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企畫特輯 Special
Que sera, sera...——婚姻變奏曲
多層次對位效果的巧妙經營,再加上一些倒敘的處理,使得劇情擺脫流水帳式的平鋪直敘,而讓「看似無味且重複的日常生活片段」顯得活靈活現,氣韻生動。筆者不曉得此劇的導演是刻意地去強調劇中「音樂性」,或是敏銳地、自然而然地在劇中流露出這種音樂傾向,無論如何,此劇由於它的音樂性,使得它層次豐富、生動鮮明,而不只是一群戲劇系學生們的共同習作而已。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迎向網路時代 藝評人依然「專業」嗎?
「國際戲劇評論家協會」兩年一度的年會,於十月十五至廿日在北京舉行,因應平面媒體的萎縮與網路時代的來臨,此次年會的主題即為「一個新世界:網際網路時代的專業評論」,探討網路時代提出對藝評的種種挑戰,藝評人如何兼顧評論專業及與公眾溝通,並拓展評論的影響力。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下一站,暫停!?
近期兩個音樂圈消息震撼了樂迷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宣布下一屆停演!台灣現代音樂堡壘的「十方樂集」宣布轉型縮編!兩個分別經營十年與數十年的優秀音樂活動與團隊,為什麼在這個時刻選擇暫停?探究其中因由:重視物質更勝心靈的藝文土壤難種新果實,資源短缺也難挹注其生存;而在高倡文創產業的今天,藝術一窩蜂往通俗與同質性走的情況,也逐漸犧牲了前瞻性與獨特性的空間,這些現況,似乎也是聲聲警鐘,讓我們不得不正視。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犀利詮釋 老劇本煥發新生命
甫在國家兩廳院的下檔的《奧賽羅》,獲得台灣觀眾的一致好評,是否讓您有意猶未盡之感?其實歐陸當紅導演凡.霍夫今年行程滿檔,秋天他在紐約亦有兩檔精采製作《婚姻場景》與《美國天使》,正好反映出其創作取材的另兩個面向:當代劇本及電影改編。前者取自柏格曼的電影劇本,將一則略嫌冗長的情感記錄,轉化成當前社會眾生的殊相與共相,是一次令人驚喜的新詮。後者則是完全空台,演員火力全開的表演,讓原著精采的辯證與諷刺,在連珠砲的壓縮下,被撲面而來的情感所取代。
-
藝視窗 News
兩廳院推「藝術基地計畫」 期待成為藝術花圃
【台灣】 兩廳院推「藝術基地計畫」 期待成為藝術花圃 國家兩廳院因應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成立,今年首度以「藝術基地計畫」開放徵選駐館藝術家,已於上月底截止報名,徵選結果將於本月底揭曉,並於明年1月正式進駐。 「藝術基地計畫」瞄準青年藝術家,每年將提供上限兩名、25至40歲,從事表演藝術相關工作,且曾公開發表至少三個以上售票演出的創作者,提供排練場地、行政資源與創作經費至多60萬元,以實驗演出場館的可能性,讓劇場不只是一個空房子,而可以成為培育人才的園圃。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說:「過去我們找節目來演出像是去花市切花,把已經開得茂盛美好的花呈現給觀眾,但現在我們要種花了。」 這不是兩廳院第一次提供平台,從1988年開跑的「實驗劇展」,2003年更名為「新點子」劇展、舞展,2008年與國藝會共同啟動「新人新視野」專案,提供年輕創作者發表平台與創作資源,但有別於過往的發表平台投資作品的生產,「藝術基地計畫」投資的是藝術家,從「切花」到「種花」,拉長時間軸,積極建立場館與藝術家的關係,企圖成為創作者的後援,除了讓作品有充裕的時間醞釀成型外,也期待人才就像一顆未知的種子,未來有足夠的空間長出各種讓人驚異的東西。 但這個立意良好,強調放慢速度,不急著速食的人才培育計畫,除了創作資金與排練場地提供,另一個重要變數則是時間。