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改變視角 將瞬間化為無限循環的永恆
錄像藝術家陳萬仁這次的最新個展「旋轉世界的靜止點」,透過視角的改變,將過去平移的視點改為高空俯瞰,推出兩件新作《旋轉世界》與《深邃而璀璨的憂鬱》。著迷於「重複」主題的他,無論是影像內容或影像播放的重複,當把重複推向極致,反而揭示一種特殊的幽默感,甚至帶點邪惡的小趣味,但讓影像不斷重複,將稍縱即逝的瞬間化為無限循環的永恆,也模糊了時間與空間的結界。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紀錄片中的表演身影
五月的銀幕很表演藝術!這個月舉行的「城市遊牧影展」與「桃園電影節」,都有值得一看的表演藝術相關影片。前者的《芭蕾壞男孩》以英國皇家芭蕾最年輕的首席舞者普魯尼為主角,後者則有《超越佛朗明哥:索拉的霍塔舞曲》、《尋找唐吉軻德》、《金剛心路》、《馬利藍調》等,讓你看到表演舞台背後的各種身影。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大提琴世界的驚人遺產
在十年前離世的羅斯托波維奇,為這個世界留下數量驚人的錄音,《羅斯托波維奇世紀典藏華納時期錄音全集》這套紀念羅老的套裝,共演名家如林;值得一提的是,這套全集也收錄了羅斯托波維奇與作曲家本人親自演出的作品,包括卡巴列夫斯基、卡連.哈察都量,還有蕭斯塔科維奇的大提琴奏鳴曲,從第一樂章開始,就會被吸入另一個時空。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遠遊與回望
詩人楊澤已經多年未出詩集,近期不但推出新作《新詩十九首》,也將當年一鳴驚人的少作《薔薇學派的誕生》與《彷彿在君父的城邦》重刷出版,今昔對讀,更讓人看到詩人的思考演變。當年高蹈於「空中花園」的吟遊詩人,果真是比較接近地球表面了,《新詩十九首》副標題「時間筆記本」,提綱挈領,是浪子遠行日久後的回頭一望。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掽,碰!》 邀觀眾一起參加身體實驗
《掽,碰!》宣傳影片裡,捏爛番茄、扭絞花椰菜、芹菜刷過牆壁、包裹黑色塑膠袋的表演者墜落撞擊地板、擠壓不知道什麼部位的身體肌理視覺、聲音在短短的影片中被放得很大,玩心很重的林文中這回要觀者逼視日常生活中尋常的影像與聲響,以兩週實驗性格強烈的「掽」、「碰」邀請觀者近距離「觸碰」創作實驗的過程。 首週採觀者自由決定路線的方式進行,演出全長四十分鐘,不設固定座位,以多焦點進行表演,林文中指出:「類似逛美術館的活動,但其實比較像參觀一間身體感覺的實驗室。」相較於首週強調互動可盡情「掽」、「碰」玩耍的自由,第二週的演出形式則中規中矩得多,以鏡框式舞台的六十分鐘舞蹈呈現,將第一週舞者與設計群所創造出的演出形式與素材,快火翻炒呈現為一完整演出。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焢肉,遇見你》 都會女子的愛情獨角戲
繼《苦魯人生》以輕鬆的音樂劇形式呈現劇場技術人的汗水與苦悶、Herstories系列《怪物》與《家.書》巡演烏鎮與天津之後,音樂劇導演高天恒這次將與曾打造《不讀書俱樂部》系列小型音樂劇的詞曲創作人張芯慈,以及新生代女演員陳品伶合作,三人攜手製作屬於都會女子的愛情故事輕熟女獨角音樂劇《焢肉,遇見你》。 年過卅的單身女律師,陷入了現任與初戀之間的兩難:一邊是如牛排般誘人卻不耐久置的關係,一邊是細心呵護就會愈沉愈香的焢肉回憶。都會背景與愛情題材,或許在音樂劇製作裡並不算特出,這次由張芯慈所撰寫的劇本、歌詞與樂曲,卻是專為陳品伶一人量身╱聲打造而成。所有角色、每首風格各異的歌曲,也全得由演唱功力驚人、演出經驗豐富的她在舞台上穿梭改換、分頭詮釋。如此好似韓國說唱藝術「板索里」的單人表演型態,也為小品音樂喜劇注入一股獨特的熱力與玩心。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王嘉明《血與玫瑰樂隊》
