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亞維儂藝術節的官方節目於三月底宣布,這次的節目分為四大類型:「跨世代」、「跨性別」、「跨地域」與「跨真假」,作品曾訪台的凡.霍夫、大衛.包貝與托馬.喬利都將推出新作。今年的宣傳主視覺為紫色,藝術總監歐利維耶.畢強調:「紫色是主教專屬的顏色,但也意味著女性主義。它調和了象徵女生的粉紅色與代表男生的藍色。」
三月底,歐利維耶.畢(Olivier Py)公布了第七十二屆亞維儂藝術節的官方節目。本屆藝術節的主題「種類」(genre)極為廣泛,涉及性別、種族、家庭、自我認同、時事等諸多面向。記者會開始,畢總監首先強調主視覺的顏色,顯現受邀藝術家打破框架的決心:「紫色是主教專屬的顏色,但也意味著女性主義。它調和了象徵女生的粉紅色與代表男生的藍色。」在畢總監眼中,反思典型並不局限於性別。它不僅讓我們重新思考社會族群的分野,也突顯藝術家與眾不同的特質。
家族風暴
今年亞維儂藝術節的節目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首先是「跨世代」的演出:《理查三世》的導演喬利(Thomas Jolly)將入主教皇宮,搬演古羅馬悲劇《梯厄斯忒斯》Thyeste。喬利以孩童的角度重現手足相殘下的人性考驗。另外,埃及導演艾.阿塔(Ahmed El Attar)則推出《媽媽》Mama,探究父權至上的阿拉伯家庭中,母親究竟扮演了何種角色?國際大導凡.霍夫(Ivo van Hove)則帶來新作《消逝之物》De Dingen die Voorbijgaan,描繪橫跨三個世代的兩個家庭如何因隱瞞多年的秘密,而邁向分崩離析的命運。
雌雄莫辨
接著是今年的重頭戲「跨性別」。透過《乾季》Saison Sèche,藝術家美娜(Phia Ménard)以跨性別的親身體驗,表現女人如何掙脫父權壓迫,獲得身體解放。《跨性(之外)》TRANS 〔MÉS ENLLÀ〕則藉由紀實創作,讓加泰隆尼亞的變性者在舞台上發聲。《未定的羅曼史—另一個奧蘭朵》Romances inciertos, un autre Orlando中,兩位青年藝術家透過西班牙三種陰陽同體的傳統文化形象,發展出一場具巴洛克風的實驗性表演。此外在《女士、先生們,及無法被定義的其他人士》Mesdames, Messieurs et le reste du monde中,法國導演包貝(David Bobée)則從俄國同志導演謝列布連尼科夫(Kirill Serebrennikov)遭陷入獄事件(註1)出發,重新省視保守的社會如何壓迫異種文化。
無遠弗屆
「跨地域」的節目則包含三齣作品。《未來才能說這是先知的愛》Il pourra toujours dire que c’est pour l’amour du prophète刻劃了一群因性取向而流離失所的伊朗難民。法國導演布紐爾(Richard Brunel)則改編日裔美籍作家大塚茱麗(Julie Otsuka)小說《閣樓裡的佛》Certaines n’avaient jamais vu la mer,描繪十九世紀末,日本「相片新娘」遠渡重洋,淪為底層勞工的悲慘命運(註2)。《北極》Arctique中,比利時女導演凡妲蓮(Anne-Cecile Vandalem)藉由舞台表演與同步影像,突顯跨越疆域的全球暖化議題。
真偽難辨
最後是「跨真假」的演出。《劇場史首部曲—重演》La Reprise, Histoire(s) du theatre中,米羅.勞(Milo Rau)透過二○一二年比利時恐同謀殺案的舞台再現,給予觀眾古典悲劇震撼人心的真實體驗。《不明飛行物》Ovni〔s〕則藉由不同人士目睹飛碟的案例,勾勒出一齣弄假成真的寓言喜劇。《阿默德回來了》Ahmed revient中,法國哲學家巴迪烏(Alain Badiou)重拾九○年代為演員葛拉(Didier Galas)創作的義大利即興喜劇角色,諷刺當代媒體危言聳聽的渲染力。
今年是畢總監接管亞維儂藝術節的第五個任期。不同於前兩位總監(註3),他強調藝術介入現實的政治性,以及闔家觀賞的普及性。然而,他選取節目的方針卻啟人疑竇:戲劇、舞蹈與跨領域的節目比例明顯失衡;多數舞蹈節目由知名編舞家主導,缺少挖掘新人的遠見;極力推舉法國年輕創作者,及非洲或阿拉伯裔藝術家,但他們的作品卻尚未成熟。在畢總監「政治正確」的策展方向下,亞維儂藝術節是否仍是當代表演藝術界的指標?這個問題可能得等到他二○二一年任期屆滿之後,才會有答案。
註:
- 參閱〈法國藝文界聯手聲援俄國異議導演〉,《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98期,2017年10月。
- 參閱:大塚茱麗《閣樓裡的佛》,林則良譯。新北市。衛城出版社。
- 2004至2013年,在阿賀湘波(Hortense Archambault)和波德里耶(Vincent Baudriller)共同策劃下,亞維儂藝術節每年都會主推1至2位「合作藝術家」,其中包括:奧斯特麥耶、法布爾、卡士鐵路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