李惠美承諾,她擔任兩廳院總監期間內,這個計畫都會持續進行。 而藝術家駐館期限最長兩年,期間內需交出表演藝術作品,類別不限,版權等同兩廳院委託製作。 淡水「雲門劇場」落成 展開40年營運 雲門舞集淡水新家「雲門劇場」於上月落成,行政團隊預計明年1月完成進駐,並將於4月以雲門2「春鬥2015」正式啟動劇場,將營運占地1.5公頃的淡水文化藝術教育中心40年。林懷民說,這份託付「溫暖而沉重」,但「我們希望成為台灣社會一棵有用的樹。」 劇場建築由台灣建築師黃聲遠打造,以一貫尊重在地的特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回想《徵婚啟事》
文本多次被改編,也經常被問,「 你怎麼看改編的文本?」 我的看法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一旦我答應了授權,我便做好心裡準備,徵婚這件事就是戲劇,需要兩個 人共同演出,就算當年徵婚,我也沒預測它有什麼結局,而影視改編一定不會按照我的寫法走,因為徵婚這個行為本身便是一場表演,一場實驗自己的可能,即興的成分很高。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流浪舞蹈劇場《朵拉@夢》排練
時間:二○一四年七月十一日 地點:台北 流浪舞蹈劇場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約書亞.沙發兒 在花蓮夜市裡透視人心
今年稍早,約書亞.沙發兒(Joshua Sofaer)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導了一齣極富盛名的神劇,巴赫的《馬太受難曲》。這齣經典傳統、眾人耳熟能詳的聖樂,曾被許多知名的作曲家重新編曲,甚至另填新詞;它也曾被搬上大銀幕,猶記得梅爾.吉勃遜的《耶穌受難記》在當時的影壇和猶太族群中造成褒貶各半的回響。 這麼樣的一齣神劇落到約書亞的手上,被雕塑成前所未見的新穎面貌。他徹底解構,大刀闊斧把宗教和福音的橋段全部砍掉,只著重於人性情感的組成:痛苦、撫慰、內疚、愛。他在歌者上台前,透過投影,在近乎空無一物的舞台上撥出歌者與樂手切身的告白:嬰兒的誕生、父母的分離、親人的死亡,在觀眾面前一一上映。只因為安插這幾段影片,當熟悉的旋律響起,被召喚而生的情感迥然於過往。 在英國倫敦的科學博物館裡,約書亞透過展覽,重新包裝「垃圾」。他邀請到訪觀眾去認識博物館的訪客、員工、包商和展覽所耗費的垃圾,透過每日蒐集、分類、拍攝和記錄,直到一個月後再將垃圾處理的每個階段以展覽的方式呈現,明確地傳遞給參展觀眾一件人人都心知肚明卻又常常遺忘的事實垃圾並不會消失。 台灣花蓮的夜市中,有個攤位不賣牛排烤肉或任何小吃,它賣的是由約書亞擔任藝術總監,八位藝術家穿戴著便宜手作道具輪番上陣表演的戲劇,價格當然也很夜市。一連五夜,演戲的人,看戲的人,在旁圍觀的路人,不論知不知情都湊成了一齣戲。 約書亞.沙發兒就是這麼樣一位藝術創作者,憑藉洞悉人心的眼和纖銳慧黠的思路,顛覆傳統,遊戲人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保持好奇不設限 因地制宜創造風格
保持好奇而非驟下定論,先了解導演對劇本的想法,再試圖具象化彼此腦中的畫面,「我喜歡所有設計聚在一起開會,大家一起討論如何把劇本視覺甚至聽覺化,從幾張電腦抓下來的參考素材、筆記本上的手稿,最後成為模型的過程。」從前期溝通到有足夠信心動手畫圖,必須不斷去挖、去問導演到底想要什麼,「他可能講的很抽象,但你非得問出方向不可,因為把一切具體視覺化是舞台設計的責任。」李柏霖說。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看見失落的老台灣
