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波西米亞人在台北
台北愛樂歌劇坊 重詮《藝術家的生涯》
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藝術總監杜黑為了提供舞台給台灣的表演者,擴張演出領域,從古典走到通俗、從人聲跨到交響樂團和劇場等,於二○○九年成立「台北愛樂歌劇坊」,由曾任布拉格國家劇院助理指揮的邱君強擔任音樂總監,積極培育古典歌劇表演人才。不但推出「歌劇藝廊」至各美術館、博物館巡迴演出。自二○一五年起至今年一月,還有高達卅場的「甘泉藝文沙龍」系列音樂會,給國內年輕歌手有個磨練實力與嶄露頭角的平台。不僅如此,還以全本歌劇製作為目標,定期演出大型歌劇如《費加洛的婚禮》、《蝙蝠》、《法斯塔夫》、《喬凡尼先生》等。 二○一六年三月,台北愛樂歌劇坊將推出浦契尼三部歌劇傑作之一的《藝術家的生涯》La Bohme(又譯《波西米亞人》),劇情描述十九世紀巴黎年輕藝術家的窮苦生活,及他們之間愛情與友情的糾葛。在指揮邱君強與導演鍾欣志的帶領之下,將嘗試突破原劇框架,會帶給觀眾不同的詮釋。
-
跨國合作交流 圓桌舞蹈計畫期盼成亞太舞蹈小劇場
來自四地的編舞家,本週末齊聚一堂,共同為張婷婷獨立製作「2016圓桌舞蹈計畫──零時差」創作演出,以雙人舞呈現出風格迥異的原創實驗性作品,展現跨國合作交流成果。
-
改編演員親身故事 音樂劇《家.書》動人上演
刺點創作工坊原創音樂劇《家.書》,探討不同世代的養育觀念與社會環境,形塑出不同世代的女性樣貌。劇中情節如親人不幸殉職及罹患失智症,皆是演員與導演的親身經歷事件。
-
原舞者《Maataw.浮島》 反思資本產業衝擊當地傳統文化
原舞者即將登場的樂舞劇《Maataw.浮島》,眼光轉向代表海洋文化典範的蘭嶼,以「海洋」與「島嶼」的共生關係為核心命題逐步開展,探索身為海洋民族的美麗與哀愁。
-
《阿章師の拉哩歐》高雄與屏東熱鬧開唱
「有緣,無緣,大家來作伙,燒酒喝一杯,乎乾啦!乎乾啦!」二○一六年初始,《阿章師の拉哩歐》將於高雄與屏東熱鬧開唱,繼續帶給民眾歡樂的氣氛,跟著音樂演唱搖擺呼喊。
-
結合後現代搖滾與皮影戲 《怪物》大變身
刺點創作工坊《怪物》將首次在台灣演出,除了張稜獨挑大梁,一人飾演十個角色,更加入後現代搖滾元素的現場即興配樂及皮影戲表演,帶給觀眾更豐富的視覺與聽覺享受。
-
達康.come《塾話說得好》 挑戰觀眾笑點
果陀劇場定目劇「笑的極限運動─爆米花輕鬆劇場2.0版」系列,本週由漫才天團「達康.come」領軍的《塾話說得好》接棒,將職場生活的大小事創作成笑料,讓民眾盡情大笑。
-
網路超高人氣小提琴家羅曼.金 首度訪台演出
俄籍小提琴家羅曼.金,將在獨奏會上戴著六角稜鏡特製眼鏡,與伴奏朱爾.格魯詹一同帶來帕格尼尼作品及自創曲等,完美展現他不斷被譽為「帕格尼尼再世」的功力及迷人特質。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不斷提問的當代舞蹈
什麼是舞蹈?一動也不動是舞蹈嗎?說話是舞蹈嗎?吃喝拉撒睡等日常行為是舞蹈嗎?沒有受過訓練的素人可以上台跳舞嗎?我們為什麼跳舞?我們為什麼不跳舞?身體跟自我、思想、社會、文化有什麼關係?當代舞蹈的發展,幾乎就是透過拋出一連串的問題,重新質疑、拆解、定義了舞蹈的各種可能。特別是崛起於一九九○年代的新一波編舞家,他們以更激烈、極端的手段,挑戰傳統舞蹈的審美,消除藝術疆界的同時,也將舞蹈推向了未知的領域。 例如,二○○六年新舞風曾邀來傑宏.貝爾(Jrme Bel),成名作《傑宏.貝爾》讓四名全裸的舞者在微弱燈光中演出,只見他們在黑板上寫下名字、身高體重,擠壓肉體、扯弄皮膚,互相在身上用口紅作畫,最後,一男一女在舞台上吐口水、小便,接著用尿液洗掉黑板上的文字。