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舞蹈
默的虛擬
如果「默」不是一種對既有再現體系的頂禮膜拜,如果「默」不是一種在語言體系中發聲與緘默的對立,那「默」可以是什麼,又可以不是什麼?
-
看戲不忘電影
台灣電影中的編舞
在台灣電影中,編舞家也沒有缺席,卻很容易被遺忘,或是從來沒被正視過,也沒有任何獎項入圍被而被紀錄,如船過水無痕般地消逝在世代的記憶與史料之中。趁此機會,我想依時間序記錄保留這些編舞家在台灣電影中的軌跡。
-
戲劇 偶戲結合歌仔戲 演出舊作新面貌
《剪紙人—明河之歌》 映照疫情現實
放手或不放手,在面臨生死交關之時,是最難的抉擇。勇於嘗試新媒材並不斷挑戰各式跨界合作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其2010年發表作品《剪紙人》,透過剪紙窗花、杖頭偶與古老的神話傳說為素材,與大人小孩一起討論難解的離別課題。首演後好評不斷,多次進行海外巡演,也獲得戲曲創作者游源鏗讚賞,認為有發展為戲曲的潛力。
-
戲劇
生活是場徒勞的遊戲
《公寓》依據李沐恩2017年臺北文學獎舞台劇本組優等獎的同名作品改編,於決審會議上,劇場導演魏瑛娟已提出原作有「劇本單薄」、「角色塑造點到為止難以深入」、「明明是個很悲傷的故事,寫得也不夠狠,力道不夠」等瑕疵。初次看到斜槓青年創作體青年自造《公寓》的文宣,首先想到的幾個關鍵詞便是「異化」與「疏離」雖是在人文領域中早被反覆翻攪無數次的老梗,但標榜「青年發聲X末日預言X特定場域」,搭配COVID-19確診人數日益增加的2022,人人皆有難以從家屋中出走的生命經驗,的確應景。
-
思想不短路
藝術也需向馬斯克取經?
如同阿瑙特的經營策略,將Dior和LV等過去一度淪為夕陽傳產的品牌納入旗下後,除了維持其經典元素及強調手工價值,企業命脈首重研發,要「創造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又如2008年金融海嘯同時加速了無法適應社經新環境的產業淘汰,兩年後宣布破產的百事達影片出租店就是一例。因此藝術不能一直吃老本,而必須思考未來。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透過音樂 讓歐洲更認識台灣
郭芝苑作品 首度在愛爾蘭發聲
早期,西洋古典音樂雖是透過傳教士作為媒介進入台灣,但真正開始落地生根,則是在19世紀中期之後。日治時期,藉由日本人引入西化音樂教育,為藝術風氣奠基,也影響愛樂者赴日求學。在台灣接觸近代西洋古典音樂之初,前輩作曲家郭芝苑就以其廣泛多元的創作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當時代表人物之一。經過了一個多世紀後,古典音樂在台灣已有相當卓越的成果,不但有優秀的音樂家在海外爭光,樂團也屢屢在巡演中獲得極高評價。此時,該是由台灣反向發聲、讓世界聽見自我特質的時候了。只不過,如何傳遞?又該傳遞什麼?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
焦點專題 Focus
不平則鳴!百年明格斯
查爾斯.明格斯(Charles Mingus,1922年4月22日-1979年1月5日)是一位低音提琴演奏家、作曲家、鋼琴家、領團者(Bandleader),綽號「爵士怒漢」(The Angry Man of Jazz)的他,活躍於非裔美國人社會地位洶湧翻動的時期,並以實際作品證明了爵士樂可超越原有的娛樂功能,演化為成熟的藝術形式。 今年適逢他百歲冥誕,就讓我們一同回顧這位爵士怒漢的生平、藝術成就與對現在的影響,並祝他100歲生日快樂!!
-
焦點專題 Focus 爵士怒漢(上)
直球對決社會亂象
「各位先生女士們,請別將我與這事做連結,這不是爵士樂,這些人生病了。」一向以高標準嚴肅面對音樂的明格斯拿起麥克風說道。
-
焦點專題 Focus 爵士怒漢(中)
以實力對抗偏見
具有非、英、中、德及印第安血統的明格斯出生於亞利桑那州,童年在洛杉磯南部的Watts街區度過,1920年代該區治安尚未惡化,小明格斯也在教會禮拜與古典音樂的薰陶下成長,事實上他在青少年時期是個優秀的大提琴手,也學習長笛、長號,彈得一手好鋼琴,並是爵士小號手/作曲家Lloyd Reese的學生,但他們的課程內容不是爵士樂,而是「當代」音樂:德布西、理查.史特勞斯(《Death and Transfiguration》是明格斯的最愛)、斯特拉溫斯基等,師徒倆還會一邊聽著黑膠唱片,一邊分析《春之祭》的和聲語言與配器法。
-
焦點專題 Focus 爵士怒漢(下)
與時間賽跑
明格斯的健康狀況在1976年開始出現異樣,1977年被診斷出肌萎縮側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俗稱漸凍症,當時的醫學界對它認識不多,只知道罹患此症的病人心智運作正常,但會逐漸失去肢體的控制,這對一個音樂家來說何其殘忍,明格斯雖在1979年1月謝世,在人生最後一年多的時光中,他已無法站上舞台演奏低音提琴,也無法彈奏鋼琴,甚至連提筆寫下音樂都成了奢望,所幸那時已出現了卡帶式錄音機,讓他以哼唱的方式錄下新作品後,交給工作坊的成員們做後續的排練與演出。
