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語師的瘋狂集會》打破偶戲的幻覺效果,透過示範演出讓表演者遊走在「入戲」與「出戲」之間。(Estelle Hanania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戲劇

戲偶為分身 探索內在的深刻矛盾

吉賽兒.韋安《腹語師的瘋狂集會》

出身偶劇科班的法國導演吉賽兒.韋安,與德國哈勒偶戲劇場合作的《腹語師的瘋狂集會》中,一群偶戲師與他們的腹語戲偶齊聚一堂,相互交流自己的拿手絕活,而隨著劇情發展,熱鬧歡愉的聚會逐漸轉變為深沉陰暗的私密自白,操偶師彷彿被不知名的內在聲音所控制,說出了不為人知的秘密……劇中變幻莫測的複合聲調揭露了表演者笑顏背後的心靈創傷,也喚醒了每個人內心騷動的靈魂。

出身偶劇科班的法國導演吉賽兒.韋安,與德國哈勒偶戲劇場合作的《腹語師的瘋狂集會》中,一群偶戲師與他們的腹語戲偶齊聚一堂,相互交流自己的拿手絕活,而隨著劇情發展,熱鬧歡愉的聚會逐漸轉變為深沉陰暗的私密自白,操偶師彷彿被不知名的內在聲音所控制,說出了不為人知的秘密……劇中變幻莫測的複合聲調揭露了表演者笑顏背後的心靈創傷,也喚醒了每個人內心騷動的靈魂。

2018國際劇場藝術節

《腹語師的瘋狂集會》

10/18~20  19:30   

10/21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許多人對腹語術抱持著一種刻板的印象:江湖郎中騙人的伎倆、演出中的娛樂橋段、甚至是靈魂附身的駭人意象。事實上,腹語最早源自於希臘文明,巫師透過這項技能傳達神明或往生者的旨意。十九世紀以降,這種「不動神色」的發聲技巧才從宗教領域轉往舞台表演。操偶師運用腹語把單人表演變成風趣的雙人對話。隨著歌舞雜耍秀(music halle)的沒落,腹語術在廿世紀末逐漸變成乏人問津的過時把戲。以實驗風格聞名的法國導演吉賽兒.韋安(Gisèle Vienne)為何要重探這項被打入冷宮的技藝?她如何透過腹語偶重新喚起當代人騷動不安的靈魂?

從真實出發的虛構之作

《腹語師的瘋狂集會》The Ventriloquists Convention源自哈勒偶戲劇場(Puppentheater Halle)二○一三年邀請韋安執導的創作計畫。哈勒偶戲劇場是德國唯一一個專門研究當代偶戲藝術,並定期在專屬劇院發表作品的表演團體(註1)。面對一群技藝精湛、創意十足的操偶師,韋安想要尋找一個合適的主題,以展現偶戲藝術的多元性。隔年,她參加了在美國肯塔基州舉辦的「國際腹語表演者年度聚會」。這個集會讓她發現了腹語術的特質:不但隨時隨地能夠表演,也適用於各種形式的傀儡。於是,她決定以「腹語偶師的交流」作為創作出發點,透過複合的聲音去探索個人內在的複雜性。事實上,這不是韋安首次運用腹語的創作。○八年,在單人表演《怪胎》Jerk中,她就運用童趣的手偶和層次分明的腹語表演,讓連續殺人魔回溯他與受虐孌童的對話。然而,韋安這次選擇與九名操偶師一起創作,她如何處理層出疊見的複雜聲調?

首先,韋安展開田野調查,以了解當代腹語偶師的處境:他們投入這行的原因、如何看待外界的成見及對自己的認同等。然而,她並不想發展一齣紀實創作,這些材料只是塑造角色的養分,如她所言:「我感興趣的,是透過這些資料,去呈現腹語偶師的多樣性。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活,也來自於不同的社會階級(…)我希望在舞台上呈現這種包羅萬象的現象。」(註2)從訪談出發,韋安帶領表演者展開即興創作,企圖將不同領域的操偶師群聚一堂,融會交錯他們的生命經驗。同時,庫珀開始鋪陳劇情架構,並重新組構訪問素材、即興片段和自己創作的文字。因此,韋安才會以此形容這部製作為一齣「具有寫實基礎的虛構作品」。

