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汀尼(許斌 攝)
藝號人物 People 退休戲劇教授

馬汀尼 挽著莎翁 回望人生滿天彩霞

完成了契訶夫五部經典的翻譯,今年馬汀尼重新走進劇場。五月參加蘭陵四十《演員實驗教室》演出,十一月為三缺一劇團執導新戲《退休戲劇教授和戲班子—2018邀莎翁遊台灣》。兩齣戲都在回望人生,以戲劇寫回憶錄。馬汀尼不諱言,年紀大了,開始想要回溯成長歷程,明年即將邁入六十歲,年底這齣戲,算是送給自己的暖壽禮物。

完成了契訶夫五部經典的翻譯,今年馬汀尼重新走進劇場。五月參加蘭陵四十《演員實驗教室》演出,十一月為三缺一劇團執導新戲《退休戲劇教授和戲班子—2018邀莎翁遊台灣》。兩齣戲都在回望人生,以戲劇寫回憶錄。馬汀尼不諱言,年紀大了,開始想要回溯成長歷程,明年即將邁入六十歲,年底這齣戲,算是送給自己的暖壽禮物。

三缺一劇團《退休戲劇教授和戲班子—2018邀莎翁遊台灣》

11/2~3  20:00   

11/3~4  15:00

新北 淡水雲門劇場

INFO  www.shortoneplayer.com/

訪談從三缺一劇團十一月新戲聊起。

乍看戲名《退休戲劇教授和戲班子—2018邀莎翁遊台灣》,不像表演,倒像是過盡千帆後以莎劇寫下的人生絮語。

「退休戲劇教授」馬汀尼不否認:這個名字有點跳脫傳統思維,不過,「我確實是退休教授,要為戲班子(三缺一劇團)做戲,很真實。」二○一一年,馬汀尼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退休,隱居在朋友形容為「修道院」的外雙溪家,「像荷蘭有風車的磨坊,只是磨的是字字句句……」去年,契訶夫《櫻桃園》等五部經典翻譯工作終於大功告成,陸續出版。

今年,馬汀尼走出「修道院」,走進劇場。五月,參加蘭陵四十《演員實驗教室》演出;十一月為三缺一劇團執導新戲《退休戲劇教授和戲班子—2018邀莎翁遊台灣》。蘭陵四十,她將年輕歲月一段關於情感背叛與懺悔的往事赤裸裸搬上舞台;十一月新戲則以三部莎劇《羅密歐與茱麗葉》、《哈姆雷特》、《皆大歡喜》為架構,置入一九七○年代在彰化糖廠成長的童年往事,以及退休後和二哥在台東打造第二個家的溫馨回憶。

兩齣戲都在回望人生,以戲劇寫回憶錄。馬汀尼不諱言,年紀大了,開始想要回溯成長歷程。明年即將邁入六十歲,年底這齣戲,算是送給自己的暖壽禮物。

退休教授與昔日學生  借莎劇、話生命

導戲的起心動念來自北藝大學生——三缺一劇團藝術總監魏雋展邀約,希望馬汀尼為劇團導西方經典,多點磨練。馬汀尼原本構想:手邊有五部契訶夫劇作翻譯完成,現成的材料馬上可用,但契訶夫對於年輕世代有點強人所難,「那就做莎士比亞吧!」

馬汀尼表示,不管是翻譯或導戲,不喜歡原封不動直譯,而是融入自我體悟及此時此刻當代人的生活語言。「我會想:和誰說話?」不是幾個世紀以前的古人,不是西方觀眾,而是和她一樣生活在這個島嶼,有著集體記憶的台灣人。

「如果邀請莎士比亞來台灣一遊,我想讓他看什麼?」人生的四季流轉讓馬汀尼聯想到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哈姆雷特》、《皆大歡喜》、《李爾王》,「誰能撐起李爾王?」這齣戲對三缺一來說還太沉重,先從名單剔除,《退休戲劇教授和戲班子—2018邀莎翁遊台灣》概念逐漸成形。