這支完全顛覆外在的舞蹈技巧,接近行為藝術的舞作,引發了「是藝術、舞蹈還是惡搞」的議論,卻也進一步刺激觀眾思考「何謂舞蹈?」 非科班出身的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跟貝爾一樣,作品都在舞蹈與行為的交界。一九九八年發表的《自我未完成》中,他的身體從正常到異常,持續扭曲變形,變化出不同的詭異樣態,時而如有觸角的動物,時而如沒有頭的兩具軀幹。勒華的動作細節在潔白光亮如實驗室的光線下,一覽無遺,就像被放在顯微鏡下,用科學方法解剖、分析的生物。薩華以持續變動的身體樣貌,突破慣性的運動模式,扭轉我們對身體的既定解讀。 法國舞壇的當紅炸子雞波瑞斯.夏瑪茲(Boris Charmatz),亦是這波浪潮的代表人物。他擅長以空間、媒介、文本介入舞蹈,創作路徑多變,實驗不落俗套。二○○九年,夏瑪茲出任法國雷恩國家編舞中心總監,將其改造為舞蹈博物館,不同於以往博物館展示藝術品的方式,夏瑪茲的舞蹈博物館,讓觀者從「觀賞」到「參與」,鬆動舞蹈、博物館與民眾之間的想像。 義大利編舞家亞列山卓.史楚羅尼(Alessandro Sciarroni),專注於開發不同領域的身體性,強調以特定族群的專業技巧為主,運用現有的材料編寫,降低編舞家的涉入,讓觀眾置身於表演者行動的當下。在新作《曙光》中,史楚羅尼找來身障人士合作,跳脫舞台表演形式,模糊了藝術與生活的界線,實踐了人人都可以跳舞的想法。 作品混融美術與身體的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
-
專欄 Columns
喜歡靜
所謂沉思,大概就是在生活裡、做工中,允許有一種自我開放存在,自我對話會發生;當我們向某一個對象說話的時候,我們的思緒跟表達,會受到對象的影響而形成某種限定,某種溝通的限定。但是當我們自己獨處在靜默中,那種自我對話之際在自己,不是自己,是自我挖掘,自我開發,自我回憶,自我尋找等等,所以就愈談愈深。
-
專欄 Columns
非跳不可
我和我的舞伴討論了這個神奇的事件,我們都了解當時我們的身體在一個既放鬆又有好支持的狀態下,進行了一個在結構及力學上很深入的動作,它的緩慢讓身體有機會調整自己,好的支撐建構出讓骨肉得以調整的空間,而放鬆讓每個大小骨骼與肌肉沒有多餘的負擔,然後一個不多不少的推力,把牽扯多方的鍊結拉開,就這樣神奇地,我在動作中得到了治療。
-
專欄 Columns
家庭革命戰歌
在戰爭中,總會有個戰役來決定誰輸誰贏,像滑鐵盧之役,就是拿破崙輸掉整場戰爭的最後一個戰役。在這種氣氛之下,詩人、畫家或作曲家,就會把愛國的情操表現在其作品裡。當中,戰鬥場景的創作,是最常見的,而最有名的「戰歌」,就屬柴科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了。他透過了音樂表達俄羅斯軍隊勇猛地在俄國抵抗拿破崙。而貝多芬也有寫一首「戰歌」,但這個作品卻被認為是個他最爛的作品之一。
-
專欄 Columns
表
如果按照「專業」的工作流程,劇本出依照角色甄選演員,那麼基本上已不自覺地踏入「無視」的第一步,因為已戴上「角色深刻」的眼鏡,在看/選擇眼前這群演員們,而演員們也以意欲攀登經典角色高峰的姿態遠離自己,一種交相賊的共犯結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如何「白話」仍有原味? 莎劇翻譯真是個問題
