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誰怕莎士比亞?
說白了,莎士比亞在台灣,從來不是劇場的主流。雖然莎士比亞是劇場史上必讀的經典,但對大部分的國內創作者而言,卻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供在象牙塔裡的聖典;或不過是已經退流行、博物館中展示的一件文物。學院內研究、討論、搬演莎劇,與學院外的舞台實踐,往往存在著斷裂,甚至是落差頗大的鴻溝。為什麼科班出身的創作者,走出校園之後,不再繼續鑽研莎劇,甚至視莎劇為畏途?是不是累積了太多莎士比亞的偉大圖像,腦子裡只有這些刻板印象,而不再嘗試去理解它?到底誰怕莎士比亞?身為當代人,如何跟四百五十歲的老莎,稱兄道弟,當個相見不恨晚的好朋友? 以老莎的故鄉英國來說,四百多年來,莎劇並非一成不變。近幾年的莎劇製作而言,不斷地在挑戰、突破前人的作品。 例如,皇家國家劇院藝術總監海特納執導的《哈姆雷特》和《奧泰羅》,兩齣製作的場景都設定在當代,並融入當代議題,因此哈姆雷特穿著西裝T恤,奧泰羅則是穿著現代的陸軍迷彩服,更能增進觀眾的莎劇的認同。海特納說:莎劇的文本常是複雜的,即便是他,很難不在觀賞莎劇的前五分鐘陷入慌張,任台詞從他頭上飄過,卻不知道台上演員在說什麼。因此,在排練時,他花最多時間的常是在釐清文本、修辭和韻律,讓台詞能夠更易理解。 儼然視自己為莎氏的真正「傳人」的德國人,則更敢跟老莎勾肩搭背裝熟!沒有英國人所承載的傳統包袱,他們一開始就毫無忌憚地誤讀、曲解、改編與再創莎士比亞。不像英國人那般唯恐玷污莎翁似的小心翼翼、縛手縛腳,更能有機地「活化」、「發明」其語言,讓老莎與現下社會無縫接軌。因此,跌破眼鏡的翻新詮釋,層出不窮的形式風格,不論在質,還是量上,都讓英國人自嘆弗如。曾來台上演《哈姆雷特》大獲好評的列寧廣場劇院藝術總監歐斯特麥耶就說:我們用很無禮、嬉戲的態度處理這個素材,並不是想破壞它,而是希望能藉此回歸到素材本身。 在法國,莎士比亞的地位足以和莫里哀相提並論。有別於英德兩國,法國人以「劇場性」表現莎劇的「文學性」,著重於舞台視覺、場面調度的導演手法,表現出當代劇場多元的可能性。早在一九八○年代,太陽劇團導演莫虛金就以歌舞伎風格改編《理查二世》與《亨利四世》,極簡禪意的舞台空間、東西元素交融的服裝、大幅度的舞台動作和鏗鏘有力的唸詞,展現歷史劇氣勢萬千的史詩性。莫虛金認為,每當重新工作莎劇
-
專欄 Columns奇人異士
再三挑釁豹子的時候,就要特別小心,因為牠已經失去耐性而心煩了,牠會突然間就凌空撲過來,你只要站穩步子,腰腿合一用力出拳,打中豹子的鼻子,重力加速度,豹子會突然像貓一樣半暈在地上,雙爪會搓鼻子。這個時候你就快點上去用繩子把牠綁起來,套進麻布袋裡,扛起來下山,你愛怎麼扛就怎麼扛!
-
專欄 Columns「我」的行旅
從「我」的這個整體拆解起,體會到肌肉彼此牽引的狀態,骨骼排列與移動上的支撐,皮膚觸感傳導的訊息,以及五臟六腑可能的知覺。然後再進一步漸漸地明白了身體與心靈原來就在咫尺之遙。所以當身體由內而外地舞動時,隨時在透露的,都是內在非語言能說得明白的祕密。
-
專欄 Columns海邊的石頭樂隊
朋友驚訝的發現,石頭不是只能敲出扣扣聲,而是每顆石頭都有它自己的音高。輪我玩時,我把石頭照音高從低排到高,但不幸的,他們並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音階,但我還是從中挑出了七個有準確音高的石頭。我們試敲了四、五首歌,但總會缺了幾個音。最後,我試了貝多芬的〈歡樂頌〉,那居然成功了,我可以從頭到尾敲出所有的音。我倆開始一陣歡呼~我們有足夠的音演奏貝多芬了耶!
