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正義力
余彥芳 議題驅動 舞蹈之足深入土地
身兼舞者與編舞者,余彥芳有不同的工作方式,因為跳舞要暖身,編舞則是暖腦。她說:「我是個很議題性的編舞者,一定會面對某個議題,找出看待的角度,多是思辯問題,動的會比較少。」兩年前回到台灣,余彥芳的創作重心放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她說:「真相與正義是我對話的對象,我很想看清楚這個社會的運轉。到底是誰在決定運轉的方式?這些決定有沒有準則?我們該如何對應?」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女人現身,身體聽誰的話?
芭蕾伶娜的優雅舞姿,丟開馬甲衣與硬鞋的現代女舞者,從男性慾望的對象到強調表達自我的起舞,伊莎朵拉.鄧肯、瑪莉.魏格曼、瑪莎.葛蘭姆、碧娜.鮑許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編舞家,展現的是對身體主導權與詮釋權的爭奪、翻轉與流變,而性別身體的再現與想像一直是核心焦點。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女」編舞家之必要?
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性別或許只是無數值得關注的議題之一,但,「人」字前面加上男或女,便能開啟無限的可能性。與生俱來的性別身體是一個自我察覺的切入點,而以身體為工具的舞蹈表演者和創作者,還有可能為性別身體提出怎樣的新創見?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又見平遙》上陣 中國旅遊演藝新紀元
由張藝謀、王潮歌與樊躍一手打造的「印象」系列演出,從「山水實景」演出狂潮的鼻祖《印象.劉三姐》迄今,恰恰十年。十年來群起仿效者甚眾,但也有不少悄悄熄燈,留下了不少「蚊子館」、「蚊子園」。但今年二月「印象」團隊與山西平遙市政府合作推出了新演出《又見平遙》,打著中國第一個「情境劇場」的名號登場,走進室內劇場,貼近觀眾演出,可謂中國大型旅遊演藝的「分水嶺」。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燃燒半世紀的德語劇場豐年祭
德語劇壇最盛大的戲劇節柏林「戲劇盛會」今年歡慶五十周年,這個每年五月舉辦的活動,精選重現上一季的十齣精采劇作,入選者莫不視為無上光榮,如同豐年祭一般呈現當代德語劇場的豐沛活力。今年活動也擴大舉辦,並以柏林「戲劇盛會」執導的希臘悲劇《米蒂亞》作為開幕演出。
-
藝視窗 News
新舞臺去留 藝文界人士持續關注
【台灣】 新舞臺去留 藝文界人士持續關注 新舞臺為信義區重要文化地標,也是少數由民間經營的專業劇場。近日因中國信託總部將搬至南港,建物產權移轉,引發可能熄燈疑慮,藝文界人士紛紛出面呼籲保留。 雲門創辦人林懷民、文學大師白先勇與文化學者林谷芳日前召開記者會,希望新舞臺原址保留,因為「劇院不是一個房子而已。一座劇院在城市的文化價值,不能夠重新開始。」 文化部長龍應台認為,新舞臺問題的處理有兩個原則,都需要被尊重。一方面來說,中信銀是私有財產,有眾多股東,牽涉到私有財產問題;另方面來說,新舞臺又是重要的文化財,對於表演藝術生態來說也非常重要。 台北市長郝龍斌則表示,當初新舞臺的設置,即因提供藝文展演空間的承諾,而突破建築高度之限制,後續即使因故搬遷或易主,新舞臺仍需保持藝文活動空間性質,北市府將盡一切努力保留此一台北市重要的藝文空間。 有關新舞臺去留問題,中信銀強調,雖然中信銀將出售台北市信義區內的總部大樓,但中國信託仍然會繼續支持藝文活動;中信銀董事會將考慮其他替代方案,例如在南港新總部大樓另覓新址、重建新舞臺,或再找合適地點重建。 