美國知名的「奧瑞岡莎士比亞戲劇節」近期宣布,邀請多位劇作家把莎劇翻成當代英文並演出,因為莎劇的語言歷經四百年,對現代觀眾來說確有理解上的困難,之前的白話譯本多只為了讓人理解原文而非演出用,但這個翻譯計畫的譯本將會上台演出,影響勢必不同以往。如何讓白話本上台演出,而不失莎劇語言原味,正是爭議所在。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難民危機搬上舞台 試圖鬆開社會死結
對德國社會來說,二○一五年的「年度字彙」無疑就是「難民」,難民議題在德國掀起正反兩面的反應,甚至極右派組織趁勢搧風助長,此時德勒斯登邦立劇院邀請社會意識強烈的當代德國名導弗爾克.洛胥,在對立不安的古城,推出《葛拉夫.歐德藍/我們是人民》一劇,把經典劇作與抗爭口號結合,融成一齣充滿深刻辯證的激進製作。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戴門.亞邦音樂劇新作wonder.land 探究人際、網際互動
由知名的布勒樂團主唱戴門.亞邦與國家劇院新任總監魯弗斯.諾里斯合作的音樂劇wonder.land,現正在國家劇院上演至今年三月。該劇將網路喻為《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兔子洞,青少年如同書中的愛麗絲,在奇幻、癲狂的網路世界中如何自處呢?國家劇院藉此機會希望能引發社會議題的討論,便與《衛報》合作舉辦辯論會,從不同面向來討論科技互動對人際之間的影響。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白人黑臉惹爭議 國家劇院被迫取消《奧塞羅》演出
巴黎國立奧德翁劇院原訂一月推出、由劇院總監呂克.邦迪執導的莎劇《奧塞羅》,卻因以白人演員演出劇中摩爾人奧塞羅,招致批評,只好取消改以《偽君子》代打,加上導演十一月突然辭世,讓此劇演出更遙遙無期。此一事件突顯的是法國戲劇界仍是白人的天下,雖然宣導種族平權多年,但事實擺在眼前,黑人角色竟是由白人塗黑臉詮釋,讓非裔藝術家情何以堪。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戰馬、法源寺、Haya與天橋 北京舞台活力四射
去年下半年,北京的表演舞台上呈現了四射的活力,有中國國家話劇院與英國國家話劇院合作製作的《戰馬》中文版首演、李敖同名小說改編的舞台劇《北京法源寺》演出、北京的蒙古樂團Haya的年度演唱會,還有天橋藝術中心的開幕雖然普遍感覺經濟情況不佳,但二○一五年北京演出活動仍然頻繁,往正面積極的方向發展。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前進進」辦創作生態論壇 編劇交流初衷所思
近年來以多種形式推動「新文本運動」的「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在近期舉辦的戲劇節以「慢工劇作.本土轉化」為主題,除了演出也進行工作坊、講座與論壇,其中「新文本工作室2.0」邀兩位新進編劇胡境陽與李穎蕾以一年時間創作,並延伸舉辦了「近年編劇平台及創作生態」論壇,邀多位策劃人和劇評人分享經驗,除梳理香港的創作發展外,亦對照台灣不同計畫的策劃,觀照當地的編劇生態。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經典動畫詩意世界 現場音樂再掀感動
二○○三年的動畫電影《佳麗村三姊妹》,以天真與懷舊並存、鄉愁與幽默兼具、寓意深沉卻又充滿奇幻詩意的表現,橫掃世界各大影展的動畫、甚至是最佳電影獎項;其配樂揉合爵士、藍調、古典、香頌,甚至民俗音樂,與情節搭配得渾然天成。當年擔綱配樂設計的班華.夏希斯將帶領「佳麗村真糟糕樂團」來台演出,搭配電影畫面重現聲光饗宴,讓影迷與樂迷一起重溫美麗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