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由影像工作者簡永彬策劃的「看見的時代:影會時期的影像追尋(1940s~1970s)」,呈現一百卅五人、近五百件攝影作品,除了少數外界熟悉的專業攝影,更多是地域性或業餘攝影家,他們擁有質量俱佳的攝影作品,卻因長期不被重視而顯得陌生。透過這些精采的照片,也讓我們看見了台灣攝影史失落的一部分。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樂音流轉下的幽微人生
令人動容的樂曲或歌聲,訴說多樣的情感與生命歷程,而這些音符的創作者與詮釋者,又有著怎樣的人生歷程?透過以音樂家為主題的幾部紀錄片,讓我們試著尋索樂音背後的動人故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關於演員,堺雅人是這麼想的……
去年因「王牌大律師」與「半澤直樹」大紅大紫的日本演員堺雅人,其實已經在演藝圈默默耕耘了十多年,他的精湛演出、塑造角色的功力是怎麼來的?透過最近在台出版的散文集《文.堺雅人》,我們或可透過他親身的書寫,看到他如何思考他的演員人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非典型的異國女聲
動人女聲,詮釋起異國風情更顯特別:德國女歌手鄔蒂.蘭普詮釋的法式風情,帶出昔時二戰氛圍中,流竄在巴黎與柏林雙城之間的愛情;「法國歌手、阿根廷綱琴手」織就的探戈風景,卻瀰漫著濃濃的巴黎氛圍。非典型的詮釋,讓人迷醉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英雄叛國Ing》 反思民主和群眾力量
在莎士比亞的劇作中,《科利奧蘭納斯》Coriolanus是較少為人搬演的作品,臺北海鷗劇場新作《英雄叛國Ing》卻改編自此劇,作為莎翁四百五十周年誕辰的紀念演出。導演宋厚寬說:「這個故事太冷門,就由我們來說吧。」 《英雄叛國Ing》是一個關於民主、戰爭和群眾的故事,講述羅馬共和國的英雄科利奧蘭納斯,因脾氣暴躁,被逐出羅馬,最終死在異鄉。宋厚寬表示,「如果人民莫名愛戴一個人,也會莫名的憎恨他。」莎士比亞用一齣戲,描述了輿論的可怕。台灣不就是處於這樣的輿論之中? 「到底是亂世出英雄,還是人民出頭天?」演出將帶觀眾思索,最近的社會運動,我們還記得多少?為了反抗走上街頭,舉起憤怒的拳頭,最後完成了什麼?宋厚寬說,科利奧蘭納斯的死,絕不是結局,他們將賦予這齣戲更多現代意義,藏進台灣當前政局,甚至可以讓觀眾聯想到昨天看到的新聞。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新人新視野—張國韋、陳逸恩、張剛華
「新人新視野」是一個專門提供給在台灣畢業五年內,對於表演藝術編創有興趣的人才的發表機會與徵選平台,在有足夠的經費資源下,展現年輕世代的創作力。這也是我一直在關注的事! 編創人才培育與發展,非常需要鼓勵與支持,而他們更是用一種「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態度在玩創作,我想這就是「新人新視野」所開放的新世代精神。 今年兩位編舞者陳逸恩、張國韋和一位導演張剛華,分別以身體語言和劇本創作,展開自我與社會的雙向探索,無畏無懼,是值得觀察,也值得期待的台灣創作新世代。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朱宗慶打擊樂團冬季音樂會「擊樂 蒙太奇」
十二月,濕冷的冬季中,想來點暖呼呼的食物溫暖一下?而我想推薦給大家的是熱呼呼的演出:朱宗慶打擊樂團的冬季音樂會「擊樂 蒙太奇」。「蒙太奇」(montage),在法語中有「組合」的意思,原指建築學的裝配、構成。「蒙太奇」之後也演變成一種大家所熟知的電影拍攝手法,將不同的時空、地點的影像,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剪輯起來,而這些重組的影像,用來加強敘述情節,刻畫人物,賦予更豐富的意義。 我非常期待朱宗慶打擊樂團在這場音樂會中,運用豐富的打擊樂器加上精心設計的編曲結構與手法,重新詮釋許多膾炙人口的電影配樂。當然,最重要的,就是那一群每次都令我最感動,甩髮揮汗、賣了命似熱情演奏的音樂家們,這樣的組合,我想這絕對會是一場年終最「蒙太奇」的豐盛音樂饗宴!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舞蹈作為行動的可能
