從身段,而是從內心出發,也是一條與觀眾共鳴的途徑。」個性倔強的獅子女,期待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舞台角色!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打開票房百寶盒 揭密表演市場大數據
卅多年來,兩廳院的售票系統資料庫中累積了過去台灣表演藝術族群的購票軌跡,這次所提供的消費分析集中在兩廳院售票系統網路購票的客群,其餘售票系統或以其他方式購票的觀眾則不在此限。透過近三年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市場的趨勢變化、各類演出的票房狀態,從而描繪出各類型觀眾的面貌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不一樣的月光
面對台灣表演藝術的市場過小與演出週期過短的問題,將同為華文地區的中國大陸作為未來的市場,是可能解套的方法。但中國的演藝產業是一個極端複雜的領域,因為它是從野蠻生長到秩序歸整的一個過程,可以給我們不少啟發。本文作者長期旅居中國,觀察當地演藝生態,希望能透過系列文章,為台灣劇場創作者打開一扇認識中國表演藝術環境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