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藝術家王仲堃於就在藝術空間推出的「造聲」個展,階段性地展示二○一一年開始進行的「開箱作業」系列,以及一件全新製作的聲音互動裝置《聲牆》。多次與舞蹈、劇場及表演等跨領域合作的王仲堃,創作上也重視與觀者的互動,如「開箱作業」聲響機械系列,即運用了留聲機、木魚、管風琴等發聲原理,並加以改造,變成可與觀眾互動的樂器裝置。
造聲:王仲堃個展
即日起~2/27 台北 就在藝術空間
INFO 02-27076942
「聲音是不斷持續發生當中,只是你沒有注意到它;聲音存在的意義,在於你意識到它,於此它才存在,這種狀態我還蠻喜歡的。」大學主修雕塑,王仲堃日後卻是朝科技藝術的方向發展,二○○六年開始投注在結合動力機械與聲音藝術的創作,除了個人創作,也多次與舞蹈、劇場及表演等跨領域合作。
從留聲機到噪聲機
現於就在藝術空間推出的「造聲」個展,階段性地展示二○一一年開始進行的「開箱作業」系列,以及一件全新製作的聲音互動裝置《聲牆》。從音樂盒獲得靈感,王仲堃結合專擅的木工與機械動力裝置,展開「開箱作業」聲響機械系列的創作,這些作品包含《噪聲機》、《三隻小木魚》、《Single Bubble》等,分別運用了留聲機、木魚、管風琴等發聲原理,並加以改造,變成可與觀眾互動的樂器裝置,只要透過小型紅外線感應器接收到觀眾的動作,就能啟動或控制箱中的樂器運作,進而奏出噪音聲響。
如《噪聲機》源自留聲機的原理。留聲機是人類最早用來記錄聲音的大發明,「除了樂譜,留聲機是開始能把真實環境的聲音記錄下來的工具」,但王仲堃試圖翻轉留聲機記錄聲音的功能,讓它自己就能發聲,一旦開啟《噪聲機》開關,就會傳出一段隨機的亂奏,當「演奏」結束後,還會有機械小手把箱子關起來。
畢業於北藝大科技藝術研究所,王仲堃自有操控數位音像的能力,然而他所創造的聲響機器,卻有著「反科技」的單純外表,也許僅僅只是執行一個簡單的動作,例如只是發出聲響、兀自地開開關關、吐口氣、旋轉或叮噹聲等,這些聲響多半帶點促狹的趣味,而一旦這些單純的動作聲響自成一個循環體系,便構成一組節奏變化,宛如機器也擁有自己前行的生命,看似頑愚,又似有靈——即使這些簡單的動作,背後來自複雜的電腦程式運算。與其名之為藝術創作,王仲堃更像在做大孩子的玩具,只是線路繁瑣了點。
一度厭倦數位化的聲音,想找方式突破,王仲堃第一件發聲「樂器」作品《聲瓶》主體由工業零件組成,利用高壓空氣吹出聲響,讓他發現物理性的聲響可以多出很多數位聲響無法做出、而又比較真實的聲音,「但那真實的聲音又因為是機器吹出來的,帶有電子感,很像電子音樂」,這個意外的觸發,開啟了「開箱作業」系列的前奏。
將機械樂器裝進木箱裡,一方面來自箱子本身自成獨立的完整世界,另一是王仲堃個人對木箱物件的情感,「它本身是隱晦的空間,也是給觀眾窺伺、想像的空間,就像芭蕾舞娃娃音樂盒,打開來總能帶來驚喜。」
劇場經驗打造互動體驗
二○○六年,王仲堃曾提出「百聲計畫」,希望能將日常生活裡「發現」的聲音,用他的方式保留或再現,雖然這項原訂一年完成一百件聲響裝置的計畫很快就發現極其不可能完成,但也可說王仲堃現在的創作不外乎回歸當年初衷。
這次個展創作的全新互動裝置《聲牆》是將聲音製造的過程,透過安置在牆上的裝置攤開來,如電子樂器演出的接線般,讓觀者藉由聲音流動的線路,一窺聲音製造的流程。
王仲堃的作品多與觀眾互動,多少和他多年來跨界合作的經驗有關,二○○六年二分之一Q劇場《小船幻想詩:為蒙娜麗莎而做》中,他與姚仲涵一起擔任音像設計,首次跨入劇場;此後,因王俊傑邀集參與《萬有引力的下午》、人力飛行劇團的幾米音樂劇《向左走,向右走》等,周書毅獨舞《關於活著這一件事》中負責燈光機械裝置,及參與動見体《凱吉一歲》的製作等,截然不同的工作經驗和其所要求的準確度,對王仲堃個人創作產生明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