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文件展現場。(陳國慧 攝 )
香港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廿歲 業界齊聚「非懷舊」深度交流

香港的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今年歡慶成立廿周年,以四季為主題策劃了相關活動,在春季主打的文件展中,前進進在牛棚劇場展出相關歷史文件,以劇團發展的不同階段勾勒時代;劇團並在四月初舉行「圍爐不取暖:業界廿年逸話」活動邀請在不同時間與「前進進」合作過的劇場工作者分享,從小的個人回溯作為窗口去打開有關「劇團」、「評論」、「觀眾」、「作品」等大環境的關鍵詞討論。

香港的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今年歡慶成立廿周年,以四季為主題策劃了相關活動,在春季主打的文件展中,前進進在牛棚劇場展出相關歷史文件,以劇團發展的不同階段勾勒時代;劇團並在四月初舉行「圍爐不取暖:業界廿年逸話」活動邀請在不同時間與「前進進」合作過的劇場工作者分享,從小的個人回溯作為窗口去打開有關「劇團」、「評論」、「觀眾」、「作品」等大環境的關鍵詞討論。

香港的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今年迎來其廿周年,以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時分和主題策劃不同活動,讓不論是粉絲好友或是新觀眾,都找到不同回顧和認識劇團的空間。前進進一直與台灣不少劇場創作者保持交流,如鴻鴻、符宏征、簡莉穎等,因此在春季主打節目——文件展中,透過DM、文案也找到不少台灣劇場人的身影;又如「新文本」這個先在台灣發聲,但透過「前進進」以「運動」的方式推動歐洲當代文本在香港的搬演與本土創作轉化,也是這次文件展中一個重要的展覽場域。

文件展展示劇團來時路

文件展在牛棚劇場舉行,以往看演出的空間成了參觀者可以自由上下的動線,各自尋找與這個空間的關係;物件的展示有其歷史脈絡,以劇團發展的不同階段勾勒時代,有些日子的摸索痕跡,現在看起來就是為後來的方向鋪路;有些與亞洲不同藝術團體的交流活動,看來是延續一些計畫的情意結,但卻造就了不同的網絡;創作主題的不同演化,描繪廿年走過的路,點與點之間的連線看起來更像是一次香港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小型投影。

文件展搭配的還有一系列出土放映會,選播幾個經重新剪接的劇團經典,包括《(魚)夫王’N不(手)女》、《N.S.A.D.無異常發現(二度起航)》等超過十年以上的作品,同時也在不同形式的沙龍,聚集與劇團聯繫密切的業界朋友分享經驗,如剛在四月初進行的「圍爐不取暖:業界廿年逸話」,就邀請了接近廿位來自不同劇場崗位,在不同時間與「前進進」合作過的包括編劇、導演、藝評人、策劃人、劇團負責人等,透過分享自己過去廿年的「大事」——不論是個人的、劇場的、文化生態的或是社會的——折射香港(劇場文化)的演變。

不取暖的圍爐邀業界討論交流

當天的回應十分熱烈,首先是如此組合濟濟一堂的機會並不太多,發言交流時間總是不足;而從小的個人回溯作為窗口去打開有關「劇團」、「評論」、「觀眾」、「作品」等大環境的關鍵詞討論,身在其中的固然有看法,也有局外觀點的碰撞。參與者先寫下「大事」,這部分讓各人進入想像的時光隧道,回顧卻不是懷舊,貼在牆上的各色回憶已然引起彼此的好奇,在印證、對照之間梳理出發展的線索。誠然這次沙龍用「逸話」為名,讓討論不是從嚴肅沉重的進路出發,而「前進進」也不只是把業界友好找來回顧劇團的成果,更多的是嘗試把討論置放在更宏觀的圖樣裡。

當天討論觸及的,包括媒體文化的改變、評論與創作的關係、表演訓練的轉變、創意教育與劇場發展、新進編劇平台的出現、藝術節如何帶動創作、觀眾發展與演出量、資助制度轉變與場地拓展等,最後資深劇評人張秉權寫下的「藝術作為理由」既是剛好貼在所有「大事」的中間,他最後的發言也幾乎是「總結」了廿年的劇場發展:香港劇場從上世紀五、六○年代開始,歷過多種被賦予的角色包括教育、推廣等,至專業化的八○年代和資助介入的九○年代;今天其發展成熟終於可以使之回到藝術本身,藝術也更讓人看見。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