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企畫特輯 Special
漫步歌絃中
曾數次造訪台灣的花腔女高音Sumi Jo(曹秀美)與被英國權威音樂雜誌《古典FM》評為世界百位最佳音樂家之一的吉他演奏家楊雪霏,來自亞洲的兩人將空前首度在台展開一場人聲與絃樂唱和的旅程,從「音樂之父」巴赫之作啟程,一路跨越西班牙、渡遠洋至南美巴西,在美麗的秋天中邀樂迷一起漫步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科學與藝術的共振 蘇文琪邁向創作新里程
源於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駐村經驗,編舞家蘇文琪看到科學家以各種實驗數據分析物理現象,不斷自我批判,如藝術家面對創作,「科學家與藝術家很像,都提出未知的假設,用很多東西去佐證,追求真相,或事實。」在CERN探究微觀世界的研究中,粒子是科學家們的單位,蘇文琪也試圖將舞台元素分解為最小單位,《全然的愛與真實》回應了科學家研究假設所投入的信仰與執著。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在一個家中 看見潮汐般的島嶼人物故事
《微塵.望鄉》始於導演鄭嘉音長期關注「台灣新住民及國際移工」相關議題而發起的製作。劇組邀請金鐘獎編劇詹傑合作,聯合了六位女演員及設計團隊,一齊打造出了這部結合光、影、偶、人、物而形成的交響劇作,除了為議題發聲,也開啟一段關於小人物內心世界裡那真誠、柔軟又韌性、充滿了笑與淚的故事。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戲曲界特效動作經典 結合當代科技再現
一九四○年代,連演十天的連台本戲《火燒紅蓮寺》,當年以水、火、雨景等機關布景與緊湊劇情風靡台灣內台觀眾,為了不讓好戲消失,也為了傳承歌仔戲藝術,國寶級歌仔戲苦旦廖瓊枝七年前將之改編濃縮搬演,近期更推出新版《俠女英雄傳》,由京劇名角曹復永擔任導演,並邀台北世大運開幕節目的幕後設計團隊合作,以現代科技「復刻」重現當年經典。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打造東方聲音詩景 台灣音樂創作的進行式
自二○一二年起開辦,曾邀請多位國際與國內著名作曲家、演奏家共襄盛舉的TINMF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將於十月下旬登場,推出七場音樂會,展現台灣作曲家美學風格、配器與聲音技法的特殊性,更有紀念意義的專場如台灣現代主義詩歌詩人洛夫詩選歌樂創作、亞裔作曲大師尹伊桑百年冥誕紀念音樂會,及中國作曲家郭文景室內樂系列,開啟不同文化地域、時空背景之對話。
-
TSO精選 TSO Choice TSO 美巡行前音樂會 「聽城」
民謠交織 傾聽一座城市的聲音
暌違廿六年,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將在十月底、十一月初再度展開美國巡演之旅。由首席指揮瓦格領軍,並邀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一同在加州沿岸的聖地牙哥及庫帕提諾兩地演出。行前,樂團特別以「聽城」為名,安排一場在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的音樂會,曲目包含了台灣作曲家趙菁文特地為巡演而寫的新作,及德弗乍克與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巧合的是三首樂曲都交織了作曲家家鄉的民謠旋律,讓人分外能感受到故鄉情懷。
-
TSO精選 TSO Choice
擷取一段時空 讓TSO以樂相伴
