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2017中國愛樂樂團亞洲巡演 重返台北綻放
中國愛樂樂團於十二月二日二度來台,將演出理查‧史特勞斯《最後四首歌》中的〈在晚霞中〉、柴科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及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由年僅十一歲小提琴家蘇千尋擔綱獨奏。
-
飛人集社劇團《天堂動物園》 以動物寓言看生命價值
飛人集社劇團新作《天堂動物園》,以蘊含哲理的動物寓言,清新簡要的對應現代社會中逐漸多元的組成,透過戲劇力量與孩子討論如何面對、學習理解,尊重與自己不同的個體。
-
中國獨立編舞家古佳妮首度來台演出
中國獨立編舞家古佳妮充滿真誠、魅力之作《插銷》本週在台灣演出,她的作品從人出發,關注生命本質,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細膩的情感於其作品中表露無遺。
-
鄧泰山攜手國家交響樂團 重現大賽經典
越南鋼琴家鄧泰山將首次在台演出改變其一生的關鍵作品──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旅美指揮陳美安也將與國家交響樂團攜手演出《西班牙》狂想曲、《小丑的晨歌》及《三角帽》。
-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 百年經典璀璨再現
睽違六年,指揮赫伯特.布隆斯泰特率領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並邀榮獲紐約時報讚譽「琴音醇淨無瑕」的小提琴家列奧尼達斯.卡瓦科斯連袂於台北國家音樂廳盛大演出。
-
2017兩岸小劇場藝術節本週在台登場
由廣藝基金會、中華文化聯誼會、中國國家話劇院、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聯合策辦的「兩岸小劇場藝術節」,今年首度邀請國家話劇院《羅剎國》及在中國備受好評的《青衣.達.芬奇》來台演出。
-
「穢土天堂」系列最終章《阿道夫》 隱喻台灣現狀
曉劇場二○一一年起推出「穢土天堂」系列作品,本週末將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推出三部曲最終章《阿道夫》,從一名加害者角度探究惡的本質,隱喻台灣現狀。
-
《Kei zemihwng—我們還有詩和遠方》 以古調反思現實處境
「UTUX泛靈樂舞劇會所」繼二○一一年推出創團作《寂靜時刻》後,本週將再度推出全新製作《Kei zemihwng我們還有詩和遠方》,以古調之名反思種種現實處境。
-
蔡博丞舞作選粹—極短篇 新作與精選舞碼一次同台呈現
由編舞家蔡博丞帶領的「丞舞製作團隊」,應臺中國家歌劇院之邀,將於十一月十一至十二日聯合匯演新作《Split》及《浮花》《Hugin/Munin》等精選舞碼,展現近年耕耘成果。
-
TSO美巡音樂會終站直擊 音樂大使 讓「臺北的聲音」迴盪國際舞台
由首席指揮吉博‧瓦格領軍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與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雅各布音樂中心柯普萊交響音樂廳演出,他們透過樂音傳遞台灣風情,受到觀眾與媒體一致好評。
-
TSO美巡音樂會首站加州庫帕提諾佛林特表演藝術中心直擊 春風吹來臺北之聲
闊別美國廿六年,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再度踏上美國土地。在十一月二日晚間七點卅分,於美國加州庫帕提諾佛林特表演藝術中心以「聽城」為題展開首場演出,獲得全場起立鼓掌喝采。
-
2017新人新視野 舞戲交織出的生命殘酷物語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的「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今年申請計畫有卅六件,脫穎而出的三位獲選創作者是:編舞家高詠婕、編舞家黃于芬、戲劇導演孫唯真。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文字傷舞 一切盡在舞中