每次看王嘉明導演和莎妹的戲,總是讓人充滿驚喜,風格化的形式、前衛的視覺、大膽的語彙,讓每次的演出,都像是一場全新的實驗。從初期以紙偶概念呈現的《請聽我說》,到近期演員聲身分離的《理查三世》,透過具實驗性卻又大眾化的表現方式,藉由空間、形式上的創新,來反映文本內涵及隱喻。 今年的新點子劇展,以「後.真相」為主題,透過經典劇作的改編、重組,串起劇作家與導演間的對話。其中《血與玫瑰樂隊》,王嘉明將重新剪裁莎士比亞玫瑰戰爭四聯劇,有趣的是,這次的演出將全程開放攝影及上網,挑戰文本、演出形式乃至劇場規則,邀請所有觀者共同見證歷史。劇場頑童這次將以何種方式重新演繹、解剖經典文本及歷史政治議題,引人期待!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許丙丁文學舞蹈劇場─府城仙怪誌》
五月藝文節目之精采令人目不暇給,我常戲稱自己是「藝文雜食派」,舉凡舞蹈、戲劇、音樂、展覽,各式主題來者不拒。倘若本月只能選一檔,雞屎藤新民族舞團的《許丙丁文學舞蹈劇場─府城仙怪誌》就是我的首選。 舞團自成立以來,作品多從府城在地的故事發展,帶有濃濃的懷古風情。「俗擱有力」的團名取自台灣野生植物,深耕常民題材的創作意圖鮮明。 點開Youtube舞團宣傳微電影,是飛機呼嘯投彈的音效和昏黃殘破的古厝,時代背景設在日治時期躲避空襲的少女,在小憩的半夢半醒間,進入了許丙丁筆下的仙怪之境。 《府城仙怪誌》改編台南全才作家許丙丁小說《小封神》,並邀請清華閣周祐名掌中劇團與前雲門資深舞者王維銘參與演出,相信是雅俗共賞的作品。 TNAF城市舞臺系列,多在古蹟與特色景點演出,能藉作品到新化武德殿來個藝文輕旅行也挺不錯呢。
-
音樂新訊
久石讓與麥斯基 兩位巨星在「台」交鋒
來自日本的音樂大師久石讓,以宮崎駿的卡通配樂為人稱道,也是北野武、大林宣彥等導演的御用音樂設計。截至二○一五年止共八度獲得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音樂獎」及七度的「音樂獎」,並且獲得日本政府授與紫綬褒章。但他始終最愛的,還是嚴肅音樂的創作,近年來更以優異的指揮身分獲得肯定。米夏.麥斯基(Mischa Maisky)則是史上唯一師丞皮亞第果斯基(GregorPiatigorsky)與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兩位傳奇人物的大提琴家,無論是精緻的古典或輝煌的浪漫,都能以真摯的熱情作最佳詮釋,連羅氏讚賞他為「年輕一代大提琴家中最傑出的天才之一」。 此次兩人聯袂來台,將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德弗札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並且帶來久石讓自己創作的作品Encounter for String Orchestra除此之外,還有布拉姆斯的《F大調第三號交響曲》。兩位超級巨星的在台交鋒,將一場音樂會,融入雙倍以上的精采享受。
-
柏林列寧廣場劇院《茱莉小姐》 虛實交錯同步影像敘事
2017TIFA將邁入尾聲,倒數第三檔節目由柏林列寧廣場劇院製作,英國導演凱蒂‧米契爾用她最擅長的多媒體、即時投影等劇場形式,帶來讓人驚嘆、演員技術配合天衣無縫的精采演出。
-
創作社《少年金釵男孟母》 再現「南風」真情癡戀
今年適逢創作社劇團創團廿周年,觀眾詢問重演度最高的《少年金釵男孟母》將再次搬上舞台,四位主要角色依然由原演員擔當,並搭配劇場新生代再現閩中「南風」的真情癡戀。
-
唐美雲歌仔戲團《螢姬物語》 以愛為線索 穿越時空尋找靈魂伴侶
唐美雲歌仔戲團新作《螢姬物語》延用《春櫻小姑─回憶的迷宮》主要角色,用傳統方式演繹現代議題,刻畫親子間難以言說的心境,展開一段跨時代性別的靈魂之戀。
-
《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 反映當代社會縮影
劇作家簡莉穎與四把椅子劇團導演許哲彬三度合作,推出新戲《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藉由二三十個不同角色在時空與場景轉換間,探討HIV感染者如何面對社會與生死議題。
-
天籟美聲安琪拉‧蓋兒基爾與北市交演出經典歌劇選粹之夜
2017TIFA臺灣國際藝術節最受矚目的音樂節目之一《天籟美聲─安琪拉‧蓋兒基爾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將於本週日晚間於國家音樂廳帶來整場絕美動人的經典歌劇選粹之夜。
-
尼德劇團《兩個錯誤間的時光》 填滿藝術