當歡樂聚會變成陰暗的私密自白

為了突顯劇中的寫實基調,韋安跳脫以往創作奇幻、晦澀的美學風格,以樸實、幽默的手法建構《腹》的表演形式。幕啟時,觀眾彷彿置身於一場研討會:單調簡約的深藍色布幕、排列整齊的座位、擺放著點心與飲料的長桌。穿著便服的操偶師陸續進場,相互交流自己的拿手絕活。韋安刻意打破偶戲的幻覺效果,透過示範演出讓表演者遊走在「入戲」與「出戲」之間。每個傀儡不但各具特色,也有屬於自己的名字。然而,它們不單單像是「芝麻街」的戲偶,而是操偶人的分身,透露了他們的矛盾性格與陰暗面:風趣橫生卻不時露出猙獰表情的拉茲(Lutz)、像搖滾樂手柯本(Kurt Cobain)一般風流卻厭世的科特(Kurt)、幻想自己是大理石的枕頭偶皮羅(Pillow)、看似天真卻老練成熟的法蘭奇(Frankie)、在醫院娛樂病童,想要承擔他們病痛的弗來德(Fred)……

隨著劇情發展,熱鬧歡愉的聚會逐漸轉變為深沉陰暗的私密自白,操偶師彷彿變成了傀儡,被不知名的內在聲音所控制。每個角色在不由自主的狀態下道出了不為人知的秘密,如:受父親壓迫的成長陰影、被凌虐的童年往事、對死亡的執念等。透過腹語術,韋安用廿七種不同的複調、營造九名角色縱橫交錯的心理層次:操偶師原有的聲音、詮釋戲偶的語調、無形的內在語言。對她來說,「這些聲音暴露了腹語師心中的不同面向,也以細微的方式讓觀眾了解他們精神分裂的傾向。」(註3)的確,韋安與其創作夥伴丹尼斯.庫珀(Dennis Cooper)經常運用解構或不同步的手法處理舞台上的身體(表演者)與聲音(敘事),營造出一種撲朔迷離的感受。《腹》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帶領觀眾從操偶師的外在環境,深入他們瀕臨崩解的內心世界。

《腹》忠實地反映出韋安創作一貫的風格,也是她最平易近人的作品。她先以幽默風趣的對話吸引觀者的目光,再一步步將他們帶往詭譎怪誕的世界,最後讓他們陷入膽顫心寒的夢魘。劇中變幻莫測的複合聲調揭露了表演者笑顏背後的心靈創傷,也喚醒了每個人內心騷動的靈魂。對韋安而言,人類會用各種方法滿足內心所需的情感。這齣戲中,腹語或傀儡也許只是一種直接且單純的管道,讓我們展開與自己的深度對話,進而解決存在的疑惑,就像是孩子幻想中的「想像朋友」。

註:

  1. 哈勒偶戲劇場已有60多年的歷史。1995年,在韋納(Christophe Werner)的領導下,哈勒偶戲劇場每年都會推出5部偶戲製作,並與國際藝術家合作。2009年起他們曾參與法國知名「作者―導演」(auteur-metteur en scène)波默拉(Joël Pommerat)的製作,並於2012年用偶戲演出他的經典劇目《我的冷房》Meine kalte Kammer
  2. Gisèle Vienne, « The Ventriloquists Convention ou la force de la vulnérabilité », propos recueil par  Sylvia Botella, in Radio-Télévision belge de la Communauté française, 29 janvier 2016
  3. Gisèle Vienne, Programme de The Ventriloquists Convention, Festival d’Automne, novembre 2015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吉賽兒.韋安與她作品中的人與偶

「混種」(hybride)是用來形容吉賽兒.韋安創作的最佳詞彙。擁有法國與奧地利血統的她曾研讀哲學與音樂,也受到沙勒維爾-梅濟耶爾國際偶戲學校(Ecole internationale de la marionnette de Charleville-Mézières)的專業訓練。她的作品橫跨劇場、編舞、錄像、裝置、造型藝術等多重領域,是歐洲少數同時叱吒於劇壇與當代美術圈的中堅創作者。

藉由演員與人偶的並置,她的創作不僅突顯出肉身與靜物的曖昧關聯,也勾起觀眾內心的譫妄與遐想。二○○四年起,她與美國新酷兒作家庫珀展開長期合作。透過詩意的文字、青春的人形、絕美的畫面、震撼人心的聲光效果,他們一同挖掘童貞失落的哀愁、詭譎的幻想、毀滅性的慾望和死亡的衝動。韋安以細膩豐富的感官效果,營造出一種幽微隱晦的舞台風景。她帶領當代觀眾直視各種社會禁忌,進而喚起他們對於現實的繁複感知。(王世偉)

延伸閱讀:王世偉,〈人偶的隱喻,剖開成長過程的暗黑時刻――吉賽兒.薇安的青春殘酷物語〉,《PAR表演藝術》雜誌305期,2018年5月。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