在兩廳院卅周年的場館內外活動夥伴時代的交流論壇、蔡振南的電影歌聲和林強的電音眾聲之後,迎向本刊的三百期之前,由平珩、陳樹熙、林奕華及林家文等四位經驗豐富、觀點獨到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從舞蹈、音樂、戲劇到技術管理等不同領域、角度,深入當前的製作現況、創作環境,他們的全新專欄於本月分隆重推出。而兩廳院「舞蹈秋天」的重頭戲雲門舞集《關於島嶼》亦會在本月底舉行世界首演。四十多年以來,雲門舞集作為台灣表演藝術界最重要團隊與先驅者之一,名聲享譽國際、足跡遍布全球,卻仍不停思索、深掘、扣問有關這塊土地、這片島嶼屬於我們的各種深意與感受,將其幻化為舞、吟唱成音,表現為不斷變革、力求突破的視覺意象,辯證著彼此的共同想像。 關於島嶼,林懷民在記者會上不願多說,淡淡地敘述著這個作品沒有指涉,微笑地告訴大家不要對號入座,這只是個在被海包圍的一方土地、一撮人們的樣貌,無論是快樂與悲傷、躊躇與桎梏、和解與衝突、無知與滿足,這就是一支舞。但是且看舞台上的時而掉落崩壞、時而爆裂飛散的字句,或是舞者們甩臂揚臀、跳躍奔馳的身軀,的確,編舞家已不用多說,因為他早說過「文字傷舞」,一切盡在舞中,不是嗎?關於「我是誰?」「誰是我?」或是更多他所關心、所擔憂 林懷民此次選擇和多位年輕藝術家包括甫入圍金馬獎的影像設計周東彥、名揚英國時尚圈的服裝設計詹朴,及今年金曲獎最佳專輯得主桑布伊合作,更像是藉由這個製作過程,試著與他們「對話」,從個別的「字句」組成接近集體的「文章」;放下書法,改將台灣作家筆下的詩文,以印刷體呈現,從獨立的塊狀至重疊混合的難分難解、字體細節的放大縮小、在舞台上變化多端的影像效果搭配舞者的身體動能,也創作出與過往完全不同的雲門美學,正如林懷民所說:「我很高興自己在七十歲時,還做跟以前完全不一樣的作品。」 NSO與影評人藍祖蔚攜手推出的「藍色電影院」和「總監電影院」系列音樂會,也讓我們有此機會深究、細查電影與音樂之間的曖昧關係從百年前放映機的噪音遮羞布,到互為依賴、彼此交融,不僅寄託寓意、暗示情節,更能前後呼應,甚至兩兩烘托而成為經典。各種由來和流轉,不管你只熟樂曲、不熟電影
-
專欄 Columns
取個好名字─藝術行政教我的第一件事
藝術行政到底和一般行政工作有何不同?藝術行政到底教了我什麼?回看種種,無非是一連串的自我思辨,及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尋求最大的可能。取個名字是如此,「抗拒」老爸是如此,「出國演出」也是如此。藝術行政,重要的或許是「藝術」那兩個字,更重要的或許是藝術中的「創造」精神。
-
專欄 Columns
混合風味迷人,自己的聲音何在?
當下台灣樂界主流仍是「追上西方當代」居多,「混合風味」次之,一九三○年代前面那些老輩們的論調「兼容並蓄」、「融合古今中外」則已經乏人提及。盛開在柏林、紐約的花朵,我們試著要讓它在台灣落地生長,「混合風味」或「民謠編創」被嫌有著「土味」不適合輸出,二者之間沒有漸層光譜,也無自省反思。
-
專欄 Columns
如果觀眾看不懂,怎麼辦?
人都很複雜,但不就是因為這些複雜性,才使人生被比喻為戲?怎麼很多時候走進了戲劇世界,觀眾反而被扁平化了,就算當上「主角」,也只是被控制的偶,而非被重新發現的「我」? 創造觀眾,其實是不斷追求不想與你交心的人發生愛情。辛苦背後,是我作為戲劇創作人對於這個「愛人」的未知的無限好奇。
-
專欄 Columns
跨世代共事的學習
最近最深刻的經驗,是剛剛完成的二○一七年世界大學運動會開閉幕式,整個過程,讓我深深領悟到跨世代的共事是目前表演藝術界所有人的一門重要功課,必須要學習,管道需要建構。所有人的成長都因為何時生、生何處開始建立,這個主要因素也就造就了每一個人之不同。我們需要建立看見彼此差異的能力及如何互補或互閃的事實。並認知到除此之外,前浪或後浪,我們當下都是平等的!
-
企畫特輯 Special
不一樣的香港 不一樣的「音.越」表演
二○一七年香港週活動將在十一月底登場,以「音.越」為主題,藉由音樂來跨越地區的疆域、跨越藝術的界線。由各類型音樂表演組成的戶外逍遙音樂會《音.越.薈》揭開序幕,還有《禾.日.水.巷》多媒體跨界音樂會帶領觀眾「聽」見不一樣的香港,另有導演蔡明亮與新媒體藝術家梁基爵合作的《一零(二)》媒體裝置音樂旅程,還有《20年香港遊戲x音樂巡禮》以展覽及小型音樂會的形式,向台灣玩家介紹香港的遊戲及其音樂的發展歷程,豐富多元、繽紛動人。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愛樂找「家」路迢迢 音樂廳重建計畫打掉重練
如何改進紐約愛樂固定使用的音樂廳的音響效果,是個糾纏過去廿年領導階層的難題,之前二○一五年提出的規劃是由娛樂大亨葛芬捐款資助整修音樂廳,但新任紐愛總裁黛博拉.博達一回鍋就出招,宣布全新計畫,將保留原本林肯中心音樂廳的外觀,但裡面全部重建。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羅伯.威爾森《路德:與眾神共舞》 謳歌也省思馬丁.路德
今年適逢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五百周年,這張告示是歐洲宗教改革的濫觴,於是今年被德國官方訂為「二○一七馬丁路德年」,各地都有慶祝活動。劇場名導羅伯.威爾森與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在嶄新的布列茲音樂廳演出《路德:與眾神共舞》,結合合唱與戲劇,以威爾森著名的黑暗美學,謳歌馬丁.路德,也逼觀眾省思路德的反猶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