馬汀尼說,這個製作不是重演莎劇,而是「老與少、老師與學生、退休戲劇教授與現任戲班子導演間的人生雜談、生命對話。」創作過程,馬汀尼像個耆老口述歷史,帶領學生輩創作,生命的片斷與莎劇一針一線交織,寫下莎劇在二○一八年的新劇本,三段故事有著四年級生馬汀尼,以及七年級生魏雋展的影子:《羅密歐與茱麗葉》置放在一九七○年代馬汀尼兒時的故鄉彰化和美;《哈姆雷特》恩怨情仇發生在一九九○代魏雋展的故鄉基隆海港;《皆大歡喜》的亞登森林則是馬汀尼退休後第二個家:後山台東。

因為父親在台糖工作,小學畢業前,馬汀尼的童年都在彰化溪州、中寮糖廠度過。但對於連五毛錢都沒見過的三缺一團員,一九七○年代太過遙遠,找不到情感連結,馬汀尼幫團員安排一趟「七○年代時光之旅」,走訪早年紡織業興盛的彰化和美。

搬離彰化四十多年,除了溪湖糖廠轉型為休閒觀光糖廠,溪州、中寮已走入歷史,物換星移,當車子行經糖廠遺址,馬汀尼近鄉情怯,兒時回憶不斷翻攪:放學後,坐著運甘蔗的五分車回糖廠宿舍、本省和外省孩子一言不合幹架、糖廠婆婆媽媽摸幾圈麻將…那是以糖蜜成的童年,「我的童年比路易.馬盧(Louis Malle,法國電影導演)的《童年再見》還精采。」馬汀尼說。

《羅密歐與茱麗葉》雖是馬汀尼的青春追想曲,一九七○年代馬汀尼還是小學生,對於愛情懵懵懂懂,故事原型來自她的二哥,「我的文學啟蒙是二哥的情書。」馬汀尼總是趁著二哥還沒放學,溜進他的房間躲在書桌下偷看情書,順便評比附在情書上女生的照片。馬汀尼說,二哥不只情書寫得好,也很會唱歌,劇中,男主角演唱〈Help me make it through the night〉就是二哥教會她的第一首英文歌。

「糖廠歲月讓我這樣一個桀驁不馴,挑戰男生可以打赤膊,站著小便,我也可以的女生,有了自由成長的空間。」小學畢業,隨著父親調職台北,馬汀尼也向童年告別,舉家搬到台北。國、高中青春期,花了很長時間適應都市生活。一次,無意間看到同學斜眼看人,馬汀尼嚇到:「那是多麼鄙視的眼神啊!」這個鄉下來的孩子,無法理解都市人的複雜,開始從小說等文學作品尋求寄託,也曾走入宗教,直到念了輔大接觸戲劇,後來進入蘭陵劇坊,馬汀尼才從劇場找到渴望的歸屬感。

馬汀尼形容,蘭陵,是青春歲月的一首搖滾樂,過著「無父無母」的遊牧生活,這對廿多歲的她,是脫離原生家庭到獨立進社會很重要的踏腳石。這個搖滾精神一直跟著她,大夥兒說好要打下一塊地,明天馬上可以出征的認真從未改變。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1959年生。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畢;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

◎ 大學時期導過馬森、紀蔚然等人作品;大一時報名黃建業舞台劇《凡人》甄試,在「第一屆實驗劇展」演出,之後加入蘭陵劇坊,與劉靜敏(劉若瑀)分飾《荷珠新配》A、B組荷珠,其他演出作品包括:《貓的天堂》、《公雞與公寓》等。

◎ 1986年進入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任教,曾任系主任。執教25年,導過《威尼斯商人》、《仲夏夜夢》、《亨利四世》、《雅各和他的主人》等,2004年在國家劇院執導《好久不見》(紀蔚然編劇),於2011年退休。

◎ 退休後,翻譯出版契訶夫五部經典劇作《凡尼亞舅舅》、《三姊妹》、《伊凡諾夫》、《海鷗》、《櫻桃園》。其他著作及譯作:《莎劇重探》、《演員與標靶》、《貓脖子上的血》等。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