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兩廳院前台服務人員高愛玲
一場讓神明與逝者都滿意的演出
我靈光一閃,決定將神明安置在樂池,較低矮的樂池就算放置神像,也不會阻擋到觀眾的視線,對信眾來說,這也是最接進舞台的欣賞位置,對神明有交代,也做足了面子裡子。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Pana Musica 樂譜公司在台分店進駐國家音樂廳
原版樂譜堡壘 傳遞對音樂原創的尊重
近期造訪國家音樂廳的觀眾,或許會發現進場電梯入口前的廊道,出現了整面的書牆,設計古色古香,原來是日本知名合唱樂譜出版公司Pana Musica的在台分店。店長林俊龍表示,他因緣際會進入日本Pana Musica工作,深刻體會到日本人對智慧財產權的尊重,而這正是讓作曲家可以持續創作、音樂產業蓬勃的最好方式,於是他希望藉由Pana Musica的進駐兩廳院,在台灣推廣使用原版譜,也要將理念推廣到華人地區。
-
「2016驅動城市」三城跨域 點亮亞洲舞蹈新座標
第二屆「驅動城市」邁向全面升級「跨城舞者交換計畫」,由編舞家姚淑芬、矢內原美邦與河永美攜手不同文化背景的舞者刻畫出更豐富的城市意象,帶來三部連城跨域的精采舞作。
-
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境》 特技表演首登國家級舞台
臺灣戲曲學院慶祝六十周年校慶,民俗技藝學系將於明年一月五、六日在國家臺中歌劇院大劇院演出年度製作新意象特技劇場《境》,展現哲學思維與特技演藝相互詰問辯證的浩瀚與流動。
-
張婷婷獨立製作《既視感》 編織舞蹈與3D影像視覺饗宴
張婷婷獨立製作今年將以詩人席慕蓉的文字作為創作發展靈感,推出《既視感》3D舞蹈劇場,以3D多媒體視覺與舞蹈互動,觀眾將配戴3D眼鏡觀賞,尋找舞蹈另一型態「觀」的可能。
-
臺灣戲曲中心「試˙戀戲曲」 元月好戲開春
臺灣戲曲中心明年元月起將推出「試˙戀戲曲」三大系列節目,匯集各類型音樂和傳統戲曲演出,包括「元旦走讀」、「春日精選」及「亞太樂舞」系列,帶來十五場精采節目。
-
泰武古謠傳唱與佳興部落《太陽的女兒》 以部落之名唱自己的歌
2017 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全新跨界製作《太陽的女兒》,重磅邀請「泰武古謠傳唱」及排灣族女頭目孫江萬花與佳興部落排灣族人,用最純淨淬鍊的古調原聲吟唱屬於自己的故事。
-
曉劇場《焦土》 揭開人性黑暗面
曉劇場連續兩年與亞洲表演藝術論壇共同製作「《焦土》臺日共創計畫」,十一月於東京藝術祭演出後,本週原班人馬將返回台北演出,藉由作品緩緩揭開潛藏深處的人性黑暗面。
-
天使美聲蕾茜‧沃克 與台灣觀眾共度聖誕佳節
今年,兩廳院聖誕音樂會邀請到年僅十四歲的「天使美聲」蕾茜‧沃克擔任演出,年紀輕輕即以悠揚動人嗓音虜獲觀眾心的她,將與TSO POPS共同合作,用歌聲帶來最溫暖的祝福。
-
TDC偶劇團《小醫神救地球》 650公斤大型奇幻巨偶震撼登台
全球暖化、天災頻仍,我們將面臨什麼樣的生態危機?加拿大TDC偶劇團來台演出大型人偶音樂劇《小醫神救地球》,藉此激發孩子們內心的愛、和平與希望,了解生態共生。
-
優人神鼓《Dr .Miss》 引導觀眾重新了解自己
優人神鼓全新創作《Dr. Miss》,由金石優人擔綱演出,藝術總監陳紫綸擔任編劇及導演,帶領團員集體創作,在金瓜石的友善共生聚落歷經九個月時間,呈現反覆探索自我的創作成果。
-
《千圈の旅》翻玩舞台魔法 向草間彌生致敬
擅長以空間形塑意象的河床劇團,在雲門基金會邀請下,再次將二○一四年於國際劇場藝術節首演的經典作品《千圈の旅》搬上舞台,每場僅限定五十名觀眾。
-
音樂劇《木蘭少女》前進新加坡名勝世界TM劇場定目巡演
由台南人劇團和瘋戲樂工作室共同製作的音樂劇《木蘭少女》,受新加坡聖淘沙名勝世界邀請於TM劇場演出卅六場,希望此次合作為台灣表演藝術市場發展立下重要里程碑。
-
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實驗劇場《038》 尋找遺忘的身體記憶
成團十一年、花蓮首個當代舞蹈團體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實驗劇場,繼《黃昏的祭師》後,歷時兩年排練創作,推出最新舞作《038》,以家為名,用時間創造生命旅程,旅程內化舞作靈魂。
-