為了音樂教育的推廣與普及,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未來每年皆有影音錄製計畫,今年則推出《品味TSO精選小夜曲》,收錄多首絃樂名曲。錄音指揮由樂團首席姜智譯擔任,他表示,樂曲都是從完整交響曲中抽出來的,不是澎湃激昂的段落,而是集合鮮少在音樂會中單獨拿出來演奏的樂章,這些具有一點深度,卻又優美悅耳的旋律,常讓人懷疑似曾相似卻又想不起在哪裡聽過。透過這張專輯,愛樂者不但可以發現「想要找的,原來都在這裡」
-
藝號人物 People 美國男中音
湯瑪斯.漢普森 永遠好奇 征服歌唱人生
美國金嗓傳奇湯瑪斯.漢普森將在十一月首度訪台,與NSO合作演出馬勒的《少年的魔法號角》,身為馬勒迷,他表示馬勒「對我而言不只是音樂家,還是哲學家,他藉著音樂探索時間本質、人類靈性,甚至是一整個宇宙。」作為自我要求甚高的聲樂家,他說:「(歌者)不管是演唱會還是歌劇演出,都像運動一樣耗費體力與智力,更是精神層面的付出。同時,我們還要讓自己變得敏銳,才能在台上重現那些已經被他人創造出來的作品。這關乎著『我們是誰』及『我們呈現的作品是什麼』。」
-
焦點專題 Focus
以優雅之姿 看進夢的溫柔與狂暴
鄭宗龍耐人尋味地說了一句「也許《捕夢》與《十三聲》本質上是一樣的」。這麼說好像有些關連,《十三聲》的靈感來源,是為了抓捕童年在萬華街頭映在眼中形形色色的模糊身影,而《捕夢》則直接點出想要探索、捕攫夢境的渴望。不過,與其說他想探索夢境,不如說他其實是對「意識」與「理解」感到無比好奇。
-
焦點專題 Focus
捕一場潛意識的劇場之夢
從《十三聲》的童年回憶到新作《捕夢》的迷離魔幻,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回身一轉,踏入潛意識的神秘境地,他說:「我希望大家看完(舞作)像是做了一場夢。舞作最後有一個橋段,謝幕後,我會把空間打開,讓大家可以走上舞台,拿著手機用Instagram或是直播這個空間或舞者們,捕捉他們才剛做完的夢。可是捕得到嗎?我不知道。」
-
即將上場 Preview 拉夫拉前衛劇團再顯身手
《女武神》 飛入華格納的燦爛想像
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巨製華格納的《指環》系列,今年來到第二部《女武神》,一樣與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合作,充滿奇想的舞台裝置,卻是向華格納當年的設計構思取材,更將廿一世紀的現實世界,恐慌世界毀滅的意象帶入製作中,當然也用了當今Google地圖的圖像,呈現科技新時代的里程碑。
-
即將上場 Preview 第二屆台灣國際即興音樂節
「碎形的絕對」 回到聲音的原初
屬於絕對當下的「即興音樂」,總是能帶給聆賞者意外的驚喜,第二屆台灣國際即興音樂節以「碎形的絕對」為題,邀請多位在即興音樂領域耕耘多年的資深藝術家,於十一月到訪台灣,以碎形的聲音素材,堆疊與延展,組裝與配對,打造聆聽者獨一無二的聽覺體驗。
-
即將上場 Preview 以色列L-E-V舞團
《強迫症之戀》 深情反覆的舞蹈詩句
出身巴希瓦現代舞團的以色列編舞家莎倫.伊爾與其L-E-V舞團,將於十一月初首度訪台,演出《強迫症之戀》。舞作靈感來自患有強迫症的美國詩人尼爾.希爾伯恩朗誦自傳詩〈強迫症〉的影片,透過強烈的電子節奏與反覆持續的肢體編排,編舞家呈現了詩人內在的暗黑世界。
-
即將上場 Preview 跨域媒介與東方語彙
姚淑芬《破月》 譜寫傳統婚禮的現代性
繼《大四囍》批判傳統婚姻制度後,經過十年沉澱,編舞家姚淑芬新作《破月》再度對時代提出反思與對話,承襲《大四囍》強烈的視覺符號,姚淑芬再度挑戰以跨域媒介譜寫傳統婚禮的現代性,她擷取中國舞為元素,在紅布起落與紅線纏轉之間,舞者以含蓄內斂的東方肢體,揣摩角色的內在心境。
-
即將上場 Preview 2017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從「西」開始 關注在地、接軌世界