當代舞蹈的趨勢,早已以低調、自主、貼近日常現實的身體,取代了擴張性、奇觀性、非本質性的動作取向。因此,舞蹈欲彰顯的主題,已非過去抽象式純粹美感的追求,更開始關心人在社會中的實際存在問題,這樣的發展自然無法孤立於我們身處的生活之外。表達社會關懷的舞蹈作品,在國內舞壇,並不罕見,只是創作意圖不同,美學策略亦有所差異。 走過四十年的雲門舞集,編舞家林懷民對時代的觀察與體悟,皆反映在各個時期的舞作中:在全民悲憤的中美斷交背景中產生的《薪傳》,激起強烈的族群共同體意識;在國際政治弱勢中,激發人民群情激憤的抗議。《春之祭禮.台北一九八四》捕捉台灣經濟起飛,被迫面對都會化帶來的種種巨變。為已逝舞蹈家羅曼菲量身編創的獨舞《輓歌》,以單一的旋轉概念,表達對六四天安門血腥屠殺的愴憤。《家族合唱》藉由塵封的影像資料和口述歷史記錄,和舞蹈相互交織,轉化台灣戰後「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等政治事件,總結了島嶼的威權年代。 曾受政治迫害的台灣現代舞先驅蔡瑞月辭世後,由舞蹈家蕭渥廷延續她的舞蹈命脈。每年舉辦的「蔡瑞月舞蹈節」,從藝術拉出文化、社會的深度與廣度,主題貼合時事議題和脈動,包括土地、反核、居住、死刑、服貿等,交由國內外編舞家各自表述。展演之外,另有文化論壇,來自各領域的參與者,從自身經驗、研究切入,談人權、談文化資產、談自由、談環境。今年的舞蹈節以「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為題,要年輕人起身行動,倡行公民參與的積極態度。 去年十一月,在被拆除的台北華光社區,一片殘磚破瓦的廢墟之上,編舞家蕭紫菡與八位素人舞者,為被強制徵收而失去家園的人而舞。觀眾與表演者同時置身於拆遷現場,腳下的瓦礫堆、頹圮的牆、四散的門與窗,讓我們在旁觀他人之痛苦的同時,又無法置身事外。這一層觀演關係,潛伏成為思考或行動的可能,讓人想:「可以做些什麼改變世界?」。由蕭紫菡發起的「土地計劃」,是一個以藝術介入公共議題的公民運動舞蹈是表達抗爭的手段,身體是社會論述的場所。 時常現身社會運動場域的編舞家余彥芳,曾編創設計「反核操」,號召千人一起在凱達格蘭大道做反核早操;太陽花學運時,她也帶領群眾在林強的《向前行》音樂中擺動身體,成為另類的身體公共實踐。回到劇場,她的作品也總與社會議題緊密連結,在「下一個編舞計畫」中發表的《關於消失的幾個
-
專欄 Columns
長篇(一)
一場大陸的撤退,戰亂遷徙,人心浮動中帶著焦躁不安,好不容易折騰告一段落,心裡那口氣一鬆,病卻上來了;一世精明幹練的黑道老大,躺在病床上,看著各地趕來看他的朋友虛弱的身體掩蓋不住精明的眼神似微笑似莊嚴地只說:大家都有希望大家都有希望。
-
專欄 Columns
芋頭理論及其他
在舞蹈裡我們很注重身體的「中軸線」(alignment),它就像人體的「家」一樣,自腳貫穿到頭頂,形成一條在不斷移動中可以被察覺和維護的基準,因此有的人過度維護後就顯得局限而僵硬。我的理論是中軸線是用來打破的,因為離開了中軸線的人重心就會不平衡(off balance),於是我們為了免於傾倒,雙腳和重心也就要跟著移動,舞蹈於焉產生!
-
專欄 Columns
用音樂說「再見」
說再見,是個很普遍的人類經驗。無論是上學前揮手跟媽媽說再見,還是要離開夏令營必須和相處很多天的朋友告別。那種分離前、正要分開,還有離別後的心情常令人感到五味雜陳。不過離別,也常給藝術家們帶來靈感,他們可以因此創作出歌曲、繪畫或是詩。這篇文章中,我要描述的就是這種感覺。離別,也刺激到巴赫和貝多芬,讓他們無法避免地脫離了絕對音樂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