新舞臺館長辜懷群強調,希望在維護住新舞臺的原址不熄燈前提下,發展出三贏機制,保障企業興建的文化設施可長可久,以獎勵企業參加文化建設,協助表演藝術文化在人民生活中永續生根。 新舞臺現正發起「搶救新舞臺,原址不熄燈」,聯署網址savingnovelhall.yam.com/ (廖俊逞) 「2013年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徵件 為台灣舞蹈界發掘及培育許多編創人才的「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即日起展開2013年度活動徵件,報名自即日起至8月16日止。 「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至今已發掘出不少優秀的編舞者在國內外舞壇上發光發熱,如:張永煜、林文中、譚惠貞、魏光慶、陳武康、鄭宗龍、周書毅、黃翊等。決賽將以現場演出方式評選出3名年度大獎與5名優選,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國光劇團《水袖與胭脂》演員上妝
國光劇團《水袖與胭脂》演員上妝 五、六個壯漢站成一列, 手裡清一色拿的是紅色塑膠框背面有仕女圖的小鏡子忙著上妝。 導演李小平出手幫一個上好妝的猴臉加強勾臉的輪廓, 他笑著說:「大家都忘了我還會這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王榮裕 樂暢人父「浮浪貢」
生性浪漫、追求自由的王榮裕說:「我就是浮浪貢」。一九九○年,他辭去月入四萬元的電腦工程師一職,踏進優劇場領六千元月薪,自此,「放出去的小鳥,海闊天空,回不去了。」王榮裕形容,這是「自我選擇的命中註定」。 九三年,他成立金枝演社,請來戲神田都元帥,每天虔誠祭拜,至今廿載。三年前,金枝從落腳十年的淡水,遷移到八里,曾遭祝融的雲門舞集前排練場。從一張白紙,到現在共十五人領薪水,劇團組織和演出規模愈益壯大,王榮裕對表演的要求、和新進演員的訓練及溝通,也累積了許多不同的體會。 聊起近期生活的「例行公事」,王榮裕邊笑說年紀到了,真會坐著睡著,邊不忘補充:「心境還是廿歲,足樂暢的!」每天有兩狗一貓相伴,排練、散步、開車、泡咖啡、抄《心經》都是功課,也都是享受。四十歲得子王品果,更讓他的人生觀出現重大改變。 不過,有件事從沒變過──劇場人總親切喚他:「二哥」。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溫柔教頭 美麗歌聲的推手
從擁有好歌喉到能真正上台表演,中間這段過程,就需要「歌唱詮釋指導」來幫忙了!從歌劇到音樂劇,也指導過多位流行歌手藝人,魏世芬的工作不只教唱歌,還要送他們上台,陪著發聲、修正韻味、調整體態、平穩心理。運用女性的溫柔傾聽,魏世芬從歌手外顯的問題看進內心癥結,再慢慢解開。她從不認為自己有「教」這回事,而是了解對方要什麼,適時給予意見,順著他們的節奏引發就是這麼「連哄帶騙」地,讓歌手將歌聲包裝成更美麗的禮物,送到觀眾的心中。
-
企畫特輯 Special
無姓之人─許哲瑜個展
這是一個很看似安靜深沉,其實很有痛感,令人難以正視的尷尬、不舒服,既類型化又很破格,具有實驗的冒險性勇氣,又對於所有凝滯、尷尬、傷害等等幽微的訊息掌握表現得具有力度、而且刺點精準的個展。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穿越《白晝》的時空對話
因著一批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長期借展的百年石膏模製品,北教大教授林志明策劃「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特展,以其中米開朗基羅《白晝》為發想,邀集美、英、德、法與台灣共廿二位藝術家作品,展開一場跨越六百年的時空對話。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台北電影節上場 讀取舞台幕後