-
專欄 Columns大(下)
軍中處處臥虎藏龍,什麼樣的人都有,有身具風範的大哥,也有欺善怕惡的俗仔。我十分欣賞兩位大哥的個性,其實也突顯了我這大專兵固執的黏著點。當時遇到這群來自社會不同階層背景形形色色的阿兵哥,這所有一切彷彿誤入了另一個世界的大觀園,時時讓我驚奇不已。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環球音樂巡禮來到夢幻之城 維也納愛樂歷史真相遭批判
卡內基音樂廳近年每季推出的環球音樂巡禮今年走到維也納,三週的音樂節內容包羅萬象,包括交響樂、歌劇、室內樂、藝術歌曲,搭配展覽、電影、研討會等,面面俱到。維也納愛樂的表演更是主要號召。但同時愛樂與納粹的歷史關係也無可避免地被提起與批判。這也是維也納愛樂與維也納市民共同要面臨的考驗。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藝術獎」頒發 現代作曲家史巴林格獲最大獎
一年一度的「柏林藝術獎」於三月十八日在柏林藝術學院舉行頒獎典禮,除六大類別的得主外,主辦單位再選出現代音樂作曲家馬堤亞斯.史巴林格為「大柏林藝術獎」得主,讓人振奮。而「表演藝術」類別的得主則是位居幕後擔任Dramaturgie工作的女性劇場人,意義非凡。今年的柏林藝術獎得獎名單讓人信服,肯定大師,也鼓勵新秀與幕後工作人員,呈現多元的藝術風景。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We Will Rock You將熄燈 點唱機音樂劇期待強力新作
二○○二年開幕的We Will Rock You是根據皇后合唱團作品創作的「點唱機音樂劇」。儘管開幕之初評論不佳,仍吸引許多忠實樂迷踏進劇院,締造票房佳績。劇院外高達數公尺的金色雕像,宛如倫敦街頭地標。前陣子宣布We Will Rock You將於五月底熄燈,果然震撼社會大眾。這是否也意味著「點唱機音樂劇」的未來發展,亟待各界持續觀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向莒哈絲致敬 以作家的三部曲演繹作家
跨足文學、劇場、電影,在寫作及編導領域都自創一格的莒哈絲一生多采多姿,莒迷也遍佈全球,今年是她的百歲冥誕,巴黎劇場界先後推出十個莒哈絲的作品演出向她致敬。其中最受人矚目的是導演兼演員的貝薩斯所策畫的三部曲──《三個年紀的瑪格莉特.莒哈絲》,選三個年齡點,用作家自己的作品來演出作家這個人物,極具創作趣味,也值得細細體會。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墓裡的粉絲站出來! 《盜墓筆記》首開點播作戲熱潮
小說《盜墓筆記》熱銷千萬本,如何召喚書迷進入劇場,是門商業大學問。「你點播我就搬演」的方式應運而生。製作團隊事前事後的分析、研究與修改,造就粉絲的尖叫和百萬票房,證明量身訂製的商業成功。導演不介意專業戲劇評論人的批評,認為能夠打破傳統路數,做一台視覺系的舞台劇,又花心血去研發觀眾的意趣,並成功地討好了他們,這不是個簡單的事情。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劇場人發起「劇場自由行動」 喚起對言論和表達自由的關注
香港傳媒的言論空間日漸收窄,《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被撤換,甚至當街被砍傷,新聞和言論自由響起警號。劇場人發起「劇場自由行動」,以「六刀」為題,利用「接龍」的方式共同創作文本,連結創作人的力量,再透過讀劇及討論會,表達劇場界捍衛新聞及言論自由的積極關注。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賈洛斯基 魅影假聲唱出傳奇
來自法國的假聲男高音菲利普.賈洛斯基擁有可以媲美閹聲歌手的超廣音域及超級技巧,音質輕亮乾淨,在國際間獲獎無數。這次他將率領古樂團中的翹楚──威尼斯巴羅克樂團來台演唱韓德爾與同期對手波爾波拉的作品。名家、名團、兩位作曲家的擂台賽,加上多首未出版作品,讓這場音樂會未開始,就營造了傳奇的氛圍。
-
藝號人物 People 旅美鋼琴家
林佳靜 哪裡可以對話 哪裡就是她的舞台
資賦優異的林佳靜從小學四年級就出國唸音樂學鋼琴,認真努力的態度讓她擁有優異的技巧與內涵,歐美頂級古典音樂品牌競相邀請她錄音。面對不同的場地、不同的鍵盤,即使艱難,依舊奏出漂亮的樂章。雖然不知道接下來她會旅行到那個地方,但只要哪裡可以和觀眾對話,哪裡就會是她的舞台。
-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監