-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歧義散策:灰色是不想說,藍色是憂鬱
許多年以前幫一齣戲做視覺,一稿後依據導演意見與各種feedback一路改了9個截然不同的設計(沒有誇飾開玩笑)(還是更多?)最後導演選了最一開始的一稿;還是另外一次也是做了5個up以上的版本,業主也抓狂了:「很酷的感覺就對了,隨便你怎麼做,只要很震撼讓人對戲很期待的感覺就好了」隨之新版本零秒過關。 在臺中國家歌劇院製播的podcast裡導演許哲彬的一系列《導演(不)只出一張嘴》第一集裡導演王嘉明提到:「(大致語意)導演要怎麼透過一張嘴讓團隊動起來要怎麼知道語言的力量在哪裡,哪些語言以為是廢話但其實是有用的,以為有用的語言其實卻都是廢話」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劇場與惡的距離
壓迫人心的闇黑氛圍、掃射全場的冷冽光束、震撼磅礡的聽覺效果、謎樣象徵的陳列與重組、暴力姿態的重覆與演練,義大利導演羅密歐.卡士鐵路奇(Romeo Castellucci)在《兄弟》(Bros)中,體現何謂鋼鐵紀律下的「平庸之惡」,帶領觀眾省思存於現世的原罪與救贖。
-
舞蹈
黃于芬的橡皮筋哲學 《談彈》彈射壓力與解放
自2019年始,舞蹈空間推出「勥」系列,藝術總監平珩藉著舞團邁入30周年之際,邀請昔日自家舞團舞者「回娘家」編舞,今年邁入第3屆的「勥3」推出編舞家黃于芬與空間暨燈光設計黃申全、服裝設計林璟如共同編創的《談彈》。這件平珩笑稱為「三頭牌」的製作,將從台灣街頭巷尾常見的黃色橡皮筋出發,讓橡皮筋等物件直接拉扯、撞擊舞者肉身,寫實地表現人在現實生活中所遭遇的衝突與壓力。
-
戲劇
音樂劇《大畫昭君~觀落雁》 上演古代遠距離戀愛
臺北市立國樂團從2017年首創「TCO」劇院後,即以1年歌劇、1年音樂劇的節奏推出新製作。讓更多觀眾藉由精緻的戲劇性表演,進一步成為國樂的愛好者。今年全新規劃的《大畫昭君~觀落雁》,是北市國與全民大劇團的第四度合作,也是劇團中國四大美人系列中的第3部古裝音樂劇作品。
-
藝號人物 People 巴黎歌劇院新任合唱團總監
吳淨蓮 今日花都的明日詠唱
去年(2021)4月宣布接下法國巴黎歌劇院合唱團指揮,來自台灣的音樂家吳淨蓮,一夕之間在歐洲樂壇成為矚目新星。 自大學時期獲留學獎學金負笈歐洲,吳淨蓮至今已經旅居歐洲30餘載,在法國、瑞士、荷蘭等國知名歌劇院都有多年工作經驗。在前往巴黎前,吳淨蓮是阿姆斯特丹荷蘭國家歌劇院的合唱團指揮,7年來不僅帶領該團隊贏得全球最優秀合唱團殊榮,也在國際舞台上建立了聲望。如今遊歷了一圈又再回最初求學之處法國,且是為了加入這個歐洲編制最完整、合唱團團員超過百人的巴黎歌劇院,雖有硬體裝備的支持,但相伴而來的責任與壓力也不容小覷。
-
藝@書
寫傳,也寫台灣情
林衡哲本業為醫師,但在文化界,卻無人不曉他致力推展藝術、以台灣文化為主體為職志的精神。從年輕時代起,林衡哲即催生「新潮文庫」、引進世界名著開拓讀者眼界,旅美期間創辦了「台灣文庫」出版台灣文化名著與傳記;返台後又創立「望春風出版社」,並於醫界開設人文講座。而身為資深樂迷的他,數十年來也孜孜不倦地推介台灣音樂,結識了知音與戰友作曲家蕭泰然,更在擔任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簡稱TUF)會長期間,催生蕭泰然三首協奏曲,並將濃厚的民族情懷推向國際,在樂壇大放異彩。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世界的崩壞重建 肉身的冒險挑戰
近年來,隨著「跨性別」議題漸受主流接受,「跨」(Trans)身分的各領域創作者都極受注目,而在多年以來致力以「不穩定」物質和自己身體的轉變為題的法國藝術家斐雅.美娜(Phia Mnard)除了性別政治命題外,無疑是在疫情危機的此時,全球面對未來一波波危機、各自尋找自我改變適應巨變之際,令人迫切期待的先鋒人物。
-
挑戰邊界
宣言的宣言
無論這些學生們是否會繼續追求自己在宣言中所倡議的理想,這種自我反思並以文字表達的行為,本身就極具變革性。這是一段健康的自省歷程,無論從事什麼職業,我們都應該經歷它。退後一步,檢視我們做了些什麼,並且將我們對於未來的願景化為文字
-
戲劇 阿姆斯特丹劇團「ITALive」
疫後劇場新疆土 《易卜生之屋》、《封塵舊事》特映登台
2021年因疫情取消來台演出的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作品《易卜生之屋》,今年將在「2022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的劇院特映系列登場,完成與台灣的觀眾朋友見面的許諾。
-
跨界 線上 ╳ 沉浸
《福爾摩斯辦案:國會殺人事件》 台灣轉譯的復刻與轉化
《福爾摩斯辦案:國會殺人事件》是個在(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