台北電影節揭幕,有不少令人驚喜的作品,讓人一窺劇場幕後的故事:《奇士勞斯基之職員》是大師所拍的一部描寫劇場幕後人員藝術夢想的紀錄長片;下手大輔《仨小確幸》以舞台劇導演為主角;紀錄片《少年鼓手》的主角是「優人神鼓」在彰化監獄進行鼓藝教學的受刑人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傳統戲曲在台北
因為商業繁榮,台北城早在日治時期,就發展出鼎盛的戲曲榮景,當時的大稻埕更有「戲窟」之稱。台北市文化局出版的「傳統藝術系列」叢書,分歌仔戲、布袋戲、京劇、說唱四本,是首次整理以台北市區範圍為主的戲曲史料專書,見證人文薈萃的台北,與傳統戲曲發展過程中的影響與對話。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提琴、提琴、提琴
現代的提琴家族有四位成員,分別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都有四條絃,但琴體大小各異、各具音域。儘管不如樂器之王鋼琴表現那般全面,但提琴無疑是深具展技性格,容易造就舞台明星的樂器,即便是低音提琴都如此。本月就選三張明星提琴專輯,有大有小、有創新有傳統,各具風味、值得一聞。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稻草人舞團創作獨白系列
《The Apartment》 新生代舞者鋪展新舞思
在台南耕耘現代舞創作有成的稻草人舞團,於去年開始策畫年輕編舞者發表平台「稻草人舞團創作獨白系列」,今年二度舉辦,由曾獲羅曼菲獎助金赴法國創作表演的資深團員左涵潔與新生代舞者蘇鈺婷,以「公寓」(the Apartment)為題,串聯發表《那些曾經一起的生活》、《平行公寓》。 左涵潔的《那些曾經一起的生活》描述一屋四房不同居住者的生活,呈現不同型態的同居關係。人際不同的距離安全距離、沒有距離,或是無聲的壓迫式距離是主要的動作元素,隨距離開展出親近或疏遠的同居關係,交錯四個不同的時空,讓觀眾潛進房間窺看不同的生命故事。蘇鈺婷的〈平行公寓〉則將公寓比擬為記憶存放的空間。房間中的物件象徵記憶的斷片,牆與牆之間,意味著看似斷裂的記憶潛在的關聯。她認為,「銘記不代表永恆存在;遺忘不表示沒有發生」,在不同的房間裡,記得與忘記同步演出,反映人類情感和思維的複雜景觀。 舞團藝術總監羅文瑾說,「年輕創作不是『經驗不足』,而是『無所畏懼』,給年輕人發揮的空間與舞台,他們會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出來!」在前輩稻草人的扶持下,新一代的稻草人能否帶來無懼的嶄新作品?值得觀眾期待。(鄒欣寧)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米洛許.卡拉達格利奇
米洛許.卡拉達格利奇,當代古典吉他界的一顆新星,發行第一張個人專輯 Guitar/Mediterrno即拿到二○一一年Classic chart全球銷售冠軍,同時也獲得德國《古典迴聲》雜誌「年度新人」獎。 一九八三年出生於歐洲的小國,一個不太為人知的神秘國度蒙特內哥羅,八歲開始玩吉他,九歲第一次在學校面對著一千多位觀眾公開表演,這場表演對他來說意義重大,因為在他幼小的心靈裡面就知道他是屬於這個舞台了。 由於對於吉熱情和天賦,他的彈奏技巧細膩,有層次且曲風多元,不管詮釋各種不同類型的樂曲皆有他獨特的味道,彈奏時的專注神情讓人印象深刻。最近米洛許開始全球巡迴表演,台灣兩廳院能夠有機會邀請到他來,對於喜愛古典音樂的你來說一定不能錯過。 這次來台灣和多位知名的演奏家有不同樂器的搭配,是很值得期待一場表演。
-
音樂新訊
NSO樂團學苑有成 「超越」音樂會展現成果