茹國烈 蓋劇院,不是蓋觀光景點
香港表演場地嚴重不足,填海造地而成的「西九龍文化區」擔負重任,文化區內包含各種文化表演場所。行政總監茹國烈規畫先蓋中小型劇場,讓本土藝文團隊有演出的空間,進而發展出特色,他說:「表演藝術的推廣一定是要先有硬體,再有軟體;先有歌劇院,當地才有歌劇院的文化。」當世界搶蓋大型劇院、博物館作為提升城市形象的手段,香港完全走了不同的路。
-
焦點訪談 Interview 專訪文化部長談表演藝術政策
龍應台:打造沃土,是我們的核心價值
文化部成立將滿兩年,在表演藝術方面的政策,業界的印象除了延續文建會時期的規畫,新的政策則已提出「台灣品牌團隊計畫」與「藝術新秀創作發表補助作業要點」等,四月正式成立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勢必成為文化部在表演藝術發展區塊的重要里程碑。在此時刻,歷經一年多內部盤整,外界也相當期待文化部能標舉出新世紀台灣文化發展的高度與視野。文化部長龍應台首度接受本刊專訪,透過這次的訪問,期待能讓以前感到「霧裡看花」的表演藝術界與關心表演藝術發展的民眾,看到文化部的思維與政策。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全球零時差 莎士比亞生日快樂 Shakespeare 450th Anniversary
不需要以莎士比亞四百五十歲生日為名義,世界劇壇無時無刻都在研究莎劇、討論莎劇、搬演莎劇。 這位在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在位時,開始平步青雲的劇作家,他個人的戲劇事業與英國的黃金盛世交相輝映。 他所留下的卅八部劇作,至今已經有九十多種語言的譯本,遍及全球的影響力,令所有的文學家望塵莫及。 在英國,兼具古典與創新的莎劇詮釋,再加上影視明星加持,熱潮四百年來歷演不衰。 在德國,每年莎劇的搬演數量,遠遠超過英國本地,聲稱莎翁「是他們的」,比英國人還瘋莎劇。 在法國,著重舞台視覺的導演手法,讓莎劇改編脫離文學範疇,表現出當代劇場多元的可能性。 在美國,不論商業製作或是業餘劇團,莎劇都是熱門題材,研究莎劇更是所有演員的入門功課。 在台灣,從現代劇場到傳統戲曲,從在地移植到拼貼解構,莎劇成了跨文化劇場最佳的挪借素材。 四百五十年後,為什麼仍舊是莎士比亞?如果你的心中仍然困惑,或者你跟莎士比亞還不太熟,就從現在開始,感受莎劇的迷人之處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八個問題,揭露你不知道的莎士比亞!
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影響力遍及全球,令人望塵莫及。全球各地總有許多國家每年搬演他的作品。即使莎士比亞在戲劇界及文學界的分量如此之重,但是關於他的流言八卦也從沒停止──歷史上真的有莎士比亞這個人嗎?他是同性戀嗎?他有抽大麻?透過以下八個問題,從另一個有趣角度來認識莎士比亞。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他們不再忠於莎士比亞 但更愛莎士比亞
莎劇一直是全球劇場不退流行的主題,各種創意、新奇的詮釋觀點,讓人們見識到莎劇的各種可能。莎士比亞已經不是由這個劇作家與劇本所構成的,而是在四百五十年的傳播與接受史上,莎士比亞已經演化成一個生態系,各種角色、情節、主題或對白之間互相交配繁殖,然後形成一顆莎士比亞星球。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
莎劇故鄉熱潮不衰 創新手法展現新局
作為莎士比亞的故鄉,英國隨處可見莎士比亞戲劇風景,打開各場地節目單,每週總有地方正在演出莎士比亞,或喜或悲隨君挑選。四百多年來莎劇並非一成不變,不斷追求創新下,從場景角色設定、融入當代議題、電影電視明星加持,在在帶給觀眾全新的觀賞體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
從「德國是哈姆雷特」 到「莎士比亞是德國的」
在廿一世紀的今天,德國人依舊在莎劇人物中不斷地看到自己,或藉此重新定義自己,從一絲不苟的忠實演繹,到肆意地解構莎翁,或拿他當幌子的舞台創作,一應俱全。莎士比亞是一座工廠,而哈姆雷特是這座工廠裡的一部機器,它把大家全攪和了進去。只是,莎士比亞工廠不再局限於德國,而早已擴張為無遠弗屆的跨國文化產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