二○一五年首辦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今年來到第三屆,主辦單位將「與在地連結」視為核心,將創作者與大稻埕緊密串連,讓駐埕藝術家運用當地素材進行創作並記錄其過程。另外,也透過邀請國際藝術家的參與,讓在地與國際接軌,體現「愈在地 愈國際」的策展理念,活動則包括了主題節目、戶外才華市集、系列講座及變裝遊行四大項目。
-
即將上場 Preview 同黨劇團《白色說書人》
說故事的人 沒能說出的事
同黨劇團新作《白色說書人》由詹傑編劇、戴君芳執導,團長邱安忱一人擔綱獨角戲,透過說書人穿越時空的敘事能力,揭開家族的沉痛記憶,那些在白色恐怖年代不能言說的過去。藉由戲偶與紙雕,讓說書人的故事立體化,那些令人顫慄的血淋淋真相,也在天馬行空、有如張飛打岳飛的說書情節中浮現
-
即將上場 Preview 一出生就可以進劇院
葛利夫偶劇院分享經驗 藝術扎根從寶寶開始
這次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邀請訪台的匈牙利葛利夫偶劇院,除了將演出兩檔寶寶劇場作品《紅色的冒險》與《點點.點》外,更將舉行為期三天的「概念研習營」,因為葛利夫偶劇院深知如何運用寶寶劇場的表演形式,注入匈牙利一帶的傳統文化、民俗音樂與在地藝術,主辦單位也希望藉此探究戲曲培育的可能性。
-
企畫特輯 Special
混亂遊戲室裡 玩出幻想冒險
原本要延續第一集、講「王子公主幸福快樂在一起」後的日子,卻被「不聽話」的導演鴻鴻大顛覆,身為新手老爸的他在生活中和孩子學習,發展出以小野寫的童話《藍騎士與白武士》為本、以物件玩出視覺與表演的製作《不聽話孩子的故事2藍騎士和白武士》,甚至也納入台灣社會觀察,讓孩子一起關心社會。
-
特別企畫 Feature
障礙藝術.藝術無礙
美國運動員、演員、時尚模特兒Aimee Mullins因先天腓骨畸形,從小就進行了雙腿的小腿截肢手術,她在一場演說中,提及她曾帶著她的十二對義肢與孩子們互動,她提問:「孩子們,我今天早上醒來,很快地做下決定,要能夠一下子跳過房子,不過兩三層的高度,但是,如果你能想到那些動物、超級英雄、卡通人物,你會給我造一副什麼樣的腿呢?」 孩子們回答踴躍,長頸鹿、青蛙、神探Gadget、超人特攻隊突然有個孩子問:「嘿,為什麼妳不想飛呢?」 Mullins瞪大眼睛,突然意識到身體的「殘缺」,其實同時也表示了空白空白使她作為一個「充滿潛能的人」而存在。 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 什麼是「障礙藝術」?什麼是「障礙文化」? 本期特別企畫從障礙藝術出發,試圖回答以上問題。 我們從藝術創作與觀眾文化參與兩條主線試圖逼近此因空缺而充滿潛能的藝術形態,除了探討現代劇場中的障礙藝術創作脈絡,專訪國內外的創作者英國編舞家克萊兒.康寧漢、香港無障礙劇團、台灣極光樂團外,在文化參與方面,則特邀長期投身身心障礙研究的易君珊,從自身經驗分析台灣藝文環境、法規現況與困境;亦專訪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談無障礙的相關軟硬體規劃;此外,亦有專文談為視障者服務的口述影像如何實踐。 期能傳達「障礙藝術家」訴說的故事的同時,亦能反思我們所處的世界,真的「無障礙」了嗎?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生活到劇場 行進無礙的藝術之路
英國詩人艾倫.桑德蘭曾寫到,身心障礙藝術就是藝術,「不是讓殘疾人做些什麼,好消磨時光的休閒娛樂,也不是治療手法。」這是英國身心障礙藝術發展至今的「主流」觀念,原先的身心障礙藝術(disability arts)一詞,被身心障礙者、在藝術領域的創作(disability in the arts)這樣的概念所取代,「在身心障礙藝術裡,由我們主導。我們說自己的故事、呈現自身對於身心障礙生活的感知,以及與其有關的議題。」桑德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