為了培育人才、延續樂團傳統音色,從二○一二年九月起,國家交響樂團成立了「NSO樂團學苑」(NSO Orchestra Academy),試圖在學校的科班訓練和職業樂團的專業演奏中,架起一個以實務演練為主的「跨越」計畫(Leaping Program)。第一屆從三百名競爭者中選出四十三名學員,經過個別指導、管絃樂分部練習、室內樂重奏演出、參與樂團排練旁聽外,並與國際知名指揮及獨奏家有近身學習的機會。二○一三/一四樂季的第二屆起,更將以兩年為期展開培訓計畫,繼續培養國內音樂系學生及海外學成歸國菁英。 樂團學苑常任指揮由NSO助理指揮張尹芳擔任,在歷經將近十個月的定期排練和小型演出後,這群年輕菁英將以「樂團學苑」的身分首度站上國家音樂廳,以絃樂團、管樂重奏、協奏和交響組曲等不同組合展現他們的學習成果。此外,曾獲選二○○九年兩廳院樂壇新秀的大提琴家黃日昇,更將代表NSO團員,擔任此次獨奏演出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為音樂會加持,同時展現傳承意義。(李秋玫)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創作即創業
去年底,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應國藝會之邀,在「新人新視野」補助說明會上,以「如果我是一個年輕表演藝術工作者」為題,給現場年輕藝術工作者上了一堂的課。 林懷民提及,當年為演出宣傳,他和攝影師郭英聲抱著海報,在西門町一家一家問,可不可以讓雲門貼海報。整天下來,只有一家鞋店願意,郭英聲因藝術不被重視而生氣,林懷民卻非常感謝,終於有一家願意貼,還送票請他看戲。直到現在,這個經驗始終讓他記得,票是一張一張賣出去的。林懷民強調,雲門的票房,四分之三是工作出來的,文宣要做七次提醒,才能讓一個觀眾真正下手買票。 雖然今日的我們,和當年的林懷民面對的是不同的時空條件。然而,對台灣的表演藝術工作者而言,有個事實從來沒變過創作,永遠不只是創作而已。創作者,不可能只專注於創作一件事,創作,就和創業一樣,對行政、行銷、經營、管理,都得有概念、有想法、有願景。 過去的環境封閉、資訊不發達、藝術人口少,有心成團經營的人,只要加上努力與堅持,都可以掙得一片天。四十年後的今天,觀眾人口顯著成長,藝文環境也更為「友善」,例如:文化部的演藝團隊扶植計畫,從一九九二年首屆補助八團兩千萬元,成長到今年的九十八團近一億八千萬元,還不包括今年新增的一億元「台灣品牌團隊」計畫。臺北藝穗節、國藝會的「新人新視野」專案等計畫,也能提供年輕人創作發表的支援。不過,競爭也相對增加,不只是劇場本身的競爭,還包括與影視、網路等娛樂的競爭。 在台灣從事表演藝術特別辛苦嗎?林懷民給的答案是,全世界都非常辛苦。台灣政府給得少,機會也不多?林懷民說,錯!在台灣起步非常容易,你覺得錢不夠,把你丟到紐約,你可能只能在小學禮堂,還要拉人來看,怎麼可能到國家劇院實驗劇場?但重點是,除了台灣,除了台北,還有別的地方。林懷民認為,當你決定要做什麼後,只有你自己能把門關起來,其他的事情沒有不可能。也許,過程不如你想的這麼順利,但要搞這個,就要付出代價。所以,別說得太多,做得太少! 在畢業季來臨之前,我們製作了「劇場七年級生創業的第一哩路」特別企畫,專訪「三缺一劇團」、「再現劇團」、「阮劇團」、「周先生與舞者們」、「再拒劇團」、「風格涉」,六個以七年級生為主要組成分子的團隊。這些邁入三十大關的劇場新世代,走在這條崎嶇難行的創業之路上,
-
專欄 Columns
道不同
許多的他,都集合好了,準備出發了,往哪裡去呢?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的人來接他們,他們好像開始冷了,他們漸漸抱在一起,愈抱愈緊,活著的時候,從來不茫然的他,茫然了,黃泉路上無宿店今夜住誰家?
-
專欄 Columns
記錄一場幸福
兩位年紀輕的七年一貫制二年級的同學,晚上將近十點時在辦公室外頭等著我,禮貌地呈上他們已經籌備許久的班聯會組織章程,以及三個班級一起開會的會議記錄,詳細地陳述他們的想法與目的。我端詳著他們清純又誠懇的臉,感受到一種未來有望的喜悅。誰說現在的年輕人是被寵壞的一群?