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台澳共製《大世界娛樂場II》
提問生存 對「賭」人生
二○一三年在澳門藝術節演出的《大世界娛樂場》,從大大小小、紙醉金迷的博彩娛樂場,窺探「大世界娛樂場」這一座巨大的當代城市徵狀。導演高俊耀與澳門「足跡劇團」將推出該作第二部,從賭桌延伸到人生賭局,透過分別來自台灣與澳門的四個演員,以粵語及中文交錯演出,帶觀眾逼視早已置身博彩模式的當代生活,深入慾望與夢想的交匯場域。
-
即將上場 Preview 思索流派的當代意義
乾旦演員兆欣 復刻程派名劇《荒山淚》
《荒山淚》是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的經典名劇,承載了程氏的表演藝術精華,他沒有選擇唯美的路線,或者花梢的形式,而是轉向關懷社會,在藝術上追求更高境界。因程氏而找到堅持信念的乾旦演員兆欣,特地依電影版復排《荒山淚》,他強調:「我選擇這齣戲,是和自己和程先生,也是和社會的對話。」
-
即將上場 Preview 蒂摩爾古薪舞集 尋找當代排灣族身體
解構又重構 「四步舞」力量再現
以排灣族為創作主體的核心價值,蒂摩爾古薪舞集這次的作品《似不舞【s】》單純只用身體說話,舞名取自排灣族節慶舞蹈「四步舞」諧音,這是排灣族的節慶舞蹈,編舞者巴魯.瑪迪霖與舞者對舞步的解構又重構後,共同發展與累積出屬於當代排灣族青年的身體型態,綜合了西方舞蹈的訓練與排灣族的身體律動,並輔以當代劇場的燈光與空間調度,重新轉換與組合傳統四步舞。
-
即將上場 Preview 《情人哏裡出西施─國樂LIVE版》
北市國LIVE秀 全民大劇團從中做「哏」
常以喜劇「KUSO歷史」的全民大劇團,將與北市國合作,將《情人哏裡出西施》一劇搬進國家音樂廳,讓吳越相爭的外/歪史在國樂現場演出中,爆笑登場。演出時樂團在舞台中央,演員不只繞著樂團演戲,更與樂團有所互動。除了有張大春的歌詞、王希文的新曲,還有什麼值得一看?「哏」當然不能先破,進場才能知道!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一面觸動現代華人的照妖鏡
林奕華為華人社會量身打造的作品,容易觸動的,或許是觀眾內心以為不存在、或不願意面對的課題,因此觀眾再也無法如觀看國外作品般自外其中、被動安全地扮演觀眾角色、接收導演的詮釋與手法。如林奕華自己提過,很多人進劇場不是為了要發現自己、找到未知,多想望在熟悉主題中找到慰藉。若是跟著林奕華走出個人的舒適圈,劇場裡的可能性或許能與個人生命的可能性結合,「接受拒絕但不拒絕自己和他人」。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演員眼中,林奕華是……
思考跳躍、作品內裡層次豐富的林奕華,對一起工作的演員來說,是怎樣的一位導演?傳聞中,他總是能在最短的時間,逼迫演員向內深掘、向外發揮出強大的表演。本刊特地訪問了四位林奕華的班底:謝盈萱、莫子儀、朱宏章與周姮吟,一談他們眼中的林奕華是伯樂,是心靈偵探,是思想家,也是演員的導師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對不起,我不是男生
透過《恨嫁家族》中「反射思考」出的「當代女性的出路」,而它「反照」的是「當代女性的困境」。在探討這樣的「性」議題時,要討論、反思、檢視的,是權力形成的「過程」、「手段」、「方法」以及其為「主動」還是「被動」的狀態。而林奕華之所以能夠將議題用一個情節、多個層面的「反射」且「反照」出去,是因為他對於「時間」的敏銳。
-
演出評論 Review
戲劇語言文本與身體動作之間的罅隙與扞格
舞者所用的身體,與一位作家所使用的語言一樣,不僅止是表達的工具,亦是主觀存在的狀態,以及體認外在世界的方式。當放棄掉作為表述的身體,採取文本的語言來代換,猶如一片片肢解自我的殘體,重新被貝克特的文本拼裝起來,卻再也不是自己的身體。
-
演出評論 Review
邁向下一步的開始
造型如灰頭土臉的五人,一人在前,四人迆邐在後,畫面的塑造極其有味。我想及近期瑪姬.瑪漢來訪的May B,但不同,自成其世界。畫面的經營,已有了國外大師級作品用心的影子。五人動作中的隱晦,又讓我想起勅使川原三郎,同樣的克己、有時潔癖一般地,但內裡的豐富,其實華麗炫目無比!
