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Face Value

誰叫臉書根本就是櫥窗中的「後窗」。太過中門大開,就如「夜不閉戶」的居室,既不神秘,更不性感。是以,偷窺別人是手段,鼓勵別人偷窺自己才是目的。不要小看高來高去的臉書罵文,還是有人會因眼前出現一篇而由頹糜變抖擻,精神一下子全到位。「誰是?誰非?」臉書上的硝煙如是也是免費娛樂,兼備雙面之效,消費人之餘也消費自己。

誰叫臉書根本就是櫥窗中的「後窗」。太過中門大開,就如「夜不閉戶」的居室,既不神秘,更不性感。是以,偷窺別人是手段,鼓勵別人偷窺自己才是目的。不要小看高來高去的臉書罵文,還是有人會因眼前出現一篇而由頹糜變抖擻,精神一下子全到位。「誰是?誰非?」臉書上的硝煙如是也是免費娛樂,兼備雙面之效,消費人之餘也消費自己。

臉書,被我一位朋友多添兩筆,就污名化了:「不要臉書」——是不是馬上教多少人的心血與時間都花得不光彩了?

友人不認同臉書上的許些po文,是受不了他在上面看見的「人性枷鎖」。毛姆的小說,原名 Of Human Bondage,在這裡,被友人引伸作「綁架」,而且是「互相綁架」:只有同聲同氣才能容忍他人與自己站在同一屋簷下。他更正我的用詞,「是『危牆』。明明是把自己的樂趣建立在所有人正在面對的危機上。但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相反者,長戚戚的是『小人』。」

「小人」,小的不是他人眼中的大與小,是自己看自己的有value與沒有value。

臉書是一本帳?

聽起來,說他不與這時代同呼吸亦無不可。但友人出生於那個零的年頭不是重點——多少高級公民均不懼把馳騁網路從頭學起,只因臉書世界不分長幼,只要逍遙其中的人不怕被我這位友人詬病為「出賣色相」只博一個或更多的「讚!」

說明什麼?友人受不了「櫥窗購物」,不買就是不買,還瀏什麼覽。故此,毫無理由接受「不是明星」的普通人,都在打沒有馬克價錢的廣告戰。「是要標榜自己有市場需求,卻無價?」被他視為荒謬的現象,偏又己成常態:每個人是不是都有一個價錢仍待商榷,每個人都有成名的十五分鐘已無容置疑。

友人最大的盲點,是錯認臉書是書,真要研究此Book是那種Book,其實可把它編入「帳簿」類。是流水帳,也是好好算帳的帳(如果你有看過以臉書創始人成功史為主題的故事片《社交網絡》……)(編按)。無奈這解釋仍離不開他憤世嫉俗的判詞範圍,我也辯駁不了他的「不要『臉』(書)」的定義:「很多po文說到底,是出於『撕破臉』。」

對,也不對。真要「撕破臉」,何須在文中隱去名與姓,卻又怕含沙射影不夠明白?矛盾的心理,氣在上頭的一位大概感受不到,旁觀者卻總是一目了然。通篇出氣的話落在純看熱鬧的人眼裡,不見親者痛,反見仇者快。因為罵法再五花八門,背後的原因如一,他,不接受被心上某個有特別分量,或任何一個路人甲所拒絕(如果你有看過以臉書創始人成功史為主題的故事片《社交網絡》……)。或,不是遭人拒絕,是被「拒絕」所拒絕。是相信把氣出在某人頭上是最佳報復,忽略了意氣是一體兩面,愈執住對方不放手,愈只能感受自己的無力。

友人口中的「不要臉書」,而是出自認定「人必自拒然後人拒之」,一種老掉大牙的自處之道。問題是,有些話圖的正是不要有話好好對自己說,因為,規矩如果都是為擁有條件的人而存在,不能從中證明自己勢均力敵者,起碼也該有相反的權利,例如罵街式的犯罪快感吧?

是自我消費不是自我實現

誰叫臉書根本就是櫥窗中的「後窗」。太過中門大開,就如「夜不閉戶」的居室,既不神秘,更不性感。是以,偷窺別人是手段,鼓勵別人偷窺自己才是目的。不要小看高來高去的臉書罵文,還是有人會因眼前出現一篇而由頹糜變抖擻,精神一下子全到位。「誰是?誰非?」臉書上的硝煙如是也是免費娛樂,兼備雙面之效,消費人之餘也消費自己。

既是消費,就無須計較視野的維度,而是能有幾爽到——那怕「爽」不過是「見山是山」,一張紙似地又扁又平, 一如臉書的「臉」所影射的意涵:顏值(face value) 最重要。

可惜連這一點友人也不認為合格,「po出來的『顏』近乎『千人一面』。」他說的不值,不是自拍和合照,而是旅遊時隨咔嚓一聲定格的風景照,用餐時咔嚓一聲給食物造的像,還有……「臉書沒有『臉』。」他說。有點像,果汁沒有水果,愛情沒有愛甚至沒有情——因為,為了滿足認同的渴望,放棄了對難度更高的慾望的追求,變成是自我消費,而不是自我實現。

編按:台譯《社群網戰》。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