繼《伊莎蓓拉的房間》後,導演楊.洛華茲與格蕾絲.艾倫.巴爾基率領尼德劇團再度來台,本次將與十二名台灣舞者重製《兩個錯誤間的時光》,帶來一場華麗無比的劇場派對。
-
揮別原生家庭鍊結 劉冠詳新作《棄者》穿梭人鬼神三界
編舞家劉冠詳新作《棄者》將脫離過去作品中與原生家庭的緊密鍊結,試圖挖掘人赤裸原始的狀態,舞者以充滿爆發力的動作與快速的情緒切換,帶領觀眾穿越人、鬼、神三界。
-
以藝術來呼應人與土地 ——打造屬於我們自己的里山
差事劇團和美濃愛鄉協進會合作的作品《回到里山》╱《尋里山》在精神上,與北川富朗所帶頭開創的日本大地藝術祭,有某些共通性以藝術來呼應人與土地。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當身體成為藝術的場域
什麼是藝術?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算是日常生活中平凡不起眼的小事,就會成為藝術。以法國編舞家奧立佛.杜柏(Olivier Dubois)剛在夏佑宮國家劇院(Thtre national de Chaillot)上演的新作Auguri來說,舞者在台上只執行一個動作,就是奔跑。一個小時的演出中,廿二名舞者,從個人到群體,極盡自己速度,幾近失控地來回奔跑。最初的意象是快樂和希望的追尋,跑到最後,卻是逃離恐懼和災難的象徵。杜柏說,每當創作時,他一次只能有一個想法,但是當他抓住那個想法,就會把它實踐到極致,直到筋疲力竭為止。 二○一二年在亞維儂藝術節首演,讓杜柏聲名大噪的《悲.慾》是另一個鮮明的例子。舞台上裸體,並不罕見,但讓十八名男女舞者一絲不掛,跳完九十分鐘的舞,就是注目的話題了。杜伯刻意選擇不同膚色、身形、性別的舞者,在舞台上一字排開,彷彿要觀眾仔細端詳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隨著規律的行走、排列、穿越直至倒地、翻滾、交疊、顫抖、吶喊,通過肉身之苦的圖像描摹,深入挖掘靈魂深處的悲愴,呈現了孤獨與慾望、憂鬱與狂歡的生命共相,面對失序的世界,進行「生命意義何在」的存在主義式之永恆提問。 杜柏的舞作在歐陸評價兩極,《悲.慾》在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Sadler's Wells)上演時,《衛報》、《每日電訊報》甚至只給出兩顆星的評價。雖然作品極具爭議性,然而他表示,選擇裸體作為表現手法,並不是要驚嚇觀眾,或是讓觀眾覺得不好受,而是藉由赤裸的身體,觀眾可以深度挖掘自己和世界的連結,「透過赤裸體現,觀眾反而會反觀自我、透視自己的內在。」他強調,當我們仔細觀察他人身體時,就能反映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肉體如同一張世界文明史的地圖,當你可以閱讀身體,你就懂得這個世界。」 當身體成為藝術場域,裸體,就是藝術的極致展現。本期特別企畫,我們從杜伯的作品回探,在西方藝術史上,裸體向來是重要的創作素材,從遠古、希臘時代的雕像、畫作,到近代的電影、攝影,裸體創作的演變,如何影響人類「凝視」裸體的觀念?在歐陸劇場,全裸演出就是藝術呈現的手段,跟吃喝拉撒睡一樣稀鬆平常,甚至真槍實彈的性愛演出也百無禁忌,究竟他們對於身體的看法,如何建構而成?同時,本刊也專訪劉守曜、法蘭克.迪麥可、李貞葳、蘇文琪等藝術家,一探他們如
-
專欄 Columns
情懷
生活中有多少個釋迦拈花,耶穌上十字架,都是極好的,文學、藝術的表現,也是最真實的宗教啟示,我們就算看過,後來也記不全了。明知道「此中有真言,欲辯已忘言」,明知道「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都是最高的文學、藝術的表現,可是就沒去實踐,沒去仔細體驗,也就打不開它們免費的「啟示」了。如果你跟我一樣,不慌,廿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
專欄 Columns
它很美,但不是我的菜
品味是要被培養的,愈多的接觸,了解愈多,可以作為參考的質素就愈多。但往往從外面看,和在裡面長就是兩碼子事。用看的畢竟只是視覺、聽覺和頭腦的事,而從裡面長的多了很多身體力行和時間的浸淫,當然能夠體會的事自然不同。這件事怎麼說都說不清楚,所以我們可以用它說不清楚的模糊地帶盡情地去演繹自己的想像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