第二波「酷集劇場」登台 布袋戲與京劇合力上演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酷集劇場」第二波節目登場,邀集台南西港地區布袋戲班第四代接班人周祐名與京劇演員劉稀榮分別帶來《欲海波瀾》和《戲中人》,為實踐個人夢想跨出一大步。
-
動見体《暴雨將至》 直視長照家庭的血與淚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長期照護」成為最新話題,動見体劇團最新製作《暴雨將至》,在「長期照護」的命題下,試著探問人性中幽微黑暗的層面,透過戲劇探索那些被淹沒的聲音。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莎士比亞在印度
今年五月,英國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新任藝術總監艾瑪.萊斯(Emma Rice)才剛上任,就推出了一齣飽受傳統媒體批評,但年輕觀眾卻愛得要死的《仲夏夜之夢》。這個版本之所以引來正反兩極的評價,除了萊斯的大膽改編,將劇中四位戀人之一的海倫娜,改由男演員詮釋,上演同志情節外,舞台、服裝和音樂都充滿濃濃的印度風情。只見演員在西塔琴的樂聲中,大跳寶萊塢的歌舞,為浪漫喜劇增添異國色彩。萊斯受訪時表示,《仲夏夜之夢》融合印度情調並非天外飛來一筆的狂想,而是劇中仙王仙后的衝突開端就是為了一個印度小男孩。 雖然莎士比亞從未到過印度,但伊莉莎白一世時期成立的「東印度公司」,早已將殖民貿易的觸角伸往印度等東方國家。莎翁在寫下《仲夏夜之夢》的時候,可能想不到,日後他會成為大英帝國殖民主義的輸出產物,而成為全世界的莎士比亞。十九世紀,英國人將莎翁帶到殖民時期的印度,他的作品是教化殖民地的重要工具,印度孩童學習莎士比亞,因為那象徵英國正統的文化與價值觀。甚至當時印度人必須能引用一段莎翁的名言,才能擔任公務員。 莎翁劇作深植於印度的土壤之中,其實不足為奇,很多莎士比亞慣用的手法,諸如時空的自由轉換、獨自與旁白、詩意與想像力等,在印度傳統文學中同樣可見。在民間,莎劇演出常被注入印度本土的語言和歌舞,賦予新生。除了演出,很多劇作家在創作中也經常採用莎士比亞的戲劇結構和人物塑造方式。因為英國與印度錯綜複雜的關係,不難理解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莎劇在印度舞台如何更獲推崇與喜愛。 來自印度孟買的團體劇場(The Company Theater),是搬演莎劇最具代表性的團體。導演阿圖.庫瑪(Atul Kumar)從小跟著爺爺一起看莎劇長大,對於莎士比亞擅長探討人性的方式很著迷,也影響他日後的創作。阿圖.庫瑪將風格鮮明的印度傳統歌舞,融合在莎劇的演繹中,因而獨樹一格,經常受邀於國際藝術節演出。阿圖.庫瑪成功將被供奉在學院殿堂的莎劇,轉化為普羅大眾都能懂的庶民娛樂,有媒體評論:「如果有人告訴你,莎士比亞的語言讓他的作品拒人千里,那就帶他們去看看孟買的團體劇場。」 團體劇場的《第十二夜》由英國環球莎士比亞劇院委託製作,二○一二年在倫敦上演,成功征服了挑嘴的英國觀眾。問阿圖.庫瑪何為一個好的跨文化轉譯作品?他說:「最真實的戲劇,是跟文化教養連在一起的形
-
專欄 Columns
寫不完的
他在家畫了一幅客廳的角落,一個小小的壁爐,裡面有一堆小小的火光,微弱而有溫暖,壁爐上的東西有花瓶,瓶裡有花,有個小盒子,盒子上放了一尊聖母像,牆上貼了好多畫,沒裱過的,一眼看過去暗淡中有溫暖,更有寧靜,明白了畫家來自於遍布屍體、戰車和爆炸的環境他是個人,他畫這幅畫是在修行;一個不到卅歲的年輕人,買走了那幅畫。
-
專欄 Columns
談「當下」
無意識地活著是一種奢侈的浪費,因為當下無法被暫停地流逝,也因為無法來得及覺察的無知,回頭已是百年身是必然的後果。於是我快速地以身體和意念與當下齊步奔跑,希望能因此乘著浪頭,把每個剎那放慢格數細細咀嚼。這種經驗無所不在,隨時都會靈光乍現般突襲而來,在花好月圓的景況下,不禁令人唏噓。
-
專欄 Columns
即興,無所不練
我覺得臉開始發燙,大家在等我出牌,但我的大腦當機了!我看著那排混成一堆的牌,不知該打出哪張。好心人說:「不要想,丟出去就對了。」我覺得腦漿真的要炸出來了,我整個呆滯,最後,好心人幫我抓出一張牌丟出去,其他三人連想都沒想的丟出牌,然後又輪到我了。我的大腦仍不管用,頓時,我感到了即興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