-
演出評論 Review
音樂詮釋精采 舞台呈現未盡人意
匈牙利指揮黑亞是這場演出成功的最大關鍵。他對該劇的熟悉度,超出預期。在抒情、歌唱性的旋律中,流暢、不突兀的高潮,將情緒恰到好處的鋪陳。對每一景、每一刻音樂表情的掌握,更是有獨到之處。從序曲開始,抒情的歌唱方式已經將全劇的氛圍呈現,亦成功地預示了奧涅金這位浪子的情場失意。
-
企畫特輯 Special
他們演著被許哲瑜畫下來的故事
在這則弄真成假的故事中,無論是擷取自新聞事件的人物,或是許哲瑜自己的友人,都變成一個角色,一個在黑白漫畫中被抽空了血肉的指稱,扁平化當然不是意指總是操作袁志傑已成為許哲瑜創作中的老梗,而是這些人物隨著他們進入編寫故事的符號序列,就如同那些出現在新聞報導的死亡悲劇,其實早已經不起進一步的挖掘,他與她與我,為了要在故事中成為某種角色與指稱,就注定了必須拋棄無可替代的真實生命以成為故事中的某種角色功能
-
新銳藝評 Review
不盡深刻的政治婚姻
唯有掌握這段婚姻的核心,從政治出發才能真正深化人物,即文成使命吐蕃和平,與唐親善,表現在戲裡是對吐蕃兩次向外征戰(象雄與吐谷渾)的戰事見解。編劇雖曾兩度提及,但力猶未逮。一次是感情戲令人物塑造偏離方向,第二次用類似民粹激情和粗暴簡化理由否定女子干政舉動,同時造成部分角色性格前後差異過大。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5表演藝術回顧
2015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場館工期延宕,「大爆發」前如何思考未來 哲人已遠,作曲家後繼可有人? 牯嶺街營運滿十年,小劇場「經典」重現為哪樁 「新文本」浪潮來襲,台灣劇場如何接招 新世代自立門戶,探索市場可能 創作先行試「錯」,不再首演即彩排 藝術策演走入社區,遍地開花與誰何干 走出原住民傳統腳步,「踏」新路 當劇場、舞蹈進入美術館,改變了什麼? 鄉民口碑力量大,臉友集氣票房旺 PAR PEOPLE OF THE YEAR 謝盈萱 林文中 曾宇謙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地短缺雪上加霜 正應推動「滅蚊」長期計畫
現象1:場館工期延宕,「大爆發」前如何思考未來
今年台灣的大型場館荒分外嚴重,除了因國家音樂廳整修、新舞臺熄燈造成原本就缺乏表演場地的台北團隊頻頻叫苦,加上全台多個大型場館的工期延宕,原本預期的「藝文場館大爆發」活生生要等到二○一七年才會發生,這時候或是機會轉換思考,從長計議,整體推動人才培育、製作轉型、觀眾拓展等,以期在場館真正開門時,不但「滅蚊」大業可成,更可能改變人民的藝文生活。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大老謝世期待新秀 鼓勵創作更須給予機會
現象2:哲人已遠,作曲家後繼可有人?
今年作曲界最令人哀傷的,莫過於兩位作曲大師蕭泰然與馬水龍的先後離世,他們一生積累的璀璨傑作令後人緬懷,但同時也讓人期待後繼有人。回頭看國內的創作鼓勵機制,有樂團的委約創作,也有作曲比賽,及設定主題的徵曲活動,而國樂界在這方面的努力,也是積極蓬勃、有目共睹。但打造一個穩定的平台,讓年輕作曲家被看見,應是公部門需用心努力的目標。
-
特別企畫 Feature 走出「運動」時代 要「維穩」或者「危險」?
現象3:牯嶺街營運滿十年,小劇場「經典」重現為哪樁?
對崛起於一九八○、九○年代的台灣小劇場,今年有著兩個特殊的徵象:作為實驗前衛性創作性基地的牯嶺街小劇場營運滿十年,以及多個小劇場團體推出的經典作品重演。當年內含著政治社會運動與劇場美學革命等體質的「小劇場」,在時空環境的變化中,是否呈現了在新世紀中的性格轉變?在「維穩」中蓄積抵抗力量外,是否還能繼續以劇場的「異質」創作迸放懾人的「危險」力量?
-
特別企畫 Feature 撕下標籤之後 以新態度展開在地追尋
現象4:「新文本」浪潮來襲,台灣劇場如何接招
這一年來,台灣劇場頻頻選擇國外當代文本搬演,如新點子劇展、對幹藝術節或多個讀劇表演,都可看見歐陸新文本的蹤跡,且不論「新文本」的定義是否被認可,這些敘事邏輯及產出形式與傳統劇本大相逕庭的新世紀劇作,對沒有深厚文本傳統要「顛覆」的台灣劇場,有什麼積極的意義?是新的劇場語言?或是新的文本工作方式?浪潮襲來,帶給我們的是什麼?
-
特別企畫 Feature 理性面對市場 在創意與生意間找平衡
現象5:新世代自立門戶,探索市場可能
在這一年的劇場中,可以看到多位自立門戶、加入劇團經營行列的新世代導演,他們跳脫前輩藝術至上的思維,在創作中認真而理性地面對「觀眾」,讓藝術與商業不至於成為對立的兩端。他們或採取通俗形式與觀眾對話,或以多元議題開發觀眾可能性,甚至切入次文化議題,找到劇場的新族群而亮眼的票房成績,也讓他們有了生存下去的能量與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試台、階段性預演 廣納意見打磨精采作品
現象6:創作先行試「錯」,不再首演即彩排
台灣的表演製作,因經費不足也難有合適場地,通常沒有機會先行試演,以便在正式演出前修正,這個情形今年稍有改變:除了有國藝會推出「排練補助計畫」,讓新製作發表前有經費加強製作與技術測試,台北藝術中心亦將迪化溫水游泳池轉型成為「台北試演場」,將開放給藝文團體作為排練與試演場域。而也有一些發展中的創作計畫,先行安排公開的階段性呈現,蒐集觀眾的意見反聵,以讓作品的想像跑得更遠更好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打破觀演關係與空間 真的「介入參與」仍待努力
現象7:藝術策演走入社區,遍地開花與誰何干
這幾年來,各種走出劇院、走進入日常生活空間的展演如繁花盛開,像五年前開始的「超親密小戲節」,去年台南人劇團的「321小戲節」、原型樂園的「夜市劇場」,今年原型樂園的「跟著垃圾車遊台北」、公園好朋友與山東野表演坊的「夜遊」讓表演者與觀眾都體驗了超乎以往的觀演關係。但除此之外,在真正的「社區參與/介入」上,顯然還有待調整行動座標,思考未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